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例6篇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1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技术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综观各国学者的观点,对技术创新可做如下定义: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为了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而重新组织生产要素,从而生产新的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推出或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或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应来源,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过程。

从技术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一种以技术为主体和导向的活动,是一个从技术设想到市场实现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商业化。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来保证企业自身的顺利发展。

二、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的地位之争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地位,作用,及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中医药学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开始,就一直有“废除中医药”的风波。这一问题让我们感到有必要将中西医药的优劣做一区别,然后寻其原因。

(一)西方医药学

西方的医学一般是与科学,技术相提并论的,互不隶属。因为西方的医学既包括理论,又充满技术因素,而且很多是只需要经验看病治病的,哪一类科学和技术都是不能包含它的。所以西医学被看成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混合体,在严格分类上是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西药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合成的化学制品。有让人服用方便,疗效高,见效快等优点。其相对于祖国传统医药学来看,确实有一些可以看的见的优点。但西医药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如副作用大,扰乱人体内正常菌群,有抗药性等。当前我国提倡慎用抗生素就是基于以上诸种原因。

(二)中国的传统医药学

取材于大自然的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有许多自身优势。是西方医药无可取代的。比如中医药取材于大自然,副作用小,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保健疗养,非耐药性等方面都是优于西方医药学的。自古至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医药新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显露了一些问题,面临着挑战。例如在中医药理论层面上不断创新,至今仍在研究古人的专著,单单拿先贤的高明来证明中医的伟大,是不易说服人的;中医药学在精确量化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中医药在采集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我们在利用现代化医学方法来创新和发展中医药方面不够重视等等。由于以上的诸种原因导致了部分人提出了“废除中医药”的口号。

三、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技术创新

中医药要发展,就要加快现代步伐,用现代医学方法来研究。然而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自古以来强调的是要继成这笔古老的文化,而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的医学方法来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像牛顿评价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我国的中医药学也应是在我国优秀文化的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和创新,力求再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在现实的生活中,正当一部分人责备中医药是不科学的,应“废除中医药”时,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并没有因为非议而退却,而是用他们的努力来证明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宝贵价值。其中天士力药业集团的发展创新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天士力集团自成立以来,就立足于中药现代化,不断推动高技术产业化,开发现代中药,全力打造现代中药产业链,构造先进技术制造平台,推动中医药由粗放型传统产业向精益型集约型现代产业转化。天力士集团一直奉行的一个原则是“创则变,变则新,新则胜”的信念。为本企业的进步不断的注入活力,在创新求实中取得了巨大的跨越发展。

天士力的现代中药研究所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提取和制剂技术,提高生物利用度,使中药效量化,它首次实现了中药复方制剂定性,定量,有效性可控,填补了药典空白,并且在国内建立了三个符合gap标准的药源地与国际标准接轨。巨大的科技投入,同时也保障了天士力现代中药的品质与心脑血管系列药品飞速发展,复方丹参滴丸作为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成的一种纯中药滴丸制剂,具有溶出速度快,可直接经粘膜吸收入血,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复合剂量小,毒副作用小,速效,高效等现代药剂学的要求。它是我国率先通过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临床用药申请,取得了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认证的中成药品。

天士力集团将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高科技完美结合,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只有以技术创新求发展才能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才能让中医药在世界上站有一席之地,最终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同时,“天士力”药业集团对中医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也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我们面对的是如何拯救中医药,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来创新中医药,而不是取消中医药。

四、对中医药的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针对目前中医药学发展所面临的争议,我们应有所创新的继承与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下面是对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出的几点小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做好继承和创新工作。由于中医药自古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总体内容是先进的,不过时的,但是也会有个别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不太适用于现代。因此我们要有所选择的继承。同时在我们选择要坚定不移的继承我国传统医学的时候,应把现代的高新技术和中医药理论相结合以此起来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二)将先进的高科技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相结合

中医药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已被广大人民所认同,但由于中医药研制服用具有一定的缺点,比如炮制复杂,服用麻烦等等。要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采用创新的方法将21世纪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中医药理论相结合,摸索出一套先进的中国式的科技方法与科学规范,让中医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做贡献。

(三)用高科技的方法来发掘和整理中医药典籍

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要重视中医药典籍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来收集整理中医典籍,也可以组织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造诣很深的知名老中医,整理有代表性的中医典籍,并将他们对中医理论提出的认识及其临床宝贵经验利用高科技的方法进行整理和推广,比如将他们所整理的知识制作成软件和课件等等。不仅使医务工作者更全面的认识中医药学和及时的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的动态,而且也方便了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中医药学知识的普及。

(四)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做好继承与创新

转贴于

中医是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药新药往往是从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究的,这是中医药的一个特殊规律。目前中药在研发方面存在着与临床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这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都存在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对中医药学有所继承的创新时,要保证把临床实践作为核心要素。

(五)传统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并用

中医药科研要想有所创新的发展,既要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又要积极的运用现带化科技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水平的跨越和突破,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和推广。

(六)推广高新技术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

传统的中医药制作比较麻烦,要解决中成药生产过程自动化,集成化相关的一系列关键工程技术问题,是中成药生产实现现代化的制高点。通过在中成药的生产中运用高新技术来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中赢得更好的竞争力。

(七)全方位运用高科技推进中医药的研究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  新技术;中医学/发展趋势; 计算 机

20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日益走向一体化。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科学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更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越来越具有工程技术的特点。科学与技术互相渗透,使科学从发现到应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物化的速度加快。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科学,具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发展过程。但随着 时代 的发展,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样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

