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论文范例

医学教育论文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1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2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衔接方法

在继续实施并完成“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基础上,加强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部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2.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3结语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2

1.1巴林特小组的由来

医生在医患纠纷或矛盾中,通常会固守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并极力压抑自己的委屈、愤怒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则影响到正常的医疗活动。巴林特小组可以为病例报告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得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对医患矛盾的产生根源形成新的、不同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和潜在假设;识别医生本身对患者的感受,即反移情;减少在医患矛盾中挣扎时所体验到的孤独和羞愧,并对新的学习持开放的态度,使医生的人格发生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提高作为医生与患者相处的能力,实现个人成长。理想状态下,巴林特小组是由8~12名医护人员和2位组长构成的封闭式小组。组长需要接受过巴林特小组和精神动力学方向的专业培训和治疗经验。任何目前正在接触患者的、承诺持续参加并且能够提供案例的医疗实践工作者都能成为巴林特小组的成员。小组活动每次1~2小时,每周或每2周1次,可以持续1-2年。

1.2巴林特小组的实施过程

小组活动遵守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设置。组员们坐成一圈,小组长首先询问谁想提出案例,如果多人提出,则紧急者优先,一般每次探索1~2个案例;然后,案例提供者开始报告,重点描述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和发生的问题;之后是小组讨论,利用整个小组的资源和经历探索医患关系层面被忽视的部分。小组讨论主要聚焦于案例报告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鼓励小组成员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感受、幻想和躯体反应,特别是阐述自己对于事件本身的深刻理解,并提出建设性的问题和评论。此时的案例报告者只是听,而不参与最初讨论,这样的设置可以防止报告者处于被审问的境地。讨论中,小组成员可能对案例各持己见,但正是基于小组成员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体验,可以给案例报告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之前未被发现的关系和对医患关系的新看法逐渐浮出水面。也许其中某个组员的某句话恰巧触及到案例报告者的情结或观察盲点,于是就能从中获益。讨论结束后,案例报告者回到小组中提供反馈,报告自己在倾听大家发言时的感受、体会和收获。此间小组长的作用是鼓励组员尽可能地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提出对案例的不同解读。如适时提问:“医生身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是被患者一直忽视的,或者在他一生中也同样被忽视了?”小组长还要善于使用此时此地技术,利用发生在当下的、小组内部的人际互动与案例报告中医患关系之间的联系,增进组员对医患关系的理解。相较于单纯地讨论彼时彼地的案例,这种基于即刻的人际互动关系的体会更能够给组员带来更加真切和震撼的领悟。如适时提问:“这个患者激起了我们什么样的内心感受?”、“我们组员之间的互动和案例中医患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小组长也可以根据小组现场呈现出的医患关系和心理学动力做出“雕塑”,即案例报告者和组员共同用身体语言、个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代表现实中的医患关系,将隐形的人际关系可视化,会带来更直接的问题解决和更震撼的内心体验。

2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

2.1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环境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比常人更多地面对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患者,亲眼目睹患者遭受痛苦和生死离别,当受到患者及家属对医生本人或者治疗方案的质疑、批评与诋毁时,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和不确定感、内疚感和自我价值贬低、愤怒和屈辱感。尤其是临床经验相对较少的年轻医生,这种体验尤为强烈,若不及时调整,久而久之便会发展为心理问题。巴林特小组讨论,就是针对那些医护人员通常很难独自承受和消化的消极情绪反应作工作,使组员在小组中宣泄情绪、获得支持,并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地识别、控制和处理,以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2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很多医患冲突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医患沟通技巧所致。医生不能站在患者和家属角度换位思考,不知道病人的特殊心理需求,无法理解他们的诉求。于是患者的粗鲁言行激起医生的负面情绪,而医生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攻击对方,使冲突升级,最终患者得不到应有的医治,医生也失去了应有的尊重。巴林特小组把讨论的关注点放在理解医患关系上,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使医生意识到他们以前存在的某些特定的盲点,并找到理解医患沟通失败的新视角,从而更好地处理医患矛盾。

2.3巴林特小组有助于医护人员建立相互支持系统

医护人员在经历医患矛盾冲突之后,往往很少有机会和同事们交流医患互动的具体细节和自己的感受,也无法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于是常常受到孤独、无助、愤怒、倦怠感的困扰。巴林特小组能够营造一种宽容、开放和真诚的氛围,在小组中医生们分享他们处理医患难题的经验,容忍自己的弱点和失误,回顾、确认工作中积极的一面,感受职业的成就感,更能感受彼此之间的支持和肯定,同时增加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动力。

3巴林特小组对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启示

3.1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

以医护人员听讲座或自学为主要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缺乏主讲人和医务人员之间的共同交流,而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团体活动,强调团体互助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医务人员袒露出自己的问题症结,并和同仁们一起讨论,探寻解决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医务人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能够更好地实现提升医务人员水平的目的。

