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创建研究

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创建研究

[摘要]

开发性移民的核心是提升移民素质,而移民素质提升的关键是教育。总结我国社区教育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有效模式,揭示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科学性、适应性、创新性等出发,建构“面向市场,政府主导,居委会组织,社区学校为实体,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国有民营”的“移民社区教育-市场型”模式,充分发挥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的功能,实现三峡库区社区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推动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升级换代,不仅有利于提高三峡库区移民的素质、增加移民就业率、助推移民安稳致富,而且也有利于三峡库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消除社会死角、促进库区长治久安。

[关键词]

三峡库区;社区教育;模式创建;价值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峡库区独特地理单元‘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研究”(11AZD09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研究”(14XRK002)、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三峡库区建成后,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单元,但人文地理因素发生根本变化,原有河谷村社社区形态荡然无存,移民社区形成;劳动力转移成为移民生存发展的主渠道。这些新情况必然对移民社区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移民社区教育不单单是职业技术教育、转岗培训等,而且还将面临新的问题、新的领域:移民社区聚居着特殊的利益共同体,这一大的社会群体形成后颇受国内外各方面包括境外敌对势力等的关注。为维护库区稳定并实现长治久安,需要社区教育担当主角。正是三峡库区人文地理所发生的这一根本变化,要求移民社区教育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作出新决策。因此,揭示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探索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创建的规律性,对于提高移民素质,增强移民生存竞争能力,助推移民致富发展,消除“移民社区的社会死角”[1],实现库区安全稳定意义重大。

一、三峡库区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相关成功模式资源借鉴

(一)三峡库区社区教育模式的内涵

在社会学范畴,广义的社区是指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特定地理区域形成的人口、设施、文化、组织等相互关联的社会有机体,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宏观社会的基本细胞;狭义的社区是指街道下设居委会的辖区,是连接政权机构与居民的纽带,也是行政权力向居民自治转换的节点。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是指以移民及相关社会组织为主体聚集在三峡库区而新建的,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设施以及特定的文化、组织等相互关联的特殊社会有机体;是聚居在三峡库区以移民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库区微观社会的组织形态,中观社会的细胞。三峡移民工程落下帷幕后,仅重庆库区就建成了包括470个移民居住点在内、移民相对集中的1000余个社区。移民社区的建立标志着以移民为主体的社区的形成。教育模式指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进行有效教育而采取的一种教育策略集合体系的范式,体现出相对稳定性并具有内在规律的一种教育程式;社区教育模式由此演变而成,是社区教育组织、工作者在实践中形成、对社区居民进行有效教育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教育策略集合体系的范式,有着社区教育特殊规律的教育程式。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居委会为载体,开发、利用、整合学校、社区、社会机构的教育资源,以移民为主要对象、劳动力转移为主要目标、稳定为主要任务,开展旨在提高移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移民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维护库区长治久安的教育活动。

(二)三峡库区社区教育模式创立的资源借鉴

1.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模式资源借鉴。

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共机构”、德国的“邻里之家”[2]、北欧的“民众学校”等都是通过实践证明、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社区教育成功范式。美国的“社区学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适应工业现代化对劳动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美国将“初级学院”更名为“社区学院”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技能培训、学历补偿、转学教育融为一体,教育对象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其中,转学教育是最突出的特色。这种模式被称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创新,是一种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3],为美国教育如何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贡献。日本的“公共机构”:二战以后,为了满足振兴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日本以公共专门机构为载体开展社区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教育模式。公民馆、图书馆、会所、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机构都是社区教育的载体;中小学生、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学习、交往都可以在相关的公共机构进行。日本还运用立法的形式将“公共机构”模式确定下来,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成员在社区的学习。德国的“邻里之家”: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提高居民素质为目的,德国创立了“邻里之家”的社区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以居民共同参与为主,运用文艺表演、讲座、报告、体育、交流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中。这种社区教育模式灵活多样,没有直接的针对性,反映了德国人注重生活质量、团结友善的特点。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国的“民众学校”:由社区组织的以民众学校为载体、有机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民众日常教育的社区教育模式。资源整合、成人教育是其显著特点,被称之为社区成人教育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

