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培医师人文素质培养分析

住培医师人文素质培养分析

[提要]为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将医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医疗服务,打造“健康中国”。该文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系统的阐述,对住培医师的人文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加强住培医师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在住培工作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增益医疗效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学方式

2013年底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多年来,国家各地、各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广和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的管理模式,提高培训水平,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和多方认可的实效。然而我国住培制度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健康中国战略中医学人才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仍有很大提升和进步的空间。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以“聚焦质量,精细管理,提升胜任力”为主题,重点强调“培训的质量优先,数量服务于质量”,坚持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优秀的临床医生”,这里所提出的“优秀的临床医生”,是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临床技能及实践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临床医生。这不仅需要医生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具有岗位胜任力,同时其应兼有正直、诚恳的品质,并能够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走入患者的心灵。因此,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住培的实行大有裨益,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1加强住培医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强调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医学精神的继承

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晋代著名医学大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宋朝医学大家刘?在《幼幼新书•自序》中说:“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未医彼病,先医我心。”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近代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也曾说:“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所以,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强调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都将“仁心仁术”“大医精诚”作为行医的宗旨。医学人文精神贯古通今,强化人文素质教育顺应世界医学的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趋势。

1.2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住培的根本要求

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能为打造“健康中国”提供更有力的具备人文素养高层次的医学人才支撑。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1];是整体的、而非流水线式机械的过程;是温暖的人学,更是对生命的极度尊重与诚挚关爱。强化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住培医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1.3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保障医疗行为顺畅进行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医学人文关怀能力在医患沟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患者沟通能力的高低是评价医师综合素质的有力指标。张志峰等[2]对其所属医院10年的医疗纠纷进行统计分析显示,目前医疗投诉或纠纷最主要的原因是医患沟通不到位;徐悦等[3]对湖北省某三甲医院598例医疗不良事件的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宣教和沟通欠缺也是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且医疗不良事件的责任人主要为年轻的临床医师。加强医患沟通可以预防医患纠纷,同时可以很好地解决部分医患纠纷,张志峰等[2]调查数据显示,在191例没有产生赔偿的投诉/纠纷中,多数是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后解决的,占总投诉的39.7%[4]。所以实践证明,沟通不畅和欠缺可导致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是发生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而有效的医患沟通、和谐的医患关系可以预防或减少医疗投诉/纠纷的产生,甚至可以很好的解决部分医患纠纷。医疗不良事件的责任人主要为青年医师,这提示我们,在现今医闹频发、互联网极度发达的紧张医疗环境中,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住培医生离校后、入岗前这一承前启后的毕业后教育中尤为重要。

2住培医生人文素质现状和问题分析

2.1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缺失不利于住培医师综合发展

参加住培的学员多为本科毕业生、专业型的硕士研究生,部分博士研究生及部分单位委托培训且已经工作的临床医师,大部分学员初入临床医疗工作,人文关怀能力绝大部分来自于在校时的人文社科课程。而现今我国医学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却不容乐观[5]:医疗教育体系中,没有在制度上给予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足够重视,人文社科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偏低,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衔接不紧密,授课方式不灵活等因素,造成医学人文教育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临床医师的医学人文素质,不能为初入临床的住培学员应对复杂的医疗状况提供有力的知识背景支撑。

2.2现今医疗模式对临床医师的人文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今医疗环境紧张,伤医、杀医事件屡见不鲜,自2012年哈医大攻击医生事件之后,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媒体、手机通讯等互联网平台看到类似的新闻,我国《刑法修正案九》虽已将“医闹”正式加以规定[6],但实践中医闹纠纷却并未因此而得到有效解决,仍时有发生。如今医患关系紧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消费观念的改变、高速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及部分媒体的过度传播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患之间的关系。然而从医生角度,我们反躬自省,医患沟通和人文意识的双重缺失可能是造成复杂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住培医生作为临床一线,在初入临床之时不仅需要面对繁忙的临床工作,还要应对纷杂的各项培训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践;同时部分患者对医生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医生的职业能力,也不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建立,导致医生不能发自内心的切实去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为精英教育,一名医学生能够独立行医要经历8~11年不等,现今大多数住培医师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正常交学费的情况下,每月收入仅来自国家的研究生补助,付出的工作与收入不成正比,多年的“寒窗”遭遇多年的“低薪”,甚至有部分住培医生觉得自己是廉价劳动力,对住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各种利益冲突与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相背离,从而不愿意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严重削弱人文精神的践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人民健康水平好持续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目标,指出当今正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现今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出一批会看病、能看病、可以为老百姓解决问题的充满人文情怀的优秀临床医生。