    1  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要求

    人类的 科技 文明史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对 社会 经济 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1]。耗散结构理论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体系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势必会使内部熵值增加,导致系统的老化与死亡。一个具备生命的耗散结构须具备系统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生物体是多层次生命物质组成的开放性耗散结构,社会也是个开放的耗散结构,所以 研究 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的医学体系,也应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中医也应该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融入到现代科技革命的大潮中去,真正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进技术的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提高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中医药现代化是对现代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的借鉴和吸收,但又必然超越现代 自然 科学。但这绝不是全盘改变,不是对西医的简单模仿,更不是把中医“打”碎了,纳入西医的体系。就象一位文化名人说过的话:“人吃牛肉、羊肉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自己的营养,长自己的肉,而不是为了长牛肉、羊肉。”中医现代化亦然[2]。

    2  新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

    2.1  新技术对中医理论创新的促进作用  中医的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现代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的合理内核。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中医面对的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有保持和恢复自稳态能力的巨系统。因此,认真掌握系统论的原理及其研究方法,对于 学习 、研究和推动中医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首先应该以现代 哲学 为指导思想。但同时还要看到,理论的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理论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强的优点,但局部 分析 不够。由于 历史 的原因及科技条件的限制,它对微观世界的探及甚少,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模糊,有较多思辩成分,对生理、病理的研究量化指标太少,这是中医交流、传播、发展的一大障碍。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医学的核心 内容 。而证候是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最关键环节,它是连接诊断和 治疗 的枢纽,体现了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因此,证候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证候的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研究的重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在中医证候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各种有可能作为证本质的物质展开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特别是近年来,已逐渐将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证的现代研究中。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尽管刚刚起步,且 目前 多集中在病理、给药前后蛋白质组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但已经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我们也许可以充分利用后基因时代的科研成果,赋予中医理论现代的前沿的科学内涵,这样既可以提高其普遍性,也可使其掌握的 规律 和本质更具体,更深刻。

    2.2  新技术对中医病因病机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并为中医病因病机学增加了新的内容。首先,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外邪致病学说。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到来,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污染、核辐射、大气变暖、生态失调等负面 影响 ,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推动着中医外邪致病学说的发展。第二,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的七情致病学说。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发现,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导致神经、体液的异常,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的低下,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情志致病的内涵,为治疗情志异常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第三,新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时间生物学、气象学、大气物 理学 、地理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提出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气候的人群患病有一定的规律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这些新技术将进一步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新技术对中医诊断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手段,论治的依据,是经典的诊断方法,其科学性毫无疑问。但其诊断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分析,亦是靠专家经验打分,最多只是半定量。这种结论在准确性、稳定性、敏感性等方面都更多地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已很难为时代所接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中医的八纲,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八纲辨证可辨病位深浅、病邪性质、邪正盛衰,与西医的定性有相似之处,对处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阴阳、表里、寒热程度的判断上同样缺乏量化的标准,影响疗效判断的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借助于现代技术对诊断指标加以客观化和标准化。虽然在这方面中医尚显欠缺,但我们也应看到,借助新技术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微观辨证学正从中医诊断学中开拓出来,从而使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进展到与实验研究及微观、微量、超微结构检测、观察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水平,以期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与微型的辨证统一。

    2.4  新技术对中药学 发展 的促进作用  随着基因技术、信息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药 理学 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中药 研究 已深入到分子、受体水平,这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是中药 现代 化、 科学 化的关键。首先,通过基因技术、化学成分研究、 分析 测试手段、生物农药使用等措施,可以针对中药材种植涉及到的种源鉴定,中药材病虫害发生、发展 规律 及防治技术,防止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无公害栽培加工技术,中药材有效活性成分含量等制定一套完善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标准,确保从源头上生产出绿色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第二,在现代技术指导下,传统的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不断取得新成果, 目前 已完成了40种常用中药饮片加工和40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系统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工艺更加规范、科学,为生产高质量的中药制剂提供了保障。第三,中药现代化最终体现在中药生产共性技术研究的现代化。通过缓释、控释材料、快速崩解和速释材料、生物降解高分子等新型辅料的 应用 ,设计出了控释技术、靶向定位技术、脉冲给药技术、定时给药技术、生物反馈自调节给药技术等释药系统,形成了四十多种剂型。传统中药剂型已从膏丹丸散发展到注射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尤其是发展了喷雾剂、滴丸剂、微囊、毫微囊、微球、脂质体、透皮给药系统等现代剂型,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并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生产设备、设施的完善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硬件条件。第四,信息技术、 计算 机技术为高通量药物筛选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研制出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质控指标严格、安全高效、质量稳定、服用剂量小的现代中药新药成为一种现实与可能。

    另外,新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中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以及中医药工程学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  中医有跻身新技术领域的可能

    中国 古人的思维以人为核心对象,它对具有对称、循环、平衡、全息的生命人体进行了长达几千年的集中审视、思考、观察和体验,为取得至今既存的具有丰富疗效的医药技术付出了 历史 上无法计量的巨大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中医本身就可以看作一种技术。虽然许多 问题 仍处于“知其然不知其。

综上所述,新技术在中医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作用。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告诉我们,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得以稳定存在,并得以向上发展。因而,中医药体系要发展,必须接受外界的新科学、新技术,但同时又要保持适当的开放度,不能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系统的目的性原理认为,系统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是需要负反馈的行为,即解决无序状态的问题,系统要在稳定保持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正如《黄帝内经》告诫后人的那样:“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是需要在稳定保持自身特色及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外界 科技 的新成果,为我所用,在反复实践中将其同化成自己的新 理论 ,新 方法 ,从而寻求进一步的更高、更快的发展。正如邓铁涛教授所述:“中医之振兴,有赖于新技术革命;中医之飞跃发展,又将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6]

