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视角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提高教学质量视角下计算机教学论文

1影响计算机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1.1课程的特殊性与教师教学经验的欠缺

除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的学生较少接触到该专业的相关知识,并缺乏对这门学科的基础性认识。简单来说,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认识还停留在信息搜索、聊天交际、购物办公等常用功能上,但并不了解如何运用计算机语言及相关程序来实现这些具体操作,更不清楚计算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这为开展计算机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课程自身的繁复性与困难性则加剧了课程顺利进行的难度。此外,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难度偏大且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多数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另外,还存在教材内容滞后、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情况,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这门新兴课程怀有疑惑和恐惧心理。另外,教师在授课经验上的欠缺也对计算机教学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我国,计算机课程开设较晚,且教师缺乏相关授课经验,这导致该课程的授课方法单,造成授课过程沦为照本宣科,削弱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实践意义。此外,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令不少教师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而这种边学边讲,缺少备课经验的授课方式可能导致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难点问题,进而拖慢授课进程。

1.2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计算机教学大多开始于小学,细致而分类的知识讲解则是从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这种情况的产生源于学校对计算机课程的关注。不难发现,计算机课程的授课频度基本保持在每周1~2节,而这种授课密度几乎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很容易导致课程开展上的脱节,使学生在下节课开始之前就已经遗忘了之前学习的内容,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课堂效率不高。此外,部分学校及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在课程准备环节上存在消极敷衍,缺乏创新的情况。而学校在计算机机房建设与相关软件提供上也不积极,导致学习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脱节,使课程丧失了实践应用的意义。总的说来,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外部环境还处于发展初期的不稳定阶段。这种不稳定既源自相关经验的缺乏,也源于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开展的不顺利。理论教师缺乏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负责实验监管的老师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及对学生发展方向的重视,这使得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对课程的重视都十分不足,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始终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1.3理论与实践操作脱节,教学目标不明确

计算机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此确保学生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了解,并通过操作进一步培养对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就业中拥有相关技术优势。然而,由于硬件设施上的限制以及师生学习意识、学习经验的不足,不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知识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基本内容的普及,缺乏进入相关机房、参与实践操作的环节。理论与操作的脱节使本就内容复杂的计算机课程变得更加晦涩难懂,使教师很难对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讲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不利于相关能力的长期培养。此外,由于考试成绩与教学进度的硬性规定,部分教师选择将大量授课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以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良好的成绩。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容易使学生对上机操作环节的忽视,陷入传统应试教育的误区。另外,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的理论授课也会对课堂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性把握上,部分教师的课程安排与授课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的课程内容调整。这造成了计算机教学质量不高,教学课堂千篇一律的现象。

2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方法

2.1做好备课工作,优化授课方法

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使其成为不少就业单位十分看重的学生能力。通过做好备课工作,优化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方法,可以实现教学效率与授课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课堂上,应从贴近生活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入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对计算机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之后,通过逐渐加深所学内容的难度,让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有关计算机语言及程序编辑方便的内容。充足的备课准备工作不仅能帮助老师合理安排授课内容、调节上课节奏,也能使教师自身对所将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提高授课质量与课堂效率。授课方法的优化主要是指提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综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实现课程内容的丰富,也能通过转变授课方式来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确保课堂的高效率。如在表格设计教学中,教师讲解如何插入表格,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美化表格和格式优化设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简言之,就是通过改变教师口述的传统授课方式为教学带来新意,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新发展。

2.2做好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实践

计算机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多且知识点复杂,需要学生进行长期专业性学习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掌握。然而,由于相关理论知识先对抽象而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案例分析为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形象而深入的了解。案例选择要以课本知识和习题难度为出发点,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性且难度适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分析使得学生在无法直接进行实验操作时也能通过案例与教材内容的结合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例如,学习PS技术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处理后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原图和修改之后的图片来了解PS的具体应用范畴。此时,学生能更加直观深入地了解相关工具操作的效果,并对该技术产生学习兴趣,从而将课程学习转变为寓教于乐的一种活动。另外,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课后操作也能实现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时与机房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无法充分彻底地理解所学知识,但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使课后练习成为可能;同时,这也为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创造了可能。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计算机课程从一门理论学科转为了实践课程,这使学生讲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索更为深入的计算机知识。而这种探索精神则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关键点,降低学习难度,改善理论课程过于枯燥的情况。比如,在学习Office软件之后,把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帮助其他老师打印及编排相关教学Word文件;或帮助学校设计及制作简单宣传海报;或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一些精美的PPT课件;或制作一些简单的Excel表格。学生们完成任务后,各组进行展示和分享,并点评其他成员的优缺点。又如在制作网页课程中,教师的示范演示与学生的现场展示操作相结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可以在其他同学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其他同学也会以演示学生为榜样,好好学习知识,争取下次的展示机会。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竞争心理,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争先争优,从而起到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所以,只有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才会真正提高实践课教学效率。

作者:胡秀浩 单位:天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