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例6篇

电大专科毕业总结

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文1

1.1 社会环境因素

目前,由于高校连年扩招,本科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使得应届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每年从第七学期开始社会用人单位便开始招聘应届毕业生,各级政府也陆续开展大规模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对于找到工作的学生来说,用人单位三个月实习期的硬性要求,不得以提前上班,而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设计状况不太重视。对于一些致力于考研的学生,大三和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的重要时期,学生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毕业设计成为了他们的一个包袱,导致毕业生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工作。

1.2 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当前与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辅导员,他们比较关心学生的就业和安全稳定工作,甚至有些辅导员认为毕业设计工作是教务部门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方面不够重视。另外一些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毕业设计业不够重视,只关心学生获得的各种资格证、平时的学习成绩及实践动手能力等,致使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毕业设计只不过是在走过场,只要顺利通过答辩即可。当前许多独立学院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理论分析和文献检索能力较差,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缺乏创新精神。再者,有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很少进行相关动手能力的练习,致使研究内容缺乏深度和创新。

1.3 教师方面因素

首先,由于近几年独立学院发展迅速,从而造成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额严重,绝大多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来自于母体高校,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指导教师精力上的限制,客观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其次,由于本院自由专职教师比较年轻,有的来自于母体高校的教师同时指导10名以上学生毕业设计,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导致一些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指导不到位,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再者,独立学院有些自有专职青年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比较空洞,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感到压力较大,还有个别退休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缓慢,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性教学能力不强,导致在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中力不从心,加上部分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题目陈旧、内容简单、与生产实际联系不密切,或选题目过于前沿,这样都无法使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好的培养多方面能力。

1.4 学校管理因素

毕业设计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毕业设计的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评审、答辩、成绩评定和归档等一系列程序,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需要制订如教师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考核标准和评级等一系列制度规范。①尽管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毕业设计工作条例和制度,但过程管理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另外,部分独立学院面临着较大的招生和就业压力,考虑如果对学生毕业设计环节要求过严,将导致很多学生不能正常毕业,将直接影响到学院的招生工作,致使在毕业设计监督管理工作中浮于表面,纵使发现了问题, 整改效果也不明显。

2 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与实践

2.1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先导,加强实习实训设计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多年来信电系依托电工电子实验室,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倡导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就为每个专业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及时了解一下本专业的社会经济和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方向,在大学三年级每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实际情况,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下转第75页)(上接第53页)申报今后两年的科研专业导师,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研究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开展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近3年来,我系学生国家及省市多次竞赛中获奖, 获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16项,“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大赛8项,获每年有100多所高校参加的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15项,获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智能车华东赛区奖项12项,通过大赛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毕业设计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考写作能力。

2.2 强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毕业设计是一个时间长、环节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前后包括选题、开题、定稿、指导教师评阅、交叉评审、答辩等六个主要环节。独立学院教学督导应联合教务部门对毕业设计进行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的检查工作,初期检查在毕业设计正式进行前开展,主要检查学生的选题、任务书、开题、题目的主要技术指标、毕业设计地点及进程安排、前人在该题目所做的工作、预期困难及解决途径,审核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及方式。中期检查在毕业设计进行到第9周左右开展,主要检查题目或指导教师的更换、毕业设计进展是否滞后、题目工作量、所做工作能否达到毕业设计要求、如期完成题目有何困难并如何解决等情况,要重点检查督促在初期被警告学生的情况,并注意发现培育毕业设计优秀题目。末期检查主要采用聘请专家督导毕业答辩的形式进行,重点查看答辩组织情况、毕业设计质量和有无学术腐败问题。

2.3 提倡毕业设计一体化管理,构建信息网络平台

传统以人工为主的毕业设计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很难适应高校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本科毕业设计周期长,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较大、毕业设计存档材料多。自2009年以来,信电系积极设计了《本科毕业设计一体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学生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环节上的及时互动, 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实现了教师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具有信息、选题、文档上传、进度追踪、指导教师在线评阅、文档检查、师生互动交流、毕业设计抽查、成绩分析、统计报表生成、毕业设计归档保存等功能。此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我系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工作效率,使教学管理人员脱离掉大量手工统计操作的模式,将学生、教师与各级教学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联系起来,推动了毕业设计的良好运转,促使毕业设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作者简介:吕艳萍(1955-),女,湖北英山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查晓明(1967-),男,安徽怀宁人,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武汉?43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改项目“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090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07-01