【 参考 文献 】

  [1]林庚庭,王 平.现代科技革命与中医现代化[j].中医研究,2003,16(3):2.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3

刚刚进入2012年,国家发改委就《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政府定价范围内药品的批发和医疗机构销售环节差价率(额)实行上限控制。药品批发环节的实际差价按照“低价高差率,高价低差率”的办法进行限制。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将不再统一加价15%,而是单价30元以下药品绝对加成额有所提高,30元以上药品有所降低。不难理解,这一“办法”一旦如期于7月1日执行,将对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一股迎面袭来的“大风暴”将会使整个传统的流通体制产生巨大裂变,7月1日将是中国医药产业一个时展的分水岭,中国医药“新计划经济的时代”将如期而至。那对于后医药经济时代(或称为新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哪些机会与挑战呢,笔者在此斗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变革时代,也是机会时代

《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的执行的那一天,也即是后医药经济时代开启的一天,同时也是新医药计划经济时代的到来的一天。我们知道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从1952年至1992年,历时39年,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市场呈现指令性强和统一分配。那随着新医改的深化发展,随着医药工业“十二五”目标的推进,以政策为导向的后医药经济时代,正好完全符合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两个典型特征,医改新政的颁布及各地切实执行体现了指令性强的特点,药品流通环节管理办法、两票制、基药招标、各级医院采购比例及费用占比等又体现了统一分配的特征。

我们知道这么一个道理:任何一场社会变革都会积淀优秀的企业及企业家。医药行业也是如此,相信很多医药人不会忘记5前的2006年的那个冬季,药品的连续降价、药品分类管理、处方药限售、广告监管、打击医药商业贿赂等方面,有多人离开了医药行业?又有多少人坚持并走向更大的成功?5年过去了,离开这个行业的已经彻底离开了,而坚持到现在的大都成一方霸主或华丽转身为企业的老板。

中国医药产业先后从产品为王的时代、广告为王的时代、渠道为王的时代,走到今天政策为王的时代,也是如交通运输、房地产、煤炭采掘、石油等行业一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又重新回归到计划经济的时代。每次时代的变革,是挑战也是机会,顺势而为者会发现更好的机会更上一层楼,而逆势固守者往往会碰的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因此,面对医药变革的时代,我们要做的是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挑战发现机会,而不是以消极的心态等待变革时代的抛弃。

二、生产企业,向两极化发展

“办法”的执行无疑会对整个医药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就生产企业而言,影响相对会较小,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市场的话语权力度加大,产品力优势更加明显,而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企业利润缩小、税赋加大、财务处理难度加大,销售成本提高、营销模式面临转型等等。同时,对于全国5635家生产企业而言将向两极化发展,对于那些拥有自营团队并有一定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的上市公司而言会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主要在企业并购成本降低、商业配送成为可能或能力提高、人力资源成本降低等方面会得到集中体现,并借此良机做大做强;而对于那些以制为主要销售模式且产品力不强的中小企业而言会则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要么被收购,要么走向灭亡!可能有些企业不以为然,会侥幸的认为低价甚至零成本收回商的市场的机会来了,或者以此把商变成自己的“办事处”实行“佣金制”岂不是发展的更好!?动脑子想想,你的财务处理能力跟得上吗?你的税赋压力扛得住吗?你的产品力能养得久吗?过去,高毛利的时代你都养不起团队,现在低毛利的时代你机会就来了吗?!

我们知道,今年的所有医改新政都是围绕着《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出台的,到2015 年,该“目标”明确提出:销售收入超过500 亿元的企业达到5 个以上,超过100 亿元的企业达到100 个以上,前100 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行业的集中率和国际竞争力,保障药品的质量及流通渠道的安全!有道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识时务者为俊杰”!奉劝那些中小企业,看清形势,早早的把自己“嫁”得了,早“嫁”还有机会找个好“婆家”,“卖”个好价钱,否则就会变成“剩女”,而无人可“嫁”。

三、商业公司,向集约化发展

我们经常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或将来就要面对的。美国1998年大型药品批发企业有70家左右,小型批发企业有4700家左右,加在一起不到5000家,而我国目前大小商业公司仍有22000多家!2001年美国的药品批发企业经历了行业历史上的大兼并,名列前三位的美国药品批发商占有美国药品批发市场95%以上的份额。而2010年,中国批发企业前三位只占市场规模的26.7%,距离10年前的美国还有巨大的差距。

“办法”的执行,最大的受伤者要数商业公司了,尤其是那些以“过票”为主的商业公司。想必“办法”执行的那一天,也即是那些靠“过票”谋生的商业公司走向灭亡的那一天。 这是医药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医药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办法”的执行,也预示着“两票制”的全国普及,商业公司将会加速行业洗牌,并加速行业的并购,并向集约化发展,甚至全产业链发展,对于永远“不差钱”的华润医药、国药控股股、上医股份等央企及有一定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的九州通、瑞康等民企而言会迎来绝好的发展契机。

四、公司,向佣金制发展

随着“办法”执行时间的临近,处于夹缝中的公司或个体医药经济人最近是相当纠结,甚至有些无助!最近几天与部分商一直在沟通,问起他们对于当前医药新政的理解及应对思路,大家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他们或观望或疑惑或也心存侥幸,都纷纷表示看厂家的了,看厂家如何有效规避价格调整的影响!

