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研究

城区社区教育内涵建设研究

摘要:

以地级市中心城区——江门市蓬江区为例,调查研究该区开展社区教育情况,凝练该区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果以及对社会治理的促进效果,分析该区在开展社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建议,为地级市中心城区社区教育的开展起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

社区教育、中心城区、模式

社区教育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服务市民群众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社会治理、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社区教育的政策文件,特别是2014年8月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布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为社区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一些省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社区教育蓬勃发展,这些地方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社区教育资源及公共设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文化健康生活教育,全方位地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力地提升了社区民众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加快了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2]广东江门市蓬江区作为地级市中心城区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形成了具有蓬江特色的社区教育内涵建设模式,并于2015年通过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复检。

一、蓬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蓬江区地处珠江三角洲西翼,是全国著名侨乡、全国文明城市。在文化底蕴方面,蓬江区荟萃着承载600年文商历史的水埠码头和墟顶街区、“后珠玑巷”良溪古村等丰厚资源,孕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教育家陈垣、“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等历史名人;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岭南古琴等文化传承;在产业基础方面,集聚了大长江、海信、康师傅、天地壹号、东望洋、滨崎等优质大项目,形成了摩托车及汽车配件、五金卫浴、智能制造、健康食品、精细化工五大产业集群。这些都为该区城市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蓬江区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和规划布局

成立了由区政府副区长任组长,教育、民政、财政等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也相应成立了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全局谋划社区教育发展开展保驾护航;制定了社区教育的发展规划,将社区教育纳入蓬江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健全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形成了由1个社区学院、6个社区学校、140个社区学习中心为主体,青少年宫、市民学校、家长学校等各类教育载体为补充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充分发挥区、镇街和村(居)三个层级在社区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活动。

(三)开发共享社区教育资源

开发出一系列本土社区教育资源。如文学作品黄倩娜的《陈皮香》、凤群电影文学剧本《蓝蝴蝶》、张驰小说《流水能西》等;以及本土教材《良溪古村》、《陈白沙传略》、《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蓬江祠堂文化研究》等。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革,全力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均衡优质”发展,推出一大批教育改革措施,让百姓享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如:向市民免费开放区内各类场馆、社区内学校场地等学习资源;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和困难家庭儿童少年入学问题;每个镇(街)都建有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等等。

(四)建立优秀社区教育团队

一是全区除配备148名专职管理人员外,还配备兼职管理人员210人。二是建立了区内政府部门、镇(街)教育分管干部、社区干部和社区教育教学团队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队伍联动机制。三是成立了由蓬江区教育局退休老同志和社区学院中青年教师及各行业、协会的专家等组成了50余人社区教育教学团队。四是由区内退休教师、中小学在职教师、企业骨干精英、行业协会专家、民间团体的知名人士等组成的兼职教师达2100人。五是建立了84个社区志愿义工服务站,注册义工人数7万多人。

(五)“六大平台”提供服务

一是打造“学院+系统+平台”服务模式。依托江门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区社区学院,这使得社区教育的开展可依托江门社区大学和江门地区社区教育电大系统力量,创新社区教育形式,既能立足与本地实际,又能有全局视野。二是“两活动一会议”常态化。每年定期开展全区终身学习活动周,根据居民需求定期在社区开展“送教进社区”系列活动,每年召开一次全区终身教育研究学会年会,探索社区教育科研和理论实践。三是依托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养社区教育的生力军,优化社区教育队伍。四是借助“邑门式”政务服务平台,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拓宽社区教育覆盖面。五是利用“邑学网”大资源平台,打造网络学习乐园。六是搭建“百姓文化大舞台”,丰富市民多彩生活。

(六)“七大工程”引领创新

一是开展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学历提升的“圆梦工程”。二是启动“社工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三是实施“义工志愿者服务提升工程”,定期开展义工志愿者培训。四是开展“亲子育儿工程”,打造甜蜜温馨家庭。五是实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工程”,护航下一代健康成长。六是开展“社区建设工程”,发挥社区作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作用。七是实施“就业创业工程”,鼓励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就业创业。

(七)“一镇(街)一品”特色发展

立足本土文化,打造独具本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环市街致力打造“艺熠环市”,举办艺术团文艺下乡、“文化志愿爱心大篷车”等大型活动;潮连街借助极具名气的祠堂建筑,打造潮连祠堂文化,并开发了岛屿休闲文化;白沙街道以历史文化名人陈白沙为精神主线,开创白沙文化和茅龙书法文化;棠下镇依托周家拳发源地开展周家拳、醒狮等武术特色培训;荷塘镇开展纱龙、锣鼓八音等民间特色文化项目培训;杜阮镇以盛产的杜阮凉瓜为载体,举办中国(江门)杜阮凉瓜文化节,独创“凉瓜文化”,并弘扬舞蹈家戴爱莲的“舞蹈文化”。

三、蓬江区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社区居民对城市归属感、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3]蓬江区作为珠三角较发达地区和地级市中心城区,社区教育总体还不理想,与全国整体水平和先进地区,甚至是相邻同等地区相比,有着较大差距。一是对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部门没有深刻认识到社区教育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社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规划,所开展的工作基本上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社区成员参与率不高,社会支持度不高。二是社区教育起步迟、整体水平较低。自2001年以来,全国共确定450个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广东省共设置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共51个,蓬江区2015年才完成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复评工作,作为地级市的中心城区这远远没有起到全市表率作用。三是对社区教育的领导协调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出台了一些社区教育工作文件,成立了社区学院,但大部分工作只是停留于表面,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全区社区教育统筹起来,承担社区教育责任的各部门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四、对地级市中心城区优化社区教育的建议

(一)地级市中心城区的共性特征

通过调研走访江门市周边地级市(如佛山、惠州等)中心城区,目前都存在一些共有的特性。一是大部分政府表面上重视,但是实际上是半管半不管状态。政府大多成立了一个领导机构,但具体做事的大部分是电大,甚至连教育局等职能部门也只是充当材料的“二传手”。二是大多数中心城区社区教育模式没有建立。虽然中心城区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但就是这样的优势却难以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社区教育模式。三是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居民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大部分非中心城区居民希望更多的依赖中心城区社区教育成果,更多寄托和等待成果的复制。而中心城区居民确认为社区教育是政府的事,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联。观念上的差异使得社区教育在中心城区作为实验区来向非中心城区推广成为不可能。

(二)解决地级市中心城区社区教育的几个措施

一是政府部门要提高对社区教育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的认识。用推行行政政策等的方式来进行城市管理的模式,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简政放权的环境下已经不再作为经营城市的有效手段。[4]社区教育是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推进社区教育既是社会行为,更应是政府行为。二是完善多方面财力投入机制。一方面,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单设社区教育科目,将社区教育经费列入预算,保证按规划建设社区教育设施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调动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鼓励社会和个人逐步承担一定财力投入。三是以实验点建设为方式、以创建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为导向,分阶段、分任务整体推进全区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小片试点的方式,通过实验点的推广逐步扩大到全中心城区的全城发展。四是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形成社区教育推动合力。要充分发挥区内教育资源优势,免费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类文化场馆设施,形成社区教育资源共享。

作者:熊英 单位: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5-12.

[2]王洪才.终身教育:使命、挑战与应对[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5.

[3]蓝斌,熊英,潘广林.基层电大转型地方社区大学的思考:江门市社区教育调查报告分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6):5-12.

[4]陈乃林.创新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略论[J].职教论坛,2014,(1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