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培训总结范例6篇

移民培训总结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1

水库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移民群众增收致富能力的高低,事关库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意不得。而参与培训是水库移民获取知识、撑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做好移民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移民部门直接面临的一大课题。为此,我们与县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到**县凌津滩、黄石等库区,采取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书面问卷及抽样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发放了1000份问卷,在广泛倾听了广大移民及移民所在村组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移民培训及劳动力就业情况,从而基本掌握了移民的培训及就业意愿。

一、**县水库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在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以前,**县移民培训对象为凌津库区4个乡镇20个村的移民群众,该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定期办班授课训。主要侧重于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采取下乡到村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与相关职业技术学校取得联系,聘请有关专技人员,结合国家农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定期定专业进行技能培训等方法来培训移民。自20xx年至20xx年,先后共聘请各类专技人员213人次,举办柑桔培管、牲猪养殖、网箱养鱼、楠竹栽培、杨树栽培、蛋(肉)禽养殖、高产杂交稻、养羊、库叉养鱼、油菜直播、沼气使用知识等培训班,加上对乡、村、组移民干部的各类培训等,五年来,培训总人数达13200人次,集中培训时间116天,输出移民劳动力14430人次,总培训经费达80.3万元。

二是扶植典型示范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县着眼于各类大户,在资金与技术上进行重点扶植,充分发挥大户的带动效应。五年来成功扶持养殖、柑橘、油桃、楠竹、茶叶、杨树等各类大户24户。在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移民也慢慢行动起来,相关产业渐成规模。如楠竹、杨树、渔业现已成为凌津滩库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培训,能让更多受训移民得到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实惠,如承包桔柑园30亩,杉树林10亩、水面养殖15亩,每年山、田、地收入5万多元的移民朱金安激动地对调查组说:“县里实施的科技兴库战略好啊,他们不但经常组织专家给我们移民上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课,还在资金和市场信息上及时提供帮助,我可是最大的受益者啊”

三是实施奖励激励训。从库区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着眼长远,**县高度重视对移民后代的培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个移民户出一名大学生,就可以脱贫一个户,甚至可向城市转移一个户。为鼓励移民子女勤学技能,县移民局出台了专业技能奖励的文件,对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的移民奖励300—500元。至20xx年底,已有2458人领取了奖励。同时,为激励库区移民子女多读书,尽量能享受高等级教育,**县还出台了对移民子弟入大学实行扶助与奖励的文件,对每位新入学大学生奖励1000—20xx元。至目前,共扶助了40名新入学的大学生,扶助金额近8万元。智力扶持,大大增强了移民子女求知的欲望和掌握技能谋生的意识,也得到了库区群众的广泛称道。但受限于有限的资金,以上奖励措施在实施三年后被迫取消。

二、水库移民的培训及就业意愿

自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后,**县11座大中型水库共核实后期扶持人口21525人,分布在全县40个乡镇586个村1920个村民小组。后扶人员中男性9683人,占45%;女性11842人,占55%。后扶人员中共有劳动力13406人,占总人数的62.3%。其中5781人外出务工、7625名劳动力在家。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5386人,占40.2%;初中文化4336人,占32.3%;高中文化2725人,占20.3%;高中以上文化965人,占7.2%。移民中有3165人持有劳动技能证或参加过各种技能培训,劳动力参培率23.6%。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移民希望培训的专业依次为茶叶载培、果木栽培、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技术、电脑、酒店服务与管理、畜牧、电工、水产、农产品加工、模具设计与制作、焊工、烹饪、美容美发等。如茶庵铺、兴隆街、黄石等茶叶主产区乡镇移民对茶叶栽培技术培训意愿强烈;热市、漆河等柑桔、桃、李果林产区乡镇移民对果木栽培技术呼声高。30岁以下男性对汽车驾驶与维修、电脑电子技术兴趣浓厚;女性则对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美容美发、烹饪等感兴趣;40岁以上人员则偏向于农业科技、产业开发方面知识的需求。另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对农产品深加工等办厂兴业跃跃欲试,并期待对移民创业有系列优惠政策。

在1000份训后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中,35%的人(主要是30岁以下人员)希望技成后外出打工;45%的人(主要是40岁以上人员)表示农村实用技术学成后愿留守家园;15%的人表示只愿在附近务工,同时兼顾田地生产;另有5%的人感到比较盲从。

三、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 是移民培训经费严重短缺,移民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难以维继。自国务院17号文件实施以来,各级没有安排县乡村移民培训工作经费,以致出现培训多停留在口头而具体实施难的局面。面对广大移民群众的强烈呼声,移民部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议各级务必把移民培训作为一项长期性、建设性的工作放在移民后扶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抓好,并保证移民培训经费有来源。如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安排固定比例的培训经费,专款用于移民培训。凌津滩水电站库区实施管理费中曾拟按8%的比例提取移民培训费,这个比例是较为恰当的,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二是举办移民培训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培训需要,深层次培训难以进行。目前,县移民部门仅有移民培训中心这个机构,只配备了基本人员,而缺少培训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只能是小规模零星地组织和输送培训人员,靠自身现有条件根本不能举办中长期培训班。移民培训是投资在当前,收获在后的智力扶持。建议各级要转变对移民培训工作的观念,要不断充实移民培训专职工作人员,努力完善基层特别是县级移民培训的组织机构,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要让培训移民成为移民工作中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工作。

三是移民培训后续服务欠缺,移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难以保持。部分移民自主择业、就业能力差,参加培训前较为盲从,参加培训后较为盲然,不能很好地将所学技能发挥出来。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2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富民兴国的战略决策,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农民致富工程。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门会议,总结交流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部署今后的工作任务,我们坚决拥护并将认真贯彻落实。我们镇现有__万人,其中农业人口__万。每年需要实行劳动力培训转移的人数为300人左右。为了切实将这一项富民工程落到实处,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今后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我们将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担任;副组长由政工书记、组织委员担任;成员由社保助理、人事助理、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站站长、成教校长组成,确保有专人负责,有培训阵地,有活动经费。

第二,定期开展培训工作。根据我镇农村劳动力资源和现有的培训资源状况,结合各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劳动力的数量、文化素质、技能、就业需求等情况,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成人教育资源,制订具体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培训专业设置、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场地安排、培训师资配置等,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班结合、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结合等形式,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地点原则上安排在镇成人校。