3.2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造就了中国人隐忍的性格。人们在面对创伤事件引发的巨大精神压力时,不知采取何种心理学手段排解压力,而是默默承受,以为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良药,不料却转而以躯体疾病的方式呈现出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应该加强对医护人员心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相较于以医疗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常规继续医学教育,巴林特小组则更能满足此需求。巴林特小组的训练可以提高医生的沟通能力,强化自我觉知,关注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解决个人心理冲突和问题。只有医务人员自身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排忧解难、治愈疾病。

3.3巴林特小组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功能

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在医务人员易发生职业倦怠、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境下,引进巴林特小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方式,具有特殊意义。巴林特小组使医学继续教育不再只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它还能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课堂”,为工作中产生的焦虑和挫败等情绪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包容、温暖的“容器”,让他们学会识别和处理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进而提高对病人的感知度和工作满意度,并且帮助医生避免职业倦怠。

4结语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3

1.1贯彻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强军目标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我军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军事医学教育训练提出新要求:由重平时转为重战时,重视实战化建设;在目标定位和考核标准上,由重视教育训练时间、内容等“任务”完成情况转向重视保障“打胜仗”能力养成情况;在教育训练重点上,由注重单要素训练(如单个人员、专业等)转向重视体系保障能力生成转变等。

1.2适应军事、医学、教育等科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为军事、医学、教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只有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发展的优秀成果才能确保军事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方法等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当前,我军医学教育训练体系发展滞后于相关学科发展,突出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难以满足军事发展需求,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相关学科前沿成果、教学方法手段与创新教育理论发展还不相适应等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优化。

1.3满足官兵医学保障需求日益提升的需要

一方面,官兵应享有普通公民基本健康保障需求,需要改革我军医学教育体系(如评估和认证等)与国家普遍医学教育训练体系不协同、不接轨的现状,实现资源共享、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军事行动空间领域不断拓展,如临近、极地、深海等新空间和生物、认知、纳米、量子等新领域,官兵应享有的军事作业能力维护提高等特殊医学保障需求将不断提升,也将对军队医学保障人才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1.4应对部队编制结构调整改革的需要

信息化武器装备效能呈几何级增长,战斗力及保障力主要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规模;而信息化战场高度透明,部队规模越大战场生存威胁也越大。美、俄等世界强军均着眼世界新军事革命推进和战争形态发展,积极推进包括军事医学体系在内的部队编制小型化、合成化改革。当前我军合成旅团仅编制检验、放射、药剂等人员1~2人,既有现役军人也有文职人员,既有军官也有卫生兵,对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方法等要求更趋复杂。

1.5促进体系建设转型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转型发展是信息时代包括军事医学教育训练在内军队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根本特征。军事医学教育训练涉及官兵的生命和健康,与其他专业领域相比,其向信息化转型发展的需求更高。与以美军为代表的世界强军相比,我军医学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观念更新、理论发展、硬件建设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尚未建立信息化的军事医学教育训练体系。

2我军现状

2.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我军与美军等世界强军的差距,突出表现发展理念的滞后。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还存在重平时轻战时;“大陆军”意识强、联勤观念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个别官兵还偏颇地认为平时在岗工作就是训练,一般性岗位工作和分散的专业训练等同于实战化训练,基地化训练就是把下级机构整合到上级机构、“以大吃小”等。

2.2体系结构尚需完善

十分关注单个要素(如单个专业)而不注重整体建设,长期以来形成以陆军为主导、垂直松散的结构体系,院校、部队和科研机构之间,各军兵种之间,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之间,勤务与技术之间,平时与战时之间等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如条块分割、相互脱节,“摆摊设点式”重复建设等,影响资源共享、制约了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

2.3体系过程还需规范

当前仍以教育训练时间、内容、流程等“任务”完成情况为标准,未能紧盯能力生成这一根本目标;教育训练内容缺乏规范,仍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不足;教员普遍缺乏部队实践工作经验,指导实践能力较弱;考核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权威的认证评估机制;多数任职教育仍延续学历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系统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等。

2.4集约化建设仍较落后

我军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探索通过基地集约化训练的路子,积极推进以基地化为基础的模拟训练和网络训练,取得大量建设成果。但当前我军教育训练集约化建设仍较落后。缺乏功能设施齐全的联合教育训练基地,无法支撑基于信息系统的勤务、技术、装备一体的实战化训练,也不能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提升单兵训练质量和效益。

2.5实战化水平比较低

由于实战化训练(如批量伤病员分类后送等)对人员、技术、场所等要求高,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却没有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产出。所以,目前还存在重平时轻战时,平时保障能力强、战时保障能力弱;平时单项训练多、集中综合演练少;稳定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实践多,实战环境条件下的训练实践少;单军兵种救援训练多、多军兵种部队联合实战化救援训练少等问题。

