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学语文的实践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其所教授的教材内容,从广义的角度看都属于文学范畴。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具客观性、科学性,它既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指南针,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方向盘。中学语文教师应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根植心中,并用以指导教学和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准确分析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涵养正气、升华境界的功能。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开展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植于学生心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学语文教学;学养储备;责任担当;师道情怀;政治站位;文学作品;文学涵养;教学实践

中学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较,更需要获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滋养,其教学实践也更需要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强大的理论体系和高远的思想内涵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关于文学和艺术美的判断,指导着对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1〕。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学作品才能深刻掌握作品的历史意义、思想内涵以及艺术特征,才能使教材中的精美选文更好地实现其价值导向功能、品德塑造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其审美功能和艺术魅力也才会更好的彰显。

一、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精深,而以下几点尤其重要,可视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尤其要掌握领会的。

(一)重视文学的政治化方向和现实意义

文学作品的作用就是它对改造现实、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也就是说,要高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1885年恩格斯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指出:“在我看来,如果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从而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秩序的永世长存的怀疑。”〔1〕恩格斯认为,首先,文学要承担传播意识形态的责任,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比奴隶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文学作品更具有正义性,因为它要解放劳动者脑力、体力的重担,曾经的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阶级的对立和压迫,只有社会主义的文学是消除剥削阶级、消除压迫的,因此,这样的文学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其次,文学作品要揭示社会本质,站在历史的角度、人类解放的角度讲述现实的状况。即便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没有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但只要在作品中传达了政治化的取向、揭露了社会的实质,那这部作品也已经完成了自身的使命。

(二)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文学作品在重视社会功能的同时,也必须不失其艺术性。一味强调社会功能,很可能出现抽象化和概念化,从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艺术化,这样的作品是“宣传”,而非“文艺”。1895年4月19日,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济金根》中的人物描绘过于抽象,“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为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1〕。同年5月18日,恩格斯也对《济金根》这部作品做了评价,认为作品只是理论性的辩论,缺乏鲜明的艺术性。“要使那些论证性的辩驳逐渐成为不必要的东西,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1〕希望能做到“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1〕马克思、恩格斯对作品形式的要求是尊重文艺作品本质特性,认为文艺作品有宣传的作用,但只承载宣传作用的作品并非全是文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文艺作品不仅要有意识形态的功能,还必须具备艺术表达的技巧。

(三)重视作品中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结合

美学观点主要是看文学的艺术性,历史观点是将文学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其是否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恩格斯在其著名的著作《诗歌和散文中的法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的文艺批评标准。1859年5月18日他又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1〕马克思、恩格斯并以这样的批评标准评价了巴尔扎克的作品,赞扬他不仅能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对社会生活给予诗情画意般的当然描写,而且在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给予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

(四)文艺作品要为人民大众服务

文艺作品为人民大众服务主要体现在:要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要使人解放个性,挣脱异化,抚慰心灵,培育道德,提高精神境界思想水准;人民是衡量作品够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中写道,民间故事书有一个使命,“这就是同《圣经》一样使农民有明确的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力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2〕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中深入论述了文艺作品具有使人挣脱异化、个性解放、抚慰心灵、培育道德的功能。他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明确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3〕最早确立了文艺为人民,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价值立场。列宁曾说文学“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4〕文艺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质,通过文艺可以描绘人民生活,反映人民愿望,唤起人民自觉,表达人民诉求,规范人民行为。

(五)注重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品要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刻画出既有生动个性又富有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1888年恩格斯写给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以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这是恩格斯对文艺作品表达内容的总结。典型化不代表虚假化,典型人物不代表虚假人物,典型化是作品艺术化的表现,绝非是对现实生活的捏造,反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这些论断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进步的文艺活动规律,指明了人类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它不只告诉我们文学艺术是什么,具有怎样的现象与特点,还告诉我们其依据是什么,以及怎样来判别文学艺术的好坏、优劣、高下,什么样的文艺审美和精神价值才是值得大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这些成果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也是立足中国国情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也是研究文学现象与鉴赏文学作品的根本遵循。

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用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如何在教学中用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让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以深厚的学养储备打造优质课堂