第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任务列入本镇部门年度工作实绩的考核内容,并与奖金挂钩。二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要求各村、各单位于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将上季度培训转移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向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三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领导组办公室及时将搜集的用人信息、技术需要信息、劳务输出信息向各村通报。四是建立联络员制度。各村、各单位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本村、本单位培训转移工作中具体情况的收集、联络工作。五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总结研究培训转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新举措,研究新思路应对新情况。六是建立评比奖惩制度。镇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相关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做到奖惩分明。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3

长江三峡工程之所以举世瞩目,除工程本身是一项综合效益巨大、国运所系的工程外,主要涉及到库区百万大移民这一项古今中外罕见且民生所系的伟大壮举。国家在三峡库区实施开发性移民方针政策,意味着把库区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涵盖其间。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是指以务农为生计的农业移民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操作力、判断力和适应力等基本能力方面具有较高智能素质和实用技术的群体①。这样的技术群体只能通过培养形成。“后三峡时代” 即指长江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重心由前期的“搬得出”逐步转向“维稳致富”的后续发展阶段。毋庸置疑,三峡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务农为生计的三峡农业移民为工程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而培训工作亦为实现农业移民顺利搬迁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但是,随着“后三峡时代” 到来,农业移民培训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一方面是企业对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存在大多数无一技之长的移民。2008年以来,广东省每年都组织了数十家企业,拿出数以千计的岗位到对口支援的重庆市巫山、奉节、巫溪等县招聘技能人才,但由于受移民就业技能和相关素质等制约,每次都只能招聘到1/3〔1〕。移民就业技能和相关素质不高,受制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足,尤其是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缺乏。而人才的培养不足又受制于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础薄弱。三峡库区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校舍紧缺,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不足,教学设备尤其是实习实训设备十分缺乏,学生座位、床位和工位难以满足大力加强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农业移民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不利于农业移民增收致富。怎样按照国家“十二五” 规划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强化“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推进三峡库区后续发展”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是摆在国家、地方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也是事关三峡库区稳定、西部稳定的重大课题。出色完成这项重大课题,必须创新培训思路和培训方式,实现“六转变”:农业移民培训理念由以传统培训为主向以现代培训为主转变;培训对象由以干部培训为主向以农业移民劳动力培训为主转变;培训内容由以政策法规培训为主向以技能培训为主转变;培训目标由以单一技能培训为主向一二三产业技能培训并进转变;培训任务由以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与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并重转变;培训方式由以短期培训为主到与中长期培训并举的转变。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后三峡时代” 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农业移民而言,未来的路依然漫长。

一、“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后“三峡时代”,面对库区在175米蓄水线后土地大量缩减的现实,农业生产具有“水多地少、山地多平地少、人口多土地少、外出务工多本地就业少”等特点。在库区动迁移民110余万人中,库区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58亩,已超过联合国最低土地承载力警戒线(即人均耕地最低不能少于0.8亩),6.3万后靠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5亩,而人均不足0.3亩的还有2.8万人重庆市人民政府《专题汇报材料汇编》,2008年编印,第216页。。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走“人力资本”的道路,实现农业移民由“工厂挣饭”、“土地种钱”向“自我孵蛋”转变。相应地转变人才培养思路,针对“人多、外出务工多”的特点大力开展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种植人口”农业操作水平和外出“农民工”技能水平,基本形成知识移民、技能移民和产业移民的综合移民态势。

其一,以提升三峡农业整体素质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增强农业劳动力的职业道德、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大力推进库区人力资源开发,将库区人口压力转变为人才优势,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尤其是要根据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需要,大力培养造就构建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目的地营绡系统人才资源〔3〕。

其二,以“两全”、“两重”为主要任务。全覆盖地对适龄(16~50岁)农业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全覆盖地对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农业劳动力给予适度资助。重点加强农业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业现有青壮年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富余和城镇待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其三,以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投入为前提。整合现有不同渠道政策投入资金,整合库区现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4]。在此基础上,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加强农业职业教育资助和技能培训补助力度;加强库区中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尤其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培训。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整体办学水平。

其四,以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方式为手段。根据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实施培养计划,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广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落实农业劳动力普遍受训权益,突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实效。

二、“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安排

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库区农业在产业内容、技术支撑、人员组织与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面临重大变革〔5〕,同样,“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亦向依托技术进步、人力资源提升、密集化布局转变〔6〕。顺应技能型人才需求趋势,三峡库区农业移民技能培训的目标应确立为:逐步建立以初级工为主体,中级工为骨干,高级技能人才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为龙头的移民劳动力队伍,打造三峡移民劳动力品牌。使留居库区的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略高于安置区平均水平;使转移就业移民的人均纯收入逐步达到转移地平均水平。思路确定目标,目标决定任务。三峡库区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安排确定为三个方向。

第一,实现“两个基本”,达到“两个比率”。移民新增劳动力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略高于普通高中;移民现有劳动力基本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移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后就业率分别达到96%、85%以上;农村移民务农劳动力培训后其家庭增收率达到15%以上。

第二,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培训体系。根据提高移民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的要求,构建城乡培训机构合理布局,以优质职业学校为龙头、乡村成人学校和中小学为基础、专业结构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技能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中短期培训并举、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相辅相成的培训体系。建立和完善资助、就业服务体系。

第三,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两个转移”。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衔接,促进农村移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移民劳动力尽可能多地向库区外转移。

三、“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分类

按照“两全”原则,规划期需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湖北省和重庆市安置的城乡移民劳动力共60.75万人曾明德研究报告《重庆“移民经济” 研究》?v基金项目?w,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按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不同就业产业以及是否转移就业等分类,全面规划移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类型、时间和标准。根据目标任务安排,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可分以下四类。

