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分组体育教学策略分析

分层次分组体育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探讨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以及分层次分组教学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分层次分组教学的理论依据与策略对体育教学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分层次分组教学并不是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简单累加或重叠,而是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灵活地采用多层次分组教学,注重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

分层次分组教学;体育教学;理论依据;策略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就会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消耗精力过大、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果差。同理,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不当,同样也会造成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低下,无效率可言。因而,如何在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在其教学诸因素相互交织与复杂的背景下正确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需求的关系,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我学习的思维方式转变,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一直是体育教师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探讨与分析分层次分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将有利于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关系,有利于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我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转变,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1分层次分组教学的内涵

“分层”一词来于地质学,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借用来说明和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刘启云和张建新,2001)。从某种含义上来说,分层和分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分层并不等同于分组,分组也不一定能完全体现分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简单地把分层教学等同于分组教学或能力分组教学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等因素把学生简单地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组别,这样就会受到组别的大小、分组的合理性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分层与分组具有笼统与模糊性,不利于教学的实施。为此,分层次分组教学并不是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累加或重叠,而是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有机结合。所谓分层次分组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将教育教学的对象划分若干个层次和教学组,并按层次制定教育教学和分组进行教学的模板,采用分层、分组的方式实施教学,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马艳和袁建伟,2014)。

2体育教学中运用分层次分组教学的理论依据

2.1个别差异理论与因材施教理论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任何形式或方式的教育影响效果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落在不同的“心理基地”上,并通过学生自我的深化与升华,最终转移为自我知识。因此,只有根据学生一般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特点,研究学生个别差异,分析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方面的差异与联系,了解形成学生这些个别差异的过程和条件,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所谓个别差异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活动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性,它一般泛指人与人之间体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差异(H.C.林格伦,1983)。根据个别差异理论,不同的个体之间在行为和个性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则主要表现在生理、心理方面,后者包括智力、兴趣爱好、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情绪状态等的差异。然而,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是实施多层次分组教学和指导学习的重要前提。众所周知,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与学习情景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灵动的智慧、巧妙地设计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其含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①其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通过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以便发挥学生自身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其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个体与个体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间的差异,而是在把握其差异性,了解其共性的基础上,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可以归结为一个个“层次”(内隐性分层),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教育条件,提高施教效率的前提下,通过实际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因而,只有重视并认知学生个别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巧妙设计并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与策略,采取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措施,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2.2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②,其理论把“最近发展区”界定在“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而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维果茨基,1994)。“最近发展区域”也称之为“可能发展区域”,该理论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对其发展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则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自己不能独立地完成但在成人或更有经验者的同伴的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因而,可以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是指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则是通过学习所获的潜在发展水平。而现有学生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根据此理论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个体之间本身就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的差异,现有水平通过学习可以发展为潜在水平,而潜在发展水平进一步形成现有水平,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现有水平——潜在水平——新现有水平”的循环模式,学习在此循环模式与不断地建立新的最近发展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其目的就是通过一个由现有水平转化潜在水平再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的过程,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教与学相互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特点,认知与掌握这两种水平不同层次的转化规律与差异性,才能促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巴班斯基,2007)。此理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六个基本方法体系,具体为综合地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的任务;研究学生并使教学任务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具体化;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区别对待学生;采取专门措施节约时间,选择最优的教学速度。通过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与精力浪费,从而获得最大化教学效益。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接受事物与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教与学恰恰又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教的对象不同,教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受教对象的学的能力、智力与水平等的差异,都会造成教学效果的差异。因此,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特点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一方面通过认知与掌握这两种水平不同层次的转化规律与差异性,促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现水平转化的真正手段;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利用与使用现有的教学条件,积极地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设计,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全面发展。