2.6信息化程度还不高

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官兵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信息能力及素质普遍偏低,尚未建立起信息化的军事医学教育训练体系。军队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综合性模拟训练基地,仅在各大军医院校及医院建有初级模拟训练中心,开展小范围模拟培训。

3外军特点

3.1理念先进

理念变革始终是以美军为代表世界强军医学教育训练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冷战结束后,针对战争及威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美军将包括医学教育训练在内的军队建设理念从“基于威胁”转为“基于能力”,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近年来又相继提出“医疗与士兵同在”、“部队全面健康保护”、“基地化训练”等新理念,代表了军队医学保障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体系完善

美军依托发达的国民教育统一规划体系建设,建有军医、医助、卫生员等各类人员培训机构,呈规模、专业、联勤、系统等特点,既保证体系结构合理性,又避免重复、遗漏等问题。1972年组建军队医科大学为陆海空三军培养军事医学人才;1996年组建三军联合医助培训体系;2005年又组建医学教育训练基地(METC)集中培训三军中士以下卫生兵。

3.3规范严密

为规范教育训练秩序和标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益,美军在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认证评估等方面,与国家接轨建有严格的规范体系。如规定培训机构拨款资金、招生人数、入学条件及毕业分配等;所有卫生人员每年都要轮训一周战伤救治课程;军医学员要通过美国执业医师考试才能开始住院医师培训;医助学员要通过国家证书考试和国民医助培训认证委员会认证才能执业;卫生兵初级培训后需达到国家初级急救员(EMT-B)水平,特种卫生兵及高级别卫生士官则要达到国家高级急救员(EMT-P)水平等。

3.4集约高效

为整合资源提升规模效益、推进分散训练向集约化训练转变,美军重视依托基地组织医学教育训练。如2005年美军整合山姆休斯顿堡陆军医学中心和学校、圣迭戈和朴次茅斯海军医学学校、大湖郡海军卫生士官学校、华盛顿陆军里德医学中心卫生士官训练队和赦帕德空军基地第822医学训练团5个教育训练机构组建医学教育训练基地(METC),旨在整合三军资源,加强联合教育训练,提升无缝隙联合保障能力。

3.5注重实战

美军认为如果没有逼真的训练环境,仅靠先进的作战理念和训练方法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近年来,日益强调实战化训练或实验,军事医学教育训练目标、内容及环境等紧贴医学前沿和实战需要,如根据军队建设与战场需求修订美军医科大学军事医学课程及“军事特别课程”;突出卫生员68W等级训练的创伤救护训练等。

3.6信息主导

美军认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信息化战争保障能力的倍增器,也是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为此十分重视教育训练信息化建设,突出体现在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训练两个方面。医学模拟训练和远程教育训练均已在军官学历教育、住院医生培训、卫生员培训及继续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美军医科大学建有3万平方米的大型医学模拟训练基地,可保证每名学员参与40个不同的医学模拟培训项目。

4对策及建议

4.1更新思想观念

应充分发挥理念变革对体系建设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建立适应我军形势任务发展的理念和理论体系。如坚持创新教育理念,由传统重视“知识传授”单一目标向“知识传授、智慧启迪、能力培养”多维目标转变;确立“基于能力”的训练理念,由基于时间、内容和流程等“定额任务”完成情况为考量向基于“能力生成”情况为考量转变;树立“信息主导”理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功能等。

4.2优化体系结构

应加强顶层设计,打破军兵种、院校、部队、科研机构及学科界限,统筹优化三军教育训练资源配置、结构规划和功能设计,创建三军军医、医助、卫生员等各类人员的联合教育训练(包括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联合教育训练及保障体制机制;并依据军队建设发展和未来战争保障需要及时调整体系建设发展重点,如当前应大力发展面向信息化作战、保障新型作战力量、支撑全维化作战空间的军事医学学科体系。

4.3健全体系规范

严密的体系规范是美军走在世界前列的有力支撑,而规范缺失也是我军体系建设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所以应尽快建立我军军事医学教育训练规范体系:一是体系建设规范,包括机构建设、目标管理、内容设置、流程程序、保障条件等方面的规范化;二是评估认证规范,建立与国家接轨的专业评估认证体制和机制;三是技术标准规范,从法律法规层面统一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预留技术提升空间。

4.4加强集约化建设

针对部队医学人员编制减少、类别复杂、分布趋散、组训困难的问题,应借鉴美军做法,加强教育训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综合集成优质教育训练资源,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提升教育训练质量和效益。如由部队、军医大学或大医院及科研机构联合,建立功能设施齐全的教育训练基地和模拟训练中心;基于一体化教育训练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分布式教育训练等。

