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例6篇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1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4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2

论文关键词:人口红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经济增长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78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加严峻,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6.7%,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呈现下降趋势,劳动力无限供给带来的人口红利时代渐行渐远,我国已开始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在新的时代,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获取竞争优势从而保持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一旦人口红利消失,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我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对各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且趋势难以在短期内被扭转。

如何进一步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呢?关键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更是取决于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其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相关机构通过培训、教育、引导,着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人口红利的二次开发,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渠道。

一、人口红利渐失与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到来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在生育高峰过后,总人口中少儿和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而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中间大、两头小”的“黄金比例”),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资源以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现象。人口红利的主要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而抚养率较低;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先驱威廉·刘易斯提出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论,深刻揭示了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供给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与技术相对落后的传统农业共存,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大量的低廉的劳动力,支持了这些国家最初的经济增长,产生人口红利,并一直延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短缺,经济增长方式被迫转变为现代增长方式为止。劳动力供求关系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被称为“刘易斯拐点”,它是剩余劳动力达到顶峰转而开始下降的那个时点。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人口红利的渐失,这一结论已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实践的印证。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农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城市的老一代农民工对工资待遇要求很低且吃苦耐劳,从而使我国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增长过程。资本与廉价劳动力相结合带来丰厚的人口红利,企业以低廉的人工成本使其产品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我国也赢得了“世界制造工厂”的称誉。据我国社科院调查,改革开放30年,农民工对gdp的贡献率达21%。我国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度人物。《时代》周刊评价,“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时期,我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我国农民工”。

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最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出现“用工荒”,2010年用工荒在珠三角等地区更是愈演愈烈。2007年5月我国社科院的题为《我国就业增长与结构变化》的一份报告认为,我国正由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峰值后转而下降而出现“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正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关键点,由粗放式增长转向科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由劳动和资本投入转变为全面提高的生产率。基于此,“用工荒”或“民工荒”并非全无好处,它会倒逼经济转型,更紧迫地促成驱动要素的转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尽管目前人们对于人口红利期是否真正结束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但“用工荒”的出现已成为一个节点,人口红利的持续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如何进行人口红利的二次开发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一个旧的劳动力时代快要结束,一个新的劳动力时代即将到来,由综合素质低、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中国式经济奇迹在未来时期将不复存在,新生代农民工在“十二五”期间或更长的发展阶段对于保持经济增长必将发挥生力军作用。站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的视角来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可以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国家和区域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与上个世纪相比,农民工群体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生于20世纪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迅速崛起,他们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农村进入城市并逐渐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据统计,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约1亿人,占农民工群体的六成以上,成为近几年来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和收入期望值高、对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而工作耐受力低,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大多没有务农经历,有的初中或高中毕业便进入城市打工,有的出生并一直生活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在对农村生活的认知、成长经历、成长环境、外出打工目的、工作态度、价值观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都有很大不同。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时期,技术更新换代快,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提高综合素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农民工中初中未毕业的约占45%,初中毕业但没有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约占33%,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大多数尚未完成高中阶段教育。我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郑风田教授指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各类技术培训的占16.4%,无技术的占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占5.2%。由以上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无法快速有效地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基本上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的行业。国家统计局2010年3月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五大行业,同时,他们因为职业流动性很高而对每个行业、岗位的了解蜻蜓点水,每项职业技能只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可见“民工荒”实质上并非劳动力“数量荒”,而是“质量荒”、“教育荒”。因此,为适应产业升级和调整落后产能的客观需要,要让他们成长为拥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高的现代产业工人,尽快成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合格的生力军,必须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有效提高其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开发其潜能,实现人口红利的二次开发,以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非常强烈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目的已不是主要为了养家糊口,而更多的是为了实现个人发展和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强,但职业技能水平总体还偏低,就业能力不强,所以他们对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接受职业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其技能,使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还可以使其获取更高的工资,提高生活水平。通过访谈发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感觉到危机:从理论上说,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原来在学校里学的知识难以赶上生产技术的进步;而实践上,他们又没有企业资深员工的技术精湛,若不继续学习的话,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将越来越弱。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1、缺乏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困难。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工作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管,各部门的培训管理自成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培训监督机制,还没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导致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突出。造成组织协调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

