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审美观点阐述

信息技术教学审美观点阐述

现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乏逻辑性、科学性、实用性,但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让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一句空话,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艺术感和生命力,教学过程缺乏愉悦的体验。在素质教育已呼唤多年后的今天,很多学生越来越缺乏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不能享受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乐趣。教学审美场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共处同一时空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文本、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聚相合、相融相汇、共同共振的最佳教学审美时空。它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审美化的一种氛围和情调,在这种氛围和情调中,教学主体可以淋漓尽致地进行教学美的创造,并将其育人效应发挥到极致。全方位营造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审美场顺应了学生心理需求,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其信息素养和综合素养。而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是营造教学审美场的五个关键要素。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是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展,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气氛的调控、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由教师来支配。一堂好的课是教师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审美场中最核心的元素。爱是教师审美素养的内在基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情感状态产生一种巨大的循环力,影响少年的智慧和全部智力生活。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看,认知过程和情感之间是绝对不能割裂的。如果教师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艺术品,倾注爱和情感,发现其作品的闪光点,这种美好而愉悦的情感体验会让学生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从而激发其对教师和科目的喜爱。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课堂教学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传播过程,毫无情感,毫无美感。所谓“爱屋及乌”,很多情况下,学生是因为不喜欢信息技术教师而不喜欢信息技术课。所以,教师要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师德,树立大美育观,用爱和教学艺术架设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形象和语言是教师审美素养的外在表现。具体来说是指教师的仪表、举止、言语和肢体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兼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不仅是教的行为主体,而且是学生的认识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收学生眼底,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培养。试想,一个不修边幅、语言贫乏且衣着不得体的教师和一个举止优雅、幽默诙谐的教师哪一个更容易让学生接纳和喜欢呢?例如,在教学《网络技术与应用》时,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是较为抽象枯燥的内容,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很容易犯困,遗忘率很高。于是,我用自己和谐的形象美当好学生的审美客体,当音乐响起时,我挺胸抬头,踩着节奏在学生中间走起了“猫步”。学生大笑,跟着一起打节拍甚至喝彩,气氛堪比模特秀。接着,我故作娇羞地笑称自己为美女,一边比划一边将搭建标记语言的框架标记拟人为本美女的头部和身体部分,学生在开怀大笑中,愉悦、自然地接纳和掌握了一对对超文本标记。学生后来都亲切地戏称我为“美女老师”,我也欣然接受。在半年以后的复习中,学生们的遗忘率居然近乎零。有时,艺术的肢体语言甚至超越言语,能适时地调控审美场的情调,拨动学生的心弦,也提升了教师的人格魅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审美情怀是重点

信息技术属于理科范畴,教材遵循认知规律,主要按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表达这条主线编排。绝大部分教材均非审美因素构成,充满了灰色的理性。有学生这么评价过:“我们喜欢计算机,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如果信息技术教师不注重对教学内容审美价值的挖掘,概念、软件、编程机械式的学习和记忆,是晦涩、无情可言、无美可言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教学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时,学习效果明显,知识点不易被遗忘。蔡元培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里的审美因素,抓住时效性(适应时展要求)、生动性(将抽象转化为形象)、贴合性(贴近学生生活)。当教师觉察到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时,适时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怀,意义学习便发生了。例如,在教学处理音频软件的章节时,适逢乔布斯去世,我当机立断调整了以往的教学内容设计。当我将精心准备并亲自配音的缅怀乔布斯的视频播放出来时,全班同学都表现出了悲伤遗憾又不可思议的惊讶表情。我明白,我的上课选材和内容击中了要害,既是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又触发了学生的审美共鸣和情怀,整堂课上得投入、轻松,直到今年碰见那一届学生,回忆起当初那堂课的细节,大家都还津津乐道。 