4.5提高实战化水平

一要目标聚焦实战。重视战时保障内容教育训练,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训练,积极培育“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精神。二要内容贴近实战。依据未来战争特点重点发展联合卫生勤务学和航空医学、航海医学等军事特色鲜明的学科内容,及时补充军事新理论、部队新战法、科研新成果、卫勤保障新经验等新内容。三是环境逼近实战。除开展实战背景模拟训练外,还应积极利用联合军事演习、灾害救援、国际维和、联合反恐等途径进行实战化保障训练。

4.6加快信息化进程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4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文献标准:纳入研究类型为分组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采用WPBL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研究对象为继续医学教育学员;结局指标:理论知识或学习成绩、业务能力和工作表现、参与者满意度。(2)文献排除标准:①剔除重复报告、质量差、报道信息太少及无法利用的文献;②试验组未采用WPBL教学;③未涉及结局指标等的文献;④无法获得WPBL教学效果分析数据的文献。

1.2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追踪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及向作者索要全文及原始数据。检索方法:(1)中文:“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继续医学教育”;(2)英文:problem-basedlearningonweb,problem-basedlearning,practice-based,self-directed,learner-centered,andactivelearning,combinedwith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3)语种仅限为中文或英文,检索文献起止时间均从2000年1月建库~2014年12月,限定为随机对照试验。手工和在线查找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

1.3研究方法

筛选所有“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常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确认试验符合纳入标准,独立记录试验特征及结果,交叉核对结果。纳入研究的方法学采用Jadad量表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定,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分,包括是否随机分配、随访情况、意向性分析、是否盲法设计、基线可比性,每项满分10分,超过25分为高质量文献,低于25分为低质量文献。统计学分析将文献按Meta分析的要求整理、核对数据,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临床试验提供的数据不能进行Meta分析时,则只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2.1文献纳入情况

按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最终有8项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发表时间2002~2013年,包括英文和中文文献。

2.2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的8个研究中提及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1个采用了双盲法,7个对随机分配方案基线具有可比性,8个试验中,Jadad评分超过25分的7个,低于25分1个。

2.3PBL对远程医学继续教育的影响

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考试成绩方面:6个研究评估了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知识和考试成绩的影响,其中4个研究取得阳性结果,另外2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专业知识方面无差异:Short等、Harris等以及Stewart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在接受WPBL教学后知识与考试成绩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郑丽君等对照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ing,LBL)教学法进行业务学习,观察组以WPBL法进行业务学习,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理论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相反,Cook等比较了两组学员在接受WPBL教学或传统教学模式前后专业成绩和知识应用的变化,研究发现不管是WPBL教学或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提高专业成绩和知识应用(75.0±0.1vs.74.7±1.1,P>0.05),两种教学模式对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Hugenholtz等发现短时间的WPBL未能体现出其优越性,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知识能力上的效果相似。在提高业务能力方面:6个研究评估了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业务能力的影响,其中4个研究取得阳性结果,2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提高专业知识方面无差异:Short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教学组学员学习后业务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llison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表现能力显著提高,与未干预组相比较,WBPL在病原体检出率能力提高显著(P<0.05)。Stewart等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WPBL组学员在糖尿患者的处理以及专业知识能力显著提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郑丽君等,对照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法进行业务学习,观察组以WPBL法进行业务学习。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护士业务学习后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较业务学习前明显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相反,Harris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教学模式在提高业务能力方面无效。Curtis等研究结果显示,WPBL组学员在筛查与处理骨质疏松症专业技能方面较未干预组有提高的趋势,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在参与者满意度方面:3个研究评估了学员的满意度,结果显示3个研究中WPBL教学法组学员有较高的满意度。

3讨论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整个社会对医疗需求越来越高,继续医学教育(CME)日益受到重视。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而“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模式是让学习者通过围绕问题展开自主学习以获得能力和知识。本次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表明继续医学教育中引入WPBL教学模式可能为有效地教育措施,提高学员知识以及考试成绩、提高业务能力、较好参与者满意度。我国继续医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学员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认识;区域发展不均衡,各个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参训学员学历层次、专业技术职称的差异性较大,使培训难度增大;继续教育模式及内容相对单一:继续教育往往以教材为基础,局限于传统学科框架中,缺乏以案例为基础的分析,学员在工作中主动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未得到提高,另外,学科新进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知识未得到提高。WPBL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缺陷,WPBL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多媒体,卫星通信网络教育使得学员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授课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也是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专业知识以及考试成绩。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环境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是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基于网络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具有很大优势,学员能够享用大量的开放性、共享性、快速性的网络资源信息。另外,开展以“网络”为远程技术平台的教育模式符合我国国情,可能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模式不适用于偏远地区和乡村医护人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W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网络学员学习可能受主客观因素以及时空分离和的影响,导致信息超载与迷航、产生认知负荷,反而影响了学习效果,在WPBL的实施于继续医学教育时应注意这一影响。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能够提高继续医学教育学员业务能力。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临床医护人员面对实际问题时具备良好的判断性思维能力,WPBL教学模式要求学员通过网络查阅文献、网络搜索找出解决情景问题的最好方法,培养了评判性思维能力。WPBL已经应用于医学学生的教育,在护理学教育以及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效果得到认可。WPBL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弥补了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得医护人员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WPBL运用于继续医学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中纳入研究多为国外文献,认真借鉴和吸取国外有益的方法,对于促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次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WPBL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员参与者满意度。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工作繁忙并且压力大,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又学习新的知识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提供多元的学习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基于网络PBL教学模式具有“学习时间自由性、学习方法自主性、学习地点的灵活性”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措施。可见,继续医学教育中引入WPBL教学模式可使得学员更灵活方便的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新的知识”,突破了传统教育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结语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5

