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保安范例6篇

形象保安

形象保安范文1

关于警察形象建设的思考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心得体会

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一、警察形象的含义及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六、七十年代,穿制服、戴大盖帽的行政执法者唯有公安一家,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有着绝对权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交通、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3、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 “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扮演着党委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在经常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三、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

警察形象应是人民公仆形象,让人民满意的形象。因此,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目标就是提高全体民警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树立起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严格执法的文明形象、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和安于淡泊的廉洁形象。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改善警民关系,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使人民警察高大形象在群众中不断得到升华。

(一)内强素质。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斜”。说到底,一个部门的形象是自己树立的,警察形象的好坏不是由别人吹捧或批评所决定的,是警察自己掌握着形象毁誉的“切换键”。因为,警察形象中的仪表形象、社会形象是外在的,而服务形象、执法形象是内在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在形象决定和制约外在形象,而内在形象又是由素质决定的。因此,要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最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在提高素质上花气力,着重提高警察自身素质和管好警察自己。

1、提高民警思想认识,不断增强五个意识。一是服务意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入世之后,政府的职能已由“管理”向“服务”转化。对于公安机关来说,“服务”决不是警务工作份外的负担,而是一种法定的、必须履行的职责,是应该提倡的职业精神和美德。因此,新时期的公安机关是集专政、打击、管理、服务于一身的多元职能的公安机关。民警只有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中,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让群众满意。二是宗旨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只有增强宗旨意识,认真思考和研究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树立起人民警察诚心为民的公仆形象。三是“诚信”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心为善并付诸实践,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这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后的公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公安机关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公安机关的信用是政府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公安机关既要做社会信用体系的管理者、维护者,更要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示范者、实践者。四是法律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追求平等、尊重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对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尊重法律、保障人权”是现代警察所必须树立的执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执法为民,实现司法公正,在群众心中树立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的文明形象。五是形象意识。形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形象反映素质,折射作风,表现文明,影响声誉,影响环境,所以有人说:“形象重于生命”。“树立公安民警的良好社会形象”,这既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公安大讨论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警务活动和民警管理。良好的形象,要靠制度规范和制约。只有通过对公安机关的工作、行为、装备进行规范,有效提高队伍的工作效能,重塑“文明之师、威武之师”,才能有效改善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共治。一要继续贯彻落实“五条禁令”、《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加强警容风纪形象建设。警容风纪是警察形象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展示警察风貌的窗口。人民警察讲究礼仪,保持严整的警容,目的在于展示公安机关的优良作风,做到举止文明,令行禁止,朝气蓬勃,雷厉风行,在行为举止方面显示出人民警察的威严,把他们铸造成新时代人民卫士。二要健全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严格培训,有效提高民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为此,要努力提高队伍的科技水平、执法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和口才交际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广大民警竞争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要以“治长”为重点,以“从严”为核心,建立健全从严管理队伍的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理并举,对民警实行“严治、严管、严教、严查”,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从源头上把住进人关,大力清理不合格人员,下大力气治理和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等问题,并将其与“治警打假”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队伍纯洁。

3、解决经费保障,改善警察形象。解决经费保障,让警察不再有后顾之忧,势必极大的调动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确保社会安定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促进治安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改善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意义重大。

4、提高公安工作绩效,努力创造安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社会稳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必须牢固树立稳定第一的思想,把维护稳定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依法严格治安管理,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这是树立人民警察社会形象的基本要求。

5、落实警务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形象转变。警务公开是把为人民服务承诺落在实处,使为人民服务具体化和规范化。实施警务公开,提高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减少公众和警察合作的盲目性,增加了公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警察加强服务意识和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形象建设。

(二)外树形象。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要树立起良好的警察形象,除了警察自身表现要好外,更要借助外力,提高警察的影响力。外树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展示现代人民警察新形象,即提高警察组织自身的影响力,为社会提供最佳服务,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争取更大更多的公众支持,获得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与外部的沟通联系,争取各种组织、团体和社会公众的支持与协助。一是要与人大、政协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安机关聘请的党风警风监督员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他们对公安工作的意见;二是要经常与纪委、监察、信访等部门保持联系,与基层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征询意见;三是要加强与民间社团的联系,邀请他们前来参观、座谈,获取他们的支持;四是要深入社区、农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通过请人民监督员、设立民警违纪举报投诉电话,邀请舆论监督等形式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作用,改进警察队伍中的不良作风,促进人民警察形象建设。