2.3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教育过程与文化活动(杨文轩和陈琦,2004)。因此,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于是以身体运动为教学的基本前提,并以身体运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过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比,体育教学的过程既要有身体运动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又要强调体育技术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要注意教学过程中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主要因体育的特殊而体现出其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从体育教学过程要素来看,首先,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即体育教学目标既有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目标,又有情感、心理目标,同时也有社会化发展目标。其次,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即体育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复杂性。以体育教师为例,体育教师既是知识技术的传授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不仅需要体力活动,也需要智力活动;不仅需要言传指导、动作示范,而且还需要组织有序得当、能控制负荷。第三,教学过程的互动统一性,即学生自身的身心互动、师生互动与学生间的互动,如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保护与帮助,相互合作或竞争等。第四,教学内容的制约性,即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对象的差异,决定了体育教学内容的制约性,不仅包括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还包括体育技术技能实践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包括教学内容时间比例的合理分配等。第五,教学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即体育教学环境大都在室外或体育场馆里进行,一方面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流动性的特点,也使开放性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这些场地环境受季节、气候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学的安全性、健康性、有效性等都要求教师重视并加强教学环境的管理。因而,体育教学因体育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以身体运动为基础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着其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要求。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时,只有把握好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3分层次分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分层与分组

分层次分组教学并不能理解为简单的分层与分组,也不是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累加,而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心理特征而进行的分层与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教学的良性发展。一方面通过分层可以让学生感知到需自我努力而实现自我组群目标与自我目标的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可以让知识水平与心理个性相当的学生实现组间合作互助与内部自我竞争的相结合。针对体育教学而言,分层分组体育教学既要保持组内体育技术水平相当,学生心理压力相对较小,又要体现组间差距的有限度。组内水平相对可以促使学生激情与学习动力的提升,而组间水平的差异则促使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组向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组进行挑战,迫使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展开自我学习以及组间合作而提高自己组的地位与技术层次。需要强调的是:在分层次分组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区别对待不同层次、不同分组成员的心理特性,又要密切注视不同层次分组学生的能力水平动态,既做到两边兼顾,又对个别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同时也要注意分层次分组策略的运用,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到,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潜力。因此,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分层与分组,并通过组内与组间相互学习、合作与竞争而达到体育教学最佳效果。具体而言,技术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组,我们可以采用参与对抗性激烈的比赛教学方式,迫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为获得更高的技、战术努力学习;而技术能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可以采用趣味性较强、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项目或游戏,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2根据分层分组的学生特征,确定不同层次、不同分组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既然根据学生不同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层次与组别,那么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的组别以确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就要看该目标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李秉德,2001)。我们知道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但会对教学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积极地促进整个教学活动向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使教学活动受到挫折。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含糊其辞、笼统不可琢磨,而是详细具体、便于检测的。不同层次组别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就会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把握,并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指向性与激励性的作用。而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脱离教学实际情况而提出过高或过低的目标,目标过高学生即使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达不到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产生畏惧心理;而目标过低学生很容易达到要求就会感觉学习简单,缺乏挑战性。因而,针对体育教学而言,分层分组体育教学既要根据分层分组的学生特征来制定出不同层次与不同组别的明确教学目标,即适合于每个层次与每个组别的具体且便于检测的目标,又要制定出符合不同层次与不同组别的合理教学目标,即是适合于每个层次与每个组别难度适中且具有指向、激励作用的目标。因此,在教师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分层分组的学生特征,而确定不同类型层次与组别学生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措施促使学生完成其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重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相结合,即是组别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