1.1实时直播

系统可以实现课堂的两路实时直播:一路显示教师的画面;一路显示教师使用的PPT/WORD等教学材料。导播教师可实时切换需要的画面。不用等缓冲完毕,即可拖动进度条到视频的任意时间段。可支持现场直播及录播。搭配oCam2.0技术还可支持三种自定义视频输出码率,适合各种网速的用户浏览视频直播。支持现场图片截取。

1.2多级分类管理

医学各学科分类非常细,系统增加了多级分类管理,极大方便了系统管理员对各专业学科视频的分类管理。学员在浏览视频时可以直接对自己需要的学科分类进行选择,极大的方便了学员们查找相关学科的资料。

1.3在线交流

系统不仅可以让主讲者与现场的学生和与会者交流,也能通过网络在线与网友进行实时交流。系统在直播网络课堂界面整合了网友发言功能,网友在听课的同时,可以实时的提交自己的问题给主讲者,主讲者可以通过视频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4同步大纲

当讲完课之后,系统还可以将教师的演讲视频和PPT视频进行同时同步、异时同步截取成一段段的视频片段并制作成大纲,这样就可以使学员在课后很方便地浏览学习当堂课的相关章节。

1.5其他特色功能

支持主讲发言管理、主持人发言管理、导播功能;发言权限可控,网友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内容;发言可审核;可选预告中、访谈进行中、已结束三种访谈状态;可启用或关闭视频窗口;能播放本地视频、图片、PPT/WORD文档;有IP黑名单功能及敏感字过滤功能。

2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系统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台州医院全院性大规模讲课采用现场和网络直播两种方式,可以解决场地拥挤问题、当值医务人员不离岗同时参与听课的问题。同样也适合于全院性会议,比如职工代表大会;全院性培训:H1N1流感防治知识、SARS防治知识培训等。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系统在医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包括:①录播精彩的讲课,可用于周期性重复培训,比如心肺复苏各期培训、护理操作规范化培训等,可以大大节省培训成本,提高效率,而且互动式的反馈功能,能不断改进培训内容。目前院内各种讲课中不乏精彩内容,均未能有效保存和利用,直播可视互动网络课堂系统是最佳解决平台。②对患方或普通民众开展科普性质的医学知识互动讲座,或各病区病友的护理宣教,可以是直播或录播。其中的互动功能能让一定文化程度的受众在线反馈问题。③有计划地推出名医系列讲座,可以在网络上,或结合传统媒体进行,从而能生动形象地做好宣传工作,比传统的网页图文展示更有效,且能在线解答咨询。既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较电视讲座更节约费用。可长期在网络上保存讲座,延长宣传效应。④联合服务中心和随访中心进行集中网络随访,是现有电话随访有力的补充,比如半年一次进行“关节置换病友会”的网络在线可视随访。⑤开展“孕妇课堂网络直播”、“儿保知识网络课堂”等节目,解决孕产妇们的奔波之虑,减少意外,而且因为孕产妇所在年龄层基本均有网络应用能力,参加在线互动尤如现场指导。较之目前网站上普通的视频单向播放更具吸引力。

3体会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6

(一)成人医学生的特点

采用自编问卷对南京医科大学成人医学教育学生进行调查。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成人教育学院临床、护理、影像、检验、口腔各专业,调查时间为2013年12月,对被试者实行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在15分钟内完成,要求被试者当场答卷,研究者当场收回、核查,发现漏填、错填,及时更正。共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80份,经核查,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100%。对数据统一编码后,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1.年龄普遍较大

66.1%的成人医学生年龄在25~40岁。25岁以下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0.7%,40岁以上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其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20岁。和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社会阅历较多,实践经验较丰富,在学习中普遍表现为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知识、识记能力较弱,学习精力不足。

2.女生所占比重大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2012、2013、2014级校本部成教医学生数据信息统计,女生约占75%,她们有韧性,意志力强;全部学生中近一半已婚,已婚学生中79.4%已有小孩,是家中的顶梁柱,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孩子需要照顾,来自家庭的责任和负担必定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只有42.1%的学生每天能学习1小时或以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时间根本无法保证。

