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本思想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哲学

马克思人本思想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哲学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与劳动领域的高度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得人类对于自身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怀疑,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统治人的论调层出不穷。从马克思的人本视角下看,人工智能虽造成了人的异化,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但人类拥有人工智能天生就不具备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实践性和意向性,所以人工智能是解放人、发展人的工具。坚持趋利避害,坚持以“以人为主体”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是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思想;人工智能技术;哲学研究

一、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就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使人们摆脱繁重的劳动,强化人的本质,发展人类本身与人类社会,推动历史进程。

(一)人的本质

人工智能技术仍算得上是一门新兴技术科学,现已在部分领域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与之相伴而来的,是人类对于自己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奴役的恐慌。回应这种恐慌的关键在于对于人的本质和人的特性如何理解。1.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在人类诞生之初,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人们选择了劳动来自给自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相互帮助,共同劳动,产生了各种生产联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种类存在物,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一种生产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实践工具和手段。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中介,使人们产生社会联系,建立起社会意识,强化人的本质。另一方面,它由人创造,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又反作用于人,客体性超越了人的主体性,剥夺了人的本质。2.人的本质是劳动与实践。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创造和发展了人的一切社会关系,而生产力是人们劳动实践的结果,最终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使人对象化的具体实践活动,它的出现是使人掌握这一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采取行动的过程,即劳动客体化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人类也释放了其本质,促使人的生命活动不断丰富与发展,促使人的本质属性不断发展与完善。因此,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理解,认识和掌握人的实践本质。

(二)人的特征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特征。1.人具有社会实践性。马克思认为,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是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历史的起点就是逻辑的起点,人本身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虽然人工智能是由人类智能创造的,但它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的载体是一种机器,它受限于自己的载体、资源和工作条件,不具备社会实践性,虽然具有电子计算的独特方法和系统,但这些都不能和人的自然智能等同。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现实生活中,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思维、想法、感情等指导人们进行物质活动。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整个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都要强,能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2]今天看来,这更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根本标志。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不同,人类智能不仅是信息接受和处理器,更打上了某一文化信念和民族特征的烙印,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形式。人工智能不具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也没有人的主观能力,是一种低级的运动形式。3.人具有意向性。德国现象学哲学家E.Husser认为,人类进行实践活动时,意识总是指向和瞄准实践对象,并以其为目标。意识活动的这种方向性和目的性即为意向性。人们可以表现出实践目的和实践动机,与计算机执行人力指令形成鲜明的对比。机器没有生命,没有独立的意志,机器的行为甚至是不具有持续性的,通电的时候就会运转,关机的时候就会停止。最重要的是,机器不会自发产生目的性,不具有独立的学习和知识生成能力,只能依靠人类的知识。在如此多的限制条件下,机器无法突破各种限制并表现出顽强的意向性。

二、人本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利弊分析

(一)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的作用

1.解放人。全人类的解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物质、精神和政治等社会现象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以后才能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帮助人们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社会意识等方面获得一定的解放。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并使人类获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优势得到了广泛认可,因为它不仅可以预测灾难的发生,还可以预测灾难发生的地点和程度,进行提前预警,以及哪些防御系统可能会失败,需要进行什么样的调整方案。人工智能帮助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摆脱了自然界的限制,拯救生命。其次,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探索新的社会生产活动。智能机器人功能十分强大,不仅用于检测来自现实世界的各种数据的传感器,还拥有高效的接收器和处理器,能够分辨人类发出的指令,执行人类给出的任务,扩展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探索了新的认知领域。最后,人工智能帮助人类强化社会主体地位,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在“达沃斯论坛”执行主席施瓦布看来,“工业4.0描绘了全球价值链将发生怎样的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推动‘智能工厂’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虚拟和实体生产体系的灵活协作。”[3]人工智能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也促使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经济全球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的绝大部分角落,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这一介体,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促进了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觉醒,主张自我解放与个性解放的意识盛行。2.发展人。首先,人工智能帮助人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实质化。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人类智能的延伸,是人类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提到,人的交往应该是正常的、纯粹沟通的,是富有的、全面的、开放的,使交往中的人由单个的个体变为世界历史的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起到的就是马克思所希望的这样的作用,促使人们获得更多的自由,扩大交往范围,巩固并开拓更多社会关系,深刻改变人类生活,引发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帮助人成为世界历史的人。其次,人工智能帮助人发展了人的个性及能力。人类的智慧与机器无限制的体力的结合,可以说是结合了人机双方最大的优势,它的诞生为人类的认识方式和理解内容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发展了人的个性以及能力,使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事高阶智能工作,释放人的普遍性和全面性,而不只是将创作性事业集中在少数人身上,所以每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断丰富,个人素质将不断提高。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4]最后,人工智能帮助人发展了人的交往范围。只有当平等和发展成为人与人交往的目的时,交往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而不是压制和同化。一方面,人工智能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时间,就促使人类扩大劳动范围,积极寻找另外的劳动场所;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直接中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地球变为地球村,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增强。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的异化与削弱