本科毕业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与就业能力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具有强弱电结合、软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的特点,因此毕业设计在该专业的培养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设计的质量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毕业设计选题内容过于陈旧,与工程实际或科研课题结合不紧密,多人一题等;二是指导教师思想上重视不够,对学生放任自流;三是毕业设计时间与考研、找工作的冲突,导致学生无法将充分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四是缺乏过程管理的有效措施,制度执行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与培养目标,深入分析,敢于碰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并认真落实执行。

一、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学院非常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从毕业设计开始起前一年左右就酝酿毕业设计的选题,强调毕业设计选题要突出可行性、实用性与创新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为此,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及时更新毕业设计选题内容

选题多以实际工程、科研项目、新兴热点为基础,鼓励教师将自己科研课题中的部分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淘汰往年内容陈旧的选题;同时增加反映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电力系统最新成果并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题目。

2.强化毕业设计选题审批工作

对指导教师提交的毕业设计选题申报表,经所内审批后,由学院设立的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原则,对其难度和工作量进行进一步审查筛选,通过层层把关,及时剔除或更改不符合要求的选题。

3.选题实行双向选择,坚持一人一题

学院将通过审批的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设计内容、所需人数等信息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情况填写选择表,经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汇总整理后返给指导教师,严格执行一人一题、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5人的规定。对于选题过分集中或较少的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统筹调整安排。学院在选题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对读研学生,鼓励由导师直接指导其毕业设计,以便于学生较早的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对参加武汉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5+1.5”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则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毕业设计,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允许他们到就业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使他们能够更快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实施以上措施以来,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选题质量明显提高,结合生产和科研单位需求的实用型课题所占比例大大增加,其中不少涉及到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在毕业设计总题目数量明显增多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更新率,这就大大扩充了学生的可选范围,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引进项目管理体系以强化过程管理

针对以往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懈怠问题,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将本次改革的重点放在强化过程管理上,学院引进项目管理体系来监控毕业设计全过程,即结合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将毕业设计过程按阶段细化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均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学院实施“选题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开题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开发、编程实验、验证毕业论文撰写”和“每周例会中期检查论文形式审查预答辩答辩”的工作流程,跟踪毕业设计全过程,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收到切实的成效。

1.开题答辩制度

第七学期选题结束后,指导教师马上下达任务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准备,了解所做课题的现状、目标,考虑拟采用的方法或技术路线,提出完成毕业设计的初步计划,撰写《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第八学期开学两周后进行开题答辩。答辩小组由研究方向相近的指导教师组成,重点审查毕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工作量是否饱满、预期质量等,并提出修改意见。若开题答辩未获通过,则要求学生认真修改后再进行答辩,及时避免了毕业设计中可能走的弯路。

2.周志制度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从2011年开始,每个参加毕业设计的学生都发一本周志,由学生填写,指导教师签字。周志内容包括:本周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取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敦促学生日有所学;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检查一次学生的周志,掌握每个学生的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这一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的责任感,提高了师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自觉性。

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电子信息 毕业设计 工程实践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方案设计、电路设计、原理图与PCB图设计、实物制作与调试、撰写论文以及答辩等多个环节,是对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工程实践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和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导致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出现明显的下降。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1 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工程实践教育中始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认识倾向,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有的不会做方案设计;有的缺乏研究思路和方法;有的仪器操作不熟练,不会排除在实物制作与调试中遇到的故障和问题,导致实物没调试成功;这些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严重不足

我校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的1~16周,正是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高峰时刻,由于如今经济转型,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寻找一个好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如果面试成功,用人单位希望学生马上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实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当然还有极少数学生忙于补考等遗留问题的解决也牵扯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3 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上有误区

