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论文

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论文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培养兴趣,调动情绪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数学的知识和奥秘,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数学这门课程本身比较抽象,有的知识点复杂、难懂,比如排列组合、函数、导数等,如果只是传统的师本教育,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只是单纯的接纳知识点,没有完全的消化和吸收,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的情绪,从而会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目标。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运用中,主要体现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于联系实际,举例证明

高中数学的内容抽象、枯燥,教师在讲到复杂、难懂的数学原理时可以运用一些恰当的例子来说明和解释。比如在讲到三维空间时,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室的结构模拟成立体的三维空间,把某条抽象的线段落实到实物上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认识这条线段的特殊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能力,而且使学生对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到一种喜悦感,迅速提高了数学学习兴趣。

(三)组织竞赛,调动学生自主性

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及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数学知识和模型等竞赛,从学生出发,结合高中生本身竞争意识强的特点,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才是对生本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

(四)发掘潜能,提高效率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平时上课和作业完成得均比较认真,但数学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那么我们教师就要扮演一个耐心十足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和困惑,适时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是获得真理的主要途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就是引导和驱使学生动手演算和推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培养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形象、生动、直观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丰富教学的内容。那么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简单说明。在讲到立体几何时,很多学生对于在椭圆上求解的知识点模糊不清,似懂非懂,这主要还在于学生对于椭圆的性质掌握和了解并不扎实,不清楚椭圆方程的由来,也不懂椭圆上特殊线段和点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画一个标准的椭圆,或者组织学生去制作一些规格不同的椭圆的模型,让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椭圆的特点,通过亲身的实践和认知,克服每一道疑难问题,培养实践能力,这是教师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

三、鼓励学生犯错

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对数学原理不清楚、对计算公式理解有误或者计算过程不专心等各种问题而犯错,然而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不断纠正错误、不断总结的过程,有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零容忍,一有学生犯错,就严格批评,不留余地。这样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约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此,教师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善于利用学生犯错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同一类误区做出详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探索,就会明白问题的原理和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举一些案例来说明问题的原理,比如在讲到排列组合时,一遇到比较复杂的环节,学生很容易犯迷糊,逻辑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晰等,很容易出现错误,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案例来揭示排列组合的原理,将问题划分为几个层次来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同时也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和突破,要想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实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体和目标的转变,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

作者:王晓梅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