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综述(10篇)

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综述(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被看成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并能满足改革者的心理需要。纵观当今教师的教学,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虽已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每次观完课,根据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表现,老师“教”学生“学”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仍很凸显,这种做法离新课标理念还有很大的距离。为了改变这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效率就成了当务之急。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解读自主学习含义

理解概念的真正内涵。要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得先要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对自主学习有清晰地认识,明确做法,并落实到教学中。所以,要利用学校统一组织的教研时间,对教师进行课标学习培训,对自主学习的意义进行解读。自主学习: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通过培训,让老师们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方法,突出效果。

二、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巧妙导入

激情引趣。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

2.精设问题

启迪思维。提高课堂质量必须把课堂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去选择教学方法。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实际水平。如果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立旨在激励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期望,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就会给学生提供激励性的信息和力量,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然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两个方面。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孔子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先于课堂学习的独立学习行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传统教学中,一般的方法是先教后学、先讲后练,老师教知识教技能,学生没有自主探索发现的机会。我们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所以,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要教会他们预习。

2.加强小组建设

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合作学习更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学习水平等方面进行分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培养好小组长,带动好组员。课堂上的问题凡是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多讲;凡是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代办;凡是通过合作探究能解决的,就由小组合作解决。教师做好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3.真爱学生

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爱学生是教师的本能,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并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们,把微笑带给他们,把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带给他们,在他们心目中建立起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以此去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情感的背景层面。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终生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坚持并且永远做下去,做出成效,让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席伟红 赵伟芳 单位:河南省中牟县建设路小学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CJYC16042608)研究成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例

【摘要】

越贴近越真实,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实际生活越贴近,其感知社会的能力越强,越能够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是心理学研究早已发现的客观存在,只有从小培养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最终学生们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适应社会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才能算作比较好的完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例;应用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服务于实际生活。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为了小学生们将来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好的表现。所有美好的理论教学只有得到实践的充分体现才能算作真正的良好的教学。同时,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所学到的实际数学知识予以非常好的体现,情感只有通过实践予以表达,它才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一、发现生活素材,突出现实性

小学数学教学具体活动需要根据具体的实践生活中予以表现,比如说“空间与图形”,其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内容。教师们可以从生活中积极的发现,积极的收集那些轴对称图形、比如说风筝、蝴蝶、枫叶、飞机等等。然后将这些收集到的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等供学生们观看,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发言与讨论,当学生们看到喜闻乐见的物品自然会引起相应的兴趣,并主动进行学习与交流,最后就是锻炼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自己对轴对称图形进行对折等实际操作,真正发现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老师所说的,而是实际上就有那些特点,从而加深他们的理解与印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轴对称图形。没有具体的实践学习,再多的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徒劳的,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最终达到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实质性突破。

二、灵活处理教材,增强趣味性

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简单的工具而已,其具有的是一种引领的作用,只是一个参考的范本,因此,教师们需要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与安排。使得较为死板的教材灵活生动起来,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实例以及用纸或者其他材质自己制作平行四边形,并引领学生们积极参与,从而增强对平行四边形的印象,了解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图形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共同点,从而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直截了当的知识,既能够增加课堂的有效性,也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自主合作探讨,提高理解性

从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共赢意识,既是新课标改革的需要,同时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比如在具体学习《摆放三角形》这一课程中,首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比如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小组分配,再由老师给予每个小组多跟小棒子,让学生们充分合作与交流,最终根据长短不一的小棒子拼凑出合适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普通三角形等),最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探讨,发现只有合适的长度,比如只有满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这两点要求最终才能拼出三角形的形状,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长度的组合怎么也不能够组成三角形。学生们通过这种自主合作探讨的模式不仅仅加深了数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最为主要的是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加强了各自自己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他们形成合作共赢以及充分考虑集体利益的观念,在一点点的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也在不断升华。

四、观察比较发现,引导概括性

小学生们处于人生最为开始的阶段,对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未知,同时也会显得较为的恐慌与无助,对于其周围世界的观察能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然而他们的观察基本都是没有任何的逻辑性与规律性可言的,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就要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观察比较的能力,让他们观察有重点有目的,在比较中寻找想要的答案。比如在学习图形这一章节过程中,当学生们从第一节课到整个章节的结束,基本对于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等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时。其实,这时候学生们的头脑中基本都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但容易忘记也容易混淆,最终什么东西也没有学到,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们通过观察具体所学到的图形,并通过对比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行相应的总结,锻炼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再通过与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列举出生活中的很多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真正掌握到所学到的知识,激发他们的自主动脑学习的思维,促进其更好地对物体的形状进行对比和发现其规律所在,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实际的生产生活是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实践领域,如果能够不断激发学生们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数学学习,不管对于小学数学学习还是对于以后他们的生产生活都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生活实例的巧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朱旺峰 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永丰镇下赵小学

参考文献:

[1]刘金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J].知识窗(教师版),2016,05:30.

