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论文

信息素养心理健康通识教育论文

1通识教育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基于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综合性或应用型本科大学都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一般从两方面入手:宏观方面,立足于学制、课程设置改革。采用弹性学制群,突破各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综合化知识;突破课程以课堂、教师、学科为中心的框架,追求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发展。微观方面,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着眼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重视和践行学生的精神心理建设、人格的塑造。宏观方面在我国高校已广泛开展。但微观方面还鲜有所见,大有用武之地。信息素养课堂教育的功能开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2信息素养课堂教育中的心理建设功能开发

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借助信息检索课的平台,利用信息素养教育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助人自助,是本文的宗旨。

2.1必要性

其一,这是一个带有本土特色的、较新的课题。有学者在2008年以“信息素养”、“心理”在CNKI和重庆维普中进行题名检索,获得了3条结果,无一与此题直接相符。相关文献仅1篇。2010年以后,相关文献也不多。可见此课题的开发意义。其二,该学者的调查研究还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渠道,首选信任的社会关系,如找朋友、师长谈心。这部分人约占37.1%。其次也很重视独自解决,如查找资料,彻底弄明白。或玩游戏、运动、深呼吸。这部分人约占60.9%。表明多数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自我调适倾向。但要把这种倾向转化为信息检索动机的比例却很低。该学者又作了大学生的信息检索动机调查。发现他们的信息检索意识主要针对学习任务,比例高达81.5%。为有风险而需要行动去检索的只有2,2%,比如用药、消费、旅游等。这说明大学生依靠信息检索来降低心理困惑的比例很小。由此可见,引导大学生利用信息检索来解除心理困惑,增进心理健康之必要。

2.2可行性

将信息素养课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节相结合的可行性大,适合性强。第一,从信息素养的构成看,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它渗透在人们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心理调适方面,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与能力。第二,再从信息素养的教育角度看,它的进行通常都是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通过寻求、分析、比较、评价、整合,最后找出解答方案或应对措施。心理自我调适,无论是通过信息检索的途径,还是其他途径,大致也是这个步骤。所以,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过程,完全可以结合进行。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助人自助。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检索进行自我解惑、自我心理调节是助人自助最集中地表现。反求诸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利用信息检索课来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

3心理调适的机理及其在信息检索课中的开发流程

信息素养教育如何有效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必须依据自我调适的机理。

3.1心理自我调适的机理

心理咨询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们采用什么样的自我调适方式,其调适的原理和功能,往往又和他们心理困惑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如属于神经症的强迫症行为。适宜采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冲突模式”。但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属于神经症的极个别。大多属于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如人生价值的迷惘、职业选择的困惑、学习和人际关系的不顺心、爱情的不得志、自我的满意度低,例如他们在心理咨询中提出:“人生的真谛是什么?如何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理想的阳光和朦胧的现实似乎不可调和而又无能为力时,惆怅迷惘,奈何为之。”但是与之相反的,确立了“永恒追求”为人生价值观的青年却说:“有人认为,只有结果才是追求,才是满足。结果总会有成功和失败,也就有欢乐和痛苦。而追求的过程永远是期待的、振奋的、欢乐的。”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是由于缺乏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指导的,正确的认知评价而引起的;是缺乏社会经验所导致的;是成长过程中呼唤帮助的必然现象。为此,我认为新皮亚杰认知学派提出的心理咨询模式:“构造———发展”模式最适合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即通过改变旧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来求得心理平衡,达到健康的发展。此模式的机理是:(1)如果人们在认知平衡的时候,就体验到轻松愉快,即心理健康。一旦遇到挫折而引起的非理性认知的时候,便可能紧张、困惑,甚至适应困难(不想学习、工作)。此模式强调心理问题的根源虽在客观,但直接诱因在主观,是非理性认识的渗入,是认知失调的祸害。如果能正确认识与应对,心理和行为就会是另一番景象。(2)解惑的真谛是引入新的正确认知评价,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分化/整合,使之达到新的平衡。(3)重新整合认知结构是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需要动员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所有成分参加:观点、信仰、能力(一般能力和信息能力)、意志力等。这当中的个别差异极大。有的坚强,有的懦弱。无论坚强的或懦弱的都需要引导、帮助。借鉴这一模式的机理,在信息检索课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我调适,应紧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