3加强住培医师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

3.1人文素质教育应贯穿教育始末,丰富医学人文教育方法

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在医学领域范畴的“娃娃”就是指那些初入大学校门的医学生,从初入校门开始,就应该注重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避免“重临床、轻人文”的现象,根据学生身处的不同阶段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阶段性地安排人文课程,并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医学生涯的始末。同时应该丰富医学人文教育的方法[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身感受医学人文的实效。可以开展人文讲座、典型病例讨论、人文电影展播等活动,采取演讲、辩论、学生自主策划等方式,利用互联网等学生喜欢的渠道[8-9],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人文教育中来,切身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激发学医之初的热情,唤起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

3.2对住培学员做好思想疏导工作,提高住培医生法制观念

初入临床工作的住培医生,面对让自己措手不及的临床工作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可能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做好住培学员的思想工作,使其发自内心去热爱、理解这份光荣的职业非常必要,帮助学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主人翁的意识、发自内心参与到住培工作当中,并注意强化法治观念,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一名医生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而对于初来乍到的住培医生来说,医学的法律法规仅限于课本,法律意识薄弱,对何可为、何不可为没有清晰的概念,所以通过定期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开设“医患论坛”,以此来提高住培医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鼓励学生直面医疗纠纷的具体病例,本着严谨求实态度,深入研究医患矛盾的本质。

3.3培养人文关怀能力,着重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提升应急能力

医患沟通能力是体现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10],好的沟通就是一门艺术,它可以让医学不再是冷冰冰、苍白的救与治,不再是枯燥、冗杂的检查单堆积过程,而是会让整个过程变得立体、丰满、有温度、有信任和感动。强化住培医生人文意识,对优秀的学员予以表彰,“立标杆、树榜样”,并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组织住培医师进社区参加义诊、健康宣教,与社区患者面对面交流,用医疗行动唤起医者使命感,培养“爱心、细心、耐心”的好品质。同时,培养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可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现场考核住培医师的应变能力,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医疗问题的看法,学会以患者为中心建设性地处置各种冲突。

3.4实施住院医师导师制,成立住培医师学员小组

实施住院医师导师制[11],能帮助学员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突破职业“瓶颈”,以“榜样示范”作用鼓舞学生投身医学事业。将学员的考核结果与导师的业绩考评挂钩,增加导师的带教动力和压力,促进导师和住培学员共同进步,打造强有力的培训师资队伍[12]。医院可据实际情况成立住培医师学员互助、沟通小组,设立专职指导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工作。同时,应定期组织相应的活动,丰富住培医师的业余生活,及时了解他们的愿望及诉求,为住培医师营造和谐、融洽、有归属感的氛围,帮助其在实践中成长。

3.5保证住培医师的薪资待遇和正当权益,建立人文关怀机制

在要求住培医生能够从容应对临床工作的前提下,应该保证住培医师的薪资待遇,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往往使初入临床的住培医师力不从心。尤其是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身份参加住培的学员,没有正常的住培薪资,在父母面前仍处于没有“断奶”的状态,临床工作、培训考核、科研压力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的生活处于一种相对艰辛的状态。所以国家或培训基地应该重视这部分学员的待遇问题,完善法定假期加班薪资待遇,细化住培学员的请假制度,针对住培医生本身,建立相应的人文关怀机制,让其有归属感、职业认同感。为学员可以心无旁骛的热爱医学、实践人文精神打造广阔的平台、做坚实的后盾。

3.6定期收集反馈意见,进行医学人文考核、构建住培医师胜任力模型

住院医师采取轮转制度,涉及多个科室的临床工作,接触患者病种繁杂,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多种多样。应该定期收集各个科室轮转学员的反馈意见,然后进行汇总,针对不同科室的疾病特点了解其需要哪方面的人文执业技能培训,有针对性的提高住培医生的人文职业技能。并根据培训技能应用到临床工作的实际效果,重新规划培训内容,使之不断完善,使人文医学教育真正融入实际工作,助力规范化培训。注重各方面的评价与反馈,量化住培医师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细化医患沟通、宣教能力、临床危机处理能力等人文指标,多方评估考核[7]。教学部门通过对评估结果的整理、对比、分析、归纳,进一步改进培训内容,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住培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模型,助力住培。

4小结

医学是科学的也是人文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医学对住培医师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健康中国”不仅要求医护人员牢记医学使命,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同时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更为广博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的能力。因此,以胜任力为导向的住培医师人文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其为深化医改、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

作者:崔海英 王桂侠 姜宗淼 王哲 刚晓坤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