随着流通环节的缩短,价格差额的限制,中间利润的透明,以及流通控制及利润分配话语权的转移,对于商而言好像可选择路确实已经不多,“佣金制”或已是最佳选择。但不是所有商都适合走“佣金制”路线的,拥有自己临床团队的商从传统的底价模式切换为“佣金制”应该不难,尽管在利润方面较过去会减少了很多,但最为有利的一面是“佣金制”规避了商商业回款、发货、过票等方面的风险和压力,是有利于工商联合共同发展的;而对于那些没有自己的临床团队,仅靠分销的省级商而言是不适合“佣金制”的,其前景可以说是岌岌可危。

福建的“两票制”已经让“佣金制”浮出水面,相信随着“办法”的执行,以及新一轮招标的推进,走模式的制药企业将联合商或公司形成工商一体化,以“佣金制”为链条形成唇齿相依攻守同盟的合作关系,推动医药产业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然而,高开高返的“佣金制”对于商和厂家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出厂价格如何提高?还有没有机会提高?高开部分税点如何定?高返部分票如何冲如何洗?工商之间的诚信如何建立?工商之间如何建立对赌的规则?就这些问题,相信很多厂家正在研制应对策略,但笔者提醒,请审慎走好这关键的一步。你需要综合考虑到你的产品力,你的产品发展阶段,盈利能力,以及你现在的主营模式!步子迈晚了可能没饭吃,步子迈早了可能会撑死,这一切均取决于你对政策的把脉能力和对行业发展的预见力。

五、学术推广,或是变革利器

在前文中,我说过,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或将来就要面对的!记得早在10年前看过一部美国电影《爱上医药代表》,该片反映了1997年美国医药行业的商业模式,描写了在商业环境下,人的逐利心态下的昏暗面和情感下的柔弱面的矛盾。片中描述了美国医药代表临床工作的一个片段,医药代表每天中午午餐时到医院,把事先准备好的咖啡、快餐等放在一个折叠式的桌子上,旁边还放些产品的DA或文献资料等,医生中午下班时就会一边吃着快餐,品着咖啡,一边随意浏览一下放在旁边的产品资料等,对于感兴趣的会拿进科室继续了解。中午饭已过,代表就会把所有东西收拾干净后撤走,这就是十几年前美国医药代表的临床工作。

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没有临床费一说的,厂家在医院做临床促销、学术研究等主要以赠药、礼品、赞助等方式,是不允许以现金直接贿赂医生的。美国药厂对医药代表在销售技巧方面的培训主业是针对重要客户如何突破“障碍”,以争取到合同;推动药品销售,如何向医生慷慨赠送免费的药品样品的方法;医药代表要学会与医生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友谊,并且通过赠送礼物的方式达到“投桃报李”的目的。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4

摘 要:国际化医药市场环境对我国的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中药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中不足及优势的分析。本文从中药的特色入手,对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5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药剂科,河南洛阳 741000

[摘要] 医疗系统的管理方式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而改革,现代化的医疗系统管理需摆脱以往的经验管理型模式,逐步形成现代化管理模式。在管理实际中应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与技术,合理运用现代化研究科技成果,使管理模式更具现代化、科学化。药剂管理是医疗系统中的重要管理工作内容,直接影响着医疗的水平与质量,是保障用药安全、提升医院竞争力的基础。简而言之,现代化药剂管理的工作目的就是提高管理水平。该文以新医改背景下的药剂管理为出发点,分析完善药剂管理的现代化药剂管理方向。

[

关键词 ] 现代化;医药药剂管理;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72-02

[作者简介] 梁浩(1974-),女,河南洛阳人,本科,药剂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药学。

药剂部门是医院的三大服务骨干部门之一,其运行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医疗水平。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药剂管理工作也渐渐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药剂部门在吸收现代医药管理理论的同时,要将理论成果充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医疗水平及核心竞争力。现代化医院管理具体是指把现代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等现有的知识与成果运用于医院各部门的管理工作中。文章探讨了如何把现代化医院管理运用在药剂管理中,具体如下。

1 传统药剂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漏洞控制制度

医疗系统在药物采购、存放、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各种突发情况,但在传统药剂管理中,没有有效的应急制度,无法及时对漏洞进行有效控制,更不能全面把握采购、存放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类突发状况,这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用药情况[1]。如果采购时没有强化控制,那么药品的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如果对验收没有规范的操作制度,就更无从保证药品质量。因此药品从采购到使用的各环节都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管理内容。

1.2 药品信息掌握较差

如果没有全面掌握药品信息,很可能误将失效或过期药剂投入使用,严重影响医疗水平,因此需强化对药品信息的掌握。在存放过程中,要做好药品分类,通过信息系统,详细记录药品信息,及时清理失效及过期药剂。

2 现代化药剂管理方向

2.1改变传统管理观念

要想实现现代化医院管理,需要先转变各科室管理观念,确保药剂师能够朝着新方向管理药剂,以观念的转变带动服务技术的改革[2]。医院要全面提高药剂师对于各类药品的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为实现药剂管理的现代化提供良好环境。

目前,药学工作的内容及服务模式均发生了剧烈改变,从以往单纯药品保障逐步朝着技术服务型方向转变,从药物管理转变为病人管理,要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亲自参与到临床中,强化科室和药剂师的信息交流,促进合理用药管理。药剂师不仅仅是负责配药发药,还需要为病患提供专业服务,主动将不良反应汇报。药剂师坚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药剂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对药品知识信息的掌握程度,提升责任感,同时还要与医师及护理人员组建良好的团队协作关系[3]。