2、利用新闻媒介,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新闻媒介主要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工具。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等传播工具,宣传公安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宣传有关公安工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宣传教育,使警民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创造一个有利于严格执法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履行职能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取得的成绩,既要宣传民警的工作,也要反映民警的疾苦,以唤起群众对民警的理解,加深警民之间的感情交流。三是要大力宣传公安队伍的模范典型,挖掘题材,创作精品,教育感染群众,让群众真正了解公安民警、信赖公安民警。四是要向群众公开和宣传公安机关的办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构筑一个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的社会环境。五是要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减少公开曝光,防止产生负面效应。六要要开设与民沟通的渠道。如设立警民论坛,征集交流话题,搭建警民心与心沟通的桥梁,组织开展亲民活动,实现警察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加强沟通,促进理解,树立形象。

形象保安范文2

「关 键 词警察形象,建设,思考

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双管齐下,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警察形象,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本文拟就警察形象作一探讨。

一、警察形象的含义及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则是指人民警察给予人的直观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总看法、印象或感受,即社会公众对警察的总体评价。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无法适应形势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三是公安宣传工作不力,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3、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治警不严,惩处不力,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不能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一方面队伍中少数害群之马未能得到及时处置,不能使得后来者引以为戒;另一方面,无法约束民警的思想、行为,导致民警违法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二)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

1、期望过高,失望越大。相当一部分群众把民警当作“神”而不是当作“人”来看,他们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进而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

2、认识偏颇,混淆视听。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

3、认知有限,造成误解。由于部分群众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例如取保候审、保外就医、假释、监外执行等正常法律措施,常因人犯“复出”而被群众误解为徇私舞弊的司法腐败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

(三)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原因。

1、行政干预,滥用警力。一是由于公安机关执法权限较大,一些地方党政部门往往将公安机关当成万能钥匙,其他部门一遇上难办的事就让警察去管,无形中扩大了公安机关的对立面,从而损害警察形象;二是非警务活动过多,损害警民关系,影响民警的执法形象。

2、鱼目混珠,损害形象。六、七十年代,穿制服、戴大盖帽的行政执法者唯有公安一家,在老百姓眼里公安机关就是“大盖帽”,代表的是政府形象,有着绝对权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类行政执法人员不断增多,工商、、财税、城管、卫生及联防保安等各式“大盖帽”满天飞,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假冒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大盖帽”在群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损害。

3、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必要性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公安机关是党委政府与群众间最主要的沟通桥梁。民警是公安机关联系和伸向社会公众的触角,扮演着党委政府的公共关系人员的角色。公安民警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警察的言行不当也越来越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误解或纠纷。因此,只有良好的警察形象,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四)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树立新形势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需要。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有利于不断促进警察与社会各阶层群众的沟通,实现警察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树立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在经常沟通与交流中达到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从而树立警察公共关系新理念,使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方针在新形势下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

形象保安范文3

关键词:延安时期;气象人;作风纯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18—02

延安时期指中国共产党在陕北的13年,即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的吴起镇,1948年3月23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向华北转移。延安时期,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创了我国人民气象事业的先河。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延安清凉山下举办了第一期气象人员训练队,学员毕业后建立了6个气象观测站。9月,延安气象台在凤凰山下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气象台,人民气象事业由此起步。在气象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气象人形成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回顾历史,它将带给我们重要启示。

一、延安时期气象人保持工作作风纯洁的生动实践

工作作风是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的一贯风格。延安时期,气象人形成了勤学善学、艰苦奋斗、忘我奉献、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一)勤学善学,成效显著

延安时期的气象事业创建初衷首先是为满足军事活动的需要。当时,专业的气象人才极其缺乏。1945年3月,中央军委三局在延安清凉山下举办了第一期气象人员训练队,21名学员来自军队和地方,均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通讯基础知识的青年。学习内容包括地面观测、美军通报规则、报话机的使用等等。学员基础薄弱,但学习热情高涨,成效显著。学员毕业后,在敌后根据地建立和开展气象工作,出色完成任务。其中,6名学员在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建立了我党历史上的第一批气象站。