2、各地方政府落实不到位。各地方政府正处于落实中央政策、制定和实施本地政策的初始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培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职业教育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师资,尤其是高端技能型教育师资,缺乏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后就业的跟踪服务和反馈机制。

3、职业教育机构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实施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机构很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因而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职业教育机构难以了解用工单位对人才的规格、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需求和变化,无法提高自身的培训质量。

4、职业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改进。随着教育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和普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方式和手段也需要改进,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设施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否则很难满足城乡统筹就业的需求。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不充足

1、政府投入不充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基础建设范畴,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应居主导地位并负主要责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还没有形成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进行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新生代农民工的转出地一般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非常紧张,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受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村劳动力根本无法享受到转入地政府举办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到2012年,国家将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来解决4000万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算起来平均每位农民工培训得到政府投入大约为250元。这样一是不能解决全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二是对每位新生代农民工的资金投入过少,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可见。政府需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担当起应有的主导责任。

2、企业投入不积极。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就业促进法》也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虽然政府出台政策规定企业要对在职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但多数企业并没有真正履行。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行为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重使用轻培训,企业非常看重短期可见利润,而对长期投资及间接收益往往忽视。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的投资回收期长、风险大,且农民工稳定性差,所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力度非常小。不愿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大多是“学徒式”的培训。只是局限于就职前的简单的岗位培训,对工作技能和劳动者能力的培训不足,更不要说进行涉及到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处理等的行为养成培训和职职位向上流动的发展性培训了。据《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企业员工培训现状》显示,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3%—5%以上的企业仅为8.7%,占销售收入0.5%以下的企业有48.2%。

3、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弱。《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主要在1000——1500元的范围内,工资水平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标准,再有被克扣、拖欠的部分,其收入相当微薄;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追求时尚,他们日常生活消费和开支占工资收入的44.7%。去除日常花费及补贴家用后,根本无力支付参加职业教育的费用,农民工收入水平过低,个人投入不现实,成为我国农民工培训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内容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职业院校及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实施。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等方面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并且有些院校把办各种培训班作为创收的重要途径,重招生轻培养,重理论讲授轻实践锻炼,农民工参与培训所学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在时间安排上,学校教育学制长且教学计划比较固定,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灵活安排培训时间的要求。有些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形式化倾向较重,实际效果不明显。

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1、社会各界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做好工作的关键一环。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栏、发放宣传单、设立职业教育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及时向广大农民工群体传达职业教育信息,宣传中央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及规章制度,深刻认识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人口红利二次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本人的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现实,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1、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壁垒。让长期在城市工作、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逐步建立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提供配套的保障措施。

2、逐步建立免费职业教育制度。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新生代劳动力预备制的培训”,“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属于基础建设范畴,农村职业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国家层面的受益性。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社会的稳定。中央和地方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投入力度,把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划归流入地政府的职教体系中,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范围,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为辅、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3、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意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4、整合各级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扶持企业、民间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培训体系的成长,城乡职业教育体系要合作与联动,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职业教育机制,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差距,逐步完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逐步形成不同教育主体有序分工、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及各教育培训机构主渠道作用

职业院校及社会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配置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培训模式,科学制定教育培训计划。

1、职业教育内容要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结构的要求。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内容的要求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改变传统的低层次的、单一性的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适当调整文化课内容,加大实践课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新问题,要在传统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之上,增加心理、观念和思维培训,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职业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以知识、技能与思想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具有知识价值、技能价值和精神价值并符合现实需要,这样才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以说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根据他们在年龄层次、文化程度、工作性质、技能高低、就业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分类型、分层次进行培训,并不断创新培训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学校教学尽量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并且给予学员更多的时间提问,把不懂的地方当场弄清楚。

2、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指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讯联系的教育形式。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远程教育能有效满足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学习时间不确定性的特点,为实现农民工培训提供便捷服务。在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学习态度、网络环境、上网技能等条件已经初步具备。需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在线授课、答疑要求的师资队伍,充实网络资源,扩大网络覆盖面。