第一,针对21~30岁的农业移民:大力加强现有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青年劳动力是带动农业移民转移的骨干力量。规划期内21~30岁的农业移民劳动力共计17.37万人,其中需转移至二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4.14万人。需要不遗漏地开展中等职业教育标准的二三产业技能培训,总学时1年,培训时间根据需要可分期安排。对培训后技能鉴定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文化和技能鉴定均合格者,颁发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针对31~40岁的农业移民:积极开展现有壮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壮年劳动力是农业移民家庭增收的主要力量。规划期内31~40岁的农业移民劳动力共计15.62万人,其中需转移至二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9万人。需要做到:(1)对0.3万人进行创业培训,促进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扩大就业面;(2)对4万人加强中高级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3)对11.32万人进行二三产业初级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三,针对41~50岁的农业移民:开展中年劳动力简单技能培训。规划期内41~50岁的农业移民劳动力共计11.28万人,其中需转移至二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2.45万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卫、家政、搬运、家庭作坊小制作等简单技能培训。

第四,针对21~50岁的留守库区农业移民:强化培养新型农业劳动者。发展库区农业需要掌握和运用新型科技及农业实用技术。规划期内对21~50岁留守库区的农业劳动力5.58万人,需要不遗漏地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及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其中需要:(1)对10%即0.56万农业劳动力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使村村都有致富带头人;(2)对10%即0.56万农业劳动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村村都有技术带头人;(3)对80%即4.46万农业劳动力每年进行一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农业移民不断掌握和更新农业实用技术。

四、“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主要培训方式

依照培养的四种类型,“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亟待明确培训的操作流程、培训模式、专业设置、培训期限、补助标准和就业方式等,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管理制度。

(一)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架构

1.构建技能型人才培训教学体系

按照国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由库区地方政府负责领导、组织和统筹当地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确定相关承训学校和机构,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借助对口支援及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库区与东部发达省市的校企之间、校校之间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和订单培训,拓展办学渠道,增强办学能力。

以国家公共教育资源为主导,充分发挥民办和其他社会教学资源的积极性,推动构建以优质职业学校为龙头,县级职业学校、乡村成人学校为基础的结构恰当、布局合理的培训网络;以库区内培训为主,以异地委托培训为辅,促进正规中等职业教育与中短期培训相结合。形成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教学网络。加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师资培训和优质教师的引进、交流。逐步完善综合实训基地和专业实训基地,强化生产实习和操作训练。通过教学体系建设,为三峡农业移民创造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条件。

积极探索创新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做大做强一批职业学校。一是校企结合型集团,形成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型集团;二是城乡合作型集团,联合城市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区域合作型集团,通过组建库区与东部省市间、库区内各区县间的职业教育集团,带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不同区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平衡和协调;四是中、高职合作型集团,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学校各自的优势,整合彼此间的优质教学资源,融合互补,相互促进。

2.建立职业教育资助和技能培训补助体系

三峡库区农业移民职业教育资助和技能培训补助体系参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建立。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多元混合资助”等原则,三峡库区执行西部地区倾斜政策,资助经费由中央与地方按8∶2比例分担;统筹政府、社会等不同资助渠道,采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方式进行资助和补助。

全覆盖地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业移民学生进行适度资助。采用 “免、补、奖”相结合的资助标准,即免学费和教材费,补生活费和住宿费,并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奖学金,综合考虑各种资助方式,全额资助标准取4 678元/人?学年;中等职业教育3学年中资助1~2学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勤工俭学。全额资助包括现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标准(生活补助)1 500元/人?学年,覆盖9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地方配套资金20%;通过对口支援,资助一定数量的农业移民学生;学校按有关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适量减免学费、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综合各项资金投入后,农业移民中等职业教育新增加投入资金的资助标准为2 288元/人。此外,鼓励银行为农业移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积极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面向职业学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全覆盖地对接受技能培训的农业移民学员进行适度补助。实行“免、补”并用的补助标准,即免培训费和鉴定费、补生活费。根据目前国家、地方物价部门规定和库区实际开展的有关行业技能培训费用、学时等,采取加权平均测算补助标准。二三产业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全额补助标准为1 262元/人,学时4~6个月;创业培训全额补助标准3 450元/人,学时1个月;城镇农业移民简单技能培训补助标准179元/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补助标准300元/人?次,学时10天以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标准1 800元/人,总学时2个月;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补助标准1 500元/人,学时1个月。补助经费地方配套20%,个人适量投入。综合各项资金投入后,农业移民技能培训新增加投入资金的资助标准为1 066元/人〔7〕。

3.健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库区各级政府要统筹农业移民、教育、劳动保障、农业和司法部门,认真执行《就业促进法》,健全和完善高效、开放、市场化的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体系;要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做好求职登记、企业用工调查、职业供求信息收集,做好就业与用工的指导、咨询与预测等工作;要在农业移民就业集中的东部发达省市建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为农业移民服务专门窗口;要健全就业援助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培训机构要把安排农业移民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形成多形式、广覆盖的就业信息渠道。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协作,强化各项就业服务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二)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训采用的主要方式

三峡库区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训,因地因时地采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远程教育三种主要方式。

职业教育:(1)以库区内培养为主。农业移民应届初中毕业生进入库区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在当地就读中等职业教育。(2)以异地委托培养为辅。利用对口支援平台,与上海、天津、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六省市联合办学,选派一定数量的农业移民学生,选择定点学校,按当地企业需要设立农业移民学生班,毕业后在当地就业。(3)采取灵活实用的其他方式。对未升入高等学校的农业移民高中毕业生,使其基本接受1年中等职业教育(3+1方式)、少数接受高职教育或专项培训,按其已有文化程度相应减免文化课,以专业课和实训为主。

技能培训:(1)当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结合。农业移民的一般技能培训主要在库区当地进行,技能提高培训多以外派东部发达省市进行。(2)固定培训与弹性培训结合。现有青年农业移民劳动力进行相当于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以一次完成培训为主;中壮年农业移民劳动力的培训可分期多次完成。(3)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结合。青年农业移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加强师生之间、学员之间互动学习;中壮年农业移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可分散进行。(4)入校培训与送教培训结合。青年农业移民劳动力中长期培训,以入校培训为主;城镇中壮年农业移民劳动力和农村农业移民劳动力培训以送教入镇、送教到村为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多采用田间地头、院坝培训、示范性教学等方式。(5)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结合。青年农业移民劳动力的中等职业教育标准的技能培训,以脱产培训为主;中壮年农业移民劳动力的简单和初级技能培训,可脱产培训,也可利用自学考试、夜校、周末学校等形式进行业余培训。

