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

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究式学习的优势逐渐显现。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可采取注重兴趣引导、激发探究热情,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等方式构建实践探究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完善探究式学习过程,增强学生探究信心,从而强化学生对科学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掌握,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其科学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科学;实践路径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内容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知识探究情境,鼓励学生完成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式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自主性,即立足于学生主体,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探索中来,从而在探索中逐渐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实践性,相较于间接地从教材以及教师经验中获取知识,探究式学习更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让学生在感知、操作和语言沟通等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第三,过程性,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对学习结果的片面关注,探究式学习将教学引导的重点放在了过程上,在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发展;第四,开放性,探究式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特定的空间环境中,也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学生能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根据主观意愿选择学习方式,并完成实践探索过程。

1注重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实践性强是科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单纯的文字描述不足以全面展现科学现象与科学规律,利用直观的实验操作才是验证科学理论、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的科学理念也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学实验中,学生能否发现自身的兴趣点,能否对下一步的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心则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构建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对实践操作进行合理设计。在教学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常识为学生讲解科学的重要性,以及该学科探究的主要内容,例如,为什么种子会发芽?为什么夏天冰激凌会融化?为什么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有沉有浮?为什么天空会是蓝色的?这些问题既是学生科学探索思维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这些问题与科学知识相融合,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在情感动力。

2构建师生关系,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自主意识相对薄弱,对知识的探索与应用能力不足,对教师的指导依赖程度也相对明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依然具有广泛的存在空间,相反,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优化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愿,并乐于开展学习探究实践。在小学科学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师生关系改善的角度出发,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设计。一方面明确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者的身份,利用知识、经验弥补小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不足,以优化科学探索方案;另一方面教师应作为教学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积极开展互动交流。例如,在“谁更容易吸水”这一实验探究中,教师在完成基本的实验策划之后,应该与学生共同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对实验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情感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1]。

3构建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精神是科学探索的必要品质,任何一个科学成果的出现都是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疑问之上的。然而,现有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对学生的单方面灌输,对学生的质疑或者置若罔闻,或者批评斥责,久而久之学生变得顺从、乖巧,失去了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活力。而这种教育模式长期下去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发展,更会对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造成严重的打击。针对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探究式学习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细心呵护与积极指导,让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的问题中启发思维,而且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敢于不断探索。例如,在“水珠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一瓶冰饮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触摸并描述体验的感觉,“这瓶饮料摸起来很凉”“水瓶外面湿漉漉的”“水里面有小气泡”,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有些学生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水瓶外面会湿漉漉的呢?”“水瓶坏了吗?”“我们夏天太热的时候会出汗?是因为空气太热了吗?”针对这些质疑,教师没有立即给出回答,而是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并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疑问得到了一一解决,同时,在探索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4制订探究计划,完善探究式学习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严密细致的实施程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注重程序性,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通常来讲,科学实验需要依据“提出假设—准备实验材料—开展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做好实验总结”这一过程进行。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的实验设计中,教师首先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对“空间”的概念进行引入,并鼓励学生猜测空气是否与水、石子这样的物体一样,也能够占据一定的空间;实验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吸管、橡皮泥、饮料瓶、水槽、纸巾、杯子、注射器、水等材料;在实验验证中,教师指导学生用橡皮泥封住瓶口,并从导管向瓶子里吹气,这时水从另一支导管中流出来。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讨论:为什么与故事中乌鸦向瓶子中投掷石子一样,水会从瓶子里流出来?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回答最初的推测,即空气也会占据一定的空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过程,学生逐渐从感性认识发展为逻辑思维,并初步形成了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5优化教学评价,增强学生探究信心

教学评价是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多的是对实验结果的检验,例如学生实验报告内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符合规范等,这样的教学评价会让学生本末倒置。过分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实验中真正观察到的现象,甚至为了保证结果达到预设而敷衍探究过程,弄虚作假,这样的实验评价对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新构建评价体系,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心理、情感、态度发展,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不是将实验过程作为生成结果的负担。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平衡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认可集体成绩,并对于个体的努力给予激励性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探究学习信心。总之,从学科的属性来看,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来看,在探究性实践中验证科学理论,获得科学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开展的情境,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探究实践中逐渐提升[2]。

参考文献

[1]冯新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10):120.

[2]泽仁曲西.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学周刊,2017(4):121~122.

作者:徐昌仕 单位:宁远县麦地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