[2]盛四新.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进行教学[J].吉林教育,2016,30:47.

[3]唐志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活实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153-154.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教育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也得到了重视。但是无可避免的是小学教学存在诸多漏洞,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重视,不能及时得到改善,会对后续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相对于其他课程较大,更需要我们注意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下文我们主要针对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讨论。具体包括关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关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关于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展开具体论述。

一、关于教学模式的改革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把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认为教师才是主导整个课堂进度的关键。然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人物,教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假如不能准确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定位,会影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尽管全新的教学模式反复表明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定位,但由于以往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一时之间无法有本质的改变。因此迫切需要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2.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能力兼备的人才,而不是空有满腹经纶却不会应用的书呆子。那么,培养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小学数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想比较封建,教师只是依照传统的方式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方式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无法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能够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面的解题思路和技巧,而不是单纯的解题答案,那么学生就能通过这些来学习如何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一通百通的境界。

二、关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现代社会讲究合作共赢,不管是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还是小到日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太提倡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因为会影响课堂纪律,从而剥夺了学生了言论自由和交流自由。这样做大概有以下几点弊端:

1.学习小组划分无规律:尽管并没有明确规定小组划分细则,但教师也不能按照自己意愿胡乱安排。划分的一大依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首先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不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另外,小组成员的类型不能太单一,如果小组学生成绩普遍较好或较差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没有太大作用,而且小组内学生的性格最好不要太相近,如果都太外向会影响课堂纪律,如果都太内向会影响交流的有效性。还要规避成绩较好学生覆盖其他学生正确想法的现象发生,要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表达机会,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发表观点。

2.讨论内容选取不当:虽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前提是讨论内容要选取得当。如果不论什么问题都讨论,不仅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没有太大气色。所以我们要对讨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筛选,尽量保证问题符合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这样才有讨论的必要性。

3.讨论时间太死板: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事情的拍案者,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而不是给学生一条已经规划好的路去走。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发生在课堂的任意时间,只要当时有关于数学的任何想法,但前提是不影响课堂纪律。

三、关于自主学习的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是学生能否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大因素。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奥秘,从而对数学产生热情。

1.自主学习的定义: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内容的选取很关键,对于一些既定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学生没必要花费精力去思考,应该主要关注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的研究和总结。如果能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再加上自主学习热情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方面的学习效率。自主学习也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虽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还是要把教师的讲解作为辅助学习方式,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创新教学模式。

2.对自主学习的重视:由于自主学习的形式还没有被广泛认可和采取,所以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是把教师的讲解作为课堂的重点。因此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也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正确看待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全新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很大冲击,引起我们对教学方式的思考。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给学生自主思考和相互学习的权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行之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率。以上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重视,并及时做出应用的改革。

作者:熊伟 单位:南昌市新建区长堎镇礼步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评价实践

罗伯特.斯莱文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曾说:“教师的课程目标是把教学和评估联系起来的手段。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完之后能够做什么所进行的计划;所设计的课程应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评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对目标的掌握程度。简单说,就是每个教师都应清楚地知道全班要达到什么目标,如何达到目标,以及如何知道是否已经达到。”由此可见,评价应指向学生的学,并由此实现整体学习力的提升。

一、基于知识目标的评价,从知识表象走向思维实质

早在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任何学习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知识学习,但是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地把教学的重心指向知识“核心”,而是透过知识目标的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从知识的表象走向思维的实质,从而让评价具有可依据的目标,更有思维的诉求。

