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视角下的社区教育模式

学习动机视角下的社区教育模式

【摘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普及,社区教育的便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适应居民的差异化需求,有必要探究个体学习的动机。本文从学习动机的视角出发,以南通社区大学的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对南通的社区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关注。

【关键词】学习动机;社区;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雏形中的社区教育模式主要借鉴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90年代后,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我国的社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社区学习逐渐融入当代居民的生活之中。在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运用手机APP进行在线的互动式体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本文希望以学习动机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南通社区大学的“三合三学”体验模式分享,对优化社区教育的学习模式进一步探索。

一、动机理论与社区教育模式探索的逻辑关联

1.社区教育模式的探索是动机认知理论的有效实践

学习动机主要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其中,内驱力和诱因为两大主导因素。奥苏贝尔的“学习情境动机论”进一步丰富了动机理论的内涵,将其拆解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三种构成。认知内驱力强调的是理解事物、掌握知识、对问题能系统地阐述和解决;自我提高内驱力指通过学业方面的成就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附属内驱力认知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同伴的接纳。就学习结果而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积极性越高。社区教育的模式是否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恰恰是个体学习者动机认知的反映。

2.社区教育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提高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架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该理论体系突出三元交互决定论,即环境、行为以及表现为人的主体因素之间的交互决定关系。作为主体因素的一个方面,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应对或处理内外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通常理解为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完成某种活动的能力所持有的主观判断和信念。其影响因子包括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等多方面内容。当学习者遭遇失败与挫折,且面临问题产生无助感进而陷入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状态,会导致学习、生活中失去积极主动性。自我效能感通过思维过程发挥主体作用,通常都伴有动机的因素或过程参与其中。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个体在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活动中当面临困难、挫折、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这种持久力和耐力在社区教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也是充满挑战的因子之一。

二、南通社区大学项目开展现状

南通社区大学自2014年挂牌成立以来,依托信息宣传与交流、课程资源建设与派送、科研指导与项目开发、成果交流与经验推广四大服务平台,建设和完善了南通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市区有南通开放大学和南通市社区大学,县市区有社区学院,街道有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有居民学校。2018年初,南通市通州区被评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港闸区秦灶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港闸区石港镇社区教育中心、通州区兴仁镇社区教育中心、全新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发区竹行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等机构获评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以“办好居民满意的社区教育”为发展理念,整资源、创特色,面向居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体验式教育教学活动。近年来,在原有社区学习网络平台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创新,新涌现的体验式教学中心就是资源平台整合利用的新型成果。在学习课程的开设上,增加了烘焙、插花、陶艺等项目,在学习模式上,以体验感受为主,既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又树立了服务进基层、送课入社区的文化服务品牌,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尽管社区教育的推进作为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化工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各种问题,但在南通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通社区大学的探索之路初见成效,简要介绍如下:

1.注重数字化资源整合,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居民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满足广大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生活、学习需求,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南通社区大学依托已有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以“数字引领、智能学习”为主题,利用云数据平台,通过创建微论坛、微视频制作推广、云互动等方式,突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为居民打造个性化的智能学习空间。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对地方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图书馆、博物馆、街道社区等机构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面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初步形成教育资源共享的新局面。结合当前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扩大资源共享范围,推动教师进社区、学生进社区、课程进社区,促成了学校、机构、社区等多方的教育资源深度共享,为创建和谐社区、学习型社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2.注重学习体验效果,创建“社区教育体验中心”

作为终身教育环境下服务居民的新平台,南通社区大学先后在学田街道、文峰街道、旅游中专挂牌成立了南通市首批“市民学习体验馆”,主题内容涵盖陶艺制作、西点烘焙、摄影沙龙、盆栽花艺等多重领域,为广大市民提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近年来,先后在文峰社区、新城桥街道、钟秀街道等多个社区开展“文化大串门”的送教入社区活动,深受居民喜爱。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看,还是从内涵和外延上看,体验式教学模式都是对社区居民学习形式的有效拓展,也极大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以体验馆的创建为契机,在社区大力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提升“文化大串门”的品牌效应,充分发挥体验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让群众融入教育活动中,真切感受政府的“教育惠民”,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3.注重差异化需求,实现公益课程梯度供应