我校大多数学生认为毕设对寻找工作单位没有影响,同时认为毕业设计总是可以通过的,没有将毕业设计看成是大学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综合实习,是对自己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自己清晰了解设计过程的学习,是自己论文撰写能力的培养,对自己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尽快适应社会,影响巨大。

2 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措施和建议

2.1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进行系统设计、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课程体系改革中进行了如下修改:(1)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五个模块。(2)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建设,对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教学内容优化,主要强调电路理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电子器件的外部特性,突出实践运用,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性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3)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单片机,将其由专业基础课调整为选修课,考核方式为项目设计,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4)针对应用型本科的特点,调整专业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运用,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进行调整,如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调整为射频电路及CAD技术、FPGA通信设计基础、ARM原理与应用等。(5)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有序,符合认知规律,学生在一、二年级注重专业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和建立基本的系统概念,掌握基本的设计流程和动手制作实物的能力;三、四年级则是专业工程设计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电子系统的能力。(6)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电子工艺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自主管理,其他专业实验室由学生申请,系部批准后对申请学生开放,尽可能提供实验室给学生使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7)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工具和软件,如MATLAB,MULTISIM,PROTELL等。尤其是单片机教学采用CDIO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校企合作,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如与TI公司合建单片机实验室,将最新的电子技术引入教学中;并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开展科研活动。(9)开设科技讲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2.2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模式进行调整

(1)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有责任心的中青年教师组成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小组和指导小组,对选题的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和时效性进行评价和筛选,强调选题以设计类题目为主,要求软硬件相结合。(2)学生的选题时间可灵活调整,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做毕业设计时可选取与学科竞赛相近的题目;参加飞思卡尔的可选取智能车的题目;还有一些学生可在第6学期单片机实践时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作为选题,如有学生在单片机实习时做的是电子抢答器,毕设时做的是无线抢答器,学生完成得非常好。(3)对学生加强教育,认真开好毕业设计动员大会,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毕业设计是一个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一个预演,对学生很重要,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4)严格毕业论文(设计)考核制度,对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不合格的给予警告,如在毕业设计中确实不合格的要求二次答辩,二次答辩还不合格的则毕业设计判定不合格。

3 总结

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调研,借鉴其他学校的一些经验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体系,优化突出应用型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毕设时间和组织机构,整合学校实验室教学资源,与企业合建实验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已初步扭转质量下滑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英桂.浅谈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化学高等教育,2006:89(3):65-67.

[2] 彭熙伟,郑戌华,王向南.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0(12):45-47.

[3] 刘港.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4):49-51.

[4] 刘兴江.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8):126-128.

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文4

介绍了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引导的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建设等几个方面。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电气工程;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改革

我国教育部于2006年3月成立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目前,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余所著名高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认证,更多的高校正在为申请认证做积极的准备或者以达到认证标准作为专业建设和改革的目标[1-7]。本文介绍了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所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改革措施。

一、专业综合改革的必要性

我系电气工程专业的现状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开展专业综合改革。专业综合改革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科学技术人才。直接针对市场、面向就业,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申请认证、通过认证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引导,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二、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规定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且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专业改革的第一步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要求是达成培养目标的支撑,培养目标是对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是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形成课程体系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时,应深入开展社会调查,请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人员参加,力求制定得合乎内外需求。制定时注意将毕业要求(即毕业生能力)细化为能力指标,以方便落实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并且能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条款。教学内容是达到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和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有所不同,前者是局部的,是某一条或某几条毕业要求与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的对应关系,而后者是整体的。也就是说,要把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去,从而明确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传统教育的课程教学大纲仅对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它规定了每个章节的学时以及每堂课的授课内容,至于每个章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则通常不会提及,因而常常造成师生的迷茫。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大纲的编写必须首先明确本门课程对达到毕业要求的哪几条有贡献,然后对这几条毕业要求逐条确定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再后确定完成这些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数。成果导向教学设计的教学大纲是按所涉及的毕业要求的条目,而不是按教材的章节编写。这样,对于每一堂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十分清楚自己所教或所学对达到毕业要求的贡献。毕业要求与教学内容的对应关系,又为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提供了依据。