2.2培养高素质药剂管理人才

如果药剂管理人员缺乏对新药剂的了解,将对医疗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现代化药剂管理要求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国内外最新药品信息的动态,紧跟现代医改脚步,不断完善自我,通过现代化技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4]。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院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并运用药物经济学与循证医药学理论指导和规范相关人员的临床诊治、护理实践,使培训和实践同步,提高药剂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

2.3构建药品管理系统

构建药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药品管理模式,可高效掌握药品信息,统计快捷方便,使得药品管理具有良好的规范性及实时动态性。该系统还会对药品入库、价格变动、盘点、处方分类及发放等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基于用药安全性,还可对药品有效期、存储的环境及温度进行自动预警。通过现代化技术,使药品管理更具安全性和实效性。

2.4 构建规范化药品管理制度

西药房推行现场管理制度,对工作现场进行规范管理,使西药房药品摆放整齐且有条理。制定定期清理责任制度,专柜、发药台、冰箱、冷藏库等均设立专门的清理人员,保证西药房环境的整洁。在药剂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精细化管理,最大程度避免差错[5]。医院药房应借助信息化管理,明确各个病区使用药品的种类、剂量及流程,分装药品使用自动分药机进行分装,确保配药无误,保证住院患者的用药安全及卫生。中药材质量的好坏在临床疗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采购过程中,一定要货比三家,严保药材质量。要规范管理在库药材,做到分类存放,定期养护、监控药材安全。药库是医院药品的管理中心,其管理质量的优劣、药库信息的准确性都直接对医疗质量造成影响。在工作实践中,应充分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

在门诊药房设置专门的咨询窗口,由高资质药师负责,对患者提出的各类用药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推行药剂师下临床的制度,通过查房的方式对住院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及时解决,如果发现用药不合理的现象,应及时和医师商讨,从而选取最佳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经济、安全、有效[6]。

2.5构建临床医学资料室

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学术氛围,药剂相关人员可在其中收集整理资料,对国内外最新的药学发展动向有所掌握,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构建药学信息库,为相关人士查阅资料提供方便[7]。同时也为会诊、药物评价及药学监护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3 讨论

药物种类在医疗科技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变得日渐丰富,新医改为医疗管理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基于此种情况,传统药剂管理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所需。药剂管理是关系到医院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现代化医院管理中的重点工作。因此,新时期的药剂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使命,不断提高职业素质,适应新时期需求。总而言之,实现药剂现代化管理,是保障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药剂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使医院不断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与完善。

[

参考文献]

[1] 祝芳,孙婷,陈章哗,等.全自动口服摆药机模式下提高药品质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 12(35):6969-6971,6987.

[2] 孙婷,郭晓东,祝芳,等.2011年度住院药房退药情况的调查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7):5369-5371

[3] 孙婷,郭晓东,刘秀芳,等.门诊西药房药品报损率的调查与分析[月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6):5173-5175,5166

[4] Beatty SJ, Beale DJ, Rodis JL, et al. Current trends in outpatient pharmacy services and billing[J].College of Pharmacy, 2012,52(2):154-160

[5] 陈冰璞,王蕊.新医改背景下药剂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医药,2011,6(2):75-76.

[6] Jarab AS, Alqudah SG, Mukattash TL,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 of clinical pharmac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an outpatient diabetes clinic in Jordan[J].J Manag Care Pharm,2012, 18(7):516-526

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范文6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议,专门成立了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我和黄华华省长担任顾问,钟阳胜和游宁丰、雷于蓝、姚志彬等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在钟阳胜同志主持下,省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多个中医药论坛和座谈会,邀请国内知名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研讨。会议印发了《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讨论稿,希望大家认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会议结束时,黄华华同志将作总结讲话。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振兴和发展中医药意义重大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翻开历史画卷,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始终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医药从中原大地先人们的辛勤劳作中起源,在春秋秦汉中华文化繁盛时期奠基,于两晋隋唐的纷乱动荡中成长,至宋元时期获得突破性飞跃,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开始,我们感受到中医药起源的亘古、神奇;从历史上无数名医经典的涌现,我们感受到中医药发展的辉煌、壮阔。古代扁鹊、华伦、张仲景的中医诊病,能够精致入微,妙手回春,药到病除。起死回生、麻沸散、虎守杏林等医药典故千载流传。《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许多经典医著,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对后世医学发展也影响巨大。如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针灸专科著作;晋代道医葛洪著成《肘后备急方》,是最早的急症专著;苏敬《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的《本草纲目》,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药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人类防治疾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我国历代防治重大疾病、疫病中,屡建奇功。东汉建安时期伤寒病流行,中医药有效抑制疾病的传播,张仲景根据诊治实践提出著名的伤寒论。北宋年间发明了通过种人痘预防天花,后传入欧洲改进成为牛痘。明代末瘟疫流行,吴又可的瘟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形成和完善了温病学说。特别是吴又可认为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可由口鼻而入“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问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称之为“戾气”,对瘟疫的病因和治疗提出新观点,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清代“温病四大家”对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的防治又进一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的特殊功效上,一次又一次得到验证。如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流行乙型脑炎和麻疹,使用中医药治疗,疗效超过世界水平,且没有后遗症;80年代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和重型甲肝,与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特别是在2**3年抗击非典中,我省创造的中医药前期介入效果极佳,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全世界最低,后遗症最少,中医药的作用已为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并高度评价。中医药在我国抗击非典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全球非典平均死亡率11%,香港和新加坡17%,台湾27%,中国内地为7%,**为3.7%,远远低于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医药可帮助航天员防治太空病。以往国外太空人出现“太空运动病”的比例相当高,达到50%。但在中国特色的针对性训练以及中药作用下,中国三位上天太空人没有一个发生“太空运动病”。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在车祸后,英国医疗权威两次宣布其“脑死亡”,回国后,经中医辨证论治,采用方药、针灸、按摩等手段综合治疗,效果显著。今天,对防治已成为世界难题的艾滋病和禽流感,中医药的作用也必将进一步得到彰显。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中医药学既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同时又从医药学方面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和造就了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吸取了儒、道、释、法、阴阳、兵、农等论著家丰富的思想营养,交织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与传统哲学、历法、天文、礼仪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特别是提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与四时相副、天地万物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体思维模式,无不体现着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特征,无不闪耀着东方文化的璀璨光芒。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历代的诗词歌赋,乃至《红楼梦》等文学巨著,无不充溢着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

