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障碍及对策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障碍及对策

【摘要】校企联合教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所采用的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接受学校和企业两方面的教学,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工作水平,并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发展现状阐述了暴露出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企业发挥出其培训作用的方式,达到了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水平的核心目的。

【关键词】障碍;职业教育;校企联合

0.引言

企业发挥出其教育作用的水平不足,其本质原因就是企业花费了培训成本的同时,很难保证自身经济效益能够有所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所培育出的实习学生,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在培训结束后,学生并不一定会选择留在企业中工作,相反,很有可能在企业花费了人力和物力进行人才培养后,被其他企业挖走,从而产生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许多企业缺乏人才的培养经验,对于学生的培养效果有限,在许多时候并不一定比学校的教学效果好,因此,企业发挥其培训功能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

1.我国职业教育校企联合模式现状

1.1企业缺乏教育和培训的意愿

在职业教育中,我国企业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动力,许多企业没有意愿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同时,有意愿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其动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首先,许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其目的是优先对优秀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从而拓宽企业的人才招聘路径。其次,部分企业认为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可以体现出其社会责任,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再次,部分企业没有对参与职业教育有明确的重视,仅将学生当做短期工来使用,从而降低企业在人才方面的开销,或是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一方面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来联合解决生产中所产生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则是将企业职工送到职业院校中进行深造,从而提升其工作能力。最后,部分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一个校外培训的平台,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向学生发放资格证书,来获得政策上的优惠。

1.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限

部分企业虽然已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但其参与的程度角度,还没有参与到课程目标、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来。同时,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成果考核体系,体现出企业的教育和培训的水平较低,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在教育中只能起到旁观者的作用。除此之外,许多企业没有明确的教育意识,仅将实习的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许多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不仅没有接受相应的教育,还被分配到不对口的工作岗位上,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工具,没有接受到应有的技能和知识培训,既难以推动学生工作能力的提升,又无法体现出企业的教育价值。

2.校企联合现状的诱因

2.1企业培训意愿较低的问题

针对其他企业挖人的问题,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是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程度较高,人才可以自由的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单位。其二,是当前企业发展具有同质化的特征,许多企业在人才的需求方向上是想同的,一个企业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可以为其他企业所用。针对第一个问题,这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个体劳动力都更倾向于选择条件、待遇更好的企业,这在一定意义上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而针对第二个问题,可以将具有相同人才需求模式的企业按照集团的方式看待。集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团中的每个成员在宏观上都具有想同的利益追求,但在实际上,每个成员都有着独特的个人利益。而在企业寻找优秀人才的过程中,由于具有相同的需求,这也就会使得不同的企业构成一个庞大的劳动力需求集团。而这种集团式的形式,在进行如教育等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则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根据分析上述内容可得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企业之间的综合水平大致均等的背景下,培养人才的程高本较高,而又无法限制学生自由的选择工作,这也就使得企业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企业为了防止别的企业因此获利,自然而然的很难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2.2廉价劳动力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都会接受在校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然而,由于受到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很容易被企业方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对待,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不仅没有接受相应的教育,还被分配到不对口的工作岗位上,成为了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工具,没有接受到应有的技能和知识培训,还使得学生出现大量缺课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究其原因,固然有学校方面监管不力的原因,但还具备着许多深层原因。首先,是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原因。企业本质上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而存在的,企业所做的任何工作都要与创造经济效益有关。由于受到上述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对学生存在着不信任心理,很难期望学生在培训结束后留在企业继续进行学习。因此,大多数企业为了尽可能的保证经济效益,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对待,让其从事实际生产工作。其次,校企联合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存在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体现为企业的培训标准不明确上。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既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企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针对校企联合合作模式,已经对企业的顶岗实习做出了规定,但其规定既不够明确,也不够完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既没有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企业的教学工作陷入了混乱之中,又没有严格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使得高校对学生的实习成果了解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企业和学校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并不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这也就无法对企业起到应有的督促作用。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对策

3.1将大集团分解为小集团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水平较低,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之间已经形成的集团式的规模,企业参与职业培训所得的收获很难得到保证,这也就使得很少有企业会有意愿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因此,可以通过将大集团分解为小集团的方式,建立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从而促使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德国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在当时,部分高新技术产业自发的组成了产业联合会,这种组织结构与传统的行会有本质上的不同。通过与当时的职业院校相联合,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了当时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培养出了大量企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在此背景下,学校所提供的学徒和企业工人的工资协议,也是从这时开始建立的。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正在向着大集团分解为小集团的方向发展。例如,许多地方都逐渐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通过结合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的力量,有效的深化了校企联合,帮助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而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促进了一定范围内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联合程度,使其形成了更加亲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者之间彼此受到协议的制衡,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传统的大集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3.2降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劳动力的高度自由流动,会导致企业难以保障自身的利益,从而降低了其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而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过程中,即使是小集团仍然会存在互相挖人的问题。而想要缓解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源着手,通过降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达到保障企业利益的目的。降低劳动力的自由劳动,并非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而是通过建立一种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的。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产生多种来源,例如企业垄断、制定最低工资额度、工会进行谈判的出台规定等。而使用最广泛的方式,则是通过人为的因素,来降低企业之间的薪资差距,并达成相应的规定等。通过降低企业之间薪资的差距,可以有效的降低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在企业所提供的待遇和环境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更倾向于留在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之中,这也就可以有效的保护企业的利益,从而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

3.3双方建立可信承诺关系

建立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来降低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能够起到一定的限制劳动力自由流通的效果。但受到多种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实习学生仍然有极大的可能离开企业,寻找其他企业工作。为了降低这种问题的产生,可以通过建立可信承诺关系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对学生的竞争力。而这种方式的核心理念,在于让学生与企业之间达成协议,协议中要明确的体现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工作难度、工作时间和每个月的薪资水平。同时,要明确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是否还愿意以较低的薪资在企业中继续实习和培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创造出的财富可以有效的弥补企业培养学生所花费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企业敢于为学生投入资金,从而提升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4.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着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参与的意愿和水平都比较低,并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有限,教学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并且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的现象较为严重。上述问题反映出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具有许多障碍。首先,由于企业帮助学校进行人才培养,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成本,而这种成本又很难保证能够转化成为经济效益。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并不能够保证留在企业中继续工作,企业在付出成本后无法得到回报,也就会降低企业的教育动力。而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导致了企业为了尽可能的保证经济效益,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对待。并且校企联合的相关规章制度仍然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没有建立明确的教学体系和责任制度,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将大集团分解为小集团,通过建立不完全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可信承诺关系,从而全方位的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文斌,何汉武.工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基于教学体系及运行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3,(02):65-67.

[2]赵冬梅,赵黎明.依托行业优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2):28-31.

[3]陈良.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探索[J].高教论坛,2015,(02):120-121+129.

作者:姜晓东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