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家庭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引导支持不足,大学生劳动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学校育人的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1]。“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在“劳动教育”的概念上延伸出来的,在教育背景和对象上做出限定,更加强调“新时代”这一背景和“大学生”这一对象。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主体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劳动的观念、技能和良好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具有吃苦耐劳和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并且通过学习劳动技能,最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教育”重在“劳动”,“劳动”是需要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真正有形的劳动,只有在实践劳动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劳动的意义和真谛。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2]这一重要表述强调了要树立怎样的劳动价值观。然而新时代的大学生习惯了高科技物质生活带来的享受,对劳动的感知触觉越来越淡,劳动价值观扭曲。因此,在新时代进程中更加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唯一方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者———青年劳动者,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更加有理想、有恒心、有担当。通过劳动教育,让大学生在努力拼搏中展示自己,成为祖国伟大建设的栋梁之材。通过劳动教育,厚植大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热爱劳动成为全社会共识的新时代,脚踏实地的做人,兢兢业业的做事,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更是紧迫的。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劳动”问题发表过多次讲话,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十分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大力度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同时将教育视角逐渐转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在参加体育必修课程和社团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标;在社会劳动教育中,大学生作为公民在参与社会义务自愿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充实了自身劳动理论知识,而且掌握了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提升了自身的创业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就业创业能力也就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生存的重要法则。但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大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眼高手低、劳动技能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求。

(一)家庭对劳动的认识存在误区

家庭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起点,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孩子以后的劳动观如何与家庭的初步劳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大多在艰苦环境中长大的父母辈,不忍心再让自己的子女吃苦受累,更加不舍得让子女去劳动。于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富养、娇养的态度,疏忽了对子女的基础劳动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总是围绕着对学习成绩展开,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不用干活,让孩子也产生只要学习好就行,从内心深处抗拒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

(二)学校忽视劳动教育的作用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正确劳动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也不是简单的靠赚取多少学分的课堂教育就能收到效果的,而是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深化认识、强化复习、持续渗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单纯的将大学生智育作为教学目标去完成,没有认识到脑力智慧和体力劳动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忽视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应用;或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以脑力运用为主,忽视了体力劳动的意义,所以组织大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次数较少,与理论课时数不成比例,忽视了劳动育人的作用。

(三)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引导支持不足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延伸与扩展,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然而,企业公司、工厂等社会组织没有很好的履行劳动教育的社会责任,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另外,政府机关、媒体的宣传引导不够,并未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三、新时代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实践劳动者,是一项需要各劳动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家庭、高校、社会以及新时代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立体系统。

(一)发挥家庭育人的基础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学习榜样,教育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所以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根本起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示范。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传授必要的劳动技能,将劳动教育融入家风。汤显祖寄劳动于家风中,用“闲游不是儿家业,大好归来学种田”来教育儿子重视农业,参加劳动,通过正道的劳动助力自己成长[3];南宋诗人陆游告诫儿孙“畜豚种菜养父兄,此风乃可传百世”,传递以农为本、崇尚劳动的家风。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勤恳劳作的劳动习惯的养成。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应该将这些生动真实的家庭劳动教育故事,作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代代传承下去,充分发挥其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作用。

(二)发挥高校育人的主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高校在劳动教育理论课教学时,应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观念来武装学生的头脑,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探求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观点,这样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和理解力,确立正确劳动价值观[4]。

2.探索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要来源,优化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需要转变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模式,创新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在理论必修课程中把劳动教育工作做扎实。丰富教育形式,开展实习实训。只有通过构建理论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学到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

(三)营造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1.营造热爱劳动的社会氛围

教育家爱伦•凯说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全社会要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实现劳动认知与劳动价值的回归,让大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学会与人交往,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要营造尊重劳动者的氛围,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的价值观。宣传大国工匠中大勇无惧、大技贵精的先进典型等,创作以劳动主题的文艺作品,建设以劳动为主题的景点,形成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

2.注重政府机关和媒体的正确宣传引导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和协调各种社会组织履行劳动教育的社会职责,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场所,让大学生参与到生产劳动中去,使大学生经历更多的劳动过程,鼓励大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成果。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要注重向社会大众宣传党中央,特别是总书记有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讲话精神,宣传“90后”“00后”涌现在抗击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迹,他们的故事更能激发作为同龄人的广大青年大学生的共情。通过这些鲜灵活泼的案例宣传,大学生可以根植劳动最光荣的观念,进一步把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铭记于心,最终切实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四、结语

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5]。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只有营造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家庭、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才能够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和谐而又健康的发展。

作者:牛华亮 单位:吕梁学院 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