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阅读都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和总结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教学,还应立足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效率现状,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努力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就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对相关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随着年级的逐步提高,整个小学阶段总体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阅读教学,对传统阅读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引入新理念、新方法,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课程目标渗透不全

核心素养下,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必须要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精心设计针对性的阅读教学目标,为高效阅读教学奠定基础。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缺乏科学性,与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符。一方面,教师常常将关注点集中在“知识与技能”上,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学习中其他能力、素养、情感态度等目标的落实;另一方面,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情,致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了“够不到”“吃不饱”等现象,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致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

(二)教学设计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方案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方案时,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依据《教学大纲》和传统教学经验开展阅读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受挫。另外,由于对学生的兴趣、学习特点等了解得不够全面,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基本上都是直接将教材中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深度,且阅读面窄。而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消失,语文学习成绩也自然会下降。

(三)阅读方法与内容不匹配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带来了活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情境体验阅读、群文阅读、读写结合阅读等。然而,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即围绕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阅读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不能够契合阅读内容,阅读方法与阅读活动不匹配,导致学生阅读体验不佳,阅读兴趣不高。这种情况也导致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抑制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难以达到既定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1]。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优化阅读目标,体现学生差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必须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以便更好地践行学生阅读主体理念,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阅读需求。教师应依据阅读教学反馈对阅读目标进行优化,发挥阅读的教育价值,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和情感融入文本中。一方面,教师应围绕“三维目标”设置阅读目标。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重塑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结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设计满足学生素养发展的阅读目标,确保学生在明确的阅读目标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设计出具有层次性的阅读教学目标,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明确的阅读目标指引下,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学生自主化、高效化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组织合作阅读,提升阅读质量

“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实现学习目标。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在合作阅读的组织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从不同维度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该明白,合作阅读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现阶段的阅读能力,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潜能、性格特点、阅读兴趣等其他方面的情况。第二,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进行分组。在小组内部,要体现出学生的差异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而对于不同的小组,要将各小组的整体能力控制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以此来保障小组之间的公平性。第三,合理控制小组人数。一般来说,4—6人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人数过多,会使有些学生无法获得参与阅读活动的机会,如果人数过少,则无法发挥出合作的作用。第四,合理设计阅读任务。教师需要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布置一些合作阅读任务,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更加有的放矢。第五,动态调整。阅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更是会不断发展变化。所以,随着学生的变化,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合作阅读组织方法进行调整。总之,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阅读极为重要,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开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都是以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基础,围绕阅读文本中字词句等展开详细的讲解。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使得阅读教学呈现出极强的碎片化、低效化特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知识面。面对这一现状,在优化阅读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应丰富阅读素材,以教材文本为基础不断向外拓展,构建教材内外立体阅读模式,开阔学生视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一方面,应立足于课内的阅读文本,结合阅读文本的题材、主题、写作手法、作者等进行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扩充,实现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到课外阅读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课外阅读需求,还要根据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给他们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灵活使用多种方法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进行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探究,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2]。

(四)补充文章背景知识,提升阅读有效性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任务比较重,阅读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常常将阅读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知识目标上。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忽视文章背后所蕴含的各种信息。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中创作的,其蕴含着深厚的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等,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特定的背景知识,就会导致在阅读学习中难以真正理解阅读文本的内涵。因此,教师应对其背景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还原文本的特定文化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对文本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也才能在特定的背景知识中,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与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深度阅读。

(五)指导阅读方法,因势利导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转变千篇一律的阅读方法,根据阅读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方法,以便更好地把握阅读重点,体现阅读乐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增强阅读效果。

1.情境体验阅读教学。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归宿。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文本中,作者蕴含的思想情感比较深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难以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无法感知其思想情感。对于文学性比较强的文本,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画面、意境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体验中获得感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于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文本,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经验融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文本的深处,与作者进行对话,最终产生情感共鸣,从而高效地完成阅读学习。

2.群文阅读教学。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局限于一篇文章中,致使阅读教学效果不佳,与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要求相背离。在这一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可以紧紧围绕群文阅读的内涵,科学设计群文阅读议题,并选择几篇高质量的文章,引导学生从某一个点切入,对比文章的写作手法、艺术效果、表现形式、主旨内涵等,从而全面、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有效扩充知识,最终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3]。

3.读写结合教学。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各自为政的状态,通过读写结合将二者联系起来,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通过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积累素材和经验,通过写作感悟和体会语言应用效果,写出优美的词句为文章增彩。具体来说,教师应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写作技巧及文章布局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借助仿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真正实现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4.探究式阅读。为了实现学生的深度阅读,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还应转变“讲解式”阅读模式,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探究和知识的获取,通过阅读任务引领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阅读。因此,教师应依据文本内涵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的任务或问题链,让学生围绕阅读问题进行交流和探究,最终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对其展开深度阅读。

5.开展朗读教学。朗读,就是大声的阅读。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朗读是学生完成阅读活动的起点。朗读活动需要使学生眼看、耳听、口读,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清楚。朗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每个字的声、调、韵都要读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第二,轻重相宜。朗读时要有轻有重,区别句子结构间的关系,掌握轻重音。第三,停顿适当。朗读时要处理好句子的停顿,这样可以对语速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语句以及段落的意义,并且能够更加准确地转换情绪。通过有声的语言,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朗读教学的开展。

6.角色扮演式阅读。小学阶段的文本通常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可以结合文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这种阅读形式中,学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设计表演内容。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学生在原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大胆的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文本,保证阅读材料中有丰富的对话和动作。其次,要进行完善的课前准备,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道具和参考材料。再次,要适当调控表演过程,及时解决学生在表演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要及时进行讲评,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角色扮演效果。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在表达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在剧本创编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综合教学评价,提升阅读效果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评价也应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关注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契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断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基于此,教师应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素养的内容,结合阅读教学要求,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优化。一方面,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终结性阅读教学评价,在关注阅读结果、阅读成绩的同时,还要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纳入评价中,使阅读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促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中,明确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改进[4]。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知识,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环节,是为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教师要明确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组织合作阅读活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补充文章背景知识、使用多样化阅读方法、进行综合教学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注重与文本交流,对文本产生独特的阅读感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阅读行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刘艳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发放镇发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