二、基于生成目标的评价,从机械生成走向灵活创新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本质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即使再好的预设也无法料想课堂的全部,而此刻就需要及时把握生成现象,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构建合理的生成评价,使教学走向更高的层面。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学生首先提前预习了《按比例分配》的内容,课前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已经知道了相关知识,并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解题,于是我果断调整教学预设。我首先提问:“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比的相关知识,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陆续举手,有学生举例说:“3︰5,我知道3是前项,5是后项。”于是我说:“请大家就用3︰5,再帮老师补一个条件和问题,组成一个按比例分配的题目。”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停车场有大卡车和小汽车总共50辆,大卡车和小汽车的比3︰5,大卡车和小汽车各有多少辆?”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动手试做,我说:“在做的过程中,你假如觉得有问题可以举手说明。”不一会,有学生举手说:“老师,题目不对,大卡车的数量是小数。”其他同学开始纷纷响应,于是我说:“那你觉得怎么改?”学生说:“数量改成30。”一会又发现不对,接着改成40,学生顺利完成,我随即追问:“30为什么不行,怎么样的数据就是可以的?”学生发现总数需要是8的倍数,于是学生牢牢抓住8份这一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课堂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需要动态生成的美丽。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最为精彩的互动过程,它让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更是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抛却了以往低层的知识目标,而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上,建立在真实的学情之上的开拓与创新,而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知识上的缺陷,更有助于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基于学情目标的评价,从单一课堂走向个性灵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现实教学中,我经常可以发现,学生现有的能力可以超过或者低于教材的要求,而此刻就需要教师及时产生顺应学情的合理评价目标,便于教学更有参考。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中“60÷20”时,我发现学生几乎全部都会,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计算水平已经超过了本课的要求,其原因如下:学生可以从乘法中计算推理得到答案;也可以从除法的意义得到推算。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能知道结果,但是具体竖式的含义,学生未必能正确理解。为此,教学目标就应该变为从正确计算到在计算过程中能正确理解算理。同时也不应只是简单的理解算理,而是要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即为什么要形成这样的除法竖式形式?它的合理性在何处?通过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更好把握算理和除法的精髓。教学本质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而这样的创作过程正因为学生的加入,让教学变得多元化,也正因为这样的多元化让学习走向了生本,从而产生了更为灵动个性的评价。

四、基于素养目标的评价,从学科素养走向数学育人

张奠宙教授说:“数学核心素养包括‘真、善、美’三个维度。主要是指理解理性数学文明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真理的严谨性、精确性;具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的一课,首先让学生通过一个饼,一个长方形和一米的绳子,抽象得到单位“1”,这就要求学生能体验数学的抽象美的目标,接着让学生思考哪些东西都能看成单位“1”,由此让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思考数学,这就体现了数学应用价值,实现让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再接着让学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说说分数的意义,这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实现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目标;最后让教师出示分数的演变过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由此可见,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指向素养目标,这样才能实现数学育人价值。泰勒说:“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都应指向学生学的目标,并产生一系列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方式,由此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育所期望的结果。

作者:钮晓东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实践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教授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课上所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爱上数学,使数学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这就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进行与实践相结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善于总结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增加生活内容,教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课上所学,进而在实践中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实践;重要性;对策

随着我国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课程设置要求,因此构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而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入手,将数学知识点用生活实践来表述,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死气沉沉,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知识的僵硬化讲授,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当前的教学形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课堂漏洞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体系下,教师往往只是对知识点本身进行讲解,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点难以理解,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来举例,这样学生便可掌握知识点,这也就弥补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漏洞。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应用。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其实就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因此教学要从生活实践出发,并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的转化,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对策

教师的教学思维由于受之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因此对于教学思维以及教学方法的转化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故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总结教学与生活经验,积累课程资源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仅仅依靠书本,知识也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许多教师将教学活动当成了自己的一个任务来完成,按部就班地按着书本走,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妥的。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特殊性,所以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传授知识的任务,还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义务,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结合生活实践,总结生活中的经验,为课堂教学积累素材,这样从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自身所学,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比如,在讲解“合理使用时间”这一章节时,就可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举生活例子:小红在家里做家务,她一共要完成5项任务,晾衣服7分钟,手洗袜子6分钟,拖地10分钟,洗衣机洗衣服20分钟,整理桌子6分钟,问小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这几项家务?这个问题就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所以教师要总结教学与生活的经验,积累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中增加生活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受限于小学生的年龄以及能力,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其实是很困难的,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在生活中去应用,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生活实践和生活内容,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身边所熟悉的场景做引导,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和生活场景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提高学习能力。比如,教学“估算”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场景入手:一根棒棒糖0.98元,如果妈妈要买10根的话大约要带多少钱呢?学生很快就可以得出结论:大约带10块钱。接着,教师还可以做一个对比的教学:假设棒棒糖涨价了,现在是1.2元一根,那这次妈妈买10根要带多少钱呢?学生可能会回答10元,但很显然这与生活实践相违背,因此这就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而在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得到了培养。