中医药对岭南地区的开发繁荣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岭南医学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兼收并蓄,自成体系。其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是祖国医学因地、因时、因人三因制宜思想的具体体现。其特点是重视岭南炎热多湿,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岭南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涌现了葛洪、释继洪、何梦瑶等一大批著名医家。岭南医学成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富有特色的一支重要的学术流派,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是岭南医学的故乡,也是岭南中草药的主产地之一,中医药已深深扎根于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在我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了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体系,中医药得到全面发展。党和国家的几代领导对中医药都作过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同志深刻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同志强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医药事业十分重视,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给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医药学以其显著的疗效、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中医药贡献巨大,功不可没!今天,在医疗卫生投入比例还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的平均寿命已达到71.4岁,中医药作用巨大,功不可没!我过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人口覆盖率高达85%,创造了发展中国家的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农村合作医疗发挥了重要基作用。

纵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省加快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

一是现代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为中医药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21世纪,“绿色医学”已成为时尚,随着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及注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特征,与这种转变正好吻合;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养生保健意识不断增,中医药在养生保健方面和对亚健康群体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中医注重预防和治本的特点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潜力巨大。

二是世界中医药热的兴起,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纯天然药物以副作用小、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当前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之一,许多国家把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作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天然药物已突破30%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高达270亿美元,全球中草药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化学药品。据有关国际组织预测,国际植物药市场将在未来几年内,快速增长至1**0亿美元。中医药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世界认识和接受中医药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我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中医药基础好,群众认同度高,加上地处岭南、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对发展中医药十分有利。**人历来有喝凉茶、煲老火汤、做药膳的传统习惯,有信中医、用中药的深厚群众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医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把中医药事业做大做强。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三大严峻挑战:一是面临文化和技术壁垒的挑战。观念、文化鸿沟和准入障碍、技术壁垒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医药走出国门。目前,我国中成药以处方药进入欧美等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依然步履维艰,中医药走出国门任重而道远。二是面临市场竞争的挑战。国际上对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深入,国际竞争者纷纷打入我国中药市场,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是一场对中国的商战,“洋中药”在国内日益走红,中药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当前,各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中医药竞赛:美国有中医药研究机构146个,法国有近百家中药或植物药厂、10余家中药研究机构,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对中医药特别是针灸,深入开展临床科研。日本津村在深圳投资的“**深圳津村药业有限公司”,2**0年在国内中药饮片工业中年销售收入已居第6位利润总额居首位最近又与上海药材公司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投资2980万美元设立生产中成药和汉方药的上海津村制药有限公司。辉瑞公司早几年已建立中草药小组并在中国开展项目筛选。诺华公司投资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中草药中的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目前已有40多个品种的天然绿色药物在我国注册。我们再不迎头赶上,就会落后于人。三是面临中医药自身发展的挑战。中医药的服务领域在缩小、贡献率在降低、医疗服务功能在萎缩。由于医疗日趋市场化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影响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当前,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还不够,进展缓慢,中医药的理论创新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全局,认真谋划,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建设现代化中医药强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我省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加快构建和谐**的迫切需要;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迫切需要;是发掘和发展岭南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总而言之,把**建成中医药强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肯定**己是中医药大省的成绩,认清还不是中医药强省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我省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医药大省。具体表现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省拥有一批信誉好、疗效高、实力强的中医院,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如省中医院是全国最好的中医院,诊疗人次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第一;佛山中医院的骨伤科拥850张病床,在国内及东南亚久负盛名,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特色专科。我省平均每名医师年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一位(前三位:**、上海、福建)人员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二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床位综合指标位于全国第三位(前三位:河南、山东、**〉;平均每所中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前三位:上海、北京、**〉。中药产业规模较大。我省中药产业有中成药的优势,也有中药材的优势,更有以广药集团为龙头的中医药企业群,形成了一批中药骨干企业和一批市场龙头品种,赢得了岭南出好药的美誉。2**4年全省中药产业销售收居全国第一,如广药集团产值排全国同行业第二,中成药的利润率一直以来都超过西药。深圳万基排第五。**一方制药厂是目前我国中药配方颗粒的两大生产商之一。**康美药业、中外合资深圳津村药业是国内中药饮片生产巨头等。中药饮片占全国10%,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国8%,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中成药品种有9个〈华伦再造丸、板蓝根冲剂、复方丹参片、三九胃泰、太太口服液、夏桑菊冲剂、王老吉系列、消渴丸、清开灵等〉,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个。我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医药商品销售市场,近年来一直占全国1/10左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要集散地之一。中医药科技创新链完整。建立了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从种植、研究开发、临床试验到产品生产的创新链条。中医药科研在许多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一批标志性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如脾胃学说的基础研究和脾胃病的临床研究,以及系列治疗药物的开发;疟疾防治和青蒿素类药物的临床研究,股骨头坏死的中西医诊治研究等,已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教育体系发达,人才培养步伐较快。拥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的高等医学院校,3所部级重点中等中医药学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中药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全国中医药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省份。我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我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还不高,存在五个方面的差距:

