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这一理念被推上了风头浪尖。当今的教育模式逐渐趋向于信息化、智能化,这不但革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提供了高效的学习途径与全新的学习环境。笔者结合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体现,分析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当代教育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处理与应用信息的技术总称。随着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对于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来说都不可缺少。信息技术不仅影响了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而且对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者能够跨越空间的障碍,进行远程学习。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与宽松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体现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有助于全面优化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中,充分对教学内容、方法、工具进行革新,以改变传统不合时宜的教育因素。首先,必须承认我国存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但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再局限于老师的课堂讲解,而是更加多样化,这就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免费的学习网站就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学习网站上,可以自学课程,包括编程语言或者某项技能,遇到问题也能够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共同探讨。学习网站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共享性,开辟出通达全球的知识通道,实现不同地区学习者、传授者之间的互相对话与交流。还有一些学习软件,比较常见的如记英语单词的软件,采用打卡的方式,激励学习者每天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充分利用了零碎的时间,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也符合如今追求的终身学习的这一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现在很多老师特别是高校老师都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使用网络上传学习资源、提交作业、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等。这种教育方法摆脱了传统的“讲与听”的单调乏味,更加提倡学生的参与,强调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和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地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效果,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这一点来看,网络的便捷性使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学习资源、了解最新资讯。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局限在课本以及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上,学习信息无法得到有效更新。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完全适应了教育学习的需要,这也说明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加快步伐,要为更多学习者带来便捷的学习途径。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还体现在家教这一行业当中。家教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课后教育的形式,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式的师生关系建立平台。它不仅是信息化教学、信息综合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等功能的集合,还能够提供多种服务与应用。线上家教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比较突出的有“掌门家教”这一平台。它通过视频教学、PPT讲解、课件分享,实现了有网即能进行家教工作,可以在全国各地选择老师进行一对一辅导。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双方互赢的新格局。还有很多开源项目受到大家的追捧,不仅是因为它的非盈利性,同时它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不受限制的平台。开源项目的发展,来源于公众的智慧集合。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信息技术在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因为网络提供了这样一个友好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才使得公众的智慧得以发挥。

2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必须基于国情、基于发展需求,这样才能达到融合的目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提升信息技术支撑和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未来理想教育将是一个全新的跨学科、文理交融、多元并举、个性化发展的科学教育模式。注重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因人而异,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政府应加大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力度,结合实情进行高效的规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而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处在从应用向融合前进的阶段,有一部分已得到了创新。例如,在线教育在中国已存在了20多年,大家熟悉的有慕课、网易、爱课程等平台。但是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平台仍旧没有得到太多的创新,局限在“听讲与练习”这种模式。不过,它们却开启了一个跨越学校界限来提供学习课程、进行优质资源共享的全新局面。从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很多人对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依旧没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导致教育改革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些许偏颇。有人指出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时将逐渐被机器所取代。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融合的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应在于教育。一方面,教育的一个鲜明目的是教会人如何作出决策,但是机器并不能自主决策,另一方面,机器并不具有创新设计的能力,而人可以通过培养获得这种能力,这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把握好教育目的,再运用适当的策略,才能达到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次,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得不提的是,还存在一些人对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持有悲观态度。比如说某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利用网络好好学习,反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中,荒废了学业。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应从孩子身上找原因。为何不能有效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为不能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为何没有自我控制能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调动,好的学习方法需要自己摸索,学习能力则是在不断接受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升。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的体现,表现在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教师不再是传统模式中知识的灌输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与分享者。在中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之后,入学率逐渐增加,中国高等教育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然而,庞大的规模背后也出现了教育质量降低的问题。大学生上课玩手机不听讲的情况相当普遍。为改善这样的状况,就应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在网络时代,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多样性、趣味性、及时性方面,利用好网络技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即强调有效地自主学习。再者,由于网络覆盖存在区域不平衡的现象,很多边远地区的互联网接入条件十分有限,使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这当然就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边远地区的网络接入能力,让教育信息化的受益群体范围更加广泛,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的差距。只有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才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彻底变革。国家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通过改善边远地区的办学条件,将信息技术逐渐融入边远地区的教育之中,促进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我们有理由也应相信,未来的网络将会深入边远的地区,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够享受通过网络学习的乐趣。最后,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应用能够真正融入教学的过程还很长。相信不少人会有这样的观点,认真学好书本知识,就能取得高分,就能升入一个好的学校。这确实是中国当代教育中存在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也是适应当今教育模式的应对方法。虽然不能否认这种观点的合理性,但是不能因此就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融合持悲观的态度。应用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反对、质疑的声音是很正常的,但因噎废食绝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教育改革是大势所趋,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信息技术。当然,这期间,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层出不穷。出现了问题要坦然接受,找到解决办法。可以预想,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入融合之路必然会有阻力,但绝不能停止推进融合的步伐。

3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会推进创新教育的发展。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给创新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修订人才标准、改革教学育人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新世纪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型、技术型的人才,还需要更多的科研型、创新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学生可以以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思考与探索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习者跨越时空的障碍,更加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以及信息载体的多样性,提供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性。这种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降低了接受教育的门槛,学习者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注重发展个人特色。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一种高性价比的资源共享的方式。信息的传播不再单单以纸质为媒介,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互联网拥有的600多个大型图书馆、400多个文献库和100万个信息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这也使得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利用互联网成为学习伙伴。

4结语

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不断引领教育改革与创新工作。应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事业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创造出更多先进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任友群,吴旻瑜,刘欢,等.追寻常态:从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1):97-103.

[2]王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258-262.

[3]于秀兰.教育变革与创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之路[J].关爱明天,2015(1):221-222.

作者:卢镭 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