延安气象台正式成立后,根据当时形势需要,更加重视气象知识、业务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其勤学善学的工作作风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中培训,掌握操作技能。9月气象台成立,10月开始集中培训。培训目标非常明确,即保障等中央领导的飞行安全,尽早掌握气象知识和观测技术,担任气象观测的值班工作。美军气象人员担任教员,耐心讲解理论,手把手教练操作,教授重点是操作。学员年轻,课内认真听讲,课外巩固提高。第二,学习工作相结合,培养多种技能。学习培训结束后,学员承担业务值班工作,担任气象观测和编发天气报告的工作。工作中,气象台人员有计划地继续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例如,报务技能纯熟的同志教其他气象人员学习报务;一些同志讲授天气理论知识;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还向美国人学习开汽车、放电影。通过学习培训,气象台人员一专多能。第三,互帮互学,转战学习。延安气象台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工作时间也先后不一。由此,以老带新、互帮互学的学习方法坚持到转战山西、河北。转战途中,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坚持业务学习。学习的内容逐渐加深,范围更广,学习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第四,抓紧政治学习,进行形势教育。延安时期,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例如,转战山西期间,每天坚持学习,主要学习“七大”新、《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土地法大纲等。

(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延安时期,气象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学习方面:教室是清凉山的土窑洞,特别简陋,没有桌椅板凳,学员双膝当桌,石头为凳。缺乏基本的学习用品,废旧纸作为笔记本,锅灰水代替墨水。生活方面:吃小米、瓜菜、油极少,穿灰土布军装,七八个人合睡一个土炕,铺茅草。转战山西期间,气象台工作人员主要吃小米、黑豆、萝卜、土豆,基本上吃不到油和其他蔬菜。工作方面:延安的冬天零下20多度,气象台的工作人员衣服单薄,冻得打哆嗦,但还是坚持一丝不■地观测气象。进行探空观测时,需要把小油机用人力拉到山上发电。撤离延安,转战山西、河北期间,工作更是困难重重。1946年冬,气象台奉命转移重要物资器材,为了保住珍贵的器材和学习资料,气象台人员用背背、肩挑,山路崎岖不平,气象台工作人员走得脚起血泡,但工作热情不减。

在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气象台工作人员做出了准确的天气报告,为抗日战争、为重庆谈判、为中央领导人等的专机飞行的气象保障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撤离延安,转战山西、河北期间,气象人怀着创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雄心壮志,克服重重险阻,完好保存了气象仪器和学习资料,也为新中国气象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气象工作者。

(三)忘我奉献,团结协作

延安时期,气象人形成了为国家、民族和气象事业忘我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革命利益为重,服从组织安排。延安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基本以中央军委选调为主,大多具有较好的政治条件和相对较高的文化基础。有的在自然科学院读完大学一年级,憧憬革命成功后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但组织要求他们改学气象时,他们毫不犹豫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服从组织需要和工作安排。第二,严守纪律,团结协作。气象事业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直接承担为中央领导及其他政治活动飞行的气象保障任务,其人员需要政治上十分可靠。气象人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还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和经济纪律。同时,气象台的同志来自不同省份、单位、从创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战略出发,党按照“五湖四海”的方针调配工作人员。气象工作人员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二、延安时期气象人保持工作作风纯洁的历史启示

中纪委十七届七中全会提出保持党的纯洁性。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保持气象人工作作风的纯洁?延安时期,气象人的生动实践带给我们很多历史的启示。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一切工作都需要人去推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和平建设时期,更不能忽视做人的工作,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气象工作者的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思想活跃等新特点。这更加需要针对气象人才队伍的特点和气象工作实际,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责任意识、创新工作载体、探索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优良工作作风的形成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二)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的战略地位

延安时期,在《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强调:“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气象事业的发展,需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的任务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培训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明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干部教育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探索现代培训方法,注重培养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气象干部。一方面,从战略层面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从具体的工作作风维度训练干部形成勤学善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三)大力弘扬老一辈气象工作者树立的延安精神

我国的气象事业经历了60多个春秋的发展,正在气象现代化的道路上迅速迈进。新形势下,气象人更加需要学习、继承和弘扬气象人的延安精神。第一,学习老一辈气象工作者不为名、不图利,全心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的崇高思想;第二,坚持“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继承老一辈气象工作者从实际出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工作精神。第三,弘扬老一辈气象工作者严守纪律、服从分配、紧密团结、协作共事的优良作风。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

[2]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3]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编篡委员会.延安时代的气象事业[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4]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编委会.新中国气象事业回忆录[M].内部发行.