远程教育: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把计算机学习作为农业移民中等职业教育和中长期技能培训的基础课,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卫星电视、播放教学光盘等,使受训农业移民劳动力能直接接触优秀教师的教学和前沿科学知识及生产技能,提高教育质量。加大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

五、“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后三峡时代”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旨在推动库区农业技能人才“培训后落地、落地后生根、生根后形成示范效应”的良性人才培养格局。

其一,切实加强对库区移民技能培养的领导。政府加强对农业移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领导势在必行。库区农民一般都有人均0.5亩左右的耕地,如果能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开展现代化“养殖、种植、产品深加工”,也能够致富。然而部分农业移民在观念中认为“搞农业”没有出路,于是纷纷学机电、家电维修等技能,进城务工。实际上很多农业移民在流入城市中没有正式居民身份,吃、住、行、医疗、教育及就业等均得不到基本保障,当其失去工作或劳动收入时,就会陷入贫困之中,且其贫困程度甚至比在家乡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民更甚。建议成立库区移民技能培养领导小组,由库区所在地的党委党群副书记及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科委、科协、计划、财政、农业、果业、乡镇企业、教育、移民等主管机构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移民主管机构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领导小组的职责为传达上级决定和指示,研究落实意见,审定培训工作计划,总结经验,部署任务,明确分工,协调关系,检查验收,推广典型等。办公室的职责是具体组织培训工作,制定培训计划和总结,负责教材的提供和教师的聘请,培训基地的建设,信息的沟通和具体工作的协调,掌握培训经费等。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别承担提供良种、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系列化服务,并深入乡(镇)、村、组、农户承办各类技术培训、宣讲,接收技术咨询。这样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应、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素质培训工作体系,营造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

其二,要贯彻“实际、实用、实效”的方针,围绕提高移民科技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多层次、多形式地展开培训。并强化“一技一训”和“一业一训”,做到农闲系统培训,农忙急用培训,首先是举办水稻、养鱼、柑橘、养猪、食用菌等项目、为期一周或半月的短期培训班,对上述实用技术进行普及,在提高移民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中起到速成作用。其次是吸收回乡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进行以培养农业技术员为目的的为期三个月或半年的中期培训。经过培训,使之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请进来”是有计划地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到库区举办科技讲座,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或与乡(镇)、村、组、农户就具体项目签订有偿扶持合同,进行长期协作。“走出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选送部分年纪轻、有文化、肯钻研、热心科技的移民进高校或农函大脱产学习,为库区素质培训培养师资后备力量,此外,还可根据项目需要,组织人员前往外地参观取经。

其三,重点抓好“良种良法”工程的实施和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应用和先进化肥、农药、饲料的推广工作,使新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种植业方面,主要推广杂优水稻品种,油料重点推广湘油325、川油早优1号等优良品种;经济作物推广草莓、伊丽莎白甜瓜;畜牧水产方面主要推广约克、杜洛克等良种公猪和二元杂一代良种母猪,以及鳗鱼、吴郭鱼等。在良种的推广上,要重点普及旱床育秧、大田抛秧、薄露节水灌溉、平衡配方施肥、低成本养猪、三元杂交仔猪等。

其四,以县(区)为单位,建立移民技能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要适应发展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要求,重点加强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培训机构的基础能力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逐步使库区每个区县有一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或优质实训基地,每个乡镇(街道)、村和居委会都建立农业移民培训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做到“三加强” :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标准,引导加强县级职教中心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4个综合实训基地和8个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加强优质技能培训机构9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必需的教学和实习设备购置。既为库区的人才培训服务,又为库区种植、养殖业发展进行示范,提供优良品种,还可以进行比较实用的初层次科学研究。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音响、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可将拟推广的技术制定光盘,通过电视、网络、VCD等放像设备传播。二是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参照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标准,规划期内在国家和省市安排培训的基础上另选派库区职业学校1 000名左右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或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三是加强乡土实用培训教材的编制。鼓励支持报刊机构及出版社、教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符合库区当地需要的实用技术、乡土培训教材的编制工作,做好有关教材的出版、发行和多媒体制作。

其五,设立部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为保证三峡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的顺利实施,将三峡库区设立为部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由教育部牵头、指导,相关部门参与,共同设立试验区。结合三峡农业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推动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项目在三峡库区全面实施。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4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实施情况

1.培训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XX市扶贫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市扶贫和移民干部与移民和贫困群众共同努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群众自愿的培训原则,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制订规划、工作到村、培训到户,基本完成了全县“十二五”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任务。截止目前我县“雨露计划”培训共完成1943人,发放补助资金174.8万元,其中职业教育培训526人发放补助资金106.45万元,转移就业培训999人,发放补助资金59.99万元,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18人,发放补助资金8.36万元;水库移民农业技能培训共完成252人,发放补助资金12.8万元。

2.主要工作措施和做法

(1)培训资源先整合。2014年我市将深山区移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培训整合在一起,让深山区移民的职业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的申请方式、补助资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培训统一标准执行,同时组织贫困群众的其他培训(如实用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岗前就业培训)惠及我市的档立卡贫困户、省大中型水库移民。

(2)政策宣传广覆盖。通过印发培训相关的文件将培训政策宣传到各乡镇、村组;发放培训政策宣传手册将政策宣传到移民户和贫困户;利用工作人员下乡培训机会将培训政策宣讲到每个学员;同时还通过户外大型媒体广告、网络、报纸、电视等多种方式宣传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政策。

(3)工作开展定任务。根据上级下达我县“雨露计划”培训、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任务情况,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将培训任务下达到各乡镇。对任务完成好的乡镇予以奖励,任务完成差的乡镇予以考评扣分的办法,激励培训工作高效开展。

(4)培训方式多样化。本着方便群众、提高培训实效的宗旨,切实做好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工作,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工作,主要以送培训下乡、产业基地现场学习的方式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推介和引导贫困户、移民户参加职业教育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的方式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培训。

(5)学用结合重实效。及时收集工业园用工信息,并将最新的相关用工信息通过办班培训的方式印发给参训学员,同时还印发授课专家联系卡给参训学员,学员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相关问题可以随时向授课专家提问,并可以邀请专家上门入户指导和帮助。

