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向度

新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三维向度

[摘  要]思政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逻辑旨归基础上,剖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围绕思想认识、实践锻造、分类指导、评价反馈等方面,系统化打造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探索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逻辑;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重大意义、推进举措等进一步明确,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价值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理念不断深入人心。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七个子体系的具体建设内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深刻把握其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以目标为引领、问题为导向,注重协同,强化融合,一体化推进,挖掘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育人要素,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具体落实推进过程中,要坚持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贯穿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刻把握和用好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最终的目标和落脚点是实现广大青年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 ②的问题,一线教师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素质贯穿融入每一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中受益。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具体说来,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中,要确保育人要素在每个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发挥。

二、认识维度: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模糊偏差

在 实 践 过 程 中 , 要 对 “ 思 政 课 程 ” “ 课 程 思政”“德育”三者进行辨析。一方面,三者都是围绕育人这一目标展开,其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德育目标实现的载体和路径,两者既要遵循德育一般规律,也要按照课程建设的原则来实施。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思政内容、课程地位、课程特点和思政优势等方面有差异,不能对思想政治理论强行“嫁接”。

(二)教师思政工作能力存在短板

思政工作不是思政元素(相关理论概念)的简单拼接嵌入,而是一项常做常新,兼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在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提炼过程中,有机结合教育对象的认知行为特点,精准把握专业课内容与思政育人元素的“触点”“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专业知识教学体系、具体教学场景和个人教学风格中,并且对融入节点和融入频次等元素进行具体科学设计,以精细化浸润式的隐性教育方式,使学生情感与思维得到升华。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不能主动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和授课对象特征,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甚至“照搬”“照抄”已有的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把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机械化”“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这样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思政育人成效,还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三)效果评价反馈中存在“浅表化”现象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成效进行的科学“诊断”,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每一门专业课所承载的课程思政育人要素具有差异性,作为教师要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授课学生的差异等要素出发,兼顾量化和质性评价,兼顾课程目标、内容融入、方法选择,以及学生的获得感等维度,构建起有效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但是指标设计“标签化”“一刀切”现象突出,学生维度的评价体现也比较少。

三、从实践维度探索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路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抓住共识、融合、协同、评价这“四个关键”,着力从深化思想认知、强化主体协同、分类细化指导以及健全评估保障等四个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系统化打造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强化与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融合贯通,构建起全方位、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质增效。

(一)在思想认识上强化理论武装头脑,凝聚立德树人共识

教书育人是一项神圣的职责“重要责任就在于价值引领,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③。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思政工作能力的关键要素。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既要把专业知识讲深讲透,更要注重“传道”,也就是充分发挥思政价值的引领功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不断强化,在增强“四个自信”的同时,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主动融入教育过程。还要不断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认同。特别是要立足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的战略定位,站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深刻把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思政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时代使命,不断深化对自身以及学科育人职责的认识,强化内在价值认同,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与价值引领相融合,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生动地体现出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思想政治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的不断增强。第二,不断健全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长效培训机制,把思政工作能力贯通教师日常培训全过程,融入到教师成长的综合知识体系和教师教学发展体系中。不断加强教师德育意识的培养,以教师德育能力提升为核心,为把教师培养成为思政工作的行家里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锻炼平台,让教师把握德育的教育规律,进一步强化德育的实际效果。第三,实现教与学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设计、不断优化教育路径。“思想教育所要影响的主要是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等,关键在于与他们心灵的沟通,在于与他们生活经验和现实境遇的契合。” ④教师要以育人价值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品德认知、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不断提高内容融合及方式方法创新的能力。

(二)强化多方主体协同,发挥思政育人圈层效应

第一,要改变以往固有的旧的思想观念,树立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在实现大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中突出全程、全方位育人。第二,加强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广泛调研了解,完善和发挥集体教研制度的优势,不断总结提炼,利用各专业学科特点开展“专业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新载体,推动效应最大化。第三,邀请授课经验丰富的已退休老教授担任青年教师的“生涯导师”,“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分享教学经验,老教授结合教学经历、亲身感受等,对相关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提出可借鉴经验,带动青年教师更加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培育青年教师合作精神,增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和育人水平更快提高。

(三)坚持分类指导,提升思政教育体系科学化水平

第一,坚持从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出发,坚持精细分类原则,分阶段分学科精细化地提炼思政元素,从行业内外、国内外、文化历史等维度进行纵横比较,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育人实效,以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充分实现价值引领。第二,要坚持细化分类,以不同专业类别为基础研制思政教育,对于专业学科如何更好地挖掘育人要素、融入课堂教学等具体操作规范加以明晰。如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进一步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进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科学应对和严格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程,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以及人文修养。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从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接受程度出发,强化对教学对象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及运用。通过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深入挖掘相关育人元素,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和反馈不断进行调试评估,最终建立起一套专业、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体系。

(四)在评价反馈中力求责任落实落地,构建育人质量保障体系

思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积累的过程。教育效果的评价反馈是思政建设不容忽视的一环,对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要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综合考虑教师、学生等参与主体要素,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方法。首先,要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将思想和价值引领有效融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中,特别是要结合中央最新精神要求,将思想价值引领细化为指标内容落实到教育全过程。其次,要充分运用先进算法和大数据技术,打通数据“壁垒”,收集教育全过程中的师生相关教学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合理融入专家的定性评价,找准堵点、漏洞,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结果。最后,要针对评价过程中反馈的相关问题,深入分析背后原因,并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师以及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建立起完善的反馈改进机制,从而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 高坤 王雁 单位:高坤系东华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