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形象设计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形象设计师一职诞生于欧美,是一个运作很成熟的行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王室贵族到每个大中型企业,甚至每个社会成员,都会接受个人形象的学习。国内1998年由于西曼女士引进并整理了适合中国人的完整理论,并成立了专业的形象设计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形象设计师原本是专门服务影视明星、政治领袖、商界名流,今天,更多的人也希望请形象设计师做自己的形象顾问,为自己进行魅力形象指导,让自己更能有魅力、更能具备竞争力。形象设计师不仅可以帮助个人进行形象塑造,形象指导,更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形象培训、员工形象培训等工作。形象设计是运用各种设计方法,对人的整体形象进行综合设计再塑造的人员,主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与顾客沟通、相关专业测试等手段,发掘其内在的个性,并根据顾客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整体风格、衣饰搭配、色彩、体形、化妆、发型、礼仪、体态语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整体的包装造型,使内在个性有恰当、丰富的外在表现。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为普通消费者或特定客户提供化妆设计、发型设计、着装指导、色彩咨询、美容指导、摄影形象指导、体态语言表达指导,礼仪指导、陪同购物等。据统计,目前日本专业工作人员47万人,国内从事色彩及形象设计的人约10万人,行业发展空间无限。我国的形象设计业和国外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认识和要求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增大,形象设计职业也变热。但就目前行业状况来看,多数是从其它相关行业转型过来学习形象设计,成为形象设计师的,整体学历偏低,而且行业内部混乱。因此,现在很多高校也设立了与形象设计相关课程。高校设置形象设计课程优势是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和高学历专业性人才,因此,学生学成后对自我提升很有帮助,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形象设计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二、形象设计课程改革的方法研究

1.完善课程内容衔接

打破固有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界限,整合课程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把形象设计三个阶段授课内容做些调整衔接,避免重复课程内容,使学生首先能熟练掌握化妆技巧、形象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诊断工具的使用,学会个人形象设计诊断的基本方法及工具实用,并且通过实例练习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个人的诊断及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并进行分析整理。最后能熟练服饰色彩搭配和款式搭配技巧,在形象设计实践运用中准确把握流行色和流行款式,不断研究创新,整理衣橱和陪同购物的技巧,综合形象设计整体搭配练习。这样衔接起来使学生更循序渐进系统规范的进行专业学习,也有利于内容的贯通融汇。

2.理论基础课授课方式增加互动,理解性记忆更牢固

改善授课方法方式,规范授课内容,建立灵活的授课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创新,灵活进行形象设计实践的能力,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人的形象需求。形象设计中的基础课学习很重要,基础扎实才能更好的推进后面课程的实操与演练,而理论课程授课的难点在于讲授时由于理论知识体系复杂,需要记忆的知识过多,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枯燥,同时也容易将理论基础知识混淆。如果一味的死记硬背也不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在授课形式上更灵活些,可以多增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学习与总结,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的结论。当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得出结论时再进行总结,可以加强记忆,同时不宜混淆。当多个理论知识点相似通过互动发现学生混淆时,应该立刻进行知识点的对比解释与总结,清晰学生思路,及时纠正与区分特点。授课方式也不一定都是老师讲学生听,也可以设置学生讲授环节,这个环节比较适合放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理论基础,需要知识拓展的环节。老师可以针对知识点设计些题目和要求,让学生填充内容,分小组讨论,并且提出方案,最后公开讲授自己观点和想法。通过调整,增加互动后学生暴露问题便能够及时纠正解决,也更能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程度,有利于及时调整授课能内容。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讲解,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经常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想法和创意,推动课程的调整与改革,也为今后的延续性课题研究提供的很好的依据。