第一,认识不够。近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存在着对中医认识上的偏见和误解。党委和政府对中医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部门对中医药的疗效、中医院的效益评价不科学、不客观。医疗卫生界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有些西医对中医有偏见。中医界本身也有些认识上的偏差,不能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固步自封,跟不上时展步伐。

第二,高层次人才不足。虽然我省有一批中医药人才,也有以邓铁涛教授为代表的一代名医,但在总体上,与北京、上海等省市相比,名医名师数量还不多。同时,由于一批老中医相继退休,存在人才断层、后继乏人问题,尤其是在县级中医院,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第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原创性、影响大的成果少;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少,老品种二次开发力度不够,中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中医水平,提高中药产业竞争力的工作力度不够大。

第四,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珠三角与欠发达地区差距悬殊,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很薄弱。城乡之间不平衡,农村中医药专业人才奇缺、水平低、服务条件差。由于历史原因及长期投入不足,一批县级中医院运作艰难,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城乡卫生院改造而来的县级中医院起步晚,基础设施条件差。

第五,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医药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滞后。中医药疗效的科学统计和评价体系、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等还不完善。

总之,我省目前的中医药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与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与构建和谐**的内在要求不相适应。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中医药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大的力度和扎实的措施,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

三、突出重点,务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药名厂、名店名城、名医名校和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合作、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

力争到2010年,全省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比较完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产值居全国前列,中医药人才队伍壮大、结构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设中医药强省,力争做到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全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水平全国一流,中药制造产业规模大、竞争力强,中药现代物流业高度发达,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水平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成为中医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

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必须做好“八个促进”:

1.促进观念转变。思路决定出路,而观念又是决定思路的前提。建设中医药强省,首要的任务是转变观念。党委和政府要重视中医药,有关部门要正确对待、科学评价中医药,做到三个转变:转变用西医的理念来管理中医(由于对中医的本质、特色和特点认识不清,表现在行政上用西医的一套来管理中医〉,转变用西医的标准来评价中医(表现在按西医药的标准衡量中医药的临床效果),转变用简单的方法来统计中医(表现在中医的收益统计只按单纯的中医药计算,而把利用现代科技诊疗手段的效益都划归西医)。中医药界本身也要与时俱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要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特别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这两大法宝不能丢。同时,要充分认识特色和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中医药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能跟上时展步伐,才能使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二要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诊疗手段西医可以用,中医同样可以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医药不能拒绝或排斥现代科学技术。纵观中国历史,中医药从来都是与同期的科技进步紧密相连、兼收并蓄的。如针灸工具由石针、竹针、骨针到青铜针、铁针、金银针等的发展演变,是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的工艺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魏晋时期通过运用炼丹技术发展了制药化学。西医也要正确认识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及其科学理论体系,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医学善于从宏观上认识人体功能的变化并加以调整,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桂除疾病。西医善于精确分析微观的病理生理变化,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治。但中医和西医都不能包打天下。我们要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异同,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结合,共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三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中医药的作用和地位,不仅要看到经济效益,更要看到社会效益。由于中医药具有善于治本和预防的特点,可以防患于未然,或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表面上看其经济效益不明显,但潜在的社会贡献是巨大的。

2.促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关键。要不断完善我省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形成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体系,使中医药成为我省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人才、管理、服务、设施一流的综合性中医院,成为团体冠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名院整合资源,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优势,扩大规模,做大做强,形成“榕树效应”。要创新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科大学和中医院,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和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机制新、特色强、水平高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子。要打造部级“名科”品牌,培养一批“单项冠军”。大力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创建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形成省、市、县(市、区〉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专病群。大力推进中医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根据中医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建设标准,推动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优势,降低医疗成本,为基层群众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岭南中医民间验方、单方的整理、开发以及推广应用,开展群众喜爱的汤剂治疗和针灸、推拿、拔罐、刮莎等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逐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室)中医药基础设施条件,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中医药人员进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社区全科医师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完善社区中医药基础设施。规范农村和社区中医医疗市场,依法打击非法从医要发挥中医药治大病防大疫和防治亚健康病的独特优势。大力加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症的工作。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纳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临床救治体系。积极倡导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的医疗理念,做好对亚健康的中医药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

3.促进中药制造业做强做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越来越成为产业界投资开拓的黄金地带。中药工业产业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建设中医药强省的重要支撑。要大力支持中药新药开发,运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与中医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中药新药;大力支持我省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力争短期内,打造|一批大品种名中成药。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措施,提高中药企业的竞争力,打造一批中药制造企业名厂。支持企业创办中医药产业基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使我省成为全国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要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和经营水平,加强对分散农户中药材种植的指导,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要把中草药种植作为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山区开拓一条新的致富门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和新型育种、栽培技术,发展名贵中药材种植,打造一批优质药材尤其是南药、广药品牌。