南通社区大学在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对各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进行专项调研,将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状况、年龄结构、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小区居住年限等要素纳入考量维度,对居民学习需求的差异化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实现课程的梯度供应。不同要素下的家庭决定了教育需求的差异,为此,南通社区大学加大社区课程设置改革力度,提升课程的合理性、科学性,以需求为抓手,注重课程质量的优化升级、高效实施、分层供给。比如:2018年下半年,我校在和平桥街道北濠社区等多个社区开展了园艺课堂进家门的活动,主要目标群体就是退休老人中想报名上老年大学却因名额问题未能如愿的群体。事实证明,这样的老年教育进社区的项目,使得居家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当下入社区的课程内容上,既有诸如国粹、声乐、书法等与传统地域文化相关联的主题教育活动,又有阅读、茶艺、面点制作等接地气的各类体验式参与教学活动,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借助社区网格管理框架,与社区共同搭建学习平台,由社区街道与社区大学共同聘请各类能人巧匠,向社区居民开放体验学习课程。

三、“差异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化路径探索

1.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实现社区教育的零盲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在中国的城镇逐步普及发展起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乡结合部进行了拆迁改造,城区扩大的同时,城镇居民的范畴也越来越广。加上许多进城打工的务工者为了子女的教育发展选择在城市买房安家。此类社会现象给社区教育工作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受教育对象的种类繁杂,教育盲区太多,居民参与的热情不高。比如:那些依靠拆迁住进新小区的居民以及由农村转入城市的新居民在受教育重视程度上,与原有的城市居民存在某些差别。在调查中发现,依然存在不少家庭对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模式不够重视,甚至偶尔还有抵触情绪。因此,加强社区教育的公益化宣传,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下,积极引入企业、社区、志愿者、机关、学校等多方力量,让更多的居民意识到社区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让社区教育项目覆盖到每个角落,已经成为每个社区工作者的必修功课。

2.实现资源深度共享,满足社区教育需要

社区教育普及推广的另一大难题就是如何有效进行课程改革,如何在资源不足的局面下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伴随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终端手机APP的应用已经全面辐射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社区教育也是收益者之一。在共享经济时代,城市之间、行业之间、学校之间都应该彼此互通有无,一方面借鉴对方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整合更多的学习资源。基于传统的开放教育模式,以居民教育需求为切入点,优化资源共享。在社区教育项目实施推广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构建一体化共享的信息化平台,为深度开展资源共享创造环境。在做好线上教学宣传的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与社区共享学校的空间及办学优势,配合社区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以增进学校、社区与居民的关系,促进社区活动的教育化,学校教育的社区化进程。这也是对传统的线下教学进一步完善的过程,资源互惠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模式,有利于打造生态学习社区,通过课程的体验让更多的学习者从活动中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价值观。

3.加大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促进软硬件设施的及时更新

当前,在社区教育的经费投入上,各地做法不一。经济发达地区的财政经费相对充足,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较大。典型的地区如福建、青岛、上海等地区。然而,更多的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发展的制约等因素,还不能在社区教育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一些地方尽管也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推广社区教育,却始终未能真正落实专项资金。开展社区教育,无论从硬软件资源的设施保障看,还是从教师、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看,都需要相当的经费做支撑。社区教育的公益性特征更需要政府加强专项投入,经费短缺的问题阻碍了社区教育的正常有序发展。例如,构建和完善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充实教育教学资源、跟踪居民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微视频制作等等,都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强力的财政支持。

4.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模式,降低学习准入门槛

当前,社区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类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之中。学校与社区的融合态势越来越成熟,一方面,学校为社区教育服务,为社区教育提供课程支撑;另一方面,社区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平台,要配合学校做好养成教育的各项保障工作。双管齐下的局面下才能进一步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居民创建“人人学、时时学、处处学”的美好环境。为了更好地推广社区教育,要及时发现教育项目实施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对流程和模式进行优化,让个性化、差异化的教育教学得以生根。同时,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降低准入门槛,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社区互联互通构建学习圈,打造文化体验港,才能让更多的学习者加入,推进差异化体验模式的进程。

四、结语

终身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互动互学已成为流行趋势,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归属感也逐渐增强。随着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体验模式也将不断完善,差异化教学必将使社区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余江涛.基于教育实践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创新思考和实践[J].当代继续教育,2016(2):29-30

[2]舒倩.社区服务中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6

[3]陈海明.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影响因子分析[J].成人教育,2017(6):15-19

[4]邵艾群,汪家琦.关于我国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评述[J].终身教育研究,2018(2):51-55

作者:杭成 高洪波 戴苏南 单位:南通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