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语言艺术对文学延伸的影响综述

古文学语言艺术对文学延伸的影响综述

一、古代文学语言艺术

点悟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中,欣赏时没有说具体怎么操作,一般不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很少使用清晰的科学概念,将自己的直觉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感知到读者的审美经验、审美联想的触发,并不是基于概念分析的判断,进行合理猜测。这个点又使人们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诗歌鉴赏中最为突出。像钟嵘评曹植时说:“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这段评述,前段讲曹植作品的承传和骨气词采感情兼优,后段则评价其卓尔不群、古今独步。

二、后世文学对古文语言艺术的继承

(一)形象刻画的语言艺术继承语言艺术的运用能够传达艺术的形象、审美情感。你必须在了解语言语义的基础上形成艺术形象,通过想象力来突出情感,因此,语言艺术形象是间接的。间接的形象在语言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特征,无论是实际过程的实用艺术如绘画、雕塑,还是其他艺术如舞蹈艺术和戏剧表现力,都充分突出了形象贯通的语言艺术,给人以震撼,作者似乎总能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阳光,将贫瘠化为丰腴。这是一种古典诗歌,因为这种诗歌、散文能够长时间动人心弦。

(二)语言题材与内容的继承因为语言的艺术形象是间接的,语言艺术作品往往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有意识地留给读者更多的艺术空白,促使读者以想象力来填补,由此更深刻地掌握语言艺术。语言的使用能够展现真实的生活,具有最大的自由,真的可以说是“古代在当下,所有在一个时刻”。无论是广阔的海洋还是广阔的空间,无论历史还是遥远的未来,人类所有的思想可以到达时间或空间,是全世界广大作家所描绘的。广泛的文献不仅可以描述外部世界,同时也能够表达国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各种人物复杂、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语言审美情感的共鸣性所有的艺术作品从来都不能没有情感,但是,由于语言的艺术特点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语言的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是特别突出的。《毛诗序》中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诗、抒情散文、抒情的语言艺术自然不能没有情感,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歌也不能没有情感。作为叙事文学,小说和报告文学也有作家感情的活力,这种类型的工作一般不会由作者直接表达,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常深深地藏在文学形象中,通过形象描绘表达情感。例如,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应该有足够的现实,内容应妥善处理,基于真实的故事,但同时,一个好的报告文学也应该表达作者的情感,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给读者形成一个广泛的吸引力,如夏衍的《包身工》等。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种语言的艺术作品必须包含作者的感情。相比之下,语言的艺术比其他任何艺术可以更多地显示丰富、复杂、微妙的情感。

(四)重视整体把握有机结合语言音节或单词,构成了“语言”,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语言,磁场强度和魅力是赢得读者青睐的重要砝码。所以这个语言的味道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整个“场”。“场”照亮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作品;单词和短语通过“场”来定义、定性,它们离开这个“场”恢复到字典里去,只有一个平面的语言材料意义。如《故都的秋》核心语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悲凉”是每个人都能说、能写的,它至少有三层含义:

1.词典意义:悲伤。(《现代汉语词典》)

2.通用的文学意义:过去的或现实的深情,现场感动悲伤;复杂的生活经历。

3.独特意义:作者漫步在人生的旅途中,身体和精神疲劳,感到悲伤,看到秋天而萌生了良好的感觉,表达一种美感,苦味的生活,美好情怀,是一种混合的美丽和痛苦的感觉。这三层意义一层一层地扩大,从单一到一词多义,因为读者的个人情况不同,郁达夫的笔下之“悲凉”感何止万千。为什么我们可以品味如此多的内容呢?多亏了《故都的秋》的“意境”和对“语言游戏”的把握,反映了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认知确定性。记住,这是传统语言的味道。

(五)微观分析微观分析不是简单地从一个制高点俯瞰山脚,而是应该吸收语言的细微浪流和波底,具体观察每个语言“美”的重要微妙细节。需要玩味单个词语、句子和阅读技巧,需要体会到敏感词的“”细节。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中承载了许多深意:“忘却”和“记念”这是一个矛盾,我们如何将它们放在一起,作为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汇集了各种语言情境处理方式:对国家健忘的大脑进行提醒,有作者把精神负担抛在脑后,没有任何负担,有对反动者的“欺骗”行径感到极度愤怒。一个简短的语句可以使一篇文章浑然天成。读这样的文章需要微观分析,聚焦“细”,从“细”上下功夫,从“好”上进行要求。一个词语,读者百种解读,作者可能不是感慨万千,而读者则是五味杂陈。

(六)目标点的深厚内涵,审美效应

1.深层意蕴:是指原始意义的深刻意义、语境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肤浅的意义。意蕴深刻的语言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想象来挖掘。

2.审美效应:指文学接受活动时主体所产生的审美作用和影响,由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和虚化倾向所引起的接受主体想象力,自由驰骋和再创造的喜悦,是文学审美效应的特点。

三、结语

文学作品的语言需要创造产品的作家和诗人做出艰苦的努力,以在此过程中体现人类语言的本质,创造更多的审美效应,文学作品具有灵活、多变、深味的特点,读者要想掌握这些语言艺术,探索是不可避免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得到领悟和净化,从中感受到美。因此,我们需要回到传统,反思传统文学,重建传统的语言习惯。本质上,挖掘文学语言的博大精深,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学语言,需要认识到,通过这种学习文化的方式,我们可以找到丢失的民族感情,找到丢失的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找到根,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的文学,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学语言,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当代的文学和艺术。

作者:刘钊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