3.知识层次、结构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有工作经历和临床技能,但医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且参差不齐,85.7%的考生是初级或以下职称,中级职称占13.2%,副高职称占1.1%,普遍学习勤奋,知识面较广,对问题有一定的评价能力,也有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带着问题来学习。

4.工作压力大,学习动机带一定功利性

据调查,98.3%的成教学生已工作,且绝大多数在医疗一线,医务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时间不稳定,78.6%的学生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10小时或更长。绝大部分学生要上夜班,每月上夜班2天以上的占73.2%,4天以上的占44.6%,医务工作的特点使得他们很难保证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功利性强,据调查,52.1%的学生深造目的只为一纸文凭即为了职称晋升。

5.家校距离远

由于能够提供医学成人教育的学校有限,很多人必须到外地学习。据南医大校本部成人学生调查显示,在本市医院工作、车程在1小时以内的仅占总人数的30%,在1~2小时的占36.4%,在地级市医院工作、车程在2~4小时的占21.8%,在县城或乡镇医院工作车程4~6小时的占总人数的6.4%,甚至有5.4%的学生车程超过6小时,相当一部分时间耗在路上,这给他们的学习增添了不少挑战。

(二)成人医学教学的特点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医学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对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点,使得医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很大,对成人医学生来说,则难度更大。

1.实验、见习课不足

实验课应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锻炼成人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必修课程。而目前成人教育重招生、轻教学。各类成人医学专业的课程基本是参照普高同类专业设置的,对成人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考虑不多,缺乏针对性,专业实验、见习课安排不足。尤其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和实验高强度运转,虽然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验课时数,但因条件限制,实验课不能正常开设,有些课程干脆不做实验,实验、见习开课率极低,并且效果不好。

2.实习分散,没有系统的指导

实习是规范临床技能、养成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成人医学生大多为在职人员,实习期间大部分回原单位工作代替学习,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指导,虽然他们在医务工作一线获得了很多临床经验,但对于理论知识及医学新知识、新技术非常缺乏,多年来成人医学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

3.人文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很少

长期以来,成人医学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没有全面系统设置人文社会学科内容,或比例不合理、内容单调且与医学结合不够紧密,未能真正渗透应用到医学领域,导致成人医学生人文知识薄弱。据统计,以我校为例,目前普通本科教学中人文课程(不含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为11.3%;而成人医学课程中除医学心理学课程外,没有人文课程。其次,成人医学生从事的医疗工作岗位各不相同,学习需求各异,现有课程中也没有合理设置选修课程,不能充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工学矛盾突出,学生到课率不高

目前,成人医学教育一般采取集中式面授,在一定时间内把学生组织起来上课,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难度较大,加之实际承担成人医学教学任务的多为年资较低、实践经验较少的教师。如上临床课程的青年教师,上课内容单调不生动,即使举病例也是成人学生在工作中常见的,新鲜感不足,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缺课。再者医学专业课程量大,教学内容多,工学矛盾更显突出,又影响课堂出席率,由于学生到课率偏低,教师讲课的激情无法释放,教师备课积极性降低,课件制作单调乏味,到课率再度下降。另外,成人医学生课堂之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学习效果没有保证。多种因素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制约着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面对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针对成人医学生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成人医学生社会角色具有多维性,年龄结构上的多层次性及个体差异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因此,必须从成人医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身心特点,健全管理体制。

1.实行弹性学分制

由于成教医学生学习时间不集中,工作年限有高有低,学生差异很大,学年制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需求,因此最好实行学分制,即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水平、需要,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进行选课和学习。

2.自我管理为主,管教结合

成人医学生大多为临床一线工作者,服务对象是患者,工作量、服务量大,岗位要求其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自主、自律的意识,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针对他们同理性强的特点,可在班级中选取年龄大、有威信、成绩好的学生,树立典型和榜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学习积极性。适时开展各类专题交流,采取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考评时采取更加灵活宽松的政策,以课堂教学为辅,建立学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生管理

因成人医学教育的特点,学生之间比较陌生,班级集体感不强,班主任应全程负责,抓住每次面授机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思想,掌握学生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为学生建立班级学习群,在班级群中共享教师的教学课件,或通过发送邮件的形式,将学习资料发送给每位学生,共享教学资源,保证学习效率。