2.我国创建的社区教育成功模式资源借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步伐的不断推进,“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创新频率加快,国际竞争加剧”[4],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建立学习型社区”[5]、“大力发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建设城乡社区学习中心”[6]的号召。对此,《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措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了我国社区教育“采取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模式”[7]。三十年来,全国各地创建了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模式,学界普遍认同并被实践证明的成功模式主要有四种:“以区或街道(镇)为主体的地域型体制模式”、“以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体制模式”、“政府机构与社区合作办学的体制模式”、“社区学校(院)实体型的体制模式”[8]。虽然我国社区教育模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归纳起来基本上是以这四大模式为基础,只不过名称、表述不同而已。第一类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主要依托居委会、街道的文化教育中心实施社区教育;第二类是借助社区所在地的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社区教育;第三类和第四类是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的社区教育模式。我国现存的社区教育模式集中在一点上就是政府主导,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唱主角,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教育对象顺其自然。这种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它既受行政体制惯性的影响,又具有突破行政体制约束的改革冲动,预示着我国改革的方向将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社会型”[9]或“社区教育—市场型”转变。总之,以上各种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为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的创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二、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及其模式创建

我国历来重视学校教育,改革开放后开始重视机构培训,社区教育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开辟的新天地。201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社区教育对象是居民,组织者是政府,实施者是社区,依托的远程教育网络是广播电视大学。同时,其教育目标是提高社会成员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及城市整体幸福生活质量和全社会精神文明水平;教育重点是职业技术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手段是以实践示范为主、简单理论为辅的“电大依托模式”。移民社区虽然也积极推广“电大依托模式”,但依托街道、居委会教育学习室进行常规性时事政策、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扫盲、老年健康、儿童作业辅导等教育活动,为各类培训机构组织生源的“社区学习中心载体模式”仍然起着积极作用。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大数据时代、学习型社区对社区教育的需要,这是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滞后的模式因素。移民社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进而决定了移民社区教育模式的创新性。

(一)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客体的特殊性: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面对的是就近后靠的百万非自愿移民,其中农民、城镇居民占80%以上,无专业谋生手段、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0.2%;300余万打工仔、170万富余劳动力、15万/年新增劳动力、900余万“三留守”构成了社区教育客体。教育客体诉求特殊性凸显———适应外出务工。同时,这一教育客体具有集中的特殊性———受共同利害关系的驱动容易形成群体行为。截至2005年底,重庆市移民信访系统共受理库区移民信访42714件(次),来访29915件(次)[10]。社区教育模式的创建必须适应移民社区这种客体的特殊性。教育干扰的特殊性:三峡库区是境外敌对势力积极插手的重点地区,移民社区更是重中之重。有调研报告指出,境外非政府组织已有百余家[11]在库区活动,英、美、德、意、韩等国的新闻媒体也多次到库区进行非法采访并在报刊、杂志、网站上影响极为恶劣的报道,打着人权幌子、利用人民内部矛盾攻击党和政府,[11]国外敌对势力和一些宗教组织插手库区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事件,在移民社区以移民为对象扇阴风、点鬼火,为社区教育正常开展增加了阻力,使社区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种干扰是其他社区教育所没有的。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政府主体功能强化是非自愿移民社区教育最显著的主体特点。虽然我国社区教育都是以政府为主导,但三峡库区表现尤为突出,相当一部分移民存在“等靠要”、“特殊公民”心理,希望政府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无限期包办一切;社区工作人员或多或少也存在这种心理,这是社区教育政府买单的社会基础。政府为了实施开发性移民策略就必须坚持智力扶持为主,社区教育成为后期扶持的关键。因此,无论投入、组织、监控、整合资源,政府都唱主角,教育主体非政府莫属。教育目标的特殊性:移民社区教育目标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转移就业与社会稳定上,库区占地43.13万亩,[12]947家企业关闭后涉及到300余万农村劳动力、16.2万一次性拿钱走人的企业职工和3.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的职工,以正规方式就业的不到总人数的8%[11];其中,集镇需就业的移民劳动力14.52万人、农村移民劳动力48.88万人。移民社区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移民和下岗再就业的需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库区近400万人转移就业。同时,在安置质量不高的农村移民、未就业的城镇移民中,有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已降至生存底线成为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群体,而这些人都集中在移民社区,诉求相同。这种移民社区教育目标的特殊性不容置疑。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的内容呈多样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移民就业涉及铸造、建筑、保健、服务、社区服务等20余个行业或工种,由于行业、工种的多样性,要求教育内容与之适应,教育内容多样性成为必然。同时,中青年外出务工,留下“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成了社区常驻人口,社区日常教育的内容又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多元化、层次分明是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内容的显著特征。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三峡库区社区教育以提高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民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岗位技能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必须与职业技术教育、移民转岗培训有机结合,整合社区、教育、移民、扶贫、社保等部门的资源、项目、资金,根据劳务接纳单位的要求采取订单培训方式进行。对于库区每年初中毕业未升学的约10万余人、高中毕业未升学的约3万余人,则采取就业培训方式,帮助其掌握就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需求。由于移民创业资金、市场、资源都十分有限,只能在技术上拓展,并按照开阔视野、理清思路、认准目标、提高能力等要求,采取“1+3”(一所职业学校负责三个社区)的高技能创业人才培训方式。