(三)教导学生的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只懂得知识而不懂如何应用,是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这其实是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从生活实践入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具体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指导自己的生活,再次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

作者:聂建华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运用

小学处于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而生活情境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其教学效果。本文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生活情境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教学上的照本宣科,将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了数学教学中,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的作用

(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其形象化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一些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得多。比如,在学习个位数和十位数时,教材上是以小棒来表示,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比如吸管,来代替小棒。用1根白色的吸管来表示1,2根则表示2,以此类推;而1根彩色的吸管则用来表示10,2根表示20,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进行加、减法的运算。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能用这些日常用的物品来练习数学知识,熟能生巧,数学基础自然就会变得牢固起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段,如果能将生活情境运用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那么自然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比如,认识钱币和钱币之间的换算,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拿出不同面额的纸币和硬币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在课堂上模拟买卖过程,使学生熟练掌握钱币的换算。这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在学习完这些知识后,学生便可自己去购买文具用品,也不怕上当受骗。

(三)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目,除了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更深层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数学问题。而将生活情境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样以钱币的学习为例,学生在实际购买物品时,可能会用到50、100元的面额,在找零时不一定能一次计算清楚,这就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去计算应该找零多少,不同的面额分别有多少张才算找零正确。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生活情境的运用应该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思考,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从而更好导入数学知识。比如,在引入时间的相关知识前,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每天早上7点同学们都在做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在心中形成疑问:“7点是什么时候?”,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便可引入时间相关知识。在知识讲解完后,再让学生思考之间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并要求学生将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以时间表的形式列出来,以帮助学生梳理时间概念,掌握每个时间代表的具体时候。

(二)注意利用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

学习数学首先要具备数学思维,而数学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就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中购物付钱与找零结合起来理解,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以数学的眼光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要源于生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本就源于生活,并用以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因此,情境创设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在学完相关知识后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1厘米的长度具体是多少,仅凭书本上刻画出来的线段,学生无法形成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果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度量,那么不同单位所代表的长度就很形象了。例如,一根筷子长多少厘米,一粒米长多少毫米,家里大门的高度有多少米等,学生都可以自行进行测量。这样学生也能更容易掌握长度单位相关内容,通过实例,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所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也能更加游刃有余。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并且还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相信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何昌棣 单位:三门县六敖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元素应用

数学教学和生活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发现以及解决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促使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大部分小学生表达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依旧处在初步开发阶段,如何促使生活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为了促使生活构成元素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应当对数学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通过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不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生活元素数学内涵分析

生活当中包含了社会元素、自然元素、文化元素等。人们改造自然以及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自然元素演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以及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数学元素也是通过自然演变以及文化创造而成,是人类文化体系标志。生活元素也包括数学元素并且具有一定数学内涵。换句话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不但描述生活,而且展示生活,本质上讲,生活元素数学内涵就是一种描述,对于生活抽象、提炼的过程。此外,生活元素还为数学提供具有生命力以及生动的素材。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常见的家具、苹果、植物等模型对数学元素进行表达并且将生活元素应用到数学当中。生活元素在表达数学问题中,不但可以促使数学本身得到发展,而且将发展成果赋予生活。从而不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创造了各种不同生活元素,进而丰富了生活。

二、生活元素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生活要素和数学存在密切关系,数学也是来源于生活,基本上是将较为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此外,生活元素成为人们探索数学奥妙的重要工具。相关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生活构成元素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巧妙将同学们感兴趣的生活要素融入数学教学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事物对数学符号等进行演示或者描述,从而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虽然促使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十分重要,但是远远不够,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以及感知数学元素,促使学生探索生活当中的数学元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进而提高自身数学素养。

三、生活元素在数学教学应用的策略

生活元素对于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小学数学教育对于生活具有特殊依赖,小学数学课程如果过于枯燥或者脱离现实,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将生活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成为本文主要探讨的话题以及最后归宿点。根据本人多年经验,生活元素应用到数学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一)教学生活紧密相连