(6)后期帮扶有内容。一是信息帮扶,市扶贫和移民办专门建立了三大信息库:专家储备信息库、就业创业信息库、用工需求信息库。为培训学员与专家教师建立渠道,为后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帮扶;培训学员与用工企业建立桥梁,帮助培训学员解除创业就业过程中的难题,还将参加培训的学员信息与工业园区用工信息对接,通知符合条件的学员参加应聘。二是资金帮扶,参加各类培训的贫困和移民人口,发展农业产业可以获得贴息贷款政策,对发展比较好、带动贫困和移民人口比较多影响比较大的种养殖个体户、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评比奖励。

3.培训效果

“十二五”期间我市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也取得显著成效,我市贫困和移民自我发展素质明显提高。这几年来扶贫和移民培训一方面为1600多名参与培训的群众实现再就业,就业率高达99%以上。另一方面,通扶贫和移民培训,培育了一大批农村种植、养殖能手和产业发展带头人,带动周边贫困和移民人口参与井冈蜜柚、红心猕猴桃、铁皮石斛、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本地特色产业的开发,帮助他们不断学习实用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收入,村民创业致富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仅2014年就带动我市贫困和移民人口发展种养殖合作社14个,兴办私营企业5个。

(二)“十三五”扶贫和移民培训面临的形势

1.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从中央到省、市、县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是要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县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时期,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2.有利条件

一是随着国家层面对精准扶贫的力度逐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日益加大,项目资金将向农村倾斜,为做好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和基础条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动力。

二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愿望逐渐增强,经过“十二五”扶贫政策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各种扶贫政策已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建设的积极高涨,盼发展、求致富的愿望强烈,为更好的开展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是依托本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着力井冈蜜柚、红心猕猴桃、铁皮石斛花卉苗木产业化进程,大力实施科技发展种养殖业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助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移民和贫困人口提升个人素质、科学发展的意识,为加快移民和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提供良好条件。

3.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培训意愿不够强烈。一方面由于受知识水平、经济条件和长期的生活习惯的制约,贫困和移民家庭由于受农村生产发展资源不足和自身经济条件有限的限制,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不愿耽误时间进行培训,而是直接选择工价较高的沿海一带打工;另一方面在家务农的群众普遍对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意识的欠缺,同时满足于自身多年的田间耕作经验及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深;还有一部分群众片面认为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只注重形式、走过场,对培训的效果存在质疑,严重影响了其对扶贫和移民培训的愿望与需求。

(2)干部参与不够主动。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工作从培训摸底、报名、开班、过程管理、补贴发放及后期帮扶都需要镇、村干部与群众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互相衔接,才能及时高效完成培训任务,特别是当前要求“雨露计划”培训信息化操作,农村干部和群众素质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导致干部群众不愿主动摸底,组织培训过程中怕麻烦,更不愿参与培训过程的宣传、申请、审核、公示等管理工作,对待培训工作持消极态度。

(3)后期帮扶不够到位。通过培训引导我市移民户和贫困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实用技术等,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群众进一步就业创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尽快脱贫致富,而地方产业的发展与扩大,需要技术人才、信息渠道、经济基础作支撑,导致群众在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技术帮扶、信息帮扶、资金帮扶,虽然可以联系到专家,也可以获取就业信息,但是群众更渴望县里对后续的发展进一步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对资金上的帮扶需求更为强烈。

二、工作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严格按照提出的“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要求,围绕全省“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的战略部署,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导向,瞄准扶贫、移民对象,精准发力,提高贫困和移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好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加快贫困和移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升贫困和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确保实现我县在“十三五”末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适应扶贫开发综合、攻坚、持久的总体特点,在进一步强化扶贫和移民培训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促进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着力构建各方联动、合力推进的新格局。

2.坚持重点突出和讲究实效相结合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发展条件和贫困、移民人口状况,以增加移民和贫困人口收入、增强移民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分类指导,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结合扶贫和移民的项目布局、投资计划,提高扶贫和移民培训的整体效益。

3.坚持强化引导和自主选择相结合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移民户和贫困户对培训与创业就业关系的重要关系,加快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创业就业能力,成为广大移民和贫困人口的普遍共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就业观念,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振奋精神、克服困难,积极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的各项内容。

4.坚持移民和贫困人口为培训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移民和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移民户、贫困户的内在活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增强自我脱贫和自我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让我市绝大多数的移民和贫困家庭都参与到扶贫和移民培训当中,享受扶贫和移民培训补助和后期发展扶持,使职业学历教育、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实用技能等扶贫和移民培训方式成为移民和贫困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石,明显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移民和贫困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推进贫困村、移民点生态环境趋于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发展100个农村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个体户,帮助99%以上移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稳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扶贫和移民培训规模

“十三五”期间我市扶贫和移民培训总体规模达到2725人次,其中“雨露计划”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子女500人次,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次,其他培训1000人次;水库移民培训移民家庭“两后生”子女25人次,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50人次,其他培训150人次。从2016年至2020年每年完成545人次的扶贫和移民培训规模。

四、组织实施措施

(一)注重培训针对性和实效

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有序转移,加强与财政、教育、人保等部门合作,整合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全面建立健全贫困和移民家庭劳动力资源台帐、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及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帐制度。督促工业园区企业与贫困和移民家庭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职业培训机构与产业园区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合同。推行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提高培训效率。转变培训方式,注重培训实效,强化培训实名制管理和培训机构动态管理,积极实施“品牌”项目培训,打造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新亮点。

(二)加大培训引导力度

充分利用下乡实地调研、送培训下乡、参训人员座谈会等多种活动,邀请农村中的创业人才、致富能手、成功企业家到现场,有针对性地对移民和贫困人口进行就业观念和创业就业意识宣传教育,认识培训对创业就业的重要性。同时对贫困村、移民点已经出现的创业带头人,具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做大做强农民创业群体。大力培育农村致富能人,发挥经济能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贫困和移民群众主动参与扶贫和移民培训。

(三)积极做好培训摸底和监测

认真做好扶贫和移民培训的前期摸底工作,掌握我市移民和贫困人口培训的规模、工种和实际需求,积极做好培训相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工作,全面、系统、准确、动态的反映培训实施情况和参与群众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重视基层组织配合