3、将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采用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一是根据企业岗位需求举办短期技能培训班,让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投入产出效应。二是要考虑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发展和不断提高学历的要求,将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起来,实行培训学分制度。当培训学分累计达到规定数量时。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成人高考或自学考试,免费提供考前培训。

(四)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企业要提高认识,在国家政策支持、资金补贴和制度约束下,承担起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主体责任。

1、要加强校企联合。职业院校及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引导和在岗培训,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必要设备,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3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教育理论包括对马列、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以及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体系。如关于百年大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关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关于提高教育质量,又红又专,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等。这些系统的、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是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研究、宣传、实践邓小平教育理论,对于认清和抓紧解决当前教育问题,切实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屐纲要》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对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以伟大政治家的眼光和大教育的观点,“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反映出他的整个教育理论立论高、意境深的特点和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高度洞察力和深刻见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邓小平论述教育问题时,总是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髙度,站在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和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高度,从实现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高度统筹全局、高屋建瓴。其二,他把中国的教育发展摆到全球的背景上来考察。邓小平曾总结出中国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得出“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提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还要放眼世界。他在考察教育发展状况时,一贯坚持比较的方法,并把抓紧发展教育作为我国赶上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其三,邓小平认为抓紧抓好教育的关键在于领导。因而他的许多言论和观点大都是针对各级领导讲的。

 

从战略高度抓教育,应是各级领导时刻牢记的座右铭。其四,邓小平常在着重阐述国家建设、经济和科技问题的重要文章里,论述了许多重要的教育问题。他对教育的许多精辟见解,往往反映在主要论述教育问题以外方面的文章里,这也进一步说明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在进行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中,对我国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四化建设百端待举,邓小平“最关心是人才”,认为“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切实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他反复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紧抓好教育工作,严格要求,少说空话;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比如他多次提出要增加投入,再困难也要照顾科教经贾,等等。

 

——十年动乱之后,在一切尚在恢复和治理的困难时刻,邓小平亲自指挥教育界“拨乱反正”,大胆推翻了“两个估计”,肯定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成绩,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恢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他对知识分子做出的正确评价,即知识分子不但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而且是工人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他多次恳切呼吁要下决心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切实地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与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对教育工作者本身,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目标,促进了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建立面向21世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道路,使我国新时期教育从长期单一的、呆板的模式中摆脱出来,初步形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次层、多规格、多形式的教育体系。他在1992年初发表的南巡重要谈话和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多做实事等重要指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确立,深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对马列、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邓小平教育理论对马列、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教育、发展和创新包括三层涵义。

 

首先是继承。在基本观点上,与马列、毛泽东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考察教育问题,把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且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方针。

 

其次是发展。由于时代在前进,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任务不同,必然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特点。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时代,他观察当时童工和文盲工生产劳动的实际,研究欧文教育实验报告,展望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提出了“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提出了“早期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两个结合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夺取政权、巩固政权是当时的中心任务,因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邓小平教育理论是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起来的,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是中心任务,“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按照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指导思想,对新时期、新情况做出与时俱进的正确判断,提出创造性的观点,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列、毛泽东教育思想。

 

第三是创新。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特点,是在新时期把马列、毛泽东没有经历过和认识到的问题明确了。邓小平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发展置于当今世界经济技术发展及教育改革总趋势下来考虑,又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宏观方面的要求。一是使教育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二是“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四是人人普遍受教育,普遍参加生产劳动。根据“两个普遍”的原则,企业、工厂等生产部门从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关心支持教育,为学生的生产劳动教育提供场地和技术育等,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劳动训练。根据“两个普遍的原则”,整个教育过程形成了早期性、连续性、回归性、职业性、终身性;从学前教育到普通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形成了空前发展的生动活泼新局面;生产劳动中的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乃至老年大学也如雨后春笋。这一教育——劳动——再教育——再劳动,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回归、不断适应、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教育制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列、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宝库。

 