首先,评判作品、鉴赏作品是教师的职能所在。中学语文教师既是文学“批评家”,又是特殊的读者,是连接作家作品和学生、生活和文学的桥梁,需要利用自己的文论功底、专业知识“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引导学生,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好在哪里;什么是坏的,坏在何处。教师要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带领学生真正“进入”作品。探究其人文精神,体悟其艺术魅力,即便对于那些非常经典的篇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析作品本身的美学特质,还要将其置于历史的视野中考察,从与作品表现内容相应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道德伦理、哲学思想等方面去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真情实感投入,分析鉴赏作品是智力活动,是精神创造,同时也是心灵活动,情感付出是符合作品赏析规律的。教师赏析作品,要有感而发,出于真诚的赞赏或愤怒,这才可获得痛快淋漓的表达,震颤灵魂的效果。其次,师生间开展交流鉴赏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渠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善于运用“反转课堂”的规律和方法,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由学生主持并主动参与,让其成为真正的主角,而教师要在更多的情况下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比较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臧否优劣的对比中,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判断、辨别,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文化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在教学时,要对作品的处理、对文论的难度与深度的把握有所区别。使学生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意义,初步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达到理论知识与分析鉴赏运用能力的综合提升。

(二)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拓展课外阵地

重视课外语文阵地的建设,利用“第二课堂”将“教学大纲”中推荐的文学阅读篇目真正让学生读起来。这些作品都具有真理性、时代性、人民性、审美性、艺术性,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读,并且要走在学生之前读。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读书活动。每读完一本书,或某些章节,教师要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在艺术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作者对于人性有着怎样的追问,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着怎样的价值,让学生在思考中将欣赏体会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体悟感知和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在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方面,教师还要帮学生选择课外文学作品,应以主流社会价值观为标准,既要有一定形式的欣赏价值,更要蕴含值得学生咀嚼和回味的思想精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样式的文学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组建各种文学社团。组建社团开展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升自主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社团活动,推动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由认知传授转变为实践能力培养。教师要当好各社团的“顾问”和引路人,在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中,要突出实践导向,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悟到文学艺术的价值魅力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意义。

(三)以真切的师道情怀创编文学作品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会鉴赏美,而且还应通过自身的文学创作实践给学生做出表率,启发引导学生热爱文学,走进文学殿堂。教师要敢写、多写,尽量做到写出的东西既要有思想深度,以丰富饱满的内容给人以启示;又要有情感温度,以通俗易懂的文风引人共鸣。由自己创作进而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一些篇章进行改编、创编;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领悟作品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从作者的角度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切身体会经典的精妙,从而提高对文学的认知和感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自己的笔力;既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又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必然会将学生带入相应的艺术氛围中,加强作品的人文感染力。从而让先进文化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营造出更为浓郁的文化氛围。

(四)以鲜明的政治站位批驳丑恶现象

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判和抵制错误的文艺现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作品的好坏,从根本上讲是由它反映与展现的精神和灵魂世界的优劣所决定的。文艺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靠拢,不能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铜臭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5〕。还有另一种恶劣的现象,就是被人们斥之为“抗战神剧”的影视剧,这类作品对当时的历史常识和时代特点进行想当然的臆想和胡编,对历史肆无忌惮地戏说和乱造,严重偏离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丢失了历史教育的功能。还有一种可恨的现象,那就是。这种思潮否定历史规律,否定党的领导,肆意贬损英雄,抹杀先辈功绩,抹杀民族奋斗精神,有的作品借“反思”“还原”之名,将真实的历史空洞化、正面的历史负面化、黑暗的历史洗白化。这些丑恶现象正消解着青少年的正确认识,吞噬着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认清文艺思想、分析文艺现象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带领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展开批判,要抓住要害,有理有据加以剖析批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1.454.340.344.343.347.462.

〔2〕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概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84.10.

〔3〕王代月.马克思“《莱茵版》政论文章”研究读本〔M〕.北京:编译出版社,2016.21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00.

〔5〕董学文.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清和抵制错误文艺思想〔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8,(8):29-31.

作者:曹睿卓 董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