加强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的基层组织配合,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是我县移民户和贫困户技能提升、产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让镇村干部认真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做好培训摸底、申请工作,主动配合做好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并纳入乡镇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内容,同时进一步健全培训奖惩制度,对任务完成好、工作配合好、培训成效好的村组予以适当奖励,并加大其产业扶持力度。

(五)扎实推进培训帮扶

以扶贫和移民培训工作站为载体,为我市移民户和贫困户搭建三大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我县农业专家、工业园区各企业的衔接工作,做好三大信息库对接工作。建立培训回访制度,组织农业专家、乡镇干部、驻村工作组等工作人员对已参加培训的村组、农户不定期回访,对于培训后产业发展又好又快的农户予以奖励;对于发展有困难的农户,采取结对帮扶措施,帮助解决发展中的技术和资金等难题。进一步推进扶贫和移民培训后期帮扶,带动资源、产业、项目、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5

一、基本情况

1、农村劳动力及务工情况:我市共有农业人口47.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2.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8%。今年全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98920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43.4%,外出务工总收入7.68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00元,其中务工收入163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2%;农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42元,外出务工收入比上年增加146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值(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的60%。

2、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情况:我市现有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四个,三个是公办机构,一个是民办机构,分别是:市农广校、市科技技能培训中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开设有农产品加工、粉笔制作、植保机防工、缝纫、计算机、家电维修、电子电工、电氧焊等十几个培训工种,年总培训能力超过5000人。

3、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今年对我市下达了3660人的培训计划任务。我市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布置。截至11月底,共完成技能性培训3657人,占省下达总任务的99.9%,结业2756人,转移就业2602人,转移就业人数占结业人数的94.4%。预计至年底可完成技能性培训4000人。

4、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预计今年全市可完成技能性培训1XX人,完成引导性培训15000人。

二、实施阳光工程的主要成效

(一)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

今年我市通过公开招标,在全市优选了五个培训机构报省阳光办审核,最后确定了市农广校、市科技技能培训中心、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四个培训基地。与上年相比,各基地都增加了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调整了培训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适合市场需求,同时,我市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二)培训转移质效进一步提高。

各培训基地坚持“以需求定培训”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农民的“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整合资源、联合培训”等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保证了农民学员的有效转移,涌现出了一批热爱科技、学习勤奋、通过培训就业改变人生的学员典型。

(三)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XX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7.5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3%;通过阳光工程的实施,今年全市外出务工农民达9.8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4%。

(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经过培训的学员转移就业后,月平均收入在800-1500元之间,比在家务农多200-600元,其中送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就业的学员,月平均收入达5000-8000元;经过培训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普遍比未参加培训的高300元以上。据统计,今年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7.6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0.7%。

三、主要作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整合资源。

为有效整合本市范围内的教育培训资源、中介劳务资源、资金人力资源,我市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各乡镇都成立了阳光工程工作专班。二是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进行部署,做好组织、协调、培训工作,各乡镇全力配合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分管领导多次到阳光工程办公室现场办公、指导工作。三是市财政按人平50元的标准配套阳光工程补助资金20万元,提高了阳光工程补助标准和受惠农民范围;同时安排办公经费2万元,保证了阳光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进行了三次全面的自查自纠,由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检查小组,对各基地的培训转移工作和补助发放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

(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基地管理。

一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优胜劣汰的原则,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在年初重新认定了四个培训基地,并进行了公示。二是制定了《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XX年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单位和培训基地的工作任务和职责。三是严格基地管理,确保培训质量。督促培训基地完善各种设施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师资队伍的选拔、建设和管理;按照“三有”(有教学计划、备课记录、考核考试情况)的要求,采取“四个结合”(教师讲课与声像教学相结合、课堂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学习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确保教学质量。四是规范阳光工程工作管理。严格要求基地公开招生简章、公示受补助学员情况、公开承诺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要求基地安排专人负责学员档案、身份证复印件、考试考核、技能鉴定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统一了培训台帐填写要求和台帐、进度的报送日期与办法;加强了配套教材和结业证书的发放管理;加强了网络管理,对省阳光网和应城网阳光工程专栏实行专人管理,专门负责转移培训台帐、进度和工作动态的上报。

(三)狠抓宣传发动,提高参训比率。

采取七种方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一是通过会议宣传,分别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三级干部会议和乡镇分管领导会议上宣传阳光工程政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否则为侵权!实施方案及我市现状,开展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定期在市电视台、市人民广播电台上宣传阳光工程政策,播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公益广告和转移培训新闻;三是通过张贴“通告”进行宣传,由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阳光工程通告,对四所培训基地及其所承担的培训任务、岗位、收费标准、政府补助金额等进行了公布,在全市城乡广泛张贴大幅通告5000份;四是通过培训基地印发招生简章的形式进行宣传;五是通过编发工作简报进行宣传,全年共编发简报12期;六是通过电脑网络宣传,在政府公共网站上开辟了阳光工程专栏,宣传上级政策,报道工作动态;七是通过开展活动宣传,今年3月和7月,我

们分别组织开展了送政策下乡、进村入校活动,广泛宣传党的阳光工程惠农政策和我市阳光工程培训的工种、就业前景等情况,鼓励农民和即将离校的农村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扩大了宣传覆盖面和阳光工程的影响力,有效提高了农民参训率。

(四)严格资金监管,实行阳光操作。

为了确保我市阳光工程达到政府补贴、农民受益的目的,市阳光办加大了资金管理力度。

一是根据我市实际及时调整培训补助标准。今年的阳光工程补助,除中央下拨资金外,省按人平50元的标准进行了配套,应城市政府也决定给阳光工程学员人平配套补助50元,我们根据我市培训工种的收费标准和培训时间,及时调整了补助标准,使享受100、200、300元三个档次补助的学员数比例达到3:4:3,人平补助标准达200元。

二是与市财政局联合印制了规范的培训代金券,加盖市阳光办和市财政局的公章并进行登记管理,同时对基地实行补助资金申报制度。

三是按照“五公开”的要求,要求基地对培训岗位、收费标准、补助标准以及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承诺进行公开,对享受阳光工程补助学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学员监督。