总之,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教育能否充分发挥基础工程作用,最终取决于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适应程度,取决于教育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为此,在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与结构,充实和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拓宽办学途径等,郤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1.“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关于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这一战略思想同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的构想是一脉相承的,从更广更深的涵义上说,也反映了他从当代世界发展与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对教育提出的总体性要求,即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经济、科技、文化挑战,为民族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未来培养合格人才。教育要适应于、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适应与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正如邓小平所说:“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这种需求既体现在宏观方面教育发展规模,各级各类学校比例,专业门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相适应上,也体现在办学思想、教育教学模式及培养人才的素质规格如何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要求等微观方面。这是教育界必须做好的大篇文章,是教育界长期致力于解决而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个总体问题。

 

“三个面向”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针,其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首先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教育观念的革命。应当把它作为行动的先导,着重进行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内容的整体改革。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存在着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世界,“面向未来”不仅是物质文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未来,而且是各种意识形态并存的未来。因此,我国教育的“三个面向”存在着思想上、技术上两个挑战,不仅应在智育、技术教育方面提出新的任务、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德育方面应同时提出新的内容和方法,不然就培养不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两个文明并举,避免失之偏颇。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教育,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为社会主义培育4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人才素质提出的综合性要求。首先,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方向的具体表现。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更主要是人的现代化,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时代内容,为培养“四有”新人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易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滋长,因而培育“四有”新人,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与艰巨。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要从培养人才的途径方面考察,更应该体现在教育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邓小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提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迅速提高,要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邓小平关于“教劳结合”的思想,不再把“生产劳动”简单理解为具体的劳动项目,而是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的广泛领域,因此这不仅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 现代 通讯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新经济的雏形,目前它正在向 发展

关于新经济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有些学者指出,“新经济”存在“宽”、“窄”两种含义,“宽”的含义是指起源于美国、扩展于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窄”的含义只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①。目前较多的观点属于前一种,即从知识经济角度来对新经济进行定义,认为新经济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微 电子 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主要手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面向全球化竞争的新经济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网络 技术为当代世界经济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新经济的雏形,目前它正在向包括

2.2人力资本积累在 经济 增长与就业中的作用凸显

工业 经济时代,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或以体力为主的集体活动,此时劳动力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中,只要能恢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就可以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居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在新经济条件下情况则大不相同,整个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劳动力个体对就业的依赖程度、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投资。可见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增长,而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消费与投资是经济系统运行以及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方面,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的个人私事,而是与投资有了相同含义。广义上讲,劳动者的消费与投资是等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w.舒尔茨之前, 历史 上曾有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关注人力资本,一位是亚当·斯密,他在当时大胆地把全体国民后天获取的有用能力视作资本的一部分;另一位是h.冯·屠,他进一步主张将资本概念应用于人;欧文·费雪则“明确而令人信服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w.舒尔茨充分地研究了来自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并进一步界定了人力投资的范围和内容,他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这类资本(指物质资本一一引者注)与收人相对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了。……然而,人力资本则无疑是在按照一个比再生产性(非人)资本高得多的速度不断地增长着。”tz}。经济学家的上述研究思路说明,人力资本在 现代 经济 发展 中的作用增强是一个历史趋势。

由于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教育 的地位将在新经济条件下日益突出。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而是指现代整个教育制度,其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 网络 教育、在职培训等等。从前面关于创新劳动无限需求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在新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持续经济增长,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它保证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剩余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扩张,呈现出递增趋势。由此可见,教育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作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总量增长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教育本身亦将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这表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教育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并且教育通过就业进一步影响不同劳动力群体的收人水平。

2.3劳动力转移有了新特点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劳动力流动都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大量的劳动力又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克命题”。然而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一方面仍保持这一基本流动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代表新经济特点的行业象信息技术、 计算 机、高新技术等领域,其劳动力需求尽管也需要从第二产业转移一部分,然而更多的却是依靠新增劳动力群体中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填充,而不是象过去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那样,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由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来实现〔3;。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将充分享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如果劳动者更换就业岗位,不一定严格依赖于就业场所的改变,他甚至完全可以在家里受雇于千里之外的一个厂商,因此劳动力在就业空间上将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3结论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邓小平和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 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