4.促进中药现代物流业的壮大。物流业是中医药产业链关键的一环,物流活了,上下游产业也活了。要狠下功夫,使我省中药现代物流业成为**独特的优势。重点规划建设一批中药现代物流中队按照政府规划支持、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现代化管理的原则,规划建设若干个规模大、配套齐全、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中药物流名城,发挥聚集和品牌效应,全面提高我省的中医药物流水平。支持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及有关院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中医药现代物流业。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中药物流名店。支持一批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构建**中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的中药技术成果到**交易和落户。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中医药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和侵权行为,提高我省中药材市场的管理水平。

5.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容易,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更不容易。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着眼升远,用战略的思维谋划人才;立足当前,用务实的措施培育人才,保证中医药事业后继有人。要加快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物。创造条件,通过培养和引进知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像邓铁涛老中医那样具有深厚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领军人物和大师级学者。要加快培育新一代铁杆中医和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一个名中医要做到四个必须:必须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坚定信念,以继承和运用好祖国医学为己任;必须有精湛的医术,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多读经典,多做临床实践;必须有大医精诚的良好的意识,善于继承、与时俱进,大胆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要高度重视发挥名老中医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新型的中医师师承制度。通过中医专科专病研修、进修等多种方法途径,培养新一代的名医群体。挑选一批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育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学术带头人。要加快建设一批中医药名专业、名系和名校。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深化改革,整合资源,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快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一套民间中医药人才和师承制人员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体系,使一批医德高、诊疗水平高、群众认可度高的著名中医能够脱颖而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标准和诊断标准,推动制定相关地方法规。

6.促进中医药自主创新。中医药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创新。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最有条件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要以整合科技资源为重点,大力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全省有关科研力量,抓好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支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领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力争在古典医籍研究、岭南中医学及文化研究、中医药科学方法学、七情致病理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西医比较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围绕中药现代化重大关键性共性技术、中医药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大医疗效果的新药开发、中医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我省重大疾病及健康问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和原创性科学研究,力争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实现产业化。要把创新意识贯穿到中药产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医药科研单位和有关企业组建股份制公司,调动和发挥中医药人才积极性,大力开展产品、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要筛选一批安全有效的院内中药制剂进行科技攻关,尽快开发成中药新药。要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继续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和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加快中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国家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如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发现的,而且是生产第一大国,但由于被国外申请专利,青蒿素产品的最大经济利益获得者成了外国公司,我们只能做原料供应商,占青蒿素的市场价值不到10%,占抗疟药市场份额不到1%;日本在中国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出救心丸,年销售额达上亿美元;韩国在中国牛黄清心丸的基础上开发出的牛黄清心液,年产值达到7**0万美元;江苏的道地传统中药材薄荷,目前已有8项专利落在美国人手中;日本开发我国中医古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210个古方,并大力商业化,年汉方药生产总值超过1**0亿日元。要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对所有**道地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南药标准体系,进而推动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标准。要整合资源,积极开展中医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自主创新改造、提升老品牌,不断创造新品牌。如华伦再造丸是广州奇星药厂独家研制开发的保密处方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是该厂当家品种,经过不断创新,近年还成功地以正式药品身份进入俄罗斯等国市场,成为我国中成药出口的拳头品种。北京中医学院在传统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创新研制的,清开灵注射液,迄今长盛不衰;天津天士力集团依靠创新剂型复方丹参滴丸,在短短十年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药厂成长为有国际影响的著名中药品牌;成都地奥集团靠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制的原二类新药心血康胶囊一个品种起家;浙江的康莱特药业以抗癌中药注射剂康莱特注射液为主营,不仅在国内中药抗肿瘤市场独占荤头,而且已在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7.促进中医药走出国门。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中医药走出国门已是大势所趋,也大有作为。我省在资源禀赋、研究基础、品种积累、试验条件、市场支持等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抢占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是我省中医药界光荣而又紧迫的任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中药出口主体,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中药企业成为我省中药出口的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的出口。要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以医带药、以药促医走出国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中医院,在国外兴办示范中医院;积极寻找国外医疗合作伙伴,采取多种形式把中医药打入国际主流市场。如德国的魁茨汀示范中医院办得很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要加强粤港澳中医药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政府搭台,中介推动,市场导向,多方参与,共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我省要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中医药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开拓中医药的国际市场。

8.促进岭南中医药文化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要把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作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事业和产业。整合资源,加快建设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整理出版岭南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名老中医学术论著和中医药科普读物等。创办岭南中医药学术刊物。积极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中医药产业中要更多地注入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岭南中医药文化资源,拍摄影视精品,建立中医药专门网站,利用先进技术宣传岭南中医药。加强中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使各级中医院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要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改造,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体现中医药特色,为全省中医院文化建设作示范。今后,凡新建和改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使全省的中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四、加强领导,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中医药强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业、医疗、科技、教育、人才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营造环境,形成合力,确保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实效。

第一,精心组织,形成合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和规划制定。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医药事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突出重点、找准靶点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省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实力量,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要不断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贵明晰、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公立中医院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中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养中医药管理人才。

第二、制定规划,狠抓落实。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都要规划先行,做到整体规划、超前规划,分步、分阶段实施。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省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实施纲要(**-2020年〉》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省委、省国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要做好示范引导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第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设中医药强省,单靠现有的资金是不够的,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各级政府都要千方百计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投入一是要整合现有分散用于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财政资金出重点争取在重点建设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突。二是要适当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改善基层中医院条件和人才培养,用于中医药科技攻关、风险投资引导等。三是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现在社会上不少投资者都看好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可以带动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民营资本将成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主要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