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与措施,而为了能够提高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质量,本文也对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远程教育主要指的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借助于视频与网络来展开的教学,以此来实现教育这一目的。在远程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和学生能够借助于多媒体与计算机等设备来构建出一个教学课堂,以此来实现学习这一目的。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电大英语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趋势,但是因为这一种教学模式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能力与控制能力,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控制力也就较弱,无法直观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抑制了电大远程教育工作的实施。在这种现状下,教学改革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本文也是基于此对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在实施与推进的环境下,教学内容改革可谓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笔者认为可以对电大英语学习人员的英语水平先进行一个统一的测试,然后结合测试结果来对其进行分级,按照不同等级学习人员的能力、人数与时间来进行合理且科学的教学内容设置。比如,对于英语单词词汇量已经达到2000,同时一天之内具有一小时学习时间的学习人员,在为其设置英语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将英语词汇复习、阅读训练、词汇造句练习作为教学内容;而对于英语单词词汇量还尚未达到1000,而且一天学习时间也有一小时的学习人员,在为其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则可以将提高学习者英语词汇量作为首要,像是指导学习人员应用扇贝单词等较为基础的英语学习APP进行学习,以此来先提高学习人员的词汇量,之后再展开阅读教学,这样才能让其循序渐进地得以发展。总之,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英语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需要结合学习人员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设置,比如说英语学习水平、学习时间等等。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电大远程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很多学习人员都无法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之中,这个时候必须要借助于远程教育这一方式来展开英语教学,以此来提高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在远程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监督,结合实际教学方式来进行合理改革与创新。就目前来看电大英语课程教学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很多教师即使学生没有出现在课堂之上,也会依然将教学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之上,借助于视频的方式来展开英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但是却很难控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改革教学方式,应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来对电大英语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分组学习这一方式本就是对成人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时间与分组形式,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分派小组,组织学生一同进行英语学习。比如说,可以借助于微信或者是QQ等交际平台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解答学生疑惑,在学生完成分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其通过网络视频、邮件或者是语音等方式将成果发送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真正实现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

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改革之外,教学评价改革也属于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对于这一部分,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改革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学习小组反馈、远程课程打卡、平台在线时间、学习资料库等方式来进行评价;其次,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水平这一方面,则可以借助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对于学生的测评结果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最后,对学生英语使用情况进行评价,这一方面则需要电大教育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来全面分析掌握学生英语使用情况,进而基于此来进行合理的评价。总之,教学评价有效改革能够让电大远程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有效的落实下去,也能够让电大教育工作更好地推行下去,真正有效把握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从而基于此来进行合理的调整与完善。

四、结语

电大远程教育的存在给成年人提供了较多的英语学习空间,可谓是社会教育之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发挥出其价值,本文则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这三方面着手进行了教学改革要求,希望能够以此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进一步提高电大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将电大远程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顾英玲.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2):23-25.

[2]陈棠,廉玉梅.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海南电大“英语Ⅱ(1)”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3,27(9):48-50.

作者:张兰兰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晋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