4.规范考勤管理

增加平时考勤在最后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并在考核中加入平时课堂表现一项,以调动学生来校学习的积极性。将学习成绩、到课率、参与集体活动三者结合,采取措施确保到课,科学评优评先。对于很少来校学习或马虎应付的学生,可取消其考试资格,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依据学生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要根据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态势和社会需求,坚持与时俱进,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结构,保持其科学性、连续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因成人学生大多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新观念、新技术。当前,成人医学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压缩课程,减少面授时间,做到少而精。注重实用性,适当增加实验、见习课,多讲临床实用知识,如临床病例分析等,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工作实际,真正发挥对日常工作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和涵养,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自身行为之中,并通过其一言一行得到具体体现。所以,成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逐渐消除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倾向,这是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在制订和修改课程设置时,应更多关注人文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关注患者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要,增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医患沟通技能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医学生必须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沟通技巧,重视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尤其要懂得涉及到医患关系的法律知识、心理学、哲学、历史、伦理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养成新的行为方式去面对医疗工作,并增开一些与成人医学生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选修课、专题讲座。

(三)提高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成人医学生多为在职人员,多数学生来自医疗第一线,学习目的有一定功利性,轻基础、重应用,怕理论、爱实践,这就对临床教学以及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成教学生理论知识薄弱,有一定实践技能,更需要遴选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指导,在教学组织安排上,尽量聘请高年资教师、医生担任教学工作,定期通过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方式进行培训,组建优良的教师队伍。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内在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教师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将会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让教师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尽量讲重点和难点,着重介绍学科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成人医学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更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多样性、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集中面授与网络互动相结合。开发网络课程教学,这就要求教师知识扎实,把理论和临床实践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放到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上去,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信息量的流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可随时上网学习,给他们拓宽学习时间、空间,缩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学习效率。要依托网络学习来完成形成性评价,降低“到课率”的敏感性,不断总结完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相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问题式教学,尽量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病案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临床教学目的。成人学生一般基础医学底子薄,加之年龄偏大,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确有难度,但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较全日制学生更加全面,这不仅有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还可以使他们结合自身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从调动学生主动性入手,对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将基础理论知识揉合到学生感兴趣的章节讲解,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发共鸣。许多学生在工作中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故有研究者建议,将学分制引入到医学成人本科教育,同时将论文写作纳入学分的范畴,这样可以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水平。

3.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掌握教学动态,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专家督导制度。组织具有一定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进行听课,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教学效果,研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包括见习、实习,广泛听取带教老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较差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授课老师提高教学技巧,指导临床带教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教学实践中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及时总结,做好临床授课带教老师的评价工作,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四)结合学科特点,创新考核标准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7

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的盛行使医学界出现了“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现代化诊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转变成分析化验单数值、依赖检查仪器寻找病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逐渐地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要素。这种“技术至善”主义凸显出医学正逐渐背离“以病人为本”的原则,医学人文主义精神被摒弃一旁。这就导致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偏重于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及功利性,以满足岗位需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而忽视了医学人文教育对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医学融入人文教育的意义

事实上,医学应该是一门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完美结合的学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更要具备专业的医学人文精神。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系统和整体的医学模式被深刻认识与接受,医疗活动除了以诊疗疾病为重点,更要求把病人视为一个多层次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来治愈。医生不应是只治病不治人的技术主义者,而应是品德高洁、医术精湛、待病人如亲人的仁医。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医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学教育要从以医学科学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为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的综合医学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实际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手段去预防、治疗疾病,体现出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但是为了防治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更是要服务于人类健康,造福于社会。

三、医学人文教育的新途径

1.构建合理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多数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心理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但内容分散,未形成学科整体优势,多是为了应付教学计划的完整和满足对医学专业教育的补充。要促进医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统筹规划医学人文教育,使其朝着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指标,尝试对医学专业课与医学人文课进行融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将探讨医学价值、医学规范的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患沟通”等学科整合到相关医学教材中,把人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中去,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医疗活动相结合,注重内涵式建设,促进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的深度整合,强调整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构建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多形式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2.革新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方法,尝试分为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开设医学人文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明确修满学分方能毕业,选修课由各院校自行选定但也规定相应学分。组织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医学人文教育的权威教材与规划教材,同时鼓励各院校编写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教材与学校教材;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站,实现开放性教学,注重对社会医学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方法,既要探索研究,又要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构建医学人文知识体系。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建立“感触医疗”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典型病例进行专题讲解和案例分析,以医学人文的视角引导医学生将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解决医疗问题,感受人文关怀在医疗实践中的意义,体会人文精神对于临床工作的实际价值,使临床实习既成为医学专业技能的实习过程,也成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使医学人文教育成为不断线、可持续的渐进发展过程。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取决于要有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师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既利用和发挥好原有的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力量,为优秀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完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制度;通过专业培训,聘请不仅熟练掌握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而且具有良好人文修养的优秀临床医务人员参与医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利用他们的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解决学生的问题,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学科建设和课程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领域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同时面向社会聘请具有社会影响力、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优化队伍结构,为学生开设医学人文讲座、论坛和课程,以活跃学术氛围,开阔学生眼界,培育人文精神,实现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育质量。