(二)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的创健

一方面,我国各级政府是经济、社会、文化组织的核心,具有资源丰富、权力集中、效率较高等特点,这也决定了政府在社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而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政府主导的特点更加凸显。因此,坚持政府主导、社区搭台、学校参与、自愿者奉献、居民终身学习的有机组合成为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创建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三峡库区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发展的新情况———以往重庆市倡导的政府主导、依托电大、社区学校实施的办法本来是个行之有效的模式,但太具有普遍性,对移民社区的特殊性考虑不够。也就是说,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的创建必须从特殊国情、市情、库区区情出发,借鉴国内外现行的成功模式加以进行,必须从教育客体、主体、目标、内容、方式的特殊性出发,针对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强化政府责任,不断提升移民社区的成熟度;同时要以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办学实体化为基础,加强制度完善和机制健全为保障。这样一来,实现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创新,历史和逻辑都将“面向市场,政府主导,居委会组织,社区学校实体,整合教育资源,实行国有民营的社区教育目标模式”推向前台。“面向市场”要求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根据有利库区稳定、劳动力转移、“三留守”救济等客观需求来设计:稳定需求———主要实施“移民社区归属感”[13],排除敌对势力干扰,开展长治久安的教育;劳动力转移需求———主要实施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教育;“三留守”救济需求———主要实施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教育。“政府主导”要求政府既是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者、管理监督者,又是投资主体;非自愿移民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主导必须强化———移民社区是政府关注的焦点,移民社区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主要着力点之一。离开政府主导,移民社区教育将寸步难行。“居委会组织”要求街道作为政府的终端,具有把政府的社区教育政策法规、投入、组织管理等信息传递并落实到移民社区居委会,及将移民社区居委会搜集到的居民对社区教育政策的态度、需求等信息及时反馈的双重功能。居委会则承担着具体组织社区教育活动,直接评估社区教育效果,推进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的任务。离开了三峡库区街道、居委会组织,社区教育无处生根。“社区学校实体”要求将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室)变更为移民社区学校,并加大投入力度,在组织、人员、场地、设施、资金、管理、模式等方面加以落实,把流于形式的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室)建成真正能承载社区教育任务、功能的移民社区教育平台。“整合教育资源”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社区为载体,将附近的大中小学校,政府、企事业、民营培训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学馆、纪念馆的教育资源有机整合,纳入移民社区教育体系。“国有民营”要求尊重市场规律,即政府组织建设一流的社区学校,交由民营机构按市场方式运作,政府监管,或在民营机构建设社区教育平台后,由政府购买开展社区教育服务,以及洋为中用,借鉴西方国家政府出让或购买公共服务的常规做法,即三峡库区政府“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社区教育服务,这也是目标模式建构必须突破的体制瓶颈。总之,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是在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总结我国现行社区教育模式经验基础上,针对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性,抓住移民社区教育的基本矛盾,同时与移民社区教育客观规律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其模式可简单归纳为:以移民转移就业、库区长治久安为主要目标的,由政府主导、社区学校为实体、国有民营的“移民社区教育—市场型”模式。当然,这种模式落到实处还需要移民社区教育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三、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的价值