[5]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现代化60年[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形象保安范文4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本质安全化国企文化

1前言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弘扬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安全形象,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动力。让“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所有时空,让安全生产保证原油的稳定增长,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能源生产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理念,营造企业稳定、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依靠安全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安全文化素质,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做强做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打好坚实的人文基础。这既是中海油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海油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并在迎来又一次合作开发高峰后,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2中海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安全价值的文化,是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员工的强力磁石和树立企业安全精神的动力。中海油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石油能源生产企业,它是在水深几十米、几百米的大海中,在不足半个足球场的钢铁小岛上,将深埋海底几千米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出来的能源生产企业。建造一个钢铁平台最少也得投资上亿元,一个油田群一般需投资几十亿、几百亿元。在保证不发生跑、冒、滴、漏等险情,保证不污染海洋环境的同时,每天与带压的、甚至是高压的、易燃易爆的石油、天然气打交道,其危险性是可想而知的,其危险程度和所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因此,对安全的要求是第一位的、非常严格的。作为一家已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的国营大型石油能源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首先是来自国家指令的变化,政府不仅要求企业提供能源、创造利润、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要求企业保护蓝色海域,在确保不污染海洋环境的前提下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其次是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变化,企业不仅需要健康稳定的发展,确保国际大型能源公司的地位,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及利润,而且股东也以国际大型能源公司要求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向股东发放丰厚红利的同时,保证股东手中的股票稳定升值,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发展问题,考虑绿色的能源生产企业问题,还要想方设法取信股东、回报股东;

再次是来自员工的需求变化,员工的需求早巳超越了解决温饱的时代,他们对获得尊重、实现价值、自身发展及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非常重视,他们需要企业提供更加宽松、舒适、安全的软硬件工作环境;

最后是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中海油过去的行业垄断地位即将消失,国外大型公司直接进入中国市场后,在人才、市场占有率等诸多方面跟国内的竞争更趋于复杂、激烈,而现代的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培养、留住人才,是关系到企业盛衰存亡的大事。这些变化都要求中海油人以发展的、市场竞争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自觉的改变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自觉维护企业形象,确保安全生产,确保可持续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中海油在引进、运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必须学习核能工业企业,把安全高于一切、超越一切的先进经验,树立大安全观的思想,增强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感,让“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让高素质的员工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这既是中海石油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

3中海石油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是有继承性的,它不可能、也绝对不会被人们简单地扬弃。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并构建中海石油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中海石油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企业文化发展进程人手,吸收其中优秀部分并继承下来,扬弃自身文化中制约发展的、不健康的成分,再注入符合时代要求、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形成当代企业的安全文化的内涵。

3.11965年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典型的前国企安全文化

1965年2月,石油部一厂成立海洋勘探室,开始了中海石油开发的筹创时期。从1965年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海石油企业的文化是典型的前国企文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在大庆精神的鼓舞下,在服从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前国企文化优秀成分作用下,中海石油企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创业历程。当时,安全文化并未得到健康发展,凭政府热情,靠精神鼓励,忽视科学、不怕死、冒险为荣的言行占了上风。

3.2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变革中的国企安全文化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海石油企业成为了第一批受益者,埕北油田的成功合作开发,不但为中海石油培训输送了许多的高层管理人才,获得了中海石油“黄埔军校”的美誉,而且也使中海石油人真正接触到了现代石油开采的先进技术。此时,中海石油的企业文化充满了强烈的学习变革精神,在新、旧文化体系激烈的碰撞和冲击下,各种思维方式和理念也在发生着革命性改变。此时,企业安全文化已蕴藏在企业文化中,开始出现模仿和学习国外企业文化构建行为。因未能摆脱前国企文化的影响,只是吸收了部分适用的安全文化,在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中,开始重视、回避或减少政治色彩过强、缺乏科学精神、效率意识差、缺乏个性化等典型的前国企文化的不良成分,但忽视职工个人利益、对政府的依赖性强等国企文化的特色并没有改变,前国企文化仍占据着重要地位。

