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育对钢琴启蒙教学的启示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钢琴启蒙教学的启示

【摘要】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不同于成人,其表达对音乐的认知与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钢琴教育者不仅应具备钢琴演奏与教学基础,还需了解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本文通过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阐述与归纳,结合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学前儿童;钢琴启蒙

现今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过程缺少感性培养熏陶,出现过多理性灌输,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的自由与弹性,注重激发孩子的即兴与创作能力,课堂内容充满趣味。研究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吸取内涵与精华,对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包含四个部分内涵,其一,原本性的音乐。原本性的音乐是将歌唱、演奏、舞蹈、语言和戏剧以及其他姊妹艺术相通的元素整合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音乐。其二,亲身参与的音乐。在奥尔夫的课堂里,学生不仅仅只是听众,而要参与到朗诵、歌唱、律动、演奏、即兴创作等音乐活动中。其三,质朴的音乐内容。奥尔夫的音乐作品创作手法简单,常用简单的和弦、固定音型、回旋曲式等,让儿童在早期的音乐学习中掌握简单的音乐元素并享受其中。其四,本土与多元结合的音乐文化。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能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1]这一观点表明教育者不仅要注重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学,还应提倡教学中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不仅需要立足于本民族的音乐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承下去,还需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建立学生包容的音乐文化态度,在发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吸纳其他音乐文化带来的精彩。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学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启示

(一)以培育学前儿童综合音乐能力为准则,制定钢琴启蒙的教学目标。学前儿童钢琴启蒙的教学目标是学前儿童钢琴教学活动实施的导向,是钢琴教学活动中的出发点与归宿,体现着钢琴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学习钢琴是学前儿童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的途径之一,故钢琴教学的目标应以培养学前儿童综合音乐能力为准则。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3]这一观点不仅指出了音乐学习的综合性特征,也强调了音乐学习的体验过程。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中,学前儿童钢琴启蒙的教学目标应以情感体验为主,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能忽略情感体验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提倡学前儿童的学习注重感性培养与熏陶,避免理性灌输。学习乐器所需的基本音乐能力需要慢慢培养,注重感性熏陶正是奥尔夫音乐思想所倡导的。

三、以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为前提,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前儿童在学习钢琴时不具备学习乐器之前所需的基本音乐能力,在缺少感性培养前提下,传统钢琴教学出现过多理论灌输,导致幼儿对于美好音乐的喜爱与向往被磨灭在枯燥的识谱、纠正手型中。故游戏化教学在艺术领域的活动中,特别是在高技能性的钢琴教学中,对激发幼儿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由“课程生成的游戏”还是由“游戏生成的课程”,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的本身。避免传统钢琴教学中枯燥的数线识谱、划拍识节奏,可借鉴奥尔夫音乐课堂中“诵读”“声势”“回声与卡农”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音乐风格、体会节奏特点并提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愉悦心境中促进认知发展、提升学习乐趣。

四、以培养学前儿童音乐创造力为基础,创新钢琴启蒙的教学内容

传统钢琴教学内容大多以钢琴文献为中心,培养演奏技能为目的,少量的乐理知识为基础,注重高技能技巧训练,忽视音乐创造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以培养学前儿童音乐创造力为基础,创新钢琴启蒙的教学内容。其一,创造力需要音乐语汇与经验的积累,故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调性多样、体裁多变、风格各异的钢琴曲目,选用符合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的趣味性、技巧性、创造性相结合的教材。其二,教师在选择教材和充分理解教材的同时,师生间可共用参与音乐片段的“模仿--卡农--创作”游戏,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即兴创作,从简单动机到乐句再到完整的乐曲,循序渐进。其三,广泛涉猎西方各音乐时期钢琴曲目的同时也应加强本民族的经典民族民间音乐改编钢琴曲的学习,增强学生民族音乐认同感与音乐无国界的包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荫尧.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1).

[2]马伟楠.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刘雨檬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