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声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古诗词声乐教学的艺术魅力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学的瑰宝,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如此,古诗词在声乐教学中也有着巨大的价值,巧用古诗词开展声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声乐教学的内容,对古代文学的现代演绎也有着独特的效果。文章从此出发,首先介绍了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音韵美、歌词美、意境美,然后就如何在古诗词声乐教学中凸显出古诗词的魅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诸如了解作品内容、加强呼吸训练、注重咬字训练、把握作品情感等。

关键词:古诗词;声乐教学;艺术魅力

中国素有诗歌国度的美誉,先秦时期便有《诗经》、《楚辞》等高度成熟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漫长的诗歌发展历程中,历朝历代均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并且在诗歌体裁以及艺术风格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性,比如汉代的柏梁体、魏晋的古诗十九首、六朝的齐梁体等。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高峰,近体诗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音韵美,宋代在创新格律诗表现方式的同时,又推动了词的发展,唐诗宋词也因此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代称。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经》、《楚辞》均能配乐演唱,宋词更是“倚声填词”。因此,古诗词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不仅是丰富声乐教学作品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声乐教育民族化发展的有效依托。

一、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美

1.音韵美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音是汉字的基础。因此,我国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便高度重视音韵的和谐,押韵成为诗歌创作的基本特征,并出现了“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凝练总结。就以《诗经》为例,除了《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外,其余200余首作品均押韵,且押韵的形式比较活泼自由,比如一韵到底、逐句押韵、格局押韵等。如脍炙人口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一韵到底的形式。押韵使韵脚在同样的位置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感。不仅如此,随着诗歌艺术的不断发展,诗歌的创作规则也日益成熟,唐代格律诗的出现是音韵美成型的标志,除了基本的押韵外,更重视句与句之间的平仄,如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等,使古诗词读起来有音韵铿然的美感。

2.歌词美

对声乐作品而言,歌词是最为核心的要素。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持续火热,流行歌曲在填词中出现了一股“中国风”,所谓中国风,简单来说,便是在歌词中化用古典诗词的名句,或者大量采用古代诗词中的意象。古诗词声乐作品径直以诗词文本为歌词,用现代配乐的方式将诗词的艺术魅力重新演绎,因此,更能将古典文学的美感传达出来。汉字有着很强的蕴藉性,古诗词更是汉字蕴藉性最为集中的表现,以古诗词作为歌词,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声乐作品的歌词美。李煜的词在古诗词声乐作品中较为常见,比如《相见欢》、《虞美人》等,词句中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均是千古名句,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能赋予现代声乐作品新的文化内涵。

3.意境美

古诗词如同音乐一般,均是诉诸情感的作品,经久不衰的古典诗词,无一不表现出了深厚、真挚的情感。诗词名家在情感传递中很少采用直叙胸臆的方法,更多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意境正是情境交融的产物。意境美是古诗词中深层次的美感,不同于音韵美可以用朗诵的形式展现出来,它对读者有着的文化基础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读者与作品产生心灵相通的体验。因此,与一般的流行歌曲相比,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意境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共鸣。就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作者以物象描绘塑造了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情景氛围,表现了对胞弟苏辙的怀念之情,特别是词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世间愁情别绪巧妙地统一了起来。

二、古诗词声乐教学的策略

1.了解作品内容

古诗词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声乐教学,其以古诗词作品作为声乐教学的内容,因此,在古诗词声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首先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待学生对作品有基本了解的前提下,再开展专业性的声乐教学活动。首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的基本要求,古诗词的创作均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比如李煜的《虞美人》就和南唐亡国经历紧密相关,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创作的时机及其蕴藏的情感,对学生把握作品的情感有重要价值;其次,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古诗词以古文写成,且不同于一般的文言文,其修辞手法较多,比如对仗、倒装、排比、博喻等,学生在内容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把握作品内容,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了解作品的艺术特征。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受作品个人风格影响较大,学生要把握作品的艺术特点,便于在声乐演唱中显示出来。

2.加强呼吸训练

在歌唱中,气息是否平稳直接影响到歌唱的效果,这就需要歌唱者有良好的呼吸控制技巧,避免在歌唱中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因此,在古诗词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加强呼吸训练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引导学生借助呼吸训练的方式来提高气息的掌控能力。就以《花非花》的声乐教学为例,这首曲子在学生的呼吸训练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曲子气口安排比较灵活,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针对性的训练方式。比如,对一些呼吸支持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在演唱中可以采用三字一句的形式,降低学生的呼吸支持压力,但必须要求学生在每句最后一个字保持充分的时值。而对呼吸支持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采用六字一句的形式,让学生六字为基础,每六字换一次气,同时,每次呼吸都要下沉。在呼吸训练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换气方法,培养学生的换气能力,比如,加强腰部的紧绷以及抵抗意识,充分利用好托、送、收等手段来调整气息,保障气息的稳定性和顺畅性,确保古诗词声乐教学的效果。

3.注重咬字训练

语言是声乐艺术的基础,语言承载了声乐作品的内容,而声乐作品的演绎,本质上也是对语言表述方式的演绎。汉字发音的特殊性以及音韵的审美性,使得发音吐字成为声乐教学的重点内容。发音与咬字的准确结合,可以更好地创造音乐形象,传递音乐感情。古诗词意境深远,语言精练,更需要借助咬字来实现情感传递的目标。就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这是李煜的绝命词,也是古诗词声乐作品中最为经典的一首。《虞美人》共八句,采用了分句押韵的方法,每两句采用不同的韵脚,比如前两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上下两句均以“ao”韵结尾,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ao”的口型以及内在的母音位置,末尾两句均以“ou”结尾,学生在注重口型的同时,也要准确地传递出句子的情绪。古诗词声乐作品的演唱中,首字的咬字极为重要,开头第一句可以咬的轻一些,而在一些情感转折的字上,则需要咬的重一些,突出重点,比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何”字。

4.把握作品情感

对声乐演唱而言,把握作品内在的情感,是更好地表现作品外在美感的前提条件。古诗词声乐作品以古诗词作为声乐演绎的对象,因此,绝大多数时候,古诗词作品自身的情感便是声乐作品的情感。当然,也存在现代作曲家重新演绎古诗词的情况,但并不多见。因而,在古诗词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词文本,把握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演绎作品。从宏观上而言,人类情感构成无非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但具体到诗词文本中,同一情感之间又有着不小的差别。就以忧为例,这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情感,但具体表现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表达了一种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喟,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表达了国家沦落,自由不再的愁绪。学生在古诗词声乐艺术作品的学习中要结合作者的个人遭遇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用歌唱的方式,将作品情感呈现出来。

三、结语

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音乐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便具备配乐而歌的特点,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录了歌妓演绎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诗歌作品的故事。古诗词声乐教学以古诗词作品为依托,具有音韵美、歌词美与意境美的艺术魅力,因此,在现代声乐教学中,要重视古诗词的融入。

参考文献:

[1]丁裙.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川.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38一141

[2]唐方方.关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15-116.

[3]张璐.对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的思考川.宿州学院学报,2012(10)85一88

[4]程一民.古诗词与声乐教学的完美融合[J].情感读本,2017(02):3

[5]佟成杰.艺术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系统性[J].艺术教育,2012(06):67+69.

作者:畅东云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