3.研究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形象设计课程的现状,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阶段性课程实践成果为检验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往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形象设计及相关专业人才方向培养;并且注重新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面研究。实践课环节增加授课工具更生动直接帮助学生理解。形象设计三个阶段的课程都需要一些上课用的教学工具,而现在课程授课基本工具还很欠缺,因此会影响授课效果。添置最基本的授课工具如在形象设计的诊断课程,需要用到专业色布来诊断专属每个人的色彩季型和用色范围;用领型工具、女士丝巾、男士领带、饰品等工具来测试和诊断个人在9大风格中属于那种风格。诊断课程在形象设计课程中属于重点和难点。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样貌特征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色彩季型,风格也不同,要想掌握诊断的基本方法,首先就要学会诊断工具的使用,还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完全掌握。而以前的课程因为缺少授课工具,基本都是靠粘贴杂志,学生自带些衣服配饰来学习诊断,这样教学效果不好。相信通过向学校申请建立专业教室,会逐渐配备教学工具和设施,相信以后上课会更加事半功倍。现在形象设计的诊断课程,案例分析与教师讲评环节都是以本班学生为模特,在进行色彩季型和风格诊断点评时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缺少丰富的实例来巩固判断,因此在诊断环节应请些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模特来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案例的多样性来提高学生对不同季型和风格人群的认识度,改善授课面单一的教学效果,通过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分析和诊断,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结合实际情况,符合市场需要培养人才,因为现在形象设计行业主要服务人群往往都是28岁以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目的通过调整和改革增加了诊断课程授课环节的模特,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模特进行分析总结,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分析能力,为学生今后实操训练提供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结合现状调整服饰搭配与陪同购物课授课方式和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和引导教学。可以在授课地点与方式上有所调整。在众多服饰品中选择搭配适合指定模特的服饰,并且搭配和谐,客户满意是服饰搭配与陪同购物课程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整体形象设计服饰搭配练习,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设计课程内容和练习地点,例如:可以指定一些大众自选的快餐式品牌(如H&M、ZARA等)介绍给学生,让学生3-5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练习,每组选定一个为模特,到指定品牌,为模特挑选职场、休闲、约会场合的服饰,最后拍照做成PPT介绍每组的难点、经验和收获,最后老师总结并给出建议,和改进的方法。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并在掌握方法的同时,还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因此这样的练习比在课堂上列举别人的成功案例更实用更直接。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服饰搭配练习,效果很好,学生学习热情高,而且很积极主动的讨论方案,选择地点与品牌,有的组还超额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合作,做为设计师进行搭配的同学提高了自信心和实操能力,做为模特的同学打破了自己原有的风格,惊讶自己的蜕变。每个不同的小组讲解搭配设计时,其他各组也都学习到了经验和方法。做为老师,学生的创意也带给我了很多灵感和教学收获。因此这样的设计引导教学有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4.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与市场竞争力

首先,是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参赛是提高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很好手段,因此一般会从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鼓励参赛,及时公布国内外与专业相关的比赛信息,并且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的同学给予奖励。其次,鼓励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的与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如帮助学校演出的同学设计形象;去形象设计工作室实习;指导帮助家人朋友购买服饰品;参与服装卖场服装陈列的搭配等。都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市场意识,增强社会竞争力,为今后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需要。最后,贯彻国家给出的大学生培养创新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率指出的“双证毕业”一个本科学历证书和一个专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在课程的内容中增加一些考取中国形象设计师资格证(中国形象设计师协会与国家劳动部认可证书)的考证内容。学习过形象设计基础课的时尚设计与管理班的学生都可以自愿去报考中国形象设计师资格证考试,去获得专业资格证书。这样既证明了学生专业能力,又有利于响应国家政策又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生毕业时就业竞争力。5.学科交叉性研究,拓宽学习领域形象设计课程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人色彩搭配规律和个人风格搭配规律的研究,并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并推动时尚行业发展;在与其他院校、专业形象服务机构交流学习、专家讲座等教学研讨过程中发现,学科间是互通共荣的,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找到深入研究的切合点。就以个人形象色彩规律而言,掌握了色彩与人的关系后,更清楚色彩搭配规律和方法,在研究色彩在其它领域的应用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如产品色彩、广告色彩、城市环境色彩等都离不开色彩应用规律,因此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既能拓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能推展就业方向,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更适应市场需要,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结语

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遇到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意运用。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更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和创新的授课方式,结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出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把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重点,建立一套完善、切实可行并有所创新的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并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建立与服装行业协会、形象礼仪文化研究会以及服装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推动时尚行业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李杰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