由于小学生在爱好、生活习惯、年龄、性格等方面比较特殊,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数学积极性。比如,小学生热爱动画片,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个特点,将动画片整理成为课件之后,投放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由于通过动画片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快乐的氛围当中就可以获得数学知识。此外,相关教师适当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元素,并且将生活当中遇到过的数学问题提出来,从而培养学生们的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中秋节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们发月饼,发月饼的时候可以举例子说,老师有50块月饼,全班女生15个,男生30个,一人分一块月饼后,请问还剩几块月饼等,从而促使学生尽快了解简单加法运算。

(二)重视元素选择

生活元素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及确定,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生活元素,避免生活元素选择的盲目性,尽量选择比较活泼有趣的生活元素。比如,教师所选择的生活元素,不具备相关数学价值,不但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令学生感觉厌恶,起到相反的效果。例如,选择不常见的生活元素,难以促使学生将生活元素结合到数学学习上。生活元素选择过程中,建议选择较为常见的以及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元素。过于普通的生活元素,不适合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们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十块、二十、十张十块等于一张一百等等,从而促使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尤其是对数学加法运算的理解。通过生活实践让学生明白数学生活化,比如自己的书包多少钱,去商店买油或者酱油等多少钱,这个学期的学杂费怎么计算等,促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购物资,教会学生克、千克、斤、两等单位,并且教会学生们如何单位换算,促使数学教育生活化。

(三)培养学生课外作业兴趣

由于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对于数学奥妙也充满好奇。因此,不但应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而且应当丰富学生们的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课外作业兴趣。例如,相关数学教师可以布置一定的、贴合实际的课外作业,其中,作业布置形式不必过于古板或者模式化,而是应当采用多样化的作业。只要与学生们的生活习惯等息息相关,就可以当作数学课外作业内容,促使学生在作业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并且通过自主能力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元素和数学元素密切相关,应当促使小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元素,也应当促使数学元素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程当中,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引入生活元素重要性以及生活元素数学内涵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多年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了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元素的策略,包括教学生活紧密相连、重视元素选择、培养学生课外作业兴趣。

作者:陈虎平 单位:南通市开发区小海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教学建模思维运用

摘要:

当前,在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求也逐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充分重视的教学问题之一。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在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有效地运用建模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简要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建模思维;有效运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探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数学教师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知识的能力。

一、建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型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时效性,成为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型,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数学教师为学生营造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全面地学习数学课程,有效地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同时,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有利于数学教师积极地实施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效率,对于学生全面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主要是指:对数学解题模型进行具象表达,缓解学习压力;建立简单的模型,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师生合作进行情境模型教学,提高学习效率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数学解题模型进行具象表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数学解题模型进行具象表达,缓解学习压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策略之一。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结合教学内容,建立一定的数学解题模型,通过对数学解题模型进行具象表达,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压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使学生可以相对轻松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并在参与实践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对数学解题模型进行具象表达,缓解学习压力这一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2.建立简单的模型,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简单的模型,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通过建立简单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数学模型的构造与建立的过程,挖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数学问题,逐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求,建立简单的模型,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也是数学教师制定教学方案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重视建立简单的模型,让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

3.师生合作进行情境模型教学。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表明,师生合作进行情境模型教学,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这种师生合作进行情境模型教学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参与到数学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使之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入探究数学问题,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师生合作进行情境模型教学,可以充分地发挥建模思维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数学知识。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逐渐成为其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有效运用建模思维,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与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促使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积极地通过建模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对于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维的有效运用也非常重要。

作者:陈升培 单位:贵州省仁怀市高大坪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玉山.有效运用数学建模拓展数学教学“新时空”[J].快乐阅读(下旬刊).2012.(10):19

[2]王晶.刍议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新课程•小学.2016.(6):74-74

[3]彭雪.简议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小作家选刊.2015.(5):177-177

[4]林惠芳.浅议“数学建模”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上旬.2016.(1):405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跳跃能力都十分出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于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尽快地获得数学知识,对有关的细节变化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科学的世界中,学习知识、积累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并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