四是规范了补助资金的发放兑现程序。统一规定培训基地对符合补助条件的学员,采取“以降代补”(即收取培训费时扣除应发补助资金)或“先收后补”(即先按学费标准收费,学员结业时再发放补助资金)方式先行垫付补助资金,省下拨补助款后,培训基地凭培训券、培训台帐和身份证件复印件向市阳光办申请划拨补助资金。

五是严格监管补助资金的发放,重点审核学员的缴费收据和就业协议,督促基地严格按照《应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财政补助资金实施细则》的要求进行发放。并采取随机抽查的办法,根据基地上报的台帐,电话联系阳光工程学员,抽查人数占基地上报就业人数的5%,重点检查是否参加过培训,是否就业和是否接受补助,防止了基地虚报冒领和私自截留培训补助现象的发生。

(五)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就业水平。

转岗培训,就业是关键。为确保学有所用,充分就业,我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培训补助十分有限而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办法、新形式,采取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双管齐下的办法,使学员及时有序地得到就业。

一是流动办班,下乡培训。市农广校为了方便农民学员,降低农民培训成本,探索出了“流动办班,下乡培训”的新模式,今年7月,在杨河镇组织农民67人,开办了植保机防工技能培训班,采取家门口学习理论、田地间实际操作的方式,把基地伸延到乡镇,把技能送到农民家门口,结业学员全部成为机防专业服务队员,负责本地区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方便了农民学员的生产生活。

二是多方结合,借力培训。市农广校借助我市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国家项目的发展之力,积极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培训和就地转移。6月,市农广校结合我市优质稻板块项目的实施,在杨河镇开办了以糯米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民63人,并以这期学员为班底,成立了应城市巡检糯米协会,既服务了本地优质稻产业的发展,解决了稻米贮藏加工问题,又实现了有效就业;为了进一步做大我市石膏产业,凸显特色产业优势,市农广校聘请粉笔生产、销售技师作为教师,开办了粉笔加工技能培训班,学员结业后分别输送到市内和湖南岳阳等地就业,目前已转移就业156人。

三是整合资金,三免培训。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是我市阳光工程基地之一,同时也承担着我市“雨露计划”、“再就业培训”等项目的培训任务,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培训中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调整再就业资金的使用方向,有效整合培训资金,对学员实行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的“三免培训”,解决农民无钱培训的困难。

四是校企联合,订单培训。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配合实施“阳光工程”,积极与南方许多企业联系,签订供需合同,争取培训订单。今年4-5月,中职学校与深圳市富士康科技集团、惠州市万富浩特公司、应城市新都化工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签订了培训订单,工种包括电子电工、医药化工等,学员结业后分别输送到深圳、惠州、应城的几家公司就业。市农广校为了使阳光工程学员结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且能稳定就业,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办班的模式,经过多方努力,与武汉汉正街舒美服饰公司、武汉龙财顺制衣厂达成了厂校挂钩、合办培训基地的协议,开展了缝纫技能培训,培训的学员结业后全部到这两家缝纫制衣企业就业。

五是以工养学,免费培训。由于目前阳光工程政府补助资金有限,许多有培训愿望的贫困家庭农民因交不起培训费而不能参加培训,市农广校龙富缝纫培训基地为了让贫困农民也能参加培训,积极为学员寻求“勤工俭学”的路子,经常从服装企业争取回服装半成品加工订单,实行以工养学,免费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工费也可以弥补学费的不足。

六是国内培训,国外就业。市科技技能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开办时间长、就业门路广、招工信息多的优势,瞄准国际劳务市场,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让农民工走出国门赚洋钱。一方面大量招收农民学员,根据国外厂家对缝纫、电子、电焊等熟练工种需求较大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工种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与省国际劳务输出公司联系,建立了良好的长期信用合作关系,组织农民学员参加外国公司在我省的招聘会,推荐学员到国外打工,大大提高了农民务工收入。

(六)放大“阳光”效应,发展劳务经济。

在努力引导农民参加技能培训、保障学员充分就业的同时,市阳光办还积极加强与各乡镇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放大阳光工程效应,为服务劳务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好组织协调等配套工作。

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各有关部门围绕阳光工程发挥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就业服务活动,延长了阳光工程服务链条。如市委组织部狠抓农村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培训,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岗位培训、技能鉴定、输出就业等全程服务,教育部门加大了“双后生”的培训转移力度,团市委实施了“青春富康行动”和马口计划,市妇联积极引导农村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二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监测和开发研究,掌握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及从业现状和动态变

化情况。按照科学调查取样的要求,选择了陈河、杨岭等七个乡镇的八个村组作为监测点,在每个监测点聘请一名村干部为监测员,定期对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减、职业变化情况进行调查登记,分析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合理开发农村劳动力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培训和招工信息。以各培训基地和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依托,设立了20个信息服务网点,定期各种岗位培训招生、企业招工等信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培训和有序转移就业。

四是为务工农民维护合法权益。积极联系市劳动监察部门,加强本市劳动监察力度,重点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向农村学员发放跟踪服务卡,及时了解学员特别是外出务工学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就业学员排忧解难,切实为务工农民维护合法权益。

五是科学制订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十一五”规划。

通过抓好阳光工程配套服务,推动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加快了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有效促进了劳务经济的发展壮大。

四、存在的问题和明年工作打算

虽然我市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隐性失业率高,劳力资源浪费严重;二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和推荐就业的人数占农村现有富余人数的比率很低;三是培训质量还不高,转移就业竞争力不强;四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现象,少数单位包括农民自己对农民工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当前,大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富民强市的重大举措。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业,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是关键,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发展劳务经济的重中之重,它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社会工程、民心工程,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下阶段,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的具体领导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整合部门力量,强化检查督办,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各成员单位要在市阳光工程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提高思想认识,密切配合工作,形成整体合力;办公室要认真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各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招生规模;各乡镇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引导,共同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参训率、合格率、就业率。

移民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问题;策略;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也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冷静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及影响转移的制约因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认真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重大课题。