3.3坚持思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注重体育的艺术性与趣味性

分层次分组教学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简单累加或重叠,而应该是有针对性、教育性、思想性、艺术性相互统一与相互融合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体育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既具有思想的表达,又有教育的诉求。体育本身就是一种身体的表现艺术,通过体育运动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体育所展现出来的那种身体美、力量美与柔和美;体育本身就是一种身体教育的思想表达,通过体育教学我们可以看到那种以身体教育为中心的思想表达。针对体育教学而言,体育运动基本技术动作的效能和价值不仅体现在体育对身体所带来的那种锻炼身体的实际效果,而且还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对身体表现艺术的审美与思考,将体育教学的思想性与体育审美相结合,不仅教授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技能与技术,还要教授学生发现与审视体育的艺术美。注重体育艺术的教育性,通过学生对体育技术外在规范和优美,上升为学生对体育技能与技术的审美情感,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情感的升华,激发学生对体育技能与技术学习的激情。体育技术的学习与掌握的过程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育技能与技术。如,适当降低体育技术要求或以游戏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当然这里说适当降低体育技术标准不等于说不重视技术,也不是说忽略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而是采用了一种迂回战术,一种根据学生实际运动能力水平以及心理特征而采取的教学策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注重发挥兴趣的作用与功效,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体育运动本身就有游戏的元素,适当降低体育运动技术的标准要求,以趣味性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学习与掌握基本技能。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体育动机引导,从体育教学与体育思想教育相结合,以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动机着手,从而形成学生乐于参与体育、乐于学习体育的格局。因此,通过教师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轻松的环境设置,以体育动机与体育兴趣的培养为起点,充分利用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表现艺术,对学生进行体育艺术与体育审美教育,以达到学生对体育情感的升华,不断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因而,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正确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审美艺术的情感升华,要远远胜过于教师一味要求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与技术的效果。

3.4坚持情感与体验的统一,注重学生的体验感与成就感

体育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体育教学不仅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与效果,而且更加注重参与活动的过程与体验,因为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自身实践而获得提升的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及参与体验的好坏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不但要求教师把基本知识教授给学生,而且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感受与体验运动。参与是学生活动实践的唯一途径,也是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与前提。换句话说,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体育的快乐与成就感;只有学生参与了体育,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终身体育”的思想。学生选择体育课目的的不同,就会造成其需求的层次不同,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所获得成就感的不同。因而,在多层次分组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动的参与而排斥静的参与,也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身体的参与而忽视心灵与情感的体验,而是动静相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参与动态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感受与体验到体育的魅力以及体育运动给他们带来的那种成就感。因此,在多层次分组的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与目的,通过教育者创设良好的情感和参与体验氛围,坚持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感与体验的统一,注重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相结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与愉悦的环境中感知参与体育带给他们的那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

3.5坚持反馈与评价的统一,注重学生的调节能力与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与评价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换句话说,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教或学生单方面的学,是构不成教学的,更谈不上教与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教决定着学,学影响着教,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如果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无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反之亦然(李秉德,2001)。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得怎么样又要注重学得怎么样,而教师教得怎么样与学生学得怎么样则需要通过反馈来实现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通过观察、了解与把握学生学的情况来反映教师教的质量与效果,并可以及时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学生通过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的理解、学习与掌握情况信息反馈给教师,以达到学生自我学的满意度与对教师教的评价。分层次分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策略,而对以身体运动教学为基本教学内容的体育教学而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更需要教学活动信息的反馈及教学过程的调节,因为体育技能与技术的掌握并不是靠单方面对体育基本知识的理解,或是对体育技能与技术的简单模仿,而是建立体育基本知识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对体育技能与技术的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模式或策略,教师要密切注视并通过多渠道及时获得不同层次与不同组别的信息反馈,并对所获得信息及时评价,并做出调节或调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与自我评价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提供更多机会和情景,并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以启发与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调解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4结束语

分层分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掌握实现分层次分组教学规律,并结合动态的教学过程,实现其与教学环境、教学要素、教学策略等相关因素的优化配置。因此,对待分层次分组教学,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是分层教学与分组教学的简单累加或重叠,而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诸因素采用多样化、动态化的方式对待教学的变化;而针对多层次分组教学在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运用,其关键在于敢于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正确指导思想摒弃与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的思维定式和观念。根据学校、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体育教学过程的动态变化,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先导,以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与习惯为主要目的,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作者:袁建伟 沈玉霞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系

注释:

①因材施教.百度百科[OL].baike.baidu.com/view/117971.htm

②最近发展区理论.百度百科[OL].baike.baidu.com/view/117971.htm

参考文献:

巴班斯基.2007.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美)H.C.林格伦.1983.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89.

李秉德,2001.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3.

刘启云,张建新.2001.社会学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17.

马艳,袁建伟.2014.分层次分组教学在中学篮球教学中运用的策略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6(4):81-83.

维果茨基.1994.维果茨基教育论文选[M].余振球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12-117.

杨文轩,陈琦.2004.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