3.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正在健康发展的企业安全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在不断学习掌握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先进科技,在不懈努力并成功在海外分拆上市的推动下,为走出国门,中海油不得不在取得诸如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018000(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DNV(挪威船级社)第三方认证等各种国内、国际资格认定证书的同时,强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旧思想理念和管理模式。在不断运用各种现代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如正在大力推行的HSE管理体系,即“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等),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的过程中,在不断总结和改进的过程中,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使中海油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向现代化发展,使企业安全文化的现念,正慢慢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4中海石油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中海油在挖掘和发扬自身优良文化(如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完善和优化各项规章制度、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同时,十分重视总体规划自己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企业不但要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绿色能源、安全生产的社会形象,而且要在内部树立起奋发向上,“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氛围,使每一个成员在正确的安全心态支配下,在本质安全化的“机—物—环”系统中,注重安全生产、关心安全生产,使人人参与安全文化建设成为一种风气和时尚,让中海油人引以自豪的同时,自觉地维护企业的安全形象,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用安全生产的理念和行动保证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使文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作贡献。

4.1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能源安全生产企业”的良好形象

社会公众对现代企业,特别是股份制企业的认识和评价,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形象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大事。作为海洋石油能源勘探开发的生产企业,如何塑造自己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精神,是现阶段中海油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能源安全生产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既是由中海油的企业特征决定的,也是中海油持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到倒班期,中海油人就乘船或飞机来到了既无绿叶又无地气的钢铁平台上,在单调、紧张、危险中,开始了二十多天的石油勘探开采作业。在大海多变的环境中,从事寂寞和艰辛的劳动,稳定的情绪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安全生产的保证。这种精神和力量来自于中海油对职工的爱护和关心,中海油一直把“珍惜生命,文明生产”及“不断改善和提高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企业的根本政策;也正因为如此,中海油必将把“关心员工,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以及“以人为本”作为中海油长期不变的立企宗旨,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

中海油的生产必须是绿色的生产,安全生产必须是百分之百的,不但不能污染海洋环境,还应为清洁海洋环境作出贡献。为达到这些目的,必将牺牲许多既得利益,这既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也是中海油必须利用现有的科学文化技术去努力实现的目标,更是中海油向广大股民和社会公众所作的最好的安全承诺。所以,建立“绿色的、环保的海洋石油能源安全生产企业”既是奋斗的目标,也是中海油最好的安全文化形象标志。

中海油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能源生产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的总体规划:在内部通过宣传、教育,通过自上而下的宣贯活动,通过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贯彻执行这一宗旨,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以人为本的绿色能源生产企业”名符其实;在外部通过宣传和举办各种活动,向社会展示企业,使社会了解中海油,使“以人为本的绿色能源安全生产企业”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4.2坚持不懈地大力推广“本质安全化”建设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本质安全化”和“物的本质安全化”是预防事故的最有效的手段。人是生产、生活中的动力之源,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使全员养成“我要安全”的良好习惯,杜绝违章违纪行为,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达到人的本质安全化,是追求事故为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必由之路。因此,企业在进行安全文明生产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如采取宣传栏、专题安全知识讲座和竞赛、制作安全教育片、安全运动会、建立企业安全互联网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安全科技文化水平和安全意识,在企业内形成“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良好文化氛围,使新老职工都能自觉地遵章守纪、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既能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与健康,又能确保各类生产活动安全、顺利地进行。

在中海石油企业的钻井、生产平台上,各类仪器、仪表和报警系统既是员工视觉等感觉器官的延伸,也是必不可少的监视耳目。所以,确保仪器、设备、流程的可靠性,确保它们的本质安全化,是提高事故预防能力、保证安全生产的根本出路。学习核能工业在从核电厂选址、设计制造到调试运行、维护和人员培训等各种相关生产活动中都始终贯穿安全思想的先进经验,利用现有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手段,从设计、建造时就严把质量关、安全关,使设备和流程从本质上实现安全,不达标决不投产,通过不断地宣贯和培训,在员工中牢固树立“将事故隐患从根源消除”的“本质安全化”思想。