三、加强教学过程的审美体验是关键

任何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美是营造教学审美场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美的感知(形象的教学情境)、美的体验(恰当的教学手段)、美的感悟(创新的教学探究)、美的升华(精当的教学评价)等教学因素,依照美的法则去完成复杂的整体性创造过程,使教学因素也成为审美对象,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课中,当题目为《揭秘大阅兵上的江阴元素》并搭配了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宏大的阅兵视频作为情境导入时,悬念式的课题、震撼的画面、唯美的旁白全方位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教学手段方面,除了图、光、电、声等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外,我还引入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游戏“一站到底”,紧扣阅兵及阅兵上的江阴元素教学主题,通过小组推选代表PK,掀起了一个高潮,在感知美、体验美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探究环节,学生用单个关键词搜索不到问题的答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我用直观的表格将多个关键词和单个关键词作对比,适时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教学评价环节,我依然“靠边站”,只提供一个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供参考,让生生互动评价。因为学生参与的广泛性,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没有了“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标签,每位学生都在他人的评价中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整个课堂弥漫着平等和谐的美,将情感因素不断升华到理性因素的高度。

四、创设教学环境的审美氛围是亮点

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广义的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有研究表明,在杂乱、喧嚣的环境中,师生会有疲劳、烦躁、易怒等反应,而整洁、幽静的教学环境较容易让师生产生愉快、舒服的感受,并乐意完成自己的任务。在精神环境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审美氛围的前提。只有在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天性才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被唤醒,从而由衷地认识到自己是审美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机房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可充分利用审美元素,将机房制度、规则、励志名言做成宣传贴,美化四周白墙;可摆放一些绿植,既装点环境又能有效吸收辐射、净化空气。有一次上课铃声已响,学生拖沓嬉闹着进了机房,早已等候着的我没有面露不悦,而是微笑地指着墙上一条宣传贴说道:“轻声慢步静悄悄,勤奋多练技艺高。”学生立刻安静下来,蹑手蹑脚地走到自己的座位前。当个别学生在漫不经心地抠键盘时,我会友好地走到他身边,指着宣传贴说:“请爱护您正在使用的电脑,它现在的身份是客座教师。”学生歉意地冲我一笑。诙谐轻松的审美氛围,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归宿

无论是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还是教学环境对美的追求和营造,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在教学审美场无形的熏陶下,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以开发,视野得到拓展,能力和个性得以培养,从而获得了全面发展。愉悦,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爱美是人的天性,美的愉悦能让审美主体在欣赏中体验到一种欢欣的快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体验,使美具有了一种魅力,人们不知不觉地被美吸引,并不由自主地接近和向往之。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通过图、光、电、声等,让审美场中的教学对象变得亲切、生动、形象,更具有情感、。学生只有对教学活动不再产生焦虑感、枯燥感和厌倦感,在愉悦的状态下,才能逐渐把知识、经验和技能内化吸收。探究,引导学生审美创造。黑格尔说过:审美可以解放人。人解放了才能获得自由,人自由了才有创造性。美的本质在于创造,信息技术正是因为不断探究、不断创造,才得以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好奇喜新、创造美可以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宝贵的心理特征。信息技术的美感不仅要靠肉眼来辨析,更要用心智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用心地创设探究、引导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体会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所蕴含的美,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例如,编程中循环语句的嵌套可以说是信息技术课程中难点中的难点,很多学生面对复杂的逻辑关系心生畏惧,无从下手。我信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愉快才受人喜爱”的美学原理,设计了由星星组成的系列图形的生成,从最简单的长方形入手逐步剖析。当星星组成的长方形跃然屏上时,学生激动地大喊“漂亮”,掌声响彻了整个机房。我知道,愉悦和美感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冲动,顺势引导学生在这个程序的基础上找寻规律和联系,学生一个个神情专注,摩拳擦掌,和组内的同学轻声讨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图案新鲜出炉。正是由于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逐个击破难点,这堂课才上得异常轻松和出彩,个别学生甚至把很难的菱形图案也生成出来,给了我很多的意外和惊喜。营造一个和谐的信息技术教学审美场,充分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美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信息技术课也可以很美。

作者:高文蓓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南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