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探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践课程改革,探索如何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引进企业进入学校,实现校企之间在产学研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国家提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政策是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同时对实验教学提出新挑战。实验教学是理工科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有重要地位。理论知识需要通过有效的实验教学环节才能帮助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几个问题。尤其是实验教学不仅需要一定课时的保障,还需要教师大量的投入,需要实验设备的投入,尤其是硬件实验还需要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建立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在线课堂,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因此,在我院深化校企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概况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由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成都理工大学于2000年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是我国核工业所属唯一高校(国有)。学院秉承“两弹一艇”“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恪守成都理工大学“穷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训,形成了“敢为人先,奋发图强,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目前,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以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五个本科专业,还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专科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在校学生规模3000余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教育改革,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走可持续发展的办学道路。学院确立了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强调以企业实训为主线,构建以计算机类专业群等多个相关学科专业的、多层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的场景教学环境中进行实践与综合创新训练,全面提高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相互促进。基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发展,上述计算机类专业是本院重点建设的专业方向之一,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面临繁重的建设任务,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国家教指委计算机专业建设为导向,对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根据企业需求,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新增了一些课程,如创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引进教学计划等。

三、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改革

学院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1)全面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2)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3)引进企业进入学校,实现校企之间在产学研的相互促进。其中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是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根本保证。

(一)加强实训平台建设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必须秉承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学院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就把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作为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实践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实训平台,建设一支实践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学团队。而离开实训平台,再优秀的实践教师教学团队也难以施展其育人之才能。实训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重点打造以计算机类专业群为核心的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以及大数据实验室建设,制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双师型”高校教师为目标,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建设工作。首先,教师定期在企业接受培训,项目执行期间,本院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课程培训。企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培训导师,结合企业技术平台和高校课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对本院的教师组织开展定期培训,培养多个专业方向的优秀师资,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完善专业学科建设。培训期间,企业带领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培训、课题研究、技术研讨、学习和交流活动。培训导师结合不同的项目演练,引导教师掌握实用的技术和教学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技术演练和教学体系。将公司的技术课程引入到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将企业的技术课程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第二,企业工程师进入高校课堂,在校企全力支持和配合下,企业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研发经验的工程师,为学生进行授课,完成一定课时量的课程。企业工程师在对学生上课辅导的同时,也会带动参与过企业技术课程培训的教师将企业级工程实践项目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工程师结合不同的工程项目类型,进行任务分解、技术综合,将各种技术要点提炼出来,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技术演练和教学体系,帮助教师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课题研究、技术研讨以及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大数据专业的技术指导水平。第三,教师在企业顶岗挂职,企业有计划地组织我院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系统架构搭建,进入企业核心产品和技术部门,切实提升我院教师的实践与行业应用能力。公司推动教师在企业挂职从事工程研发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优化和创新活动;教师参与企业的方案设计、技术架构更新换代、技术核心内容提取等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工作;参与企业的产品预研、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创新设计、系统框架构建等核心技术工作。

(二)提高实践教师教学团队建设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本院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办学之初,本院就已经认识到了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与专业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和专业综合素质息息相关;没有一支实践能力强、实践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的技术人才的。因此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就成为确保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如何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和专业综合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是摆在学院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心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二十四字方针,即:引进充实、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产学一体、政策保障。(1)引进充实:学院在引进教师时一方面要大力引进理论基础扎实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方面也要引进一些已经具备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来充实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特别是要注重在企业中具有实践经验、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来中心担任专职或兼职指导教师。(2)继续教育:目前我系教师多数是来自重点大学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理论基础扎实,但普遍实践能力薄弱,实践教学水平一般,应付专业理论课程尚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打磨和培养。因此学院将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这类教师到企业进行软件开发,让教师接触真实的企业,在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和技能,加深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将专业能力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衔接。另外,学院每年还将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参加公司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掌握前沿的技术,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能力。(3)终身学习:专业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过去那种靠年轻时在学校里的“一次性教育”所学到的知识使用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系里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为他们终身学习创造条件。特别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企业的锻炼,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使教师们不断增长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4)政策保障:在政策和制度制定上,不断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导向。如根据教师是否参与企业项目以及参与的程度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依据,提高教师工作待遇,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通过以上举措,目的是要建设一支实践教学水平过硬,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团队。有了优秀的教师和实训硬件平台,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实现校企之间产学研的相互促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开启了校企联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最初的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如果学院不和社会进行双向交流,不把教学和社会生产、社会经济活动融为一体,不与用人单位对接,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在类型、水平、质量等方面就会和社会需求的规格不相匹配。更不用说培养什么创新型的人才了。因为学校里培养的人才首先要被企业所接受,学生都无法就业又何谈创新呢?学院在校企合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院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和制度,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开发各个实践环节。企业通过学校提供的人才支持进行技术改造;教师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和科研活动可以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弊端,进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基本内容。实习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而被拉近了学生与企业间的距离,有利于加速学生与职业角色间的转变;另外,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院已经与达内教育集团、源代码、Oracle、软通动力、华迪、国信安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计算机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更深的合作层次是企业针对学生进行职前在岗实训,缩短学生与企业需求的距离。3.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以企业为技术需求、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目的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本院在产学研方面积极申报部级产学研协同教育项目,推进网络资源平台。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让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四、总结

在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动力,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具有更大的应用性和产学合作条件,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之间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和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在学校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如果企业仅仅提供实训场所,有限的参与指导实训,那么就不能深化改革内涵,在经济高速发展、市场逐步成熟的今天,学院本科教育很难达到办出特色的目标。

作者:袁连海 刘华春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