“移民社区教育—市场型”模式创建的实体性价值重大,工具性价值亦不可低估。

(一)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的实体性价值

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作为一种价值载体是实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的统一,即“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14]的有机统一。实体性价值是指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的内在价值,也是目的性价值,是由价值实体本身的科学性、适应性、创新性决定的。科学性: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是在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社区教育模式,深入研究移民社区教育客体、干扰、主体、目标、内容、方式的特殊性,揭示移民社区教育一定要适应移民特殊性的规律的基础上设计的模式。规律性是移民社区教育模式有效性的客观依据,体现着各个环节联系的内在性、客观性。只有正确揭示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联系,设计的社区教育模式才能符合客观实际,才能有效实施。规律性是移民社区教育模式这一实体内在价值的根本。适应性: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一定要适应移民这一特殊群体,而且是在动态中适应;不适应就得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外力强加的,而是移民社区教育内在结构决定的,只有适应这种特殊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是从现存移民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归纳、提炼,揭示出移民社区教育的特殊规律,并通过社区教育试点检验而创建的,因而能够较好地适应三峡库区移民群体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同时,目标模式还从运行机制、制度安排上设计了动态适应,即根据移民社区教育的新需求不断完善目标模式,在动态中适应、发展、完善。其适应性强,特别是动态适应体现了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的实体性价值。创新性: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微观教育,准确找到国家、重庆市与三峡库区社区教育制度的结合点,是创新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制度的突破口。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模式体现了社区教育的共性,而目标模式提出强化政府职能,明确移民局在移民社区教育中的地位、权限、责任、义务,落实移民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健全多元保障、科学评价机制却是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鲜明个性所在;正是这种鲜明的个性体现了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机制、评价领域等方面的创新。创新驱动是实现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智慧转型和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目标模式将创新纳入制度、机制建设体系,为实现模式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根据移民社区教育实践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自动修正、创新模式以适应社区教育理论、实践发展的需要,丰富和完善移民社区教育的理论系统和实践操作系统。创新性体现了目标模式的实体性价值。