4.3完善用人机制,营造激励员工好学上进的安全文化氛围

随着海洋石油事业的发展,上千万吨的客观需要,使平台一线人员的新老交替较为频繁,由于缺乏人才和熟练工人,常把一些安全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员推上了工作岗位。如何对外来人员和新来人员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技能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本职工作、掌握应知应会知识、达到岗位要求,已成为现阶段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①先保证基层一线的技术力量,只有生产一线平安,机关人员才能坐稳;

②注意后备人员的培养,宁缺毋滥,不赶鸭子上架;

③先制定培训计划、要求和目标,编制培训教材,通过师带徒,传、帮、带和自学等培训方法,使培训人员尽快掌握应知应会的专业知识,并待实习期满达标后方可竞争上岗;

④营造开放、宽松、自由、鼓励创造力、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用人机制,激励员工好学上进;

⑤注意岗位知识的积累,通过在岗培训,巩固和提高应知应会知识。一方面既要为企业摸索出一条创造和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使各路千里马为海洋石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为留住人才创造条件,消除因人员频繁流动对企业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使企业在相对稳定中持续向前发展。

4.4完善法规制度,营造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

以现在推行的HSE管理体系为龙头,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实施奖惩,激励员工规范自律行为。持续改进HSE管理体系,完善各项安全标准,让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指导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教育员工不存侥幸和麻痹心理,牢记“平时多流一滴汗,难时少流一滴血”的警言,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保障自己的行为安全,不断营造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和安全文化氛围。

4.5齐心协力共建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深层次的人因工程的开发,是安全管理的升华,是理性的、系统安全管理的基础。它要求企业各主管部门都采用系统的观点和安全文化的理念,用安全文化的方式,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只有各级领导干部都带头学习和掌握“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提高安全科技文化水平,明确安全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将职工凝聚在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中,全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推动中海油向更高层次、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

5结束语

安全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提高,持续创新和丰富。只有得到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制订周密的规划,形成强有效的运行机制,着力创建自己的安全文化活动形式,并持续改进,才能形成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繁荣的中海油企业安全文化。笔者相信,企业安全文化必将为中海油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也必将为中海油的明天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誉载全球的安全文化形象。

参考文献

1徐德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形象保安范文5

【关键词】公安;形象建设;媒体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72-01

一、公安机关形象

公安机关作为社会的执法服务部门,肩负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神圣职责。在一定情况下而言,公安机关是政府形象的主要代言人,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是最为密切的,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到整个政府的行为,影响政府和党的形象。

何为公安机关形象?简单的可以从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两个方面来理解。

外在形象,包括公安机关的办公场所、警用车辆、警用装备以及公安民警在执法办案是的方式方法等。简而言之,就是一切可以为社会民众和公共媒体所看到的物质和现象。社会的观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与人们之间的社交相似,第一印象是会给沟通交往造成长久影响的行为。公安机关的外在形象是公安民警给人民、给社会的一种态度,也是其内在精神面貌的外在折射,是公安机关形象建设和管理的关键一块。

内在形象,是公安机关内部精神和公安民警内在的个人素养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和。对比企业内在形象:企业内在形象是指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人才、人员素质、科技含量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同样的,公安机关的内在形象就是以公安精神作为支柱,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工作导向,以工作中积累的公安业务实战经验为基础而提炼、升华、总结、概括并再进行自我运用的一种内在行为。

二、媒体时代

媒体的发展是其手段的多样化、参与人员扩大化、关注内容社会化的综合,最近几十年,媒体的发展已经经过了媒体时代、多媒体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现在已经来到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相互交织、高速更新,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人人都是通讯员,个个都有麦克风”是自媒体时代的鲜明特色。

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进行社会管理、舆论引导的主要渠道,也是党和政府机关、部门进行形象建设的必要手段。媒体的公众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一对一传递,中间人消失;信息即时但长久影响;反响较大。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群众在社会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越占据了主动性和舆论根源的地位,通过自我发声与自我宣传的方式,再通过社会传媒来扩大影响。因此,我们公安机关在重视传统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主体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媒体时代的电子载体,对其进行引导,使其朝着有利于公安机关工作的方向发展。

