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论文

一、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堂纪律较差。

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较强,学习纪律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认为学艺术就要张扬有个性,追求自由,不应受到过多管束,思维发展会因为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而受到抑制。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影响下,盲目崇尚所谓的自由和浪漫,不愿自觉接受学校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较为普遍,随意旷课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公共课,特别是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大部分学生有抵触心理,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不少学生在入校前并非出于对艺术的爱好和追求而学习艺术,而是因为学习成绩偏低,报考非艺术类普通专业根本没有录取希望,因而“临时抱佛脚”,突击参加艺术类考前培训参加高考。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也缺乏对自己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的一定规划。

(三)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科竞赛活动较少,缺乏团队精神。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发的课程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不鲜明,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多数学生认为,目前艺术系乃至整个学院的学习氛围不浓厚,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也尚未形成真正能吸引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学生缺乏良好的艺术创作氛围,因而团队协作意识难以形成。学科竞赛是艺术类学生专业能力体现的重要平台之一,而由系部组织参加全国或全区类的学科竞赛活动偏少,这限制了学生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交流,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影响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只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艺术类生源输出主要依靠中学美术类、音乐类特长班,以及由个人或社会举办的各种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主要以应付专业考试为主要学习目的,培训中灌输学生以掌握艺术技能为主,忽视整体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在这种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培养质量的培养模式下,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普遍不均衡。由于长期受到只突出专业素质,忽视整体素质的应考观念影响,多数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其学习重心全部放在专业课程上,对文化课程不感兴趣,觉得文化课程难度大,枯燥无味,没有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因此,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专业课程比文化课重要,这种恶性循环给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管理工作都带来了诸多障碍。

(五)艺术类专业学生兼职现象普遍。

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实践锻炼能力,热衷于拉项目搞演出、做设计,严重影响在校的学习时间。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社会上较容易找到兼职工作,虽然通过兼职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但在社会的某些消极方面影响下,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把握住自己,认为“读书无用,不如赚钱”,出现旷课赚钱影响学业的负面现象。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激励学生成才。

学风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风建设活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要,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百色起义革命精神,分阶段、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原动力问题。此外,学风教育在新生的入学教育即可展开,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目标和理想要尽早确定。只有这样,大学四年的学习原动力才能保障,学生才会有明确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大学学习规划,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二)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对各个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能力模块设置,设置能力模块有利于以能力统筹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文化必修课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应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打破艺术类专业传统的“操作式”或“专题设计”的考核形式,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的考核要求,从而促成良好学风。

(三)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各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笔者认为,依托百色学院办学的资源优势,开发有地域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凝练形成富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浓厚的学习氛围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基于“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结合专业特点以地方民族文化或者红色革命为主题,开展唱红歌、举办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展等各类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极大地激发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些做法也能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作者:杨帆 单位:百色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