一、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将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搜集,让学生从中去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并且能够将自身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创新。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思维上的一些创新性,并且根据学生的创新性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从而激发每一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还要更加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经历。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位置与方向”时,想要通过方向和距离的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来让学生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们,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播放完毕之后教师进行提问,问学生们所播放的短片中是一项什么样的运动?如果让你来参加这项运动,你会用什么工具来确定方向?让学生们相互讨论,让学生不断地观察和猜想,并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探究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探究性,并将课内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不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空间,还要适当地加强指导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使得学生从中去获得创新、学会创新,能够用学习的创新能力去解决在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虽然小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教师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多加引导,最大的限度地将学生对数学的探究热情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力上有更大的提升。例如,某教师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概念,以及弄清用分数表示的一个量与表示的两个量之间关系有什么不同,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对分数性质的基本掌握去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应用创新的方法,告知学生在解决同种类型的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在学生充分地掌握了该问题的创新方法之后,教师再合理地让学生引入思维创新的方法去解决该问题。这样的指导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能力。

三、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

数学中的解题方式多样化,一种类型的题目,有多种解题的方式,教师针对此类情况需要正确地指导学生在遇见问题时,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数学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以灵活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率。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多方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解法,以更加创新性的方式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从而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方式

小学数学的一些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由于多媒体具有多种生动的形象,所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得学生更有效地思考问题。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四边形”时,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有效运用来给学生们展现出各种不同形态的四边形,让学生从不同形态的四边形中去进行合理的创新思考,从而完善四边形知识方面的构建。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不仅使得课堂知识的内容量有大的拓宽,还使得学生在学习思维上有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既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学习状态,还提升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结语

总体来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使得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一个高效的学习能力,教师就需要对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引起一定的重视,使得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果有着大的提升。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从中得出,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探究性,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作者:李冬梅 单位:涟水县黄营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声情并茂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式的呆板课堂教学,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适时适量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更为清晰,表现形式更加形象,更为直观,达到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兴趣;辅助;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教学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更是较为理想。它为课前备课打好了提前量,拓展了教师的视野,通过网络教师全面地掌握了授课内容,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和艺术提供了条件;它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得到了满足,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参与课堂的欲望更加强烈;它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数学观念、逻辑推理、问题解答能力的养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学习知识变得更为容易。小学数学课堂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数学课堂的特点适时适量地进行,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合理利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都比较单纯,思考问题没有太多的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有些较复杂的问题或太抽象的问题,学生都很难理解,不容易接受,此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抽象问题向直观形象过渡。这样,无疑给学生增添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教师合理、恰当地加以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学中就可以变抽象问题为直观、形象、具体,解决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一课时,需要学生全面充分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这时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把这个圆柱分割成相等的32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完全相等的。接着,让学生分析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长和宽、高与圆柱的底面半径、底面面积、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导出求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使这堂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得到突破,学生的掌握程度比较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突出优势,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注重形式上的灵活,不能赶时髦。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多幅最美秋天的景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金黄的稻谷……,学生从电脑呈现的枫叶、蝴蝶、稻谷等图像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再让学生一一说出每幅图案的特点,轴对称的知识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通过电脑演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图形是“轴对称”?有的说家里的轿车、挂钟、门窗……通过计算机的形象展示,让学生从图画中很容易找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倍感亲切,深刻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三、与生活化数学情境结合,弥补教材的不足

小学数学教材实践知识内容较多,因为条件限制根本无法让学生实地进行知识体验,若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只能是教师生硬地“一张嘴、一支粉笔”地讲解,让学生生厌。而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恰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教学效果甚好。例如,在教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后,需要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和实际大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全面地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这时,可以运用计算机制作生活中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现实中去体验钱的多少和重量的大小。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超市”里丰富的货物,有学生喜欢的玩具、小食品、课外读物等等,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商品的售价标签进行购物,要求所买商品恰好自己能够吃完,而且要合理分配手里的钱来购物。学生个个手舞足蹈想参与到购物中来,教学效果特别理想,学生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不乱花钱的良好品格,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利用其灵活性,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为了较好地照顾“学困生”,又要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灵活性开展分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找规律》一课时,讲解例题时可以事先设计不同难度的题型,必须掌握部分深入细讲,较难部分题型可以粗略讲解。同样,练习题的设计也采用同样的策略,必做部分,要求所有学生都要答题,选答部分则不做强调。在电脑的必学和选学两部分之间随意切换,最终达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次灵活教学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更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时时更新信息技术手段,用最先进的设备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有效性。但是教师须深知信息技术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数学课堂不是信息技术课堂,只有掌握好其中的“度”才能真正发挥好辅助作用。

作者:李培英 单位:福建省清流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