(二)课程建设由教学团队负责人和课程组组长负责对培养方案中各课程的关系进行梳理,制定本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目录。围绕核心课程构成几个课程组,由专人负责组织各课程组的课程建设。如以“电力系统分析”为核心的电力系统课程组,负责“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调度”等课程的建设;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课程组,负责“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机拖动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等课程的建设。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如“导演”,起主导作用,主要是围绕实际问题,设置学习研究专题,介绍相关的知识,提供主要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给出分析的切入点与研究路径的提示。学生则如“演员”,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并在与教师和同学讨论过程中改进和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生即获得了学科知识,又学会了学习方法,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另外,在团队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还形成和提高了个人素养。教师相应地就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启发、观察,并给出指导和评价。由于学生的参与,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每一种答案的优缺点。经过探索,我系已经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微电网技术”等课程中成功应用上述方法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8-10]。

(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电气工程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我系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和改革。除了优化实验项目,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等一般措施之外,我系还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所要求的“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这一条件,拟开展开放性实验设备的开发。我系教学实验室大量采用集成实验设备作为实验平台。这种设备主要由独立的实验模块挂箱组合而成,优点是接线简单,能快速验证实验原理。缺点是由于集成度高,学生很容易变成简单的“接线员”,看不到挂箱内的元器件和电路,难以感受到做实验的氛围,兴趣受到影响。系统调试过程短,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系计划由师生共同开发一些开放型实验设备,增加学生亲自动手去搭建、调试电路的机会,作为上述集成实验设备的补充,目前已经开发了“基于DSP的逆变器实验平台”。另外,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必备物质条件。我系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是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二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校外实习基地;三是通过校级合作使用其他学校的实习基地,与兄弟院校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基地共建共用。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电子信息与电气类工程教育认证补充标准要求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中,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应占总数的20%以上。但是,目前电气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普遍缺少工程经验。我系教师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但是大多数教师毕业后即到我系工作,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生产设备缺乏了解,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达不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调整对应聘者的要求,除了考察教学科研能力之外,优先聘用有企业工作经历者。其次选派青年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等与我系有合作关系的企业锻炼,提高现有教师的工程能力。最后从企业聘请工程经验丰富的人才到我系承担授课、讲座、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不仅为学生和教师带来行业最新动态,更重要的是弥补了教师工程实践的不足。

(六)加强学科建设整合学术资源,形成了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技术、配电网可靠性分析等若干研究方向。近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多项,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科研成果。加强学位点建设和标志性成果建设,将本专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升团队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教学团队,建立一支适应学科工作与改革发展要求,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团结协作的学科队伍。

三、结束语

电气工程专业以培养电气工程专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目标,强调理论性的同时也特别强调工程实践。工程教育认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高校应以认证引领专业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熊怡.我国高等教育通过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概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28-34.

[2]任红卫,刘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状[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84+86.

[3]曹鑫,王晓林,王世山.工程教育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J].科教文汇,2015,9:60-62.

[4]任红卫,刘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13,31:147+149.

[5]肖义平.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6:82-83.

[6]李敏,肖瑛,张俊星,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5:14-16.

[7]胡俊,王志海,于双元,等.工程教育认证与高校间协同培养的相关性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19:27-31.

[8]王晓刚,王清,刘华.基于案例教学法的“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3:77-78.

[9]王佳庆,王晓刚,王清,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73-275.

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文5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1],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2]。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为此,对照上述标准的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应改革,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5]奠定了基础。

一、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学分

我校按照理论课程16学时对应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0学时对应1学分进行学分设置。根据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68个学分方可毕业,包括理论教学学分和集中实践环节学分。理论教学占13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占3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中的必修课为98学分,人文及社会科学选修课为6学分,其它选修课为28学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竞赛,论文和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各类过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阳光艺术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生会或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活动,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的活动或项目。学生参加上述各类活动并至少获得10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包含在毕业总学分之中)。

二、教学计划的修订

我校对于教学计划修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每隔4年左右就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教学计划的修改随同进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修订原则上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批准后,教学组织和实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表执行。