(二)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的工具性价值

实体性价值是内在根据,工具性价值是外在表现形式。工具性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三峡移民社区目标模式具有决策、实施、推广、消除等工具性价值。关于决策方面:2006年,《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坚持“对移民实行3个月至半年免费培训并实施3个月内指导性就业”,要求“整合移民、劳动、扶贫、教育、农业、工业、建设等各类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和管理方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推广校企联合、定向培训、订单培训等模式”;2009年底,《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由“市政府统筹、市教委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依托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平台和办学网络……区县(自治县)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学校,社区(村)学习活动室”等全方位开放的“社区教育新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建设。而《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的创建及价值研究》的工具性价值则在于:助推重庆市教委牵头对库区社区教育进行专门调研,把理论研究上升到决策层面,促进《重庆市教委加强三峡库区社区教育工作意见》早日出台,并为库区各级政府社区教育决策提供参考。关于“实施”方面: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一旦上升为政策必然成为百万移民上千个社区的操作模式。虽然“截至2007年底,重庆市已培训移民387588万人次”,“2004年以来,移民技能培训”已完成“157588万人次”[15],这些培训都是社区与库区21个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共同完成的;但库区每年还需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初中毕业生约4万人、高中毕业生约3万人[11]、转岗农民工约30万人。目标模式将进一步推动库区移民社区教育实体化建设,并在移民职业技能培训中唱主角;“1+3”的培训模式将促进社区与职业技术学校、大专院校携手共同承担移民劳动技能培训任务,“造就具有大视野、高境界、博情怀的新一代”[16]移民创业精英;同时将使受训移民经过考试考核,90%以上取得受训专业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合格的移民就业率达60%以上[15]。目标模式的实施将促使社区学校办成集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学习型社会构建为一体的基地。关于“推广”方面:移民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宏伟工程,其中水库和生态移民占的比重最大。“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代初期的40多年间,全国一共建坝86000余座,移民1000多万人,有19个省超过10万人”[17],“在建和拟建的水电工程移民总人数约150万人”[18];生态移民则遍布我国西部十一个省(市、区),移民总数超过700万人(不完全统计);国外仅水库移民就高达“4000-8000万人”[19]。由此形成的移民社区成千上万,这些移民社区与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性质基本相同———非自愿移民、政府补偿安置、移民集中、居民利益共同、移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变、劳务收入成为主渠道、社区教育政府主导等。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在这些社区有极其广泛的推广价值;政府运用行政组织系统,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其推广完善,对于提高移民社区学校的组织管理水平、市场适应能力,提高移民综合素质、谋生发展能力、新增就业岗位适应能力,维护移民社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形成的安置、公租、廉租等集中社区和已建立的“76122个农村社区”[20]虽然与三峡移民社区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性。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在这些社区推广对于提高辖区居民整体素质,确保“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5]意义重大。关于“消除”方面: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工具性价值的独特性还在于消除移民怨气和国外敌对势力、国内邪教组织的消极影响。三峡成库后,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的新变化,移民社区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非自愿移民的怨气,国外敌对势力、国内邪教组织的煽动性、破坏性宣传活动日益猖獗;这是其他社区教育模式没有直接面临,但又是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化解移民的怨气,提升社区居民自觉抵制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活动的能力、消除已产生的恶劣影响是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独特的工具性价值。当然,社区教育本身是个新课题,如学校教育、机构培训、社区教育的边界确定,移民社区学校的实体建设,以社区为载体整合教育资源等困难和问题都需要破解。但是,移民社区教育相对于一般社区教育的优势在于政府关注,政府运用行政资源、政策保障、加大投入、计划安排等工具,按照行政隶属关系进行实施推广可降低摩擦系数,强化实施的有效性。只有不断探索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目标模式的先进性,并厘清建构路径,创新三峡库区移民社区教育模式,在移民社区教育实践中升华移民精神境界,提高移民就业技能,重点培养移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21],实现移民全面发展、库区长治久安,才能助推全国工程、生态移民社区教育创新发展,把开发性移民政策落到实处,让移民社区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者:夏海鹰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邹学荣.三峡库区移民隐患预测及其防范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2]王琪丰.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及相关研究综述[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3]文锦.面向未来的社区教育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2005(6).

[4]夏海鹰.学习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探究[J].教育研究,2014(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Z].中发(第16号),2003.

[6]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Z].国发(第14号),2007.

[7]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新华社,2010-7-29.

[8]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9]王芳,佐斌.国内社区教育的未来模式[J].教育探索,2002(7).

[10]冯跃等.化解各类矛盾确保库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研究[R].重庆: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2006.

[1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教育专题调研报告[R].重庆:中共重庆市委研究室,2006.

[12]甘宇平.当惊世界殊———重庆三峡移民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3]汪雁,风笑天,朱玲怡.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J].上海社科院季刊,2001(2).

[14]邹学荣.民事诉讼法价值新探[J].探索,2003(1).

[15]王显刚.三峡移民工程700问[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8.

[16]夏海鹰.班主任视野、境界、情怀探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

[17]李东.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西北人口,2009(1).

[18]我国在建拟建水电工程移民总人数达150万人[EB/OL].(2012-12-08)www.jinghua.cn.

[19]胡静.非自愿移民相关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7).

[20]袁方成.治理集体产权: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与农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2).

[21]邹学荣.我国土地政策面临的矛盾及制度和政策设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