3.2心理自我调适的开发

在检索课中引导学生自我调适的过程,实践性很强。活动中除了借鉴针对性较强的认知学派关于“认知———发展”的模式外,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咨询模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冲突”模式等也可适当引进。

3.2.1明确心理困惑之所在

用笔或电脑写出自己的困惑,也就是把自己的怀疑、不满、痛楚等尽情倾诉、发泄。人本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咨询模式认为,尽情地倾诉和暴露,可以体验到现有认识、自我观念及情感的不协调。从而明确困惑之所在,以及非理性的性质,并将它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也就是自我激发信息检索的动机。“心理冲突”的咨询模式则认为,在倾诉中自由联想、自由展露,可以起到宣泄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冲突的作用。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可给予其他求询者的个案(隐去姓名)。让他们从个案中明确别人的困惑所在,及其非理性的性质,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3.2.2广泛寻求信息源

大学生要自我解决以上的心理困惑,必须广泛寻求信息帮助。这就要通过运用各类信息源来获取相关信息,并理解、综合所获得的信息,再说服自己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和方案,按照接受的方案采取行动。目前可利用的信息源有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CNKI与超星等数据库资源、相关的心理咨询网、论坛和博客以及图书馆馆藏资源等。从中可检索出相关的文章、图书、讲座与视频资料。在信息检索课的学生作业或在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只用到平时熟悉的百度,因而,获取的相关信息有限。即使有部分学生使用了数据库等检索工具,但是,由于他们对工具的检索策略、技巧的运用不够熟练,例如:在取词方面,学生仅用“心理困惑”进行检索,其实还有许多近义词、相关词如“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心理调适”或“自我调适”等不同的检索词可用。此外,学生使用的检索途径较单一,如:用全文字段检索的同时,还可使用题名、关键词的字段检索。由于使用不同的检索词与检索字段,检索的结果是不完全相同的,并根据检索结果随时调整检索式与检索策略,才能完整的获取相关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案、心理调适的途径,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信息。以上的因素会影响到学生搜集信息的完整性。重新确定检索策略也是信息能力强的表现。实践证明:随着信息素养的提高,学生心理调适意识得以增加,自我解决心理困惑的能力得到提升,更愿意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或找朋友师长聊天、向咨询机构救助、运动宣泄等途径解决。在信息检索过程中,获取的信息量是巨大的,需要进行信息整理,分析。既要分析、评价信息源的权威性、科学性、前沿性,又要判断其针对性、适合性、简洁性、快捷性。信息素养在这里大显身手。因此,必须对搜集的众多信息作进一步地鉴别、归类、总结。同时,还要学会使用信息管理软件、RSS进行新信息追踪,形成自己的资料库,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取一两篇文献。除了查阅资料外,还可到图书馆来找名人传记、小说戏剧、诗歌艺术等书籍阅读,慰藉你的心灵、解除你的抑郁、帮你走出苦闷。通过阅读疗法进行自助心理治疗。由此可见,利用各类信息源来获取相关信息,是开展自我心理调适的基础。

3.2.3重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将寻求到的信息(知识、经验或方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反复对接、碰撞、磨合。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知识经验、良好情绪体验参与进来。其目的是:第一,找到新旧对接的磨合点或生长点,新旧对接,使之产生领会、理解。有学者说过,理解就是用旧经验认识新事物。通过理解、批判,扬弃非理性认识,构建新的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第二,为了有效地建立新的认知评价系统,应保留原有结构中的优良成分,不要认为原有的、过去的什么都不好。因为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每一个层面的上升都会旋转、对接,返回原来的点或面。也就是每一个上升面都有原有成分的痕迹。重建认知结构和寻求信息源相比,更能体现及塑造大学生的的,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养。

3.2.4说服自己接受其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案

有的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中,包含怀疑一切的不良情绪。这是建立新的认知平衡的障碍。为此,要引导学生接受人本主义的观点,相信自我的潜力、人类的潜力。对客观事物的把握,总是从不可控到可控,再从新的不可控到可控。一个人在自我调适中,要有乐观自信的情绪,不要把收集的有用信息当作“别人”,而是自己帮助自己。是“理想自我”在帮助“现实自我”,在轻松愉快中事半功倍。

4结束语

美国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属于通识教育,而通识教育在国内尚属新的课题,至于开发信息素养教育新功能,更是较新的课题。本文企盼在信息素养课堂教育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是新的尝试,还有许多问题尚待探索。

作者:黄楠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