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由专业负责人带头、骨干教师参与,广泛征询学生和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意见,并经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才确定。2013年在遵循学校指导原则的大前提下,结合学院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听取校外的企业专家对培养方案审核意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彰显专业特色,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适应性与工程应用性,同时为了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细节进行了相应调整。例如,增加了本专业直接与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几门最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学时:“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三门课程的课时由原方案的56学时增加为64学时,“高电压技术”课程由原方案的40学时上升为48学时;另外,适当加强了与本专业工程应用联系较为紧密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线性代数”由32学时调整为40学时,“电路理论A(上)”与“电机学A(上)”皆由48学时增加为56学时,并新增了一门选修课“工程力学”;为了使课程安排与衔接更为合理,将“线性代数”提前到第一学年的秋季学期,以便与课程“电路理论A”更好的衔接,将“发电厂动力部分”提前到第二学年春季学期,使其与“认识实习”更好的配合,将比较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提前到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以加强其教学效果;将限选课“电力电子技术A”提前到第三学年秋季学期,以便与“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更合理的衔接;另外考虑到原方案中所设置的高电压专业方向的应用面较窄,往届学生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很少,甚至无法开班,因此,本次方案中取消了高电压专业方向,但为了适当加强高电压技术方面的内容,增加了“高电压技术综合应用”这门选修课。

三、课程开设体系

根据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其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和培养质量都以培养目标达成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也紧紧契合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称为“6+1”结构:由人文及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6个模块和课外教育活动模块组成,课程结构比例为: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占总学分的2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5%,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3.2%,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2%;具体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主要课程的先修关系如图1所示。课外教育活动主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化能力培养,在课堂之外可获得的创新学分(我校普教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折算表见表2)。

四、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表1、表2和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通过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之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通过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工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工程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国内外最新科技文献的能力;

(4)通过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通过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能正确认识电力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6)通过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显然,上述课程体系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中培养学生“十大”能力的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满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证补充标准》[4]中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和特别要求条款。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及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

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方案;调研

作者简介:李向军(1963-),女,辽宁沈阳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缪新颖(1977-),女,河北承德人,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辽宁 大连 116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G11DB041)、大连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2011YB3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56-02

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当前正是世界各国争相建设信息化、现代化、商业化的关键时期。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能培养出适应国家需要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是决定国家能否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高等学校的本科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那么高校的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怎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目前的现状能否满足社会需要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为了制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案,对本校的在校学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走访,以此对学生的意向、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1.在校学生调查

目的:掌握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打开人才培养的空间,帮助受教育者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总结,学生对课程的主要建议如下:

(1)一年级除基础课外,应该适当加一两门专业课,这样能使新入学生对所学专业有粗浅的了解。

(2)理论性强且课时较多的课程多增设实践动手环节,与实际运用举例(图片、视频),使学生感到理论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看到的实际生活中掌握理论。

(3)实用性强、理论较容易理解的课程可进行短期强化型上课方式,实现一种集训专项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印象深刻。

(4)参观实习安排在找工作之前(在大四之前,大三下学期),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找工作时会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选择性。

另外,希望增加海洋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等相关知识介绍的选修课。

2.对毕业生的调查

毕业生个人发展分析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教育应为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潜力,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就业率。通过与毕业生的对话及问卷调查分析目前课程体系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本校自动化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共有6届毕业生。从初次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走向了船厂,从事船舶电气等有关电气方面的工作,但也有很多毕业生离开了船厂 ,转向其他行业。到目前为止,在船厂工作的学生约占30%。在调查中他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宝贵意见,具有代表性的如下:

(1)把当前的“工程制图”课程改为“电气CAD”。原因:现在很多企业不用手工制图,而是采用计算机画图,采用CAD软件画图是目前最普遍且最实用的一种。

(2)把PLC实验设备由200系列改为300系列,尤其希望配合带载荷授课。原因:现在企业用的PLC大多是西门子300系列。建议对现有的设备升级改造,适当增加学时。