一、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特点

龙湾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总人口348690人,暂住人口419259人,农村劳动力27.1万人(不包括暂住人口),已有18.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7.7%)转向从事第二、三产业,其中,从事第二产业为10.3万人、第三产业为8.05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0%和29.70%,尚有8.7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3%)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近五年来,龙湾区委、区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着力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带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广泛宣传引导,创新工作载体,强化服务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大力促进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不断做大劳务经济。2012年全区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达到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6%。全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4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区GDP的1/7,社会购买力的1/3,财政收入的2.3倍。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868元;当年农民人均增收2171元,“打工”增收占1153元,当年增收的89%来源于外出打工收入。农民建新房、买电器、购小车、用手机等等基本都是源于打工收入。此外,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还带回了大量的信息、技术、项目,回乡创业方兴未艾。仅近两年全区回乡,创办企业、开发山水资源或投资基设施建设的近2000人, 投资总额10亿元。可以说,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选择。总体上看,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转移渠道呈多元化。

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现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50.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13.4%的人员从事建筑业,14.3%的人员从事批发零售贸易,7.7%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业,8.6%的人员从事社会服务业,5.8%的人员从事其他行业,从事的行业朝多元化发展。

(二)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通过对我区20个企业近200名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区转移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水平差距较大。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高中(包括中专、技校)文化程度的占28.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从专业技能水平看,中级职业资格以上占8%,初级职业资格占31%。

(三)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当地。

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区域大部分集中在当地,据各镇(街道)上报统计,镇内占32.1%,镇外即龙湾内占40.9%,即龙湾外温州市内占8.9%,温州市外省内占6.9%,省外占11.2%,体现出就业区域以本区为主的特点。

(四)季节性、兼业式就业占较大比例。

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亦工亦农、亦城亦乡”即兼职农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农业生产季节为周期,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另一种是务工同时利用休息日兼种土地。据问卷调查统计,37.3%的农民工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就业,28.6%的农民工属兼业式就业。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二、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龙湾区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4亩,除去在家务农、区内从事二三产业和已经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外,全区近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未得到转移。区委区政府提出今年新增培训转移1.5万人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着力解决好政策支持、技能培训、提供岗位和维权服务等关键问题,以大发展推动大转移,以大转移促进大发展。这里我仅就区镇党委政府如何做好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工作做些探讨。

1、建好服务网络,保障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走向富裕。

要加强宣传,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浓厚氛围。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闭塞的问题,农业和劳动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长年就业信息,确保就业信息畅通。通过宣传引导、收入对比、求职提醒、维权承诺,让农民对外出打工动心、称心、放心。要送岗到家,确保农村劳动力求职有门。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与用工岗位的有效匹配,要建立了岗位资源信息库。将区内外的各种用工信息通过分门别类统统录入微机,并实行区、镇、村三级联网,农村劳动力如果要想就业,只要在网上浏览一番,便可找到自己需要的岗位。同时,政府还要定期举行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招聘活动,在农民家门口传递用工信息、搭建就业金桥,帮助劳动者开辟就业捷径。

2、狠抓技能培训,让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实现成功转移

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关键。龙湾区有27.1万农村劳动力,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了67.1%。文化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要让农村劳动力提高素质实现成功转移,一要教育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能培训。龙湾区已有等技能培训基地12个,每年可以培训10000人以上。但是,培训基地招生非常艰难,每年不到5000人。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加强招生的宣传组织,加强对困难农民的财政支持,使农民极积参加技能培训。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建好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社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农村成教中心等教育阵地的作用,以政府投入为主,动员社会力量,把培训基地的实验室建设好,把实验设备添置齐,把师资队伍配到位,切实解决培训基地的教学问题,让培训学员真正在基地能够动手,到工厂能上班。三要重抓订单培训,培训一个转移一个。要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根据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培养输出。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

2004年以来,龙湾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和“把广大农民改造培育成为适应分工分业需要和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的目标要求,深入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必须要建立一个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机制,使培训贴近农民、适应市场、实现增收,促使农民由“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培训机制

龙湾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建立了区委常委、分管副区长为组长、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8个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学院,办公室下设劳务输出、企业用工、农业技术、渔业技术、预备劳动力5个培训组,区劳动保障局、经贸委、农业局、海洋渔业局、教育局五个部门的负责人分别担任组长,负责各自项目的培训。为更好地指导农民培训工作,区委、区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实施意见、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基地认定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区农培办和区直有关单位也根据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更为难得的是区委、区政府连续10年(2004-2013年)把农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目标责任制主要内容。

2、突出工作重点,创新培训方式

我区各街道根据市场用工需求、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大力探索创新培训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操作、集中授课与送教上门、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培训。区农业部门在对农业大户、种养专业户的培训中,注重外聘专家与本地农技人员授课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田头指导相结合,农民培训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取得良好效果;区经贸部门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一线技能性工人的重点培训,全区十几家重点行业协会去年共培训企业一线工人25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务工农民;在原有统一培训基础上灵活增设自主培训方式,针对被征地或已流转土地且未享受培训补助的农民,自主参加培训学校学习并取得市级以上劳动部门核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每人给予400元资金补助,全年共有5135人通过驾驶、电子商务、美容美发等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共有800多名学员顺利拿到大专毕业证书。

3、紧扣产业发展,打造培训品牌

我区各地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过程中,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开展特殊工种的培训,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有一定知名度的培训品牌。去年8月,温州市东方美发美容学校、金鼎美食培训学校等7家培训机构,通过资源整合组建我区首家职业培训集团――育才职业培训集团,在集合各自培训领域信息资源、渠道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打造龙湾自主职业培训品牌,目前该集团拥有专、兼职教师100多人,培训项目达十几个;我区还结合本地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打造出印刷制版、缝纫车工、幼儿教师、电工、厨师、会计六个优势培训品牌,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就业渠道和人才保障,这六个品牌占了全区农培份额的92.7%,发证率和转移率高达97%和91.2%。结合当地医护市场需求,针对40至50岁年龄段的妇女想打工但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实际,组织她们学习母婴、病人、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护理培训,就业前景良好,培训后工资水平达到2500元/月,月子保姆甚至高达4000元/月。

2013年,龙湾区各街道社区学校和社区学校分校在区社区学院的辐射带动下,超额完成培训任务。承担全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及各种短期培训,全年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超4万人次。开展市级示范社区学校创建,创成市一级社区学校1所,市二级社区学校2所,市二级社区分校2所,全区街道市级社区学校覆盖率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