4.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涵养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种引导性文化,对学生的知识文化、价值趋向、人格完善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强烈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生的人文精神养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景观,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良好的情景教育,培养其审美意识,增强审美能力,提高其精神境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学校通过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使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营造出大学精神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凝聚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精神的长期培育与历史传承和优秀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自己通过知识学习、观察、实践逐渐内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在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人文修养得到提升,完成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

5.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提高人文素养。

医学教育论文范文8

1.1慕课课程资源丰富,质量优秀

2010年教育部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创新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逐步建成了国家、省、校3级精品课程体系为特点的示范性开放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至2011年各类精品课程数量已达到20385门,其中医学精品课程总数为5326门,庞大的医学精品课程资源是发展慕课的重要基础。

1.2教学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互动参与性强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地点、师资成本等因素,只能使少部分精心挑选的在校学生受益,属于精英教育。而基于新型慕课平台,不但在校学生只需要网络和能够上网的移动终端,就能获取慕课的教学资源。而且,对工作后希望进一步深造的继续教育人群也能够通过慕课平台完成知识结构的更新,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限制要求。慕课的最显著特色之一就是大规模互动参与,慕课平台可以为海量的参与者提供了网络互动空间,为学习人群大规模参与学习与互动提供可能。优秀的授课教师、精良的课程内容、合理的学习时间、都会对学习人群保持较强的吸引力。自动化自我评估、持续性的测验及个性化的学业评估,让学习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评价体系公平、合理

与传统教育相比,在慕课的评价方式上更为公平合理。传统课堂教育评价体系,即教师通过各类考试、作业、平时表现等因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很难准确得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且医学教育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试验操作,难于在1~2次考试中对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基本属于单向评价,即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功能明显不足,有些学校采取问卷调查、网上打分等形式评价教师。但由于教师和学科的面子等原因,结果往往不会公开,缺乏透明性,大多流于形式。即使公开评价结果,也往往时过境迁,不利于教师实时对教学的改进及教学效果的提升。慕课的评价平台使用自动化的在线学习评价,学生可适时快速地得到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评价反馈,也可实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反馈循环。

1.4有利于教育的公平性

由于大量现实原因的影响,造成在各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名师、名校资源的稀缺和无法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避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关键环节是优秀师资的流动,但名师的流动并不能一蹴而就。而通过慕课,优秀课程资源由学生自主选择,这就使得优质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一个相互的选择过程。从而有效避免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出现受教育的不平等性。

1.5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强化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随着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人群交流、学术交流,慕课教学必然产生海量复杂的大数据,这些海量的实时学习数据都将被慕课平台记录在案。学习人群利用社会网络、论坛、博客与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留下了又长又多的数据“脚印”。采用传统教育行政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及时把握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并且准确地调整管理服务的方向。利用慕课技术的大规模在线网络平台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能够揭示出在传统教育的经验模式中所无法检测出来的趋势与模式,从中提取到具有价值的信息,并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行政决策与监管。比如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习优势,也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与思想动态,有了这些信息,医学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育教学监管与调控就容易得多。

2医学教学中慕课的缺陷

2.1慕课学习诚信评价

目前而言,慕课的评价方法主要有2种方式,即(1)机器批改测试题;(2)学生相互批改教师布置的考题。这些评价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能真正保证坐在屏幕前的就是学生本人,也不能保证学生没有抄袭或作弊。慕课中的诚信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进一步发展新的诚信评价体系是慕课面临的重大课题。

2.2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

自慕课出现之始,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建设呈现的显著特征是:(1)各医学院校是慕课课程的主要建设者和维护者。初始阶段学校为了提升自己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力,追赶时尚,往往简单的将由政府资助设立的精品课程直接上网,忽视了网络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慕课课程只是简单的课堂教学的翻版,对学习人群缺乏吸引力。(2)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差,目前国内医学慕课课程均为各大专院校免费上传维护,主要依赖学校和政府的资金投入,一旦政府投入的课程建设资金用完,课程后期维护缺乏动力,课程资源难以更新,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得不到保证。因此尽快建立以市场主导,即以学习市场需求来决定课程建设的方向和重点,通过课程成绩认证,收取一定的学费,将学费作为课程后期维护费用的要来源,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对课程的使用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决定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方向。使课程建设团队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为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教学服务。

2.3过度信息污染

大规模参与是慕课的主要特点。由于慕课平台一般不限制注册人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自由参与到自己偏爱的课程活动之中。到2013年,全球最大的慕课平台Coursera的注册用户数已愈500万,开设课程超过450门,加盟院校90多所。海量的教学资源使学习者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海量信息中才能找到合适的信息,因此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另外,学习者很容易受到不同信息及其他各式社交通讯工具的吸引,迷失在海量信息之中,造成了注意力的极大浪费,以及对学习的专注及持久程度的大幅下降。目前慕课教学面临高注册率和高退学率的尴尬。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新的课程搜索和评估工具,使学习者能够应对和过滤复杂过量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