(3)DCS课程由原来的选修课改成必修课。原因:在船厂采用DCS技术很多,但作为选修课,由于多种原因已多年未能开设,导致学生接触不到相关方面的知识。

另外,增加“变频技术”、“组态软件”、“仪器与仪表”及通讯方面的课程等。

3.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最终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对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作的贡献。企业对于在校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建议的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在船厂从事船舶电气设计工作。

1)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及应用。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学期间要特别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因为只有深入学习掌握本专业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对工作流程及技能了解得更系统、更熟悉。

2)加强对船舶的认识和了解。其实大型船舶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陌生和神秘的,所以需要有船舶行业经验的老师来介绍大型船舶的种类、结构及设备分布;船舶主要用电设备的用途、功能及与其他设备之间的联系。最好配合设备图片或在船上的实景拍摄,使学生有直观的认识。

3)增开与机械相关的课程。电气与机械是分不开的,在船厂工作更是如此。学生如果选修一些机械方面的课程,对他们开阔眼界、更好地了解设备性能及原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

4)重视船厂实习环节,实习不应简化为参观。

5)对于船舶电气方向,定期为学生搜集并介绍船舶行业动态,共同学习船舶简报或期刊,加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认识。

6)开设CAD课程。

(2)其他行业对自动化专业的需求。扎实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课;PLC课程中掌握控制系统用的各种型号的PLC编程;电机拖动课程中电机各种数值的计算;单片机、嵌入式方面的课程,在南方的许多企业中有较大需求;过程控制课程,不需要太繁琐的计算,但要掌握基本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电路课程,应掌握电气设计的电路图。达到会看、会画,懂得系统的运行过程;增加一些简单实用的机械课程。

(3)各行业对毕业生的素质需求。

1)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多开展一些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及总结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众所周知,职场中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大技巧就是诚信。建议学校多举办集体活动或互帮互助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3)提高英语水平。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经济交流越来也多。在很多用人单位,英语都显得非常重要。

总之,对于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好综合型人才。除本专业知识外,还要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而且人际交往、组织协调、敬业精神、自我牺牲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都很重要。

二、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就业难”是时下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直接感受。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不到合适人才,企业处于缺人待补状态。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据有关机构对国内外众多 IT 企业的调查,如IBM 认为:只要再学习能力强、情商不错就可以考虑;金山软件公司招人不重经验重灵性;连邦软件公司选人看重学习能力和忠诚度 ;微软将有理想、有报负、有追求作为选拨新人的标准;另外,大多企业对IT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是多样化,有60%的企业至少需要两种技术能力,32%的企业需要三种以上技术能力。[1]

虽然看起来各家企业的需求都各有侧重,但其实有很多共性的内涵,总体来说就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些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在个人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社会人才需求量大且稳定。所以如何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问题。

三、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遵循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自动化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设置的主要必修课程大多是: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程控制、电机与电力拖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理论、过程检测及仪表等。而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课程及反映社会发展的新兴课程则多在选修课中设置。

以本校为例,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是,除了政治、外语、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基本上都是按专业来设置。考虑到本校的海洋船舶特色以及学生的就业需求等,在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一些选修课。但若选修课较多,学生的意愿分散时选修课就不能开课。因而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也难以满足部分同学的求知欲望。

而某一专业的选修课,在其他专业或其他院系中有的是必修课,有的也是选修课。如果学校能打破专业界限,通过学科交叉合理地整体优化选修课程,那么各个专业间就能相铺相成,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各专业各自为政,学科交叉、专业交叉难以实现;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束缚学生的兴趣发展;理论课相对多,实验课少;实验课程中真正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更少;实习实践少。

四、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学校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输送更好的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工作职能来看,其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已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2]企业需要的是拿来就用的人,如果毕业生进入企业还要进行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培训,那么企业压力将加大,学校教育也形同虚设,这也是学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原因。

目前的自动化专业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教学方面与社会需求有较大的脱节,亟待进行一次彻底的教学改革,以求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对于本科教育,企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为企业减轻很多压力,这是教育工作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结论

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聚焦国家战略,融入地方经济,主动纳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之中;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主动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主动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

高校的培养方案若脱离社会需求无异于“闭门造车”。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08大连IT人才需求调查报告[N].新商报,200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