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

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

摘要: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中医药文化,对于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课内理论教学到课程设计与改革,从课外实践社会活动到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文化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与实现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医学人文素质;意义;途径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将传统医学教育转移到以现代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轨道上。医学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思路,培养医学生较深厚的人文素质。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就业选择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社会日益需要更多的综合型、能力型、潜力型以及适应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医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医学技能,还要从健康教育、心理、行为、社会和法律等各方面获得修养,成为一名素质全面的医学人才。

二、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医文化丰富的人文营养元素,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中医药文化是医学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独特资源。传统中医药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是关系到生命的文化,也是关系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的文化,它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特点[2]。传统中医药文化最重人文精神,“医乃仁术”的医学价值定位和“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道德修养境界,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如《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孙思邈强调“二仪之内,阴阳之中,为人最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医学理论模式讲究“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和谐统一,强调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疾病或健康和医学人才的素质的影响,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对人文精神和医学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另外,中医药传统文化还具有民族美学的特征,“医诚艺也”,医理、医技、医文、医德等方面都显示出美学的特征,并含有深广的医学人文教育思想。这些传统的优秀文化,正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所缺乏的内容,医学生需要汲取这种宝贵的人文知识精华。2.中医药文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引导作用。人文精神是以人文出发点和归宿点,解决如何为人、如何做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模式与审美情趣。人文教育主要体现在养成人文精神,提升人的内在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向。传统中医药文化尤其注重习医者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古代医学家首先强调学医先要“立品”,即首先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如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发奋研究医学,立志做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孙思邈为大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李时珍抱定“寿国以寿万民”的决心走上研究医药之路。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从医路上精勤不倦、躬身实践;勤求古训、博极医源;走访四方、济世救人。古代医家自身展现的“以其仁术仁其民”的大医风范和人格力量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古代医家特别重视个人的文化素养,如华佗“兼通数经”。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3]因此,陶弘景“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凡是古代名医在文学、哲学、艺术、审美等方面展示出广博的知识和情趣。因此,学习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医学院校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3.传统中医药文化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规范作用。传统中医药文化特别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古代医学家对医生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提出了许多见解和要求,对行医者为人、行医、治学、内在修养、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仪表风度等各方面,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体系严整的职业道德规范系统。其内容主要表现为仁爱救人、赤城济世的事业准则;不为名利、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一心赴救、精心施治的医疗态度;谦逊诚实、尊重通道的思想修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治学精神;稳重端庄、温雅有礼的仪表风度。如古代名医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十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他们的大医风范和大医的气质也为后人所推崇,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是规范医学生人文行为的准则,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行医原则和道德理念,对医学生的人文行为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三、中医药文化在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多层次、多方式用中医药文化助推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1.制定相应对策,形成规范体系,以促进中医药文化融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一,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医学院校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把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和教育评价等内容里。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计划方案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学校要制定教师教育培训方案和计划,对专业教师定期进行中国传统统文化培训学习,学人文的教师要自觉加强传统中医知识的学习,并将其纳入医学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渗透,做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第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层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一是增加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必修课程,扩大受众范围,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必修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二是开设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热情,对中医药文化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三是开设公共性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知识体系的相互渗透融合。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使知识转化为能力。2.打造医学教育实践体系,增强人文教育的持久性和丰富性。第一,深入开展主题特色文化活动、应用多种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学校精心组织主题明确的特色文化活动,将中医药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规则文化教育渗透进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体化。如学校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专题研讨会,开展“医者仁心”读书报告会;组织各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编辑出版通俗易懂的中医药杂志,也可通过与电视节目媒体合作,突出中医药养生文化、保健文化;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和中医特色疗法;鼓励学生创作展现中医药文化的艺术作品,多维度、多层次、多方式用中医药文化助推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医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医学院校应当根据教学计划及学校要求为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社会、早接触实践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及践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院校要积极探索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由院团委牵头,开展“三下乡”和“进村进社”活动以及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体验理解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在与社会的接触中,真正认识社会。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学会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培养学生人文、人道情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通过面向社会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将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道德价值融入,使学生的人文知识得到加强,人文精神得到深化[4],从而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医药文化是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医学院校要积极探索人文教育模式,通过课堂学习积累、课外实践锻炼、内心体验等环节,实现中医人文精神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1):109.

[2]张功,王刚,陈琳琳,等.浅谈中医学理论的社会文化属性[J].环球中医药,2009,(6):448-450.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

[4]刘婵娟,李军红.新常态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与出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34-137.

作者:胡海燕 梁治学 单位:甘肃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