从诞生之日起,人工智能技术就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释放了科学技术创生、发展的价值。然而,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正面价值实现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负面价值。由于缺乏对新兴事物的理解和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异化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人的异化。所谓科学技术的异化,就是指人们创造出的科技产品和技术违背了发明初衷,不但没有对人类社会发挥应有的功效,造福于人类,反而成为影响和压制人类本质,危害社会和反对人类的力量。马克思对这种现象做了绝妙的比喻:“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最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5]人工智能机器大范围化,造成人类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不完整。到那时,人类将与没有温度的“物种”相处于同一个世界里,到处充满冷冰冰的机械。一部分人精神意志和思维意识将不断退化,另一部分人将不断进步,最后造成思维意志上的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事实上,当人们把科技奉为圭臬,是能解决人类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无所不破的利器之时,科学主义就已成为一种极端和绝对的价值认同形式,这种极端性和绝对性就使科技异化了。2.人工智能技术削弱了人的主体性。在当前的社会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逐渐覆盖到社会的各个劳动领域。对于体力劳动者而言,付出的体力劳动明显下降了。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提供的复杂劳动而言,反而提高了人们的精神要求,提高了人们的兴奋阈值,增加了人们的崩溃感。人工智能的出现,解决了人类的肉体不能一直高速运转的难题,但是机器始终只是机器,所进行的一切程序都是机械性的、程序性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懒惰思维的危险,反而沉迷于人工智能构建的舒适区中,吃穿住行都依赖于人工智能,长此以往忽略了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本质性力量被削弱。

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定义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不得不考虑,人工智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最后能不能代替人、取代人、统治人。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无法直接威胁人类文明,无法发展出超越人类的文明。但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本质,未来还将持续改变。所以,人类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克服认识论层次上的认知弊端,避免人类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滞后性,进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第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发展与安全问题上,人工智能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科技的发展必然带来不平等,必然带来冲突和杀戮,合作才能共赢,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平衡共享,造福于人类。第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优势,降低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冲击。政府应构建基于全社会的信任架构,构建包含技术、伦理和法律在内的社会防护网,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同时也为人工智能发展保驾护航。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高度重视网络数据和信息安全,避免出现人工智能越于人类之上的问题。其次,为了防止出现卡特尔、辛迪加等寡头垄断组织,控制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走向,政府应建立起有效约束的垄断体系,避免重蹈覆辙,造成智能鸿沟,在社会中形成严重的两极分化。但相对来说,掌握技术的阶级更有优越性,更有话语权,所以不平等的鸿沟无法跨越,只能缩小。第三,面对智能机器已经大规模应用的现实,青年人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目前有些职业必然会被其取代,必须要具备人机合作而不是人机竞争的素质。智能机器代替的只是机械性与程序性工作,人类具有的创造性工作是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的。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是职业的消失,而不是工作机会的消失。因此,学会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发挥人类特有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年人将重新认识自己的本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工智能技术来源于人类,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工智能出现的前提条件,人的自我社会意识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动力,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目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和工具手段,又是推动历史前进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因此,从人类发展的本质需求出发来解读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奠定人的主体地位,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思,而且还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2]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8.

[3][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变革的力量[M].李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

[4]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作者:郭明哲 贾玲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