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价值探析

红色文化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价值探析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动力之源。循化县红光村以独具特色的优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载体,着重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精神效益与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相结合,有效推动党员干部在以红色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参观、学习和交流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与精神追求,进而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奋力推进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业。

一、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具体实践

循化县红光村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指战员在当地开展革命斗争的史实为主线,通过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先烈事迹的方式,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的鲜活事例,作为扎实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多元化融合的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

(一)红光村的红色历史与红色资源。1939年至1946年,424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指战员被押解至循化县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其间,他们共开垦荒地1700多亩,修建巨型水车5架、住宅围墙60多处、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2盘、油坊5处。他们在身陷囹圄的情况下,想方设法以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机智顽强的斗争,巧妙地将五角星、镰刀、斧头、锤头等象征革命的图案雕刻在门扣、房屋瓦当和木质家具上,展现出无比坚定的革命理想、革命信念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87年4月,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军精神,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赞卜乎村更名为红光村,赞卜乎村清真寺更名为红光清真寺,并修建了刻有“红军精神光照千秋”的纪念碑。时至今日,红光村中仍保留着当年红军修建的房屋、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桌椅、磨盘以及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红光清真寺。2009年4月,红光村群众自筹资金修建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馆内以实物陈列、场景复原、设置宣传展板的方式,将平面场景和立体场景融为一体,使参观者以多维度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红军指战员在红光村开展革命斗争的英雄事迹,充分彰显了撒拉族群众对红军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二)红光村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大课堂。循化县红光村以红色遗迹多、红色文化浓、红色底蕴深为切入点,以红军指战员开展革命斗争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历史遗存和新中国成立后陆续修建的红军纪念碑、红军纪念馆等场所作为传承红色基因、汇聚复兴伟力的有效载体,将独具特色的优势红色物质文化资源及红军指战员开展革命斗争彰显的精神力量与时代价值相结合,增强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拓展了红色文化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视野,使其成为新时期开展党性教育、党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进一步深入发掘红光村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深刻研究红光村红色文化的理论价值,深度阐释红光村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推动以红色文化引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色文化在当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目标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红光村的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践,不仅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和现实中为什么“是”、为什么“能”等重大理论问题,而且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提供了新观察、新思考、新举措。

(一)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红色文化是传承红色基因和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载体与宝贵精神财富。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立足现实环境依托红光村红军纪念馆、纪念碑、红军小学、红光清真寺和红军文化广场等载体,讲述了红军指战员与撒拉族群众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追忆了红军指战员在逆境中坚持同敌人作斗争的英勇事迹,展现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执着追求,充分彰显出红军是一支拥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和铁一般担当的人民军队。

(二)实现教育培训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有形的红色遗迹、珍贵文物与无形的红军精神、红色基因相结合,把教育培训与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推动了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果用以深化认知、改造思想和指导实践。受教育者在真实的故事、鲜活的场景、振奋的精神中,不断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有效推动将红色文化震撼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功效转化为党员干部“见贤思齐”的内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围绕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精神困境与价值困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不断发现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整改措施。

(三)促进红色文化精神濡染转化为具体实践。心理认同反映和制约着党员干部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和行为,也体现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专注性、倾向性和关注性。实际上,党员干部的心理认同不仅是传承红色文化的起点,更是传承红色文化的目标驱动力。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寓理于史、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的教育培训方式,将红光村中每一处红色资源作为承载着伟大红军精神的载体,把抽象化转变为日常生活化的创新实践,增强了党员干部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对学习内容的心服首肯,激发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提升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而推动党员干部将红色文化蕴涵的精神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红色文化在当前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价值体现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信念,彰显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决心。新时期深入挖掘红光村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追忆红军指战员忠诚守初心、奋斗担使命的革命风范,深刻感悟面对党性考验时的生死抉择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丰富党史知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一方面,循化县红光村立足青海地方党史,将红色优势资源转化为红色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着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胜利之“钥”,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开辟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和新载体。另一方面,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好理想信念内化、深化和强化的问题,并且把理想信念的理论引导与实践路径有效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和启发党员干部在坚定信念、锤炼党性的同时认真对照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事迹寻找差距、狠抓落实,从而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投身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中。

(二)提升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红光村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把静止的、平面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立体的教学内容,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情感、理性和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机融合,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红军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铸入灵魂,落实到自己思想、学习和工作的实际行动中,作为求学之基、立业之本、为人之道。同时,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在历史发生地讲述历史、点评历史、反思历史的方式,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深刻感悟坚决维护和捍卫党的利益与宗旨,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光荣传统和先进性,就是新时期对革命前辈事业与时俱进的延续,进而真正实现党性修养从“组织自觉”到“个体自觉”的升华转型。

(三)丰富了党员干部的党史知识。党史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新时期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正确认识党史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的基本要求。通过循化县红光村优质红色文化资源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达到激发情感、启发思考、引导践行的目标,进而推动党史知识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同时,将党史作为营养剂和清醒剂激发党员干部在新时期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党史中汲取精神之钙、理论之魂、奋进之力和浩然之气,促进党史知识向价值力量转化,不断推动党员干部在以党史印证现实、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实践中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四)深化了党员干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方面,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准确把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丰富内涵与拓展创新,在突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的同时,以红光村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睦的典型事迹深刻阐发了“和谐”“和睦”的内在因素,使党员干部在通俗易懂中充分认识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性,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本领。另一方面,面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循化县红光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掌握民族和宗教方面的理论、政策、法规和基础知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概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实证说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基础。

作者:赵宇 和宝军 单位: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