二、形象建设与媒体应用

公安机关与媒体的关系一直密不可分,必须充分认识到媒体在政府部门形象建设方面的重要性,要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公安机关与媒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为公安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保证各项公安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要做好内部和外在形象的双重建设,将公安机关最光辉、最正义的一面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除了做好自身的各项建设之外,我们公安机关还应当应用好媒体力量,完成以下工作:

(一)充分认识媒体的作用,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的认识程度和角度是直接影响公安机关工作方式的因素,不断的进行思想强化,进一步的深化认知媒体在当今时代的作用和其独特的地位,我们公安机关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更方便、更充分的应用,来为公安机关的形象建设提供最便利、最直接也是最广泛有效的途径。

(二)做好日常与媒体的沟通积累工作

自建国以来,公安机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扮演着社会中绝对强势的政府力量,因此部分领导人产生了“唯我独大”的一种强权思想,在潜意识中是不屑于和媒体沟通交流的。但是,自从进入媒体时代之后,媒体在社会舆论以及政府部门形象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已经愈加明显,而公安机关最需要媒体的时候就是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和涉警事件的时候,这个时候媒体能否发挥作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警媒的日常关系。

(三)制作应急媒体预案

自2005年开始,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的事情越来越多,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事件的同时也在学习与媒体的沟通。当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候,自媒体时代的媒体反应速度在某些时候是比公安机关还要迅速,他们的新闻敏感性高度发达。因此。公安机关要想在此时维护好自身的形象,必须在之前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预警以及应急媒体预案的准备。

(四)开放警营,媒体参观

形象保安范文6

一、激发认知兴趣,变枯燥为有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基础,是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充满动感和趣味的情境,设计引人入胜的情节,给幼儿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提高幼儿的关注度,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获得正确的安全认知。例如:中班安全活动《小鸭历险记》在课件制作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小鸭遇到的各种危险图片进行编辑、组合,配以音响效果,虚拟了小鸭历险的各种自然场景,让幼儿在虚拟的情境中探险,身临其境地根据需要选择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排除障碍,轻松习得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知识。整个活动,幼儿学习兴趣浓厚,活动氛围轻松愉快,教学成效明显。

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变静态为动态

信息技术能将静止的、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体,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而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孩子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而又形象地揭示出来,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如:把安全教育制作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熟悉的卡通人物、动感的画面……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将事物重点或细节部分突出放大、慢放画面、循环播放、重要片段反复播放等,从而使幼儿了解事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如: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地震是什么样子、房子怎么会摇摆、倒下,太难想象,演练时他们还会觉得像是玩游戏,而不能认真对待,达不到演练的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地震的画面和不懂自我保护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幼儿理解地震对人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幼儿的认知,使其逐步掌握逃生的方法。

三、捕捉日常瞬间,变无形为有形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很快就忘记了,看到了很快就记住了。”因此我们通过手机拍摄捕捉孩子活动的瞬间,变无形为有形,然后幼儿观看自己活动的情景,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中班安全教育活动《安安全全玩滑梯》,拍摄了平时幼儿玩滑梯的情景,运用多媒体技术画面的放大、放慢、定格等多种手段,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探索、讨论出哪些是正确的玩法,哪些是危险的、不安全的,这样让幼儿真实感知,不但容易理解,而且知识完整、印象深刻,并逐步内化为正确的行为技能,多媒体教技术引入安全教育活动,给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拓宽知识领域,变单一为多样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搜寻大量为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服务的网络资料、Flash课件、电视片段等,多渠道向幼儿提供与安全教育内容相关的信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如:当幼儿看到电视新闻里小朋友因玩火不慎造成伤害时,都脸色凝重,纷纷议论:“大火好厉害呀,把整个房子都烧了,太可怕了!”“大火把人都烧伤了,该有多疼呀!”看到小朋友在超市追逐玩耍,造成摔伤、夹伤、撞伤等意外伤害时,纷纷指责其行为的不当……运用多媒体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意外的发生就在自己身边,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教育,孩子们很快就能接受,懂得怎样避免伤害,意外发生后该怎么办,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提高。

五、解决教育难点,变抽象为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