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问题综述

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问题综述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问题

(一)课程目标理论性倾向严重

我们反思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课程目标,思考结论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过于突出理论基础。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读书、教学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从历史与逻辑两个角度都可以证明理论基础扎实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把握了理论就可能抓住规律,预测未来,有眼光,有见地,就可能远离浅薄和摇摆。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理论课天然地居于主流,成为授课的主要目标。而实践课程由于其自身往往是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存在,而在实际教学中,被屈居于次要,也很少体现在课程目标内。除了学校自身的教学定位,我们还能发现在课程的实施程序上,学校也是遵循着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思路。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这些最重要的实践环节通常都是在三四年级,是被认为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才可能从事实践活动。然而,事实上,由于一二年级过于突出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实践环节被忽视,或者难以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也是不扎实的。不少调查表明,等到三四年级集中实习时,前面所学的书本知识也被逐渐遗忘了。这种两段式的课程实施办法是造成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的重要根源。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忽视教学实践环节

以往研究表明,在计算机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常常处于辅助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广西十一五期间一项教改工程研究报告中揭示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低,在总学分中各类实践课程不到25%,在专业课总学分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则不到20%;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少,系统综合设计开发能力训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质量不高;缺乏公司与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社会需求,即使进入公司实习,也难以参与项目设计开发,多半从事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缺乏有效锻炼,表现为体验式的而不是参与式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的缺失,直接导致一方面使得老师在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传授,无法将理论有机地与实践经验结合授课,极大地影响到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实践环节的缺失,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课程的讲解是建立在实际操作之上,缺乏实践经验,单纯讲解高深玄奥的理论知识,既枯燥又不直观。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枯燥的理论过度排斥,进而影响到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感观。

(三)实践教学受滞后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由于实践教学地位不高,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实践教学师资也难以受到重视,常常被定位为教学辅助人员,入职门槛低,入职后在培养提高、工作条件等方面也难以有好的机会和改善,甚至还存在随便抽调一些人来应付的状况。在从事实践教学的老师中,不少人的成长经历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自身缺乏公司企业实践经历,也不够了解社会需求状况。这种状况是造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重要原因。从学校和教学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分析,人才培养的空间分布主要是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以读书为主,以校园为主。实践基地虽然也有,但是公司和企业与学校之间的结合程度普遍不高,真正把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在有机环节的学校并不多。同时,公司把参与人才培养作为自觉意识、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的更不多。学校和企业之间本应以产学研为纽带紧密结合,但由于法律,利益等诸多方面原因,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在校外、在企业不容易落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地处二线城市的高校情况更为突出。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践问题对策研究

(一)创新课程目标,把实践能力强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

前面讲过,按照分类培养的思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必然要创新课程目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经常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我们主张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规格,希望现实掌握完整、扎实的理论基础,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有潜力,后劲大,因而,理论课成为课程的首要目标,在课程体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为了学生的就业,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我们不得不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虑其应用性,然而,理想与现实出现较大的反差,结果是我们顾此失彼,两个目标都没有实现好。不少人感到,只有把理论课排够、上足,充分掌握理论才能达到本科生的培养规格,否则,就可能沦为专科生。这是一个误解,是我们顾此失彼的思想根源。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5年搞的一个调研报告很有说服力,充分证明了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完成理论教学培养目标的重大价值。他们把实践教学分为八项内容,分别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践、论文训练、课外比赛、SRT计划、科研活动、企业项目。相对应需要考量的是五个方面的影响,分别为促进理论学习、加深内容理解、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思想素质、激发创新精神。问卷分析总的结果证明“,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大”,其中,对于提高职业技能,激发创新精神作用更突出。这个材料说明,凸显实践能力培养不仅不会影响理论基础的培养,反而会促进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建议中强调,从根本上讲,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技术科学,科学的成分有,但工程技术的含义更多。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建议是真知灼见,把实践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价值追求,不仅是专家的意见,更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是人才培养的趋势。我们在创新课程目标时应该明确这一点。笔者所在的学院积极探索课程目标创新。在知识体系方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需求,构建合理的工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进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课内实验与课外创新活动相结合,校内实验和企业实训相配合,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培养、引进、外聘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建立水平高、能力强、结构合理的信息教育教师队伍。

(二)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资源,完善实践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的重点在于实践课程。首先,要给予实践课程重要位置,确立它的主导地位。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其次,要优化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两大体系、五个环节实践课程体系。两大体系是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和校外实践课程体系。校内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践活动,实验室的开放性,规范建设和培训,毕业论文训练。校外实践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采取“订单式”“、工学交替式”、“顶岗实习”“、校企共建”等方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努力将实习与科研开发、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关于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描述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高校自身课程建设,积极推广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对于我国高校信息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地影响。统筹考虑和综合利用校内外两种课程资源,才能形成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地解决实践教学在的突出问题,优化的思路,通过统筹安排整合课程资源。

(三)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门人才,建设一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符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待遇,吸引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入校任教。面对信息技术老师匮乏的现状,各级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学校中任教。要从工资、职称晋升、住房等关乎教师生存、发展等具有吸引力的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打破教师待遇“大锅饭”的现象,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第一线。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鼓励现有的信息技术老师提高专业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例如提供专项进修基金,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进修、函授和岗位的自主学习。使教师掌握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提高专业素养。努力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和成长型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作者:谭斌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