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融合

摘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帮助其他课程完成课堂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最终实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的共同发展,是普及信息教育课程的目的之一。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中,有直观演示、辅导交流、资源共享、合作探究几种形式。在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中,要注意人与技术的主次地位,注意演示与实践的真实效果,注意传统和新潮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有机融合

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是我们推进教育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手段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就像指使手臂一样圆融自然,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革新。

一、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几种形式

(一)直观演示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最低层次的融合便是演示了。教师在备课阶段,充分利用相关软件或者多媒体素材,通过合理的内容搭配,将课堂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演示给学生,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是原有的旧的诸如幻灯片、投影仪、粉笔、黑板等传统手段无法做到的。

(二)辅导交流

一般而言,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方式不外乎作业检查订正,知识点的抽查巩固。而在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后,教师可以合理使用学习练习型软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当即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练习和巩固,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完成对于存在个体差异的个别学生的个别辅导。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实现课后即学生回家以后与学生的直接交流。运用空间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论坛上讨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等等。

(三)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互联网、局域网、校园网等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始从原来的纸质文字教材向密集型、多样性、开放性的资源库转变。丰富的学习资源将会极大地扩充教师教学的知识量和学生学习的接收量,开拓教师和学生的眼界。

(四)合作探究

这里所说的合作探究,既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合作,也指教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的合作探究。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对于教师来说,通过信息化的合作探究,将会打破闭门造车的弊端,通过同校合作、跨校探究、远程探讨等方式,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因为教育和学习一样,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二、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人与技术的主次地位。无论信息技术拥有多少优秀的条件,但是教育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育的主导始终是教师。信息技术始终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生动活泼的氛围、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宽广的视界均是为教师上好一堂课,学生学好一堂课服务的。认识是有感情的,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被机器,或者说是技术所奴役。不能使用信息技术就将整堂课都由信息技术控制,而没有人的交流。人的能动性是机器不能取代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如果一堂课只是信息技术的展现,也就失去了教育教学本身的目的了。其次,要注意演示与实践的真实效果。对于知识的讲解,一定要做到真实,信息技术的演示都只是虚拟的图像文字,它只是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服务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够使用真实的现成的物品就不使用虚拟的图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信息技术的内容再庞大,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实践活动。比如“肌肉”这一课,不能仅仅用图片或者录像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亲自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感受骨骼、关节、肌肉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再次,要注意传统和新潮的合理使用。课堂教学过程,不能说有了信息技术就将所有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全部扔掉,而是在所有教学手段和模式中选择对不课堂最为有利的一种来进行。新潮的教学思维和方法有自身的优点,传统教学手段和过程也有自己的长处。合理选择,有效使用,而不能用信息技术将科学课上成图片展示课或者视频观看课。总之,新课标,新思维,新方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一种新尝试。推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融合,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帮助其他课程完成课堂结构优化,效率提高,最终实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志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19).

[2]杜红梅.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8).

作者:董承军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