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意识下高中历史论文

民生意识下高中历史论文

一、挖掘教材民生传统

高中历史课本中涵盖的知识点是十分丰富与全面的,对于古今中外许多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发展等都有着较为详尽的介绍。在这些知识中不乏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民生传统的讲授,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非常好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能够让大家意识到重视民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兴旺的重大意义。教师要帮学生们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在基本的知识框架形成后将能够更好的引导大家慢慢理解民生传统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那些杰出的人物为了发扬民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不仅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有价值的史料的认识同样是民生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曾经为了人民的利益做出过非常艰苦卓绝的努力,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为发扬民生而奋斗。19世纪90年代,孙中山已在倡导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上书李鸿章,希望清廷重视民生问题,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但是遭到拒绝。20世纪初期,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将民族、民权与民生并立,建构为划时代的三民主义。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些历史演进的过程课本中都有所介绍,这也是我国民生传统的非常有价值的典范。教师要善于对教学素材展开深度挖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们对于教学文本中的那些民生传统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背景才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才能够让民生教育收获更好的成效。

二、认识民生改善的本质

在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的输出,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民生改善的本质是什么,只有对于这个最为核心的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也是学生民生意识具备的重要基石。历史课程的教学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对于人类历史文明的演进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们具备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往往是更有价值的部分。教师应当借助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来不断丰富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让他们形成更为合理的人类史观。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一定程度给我们阐述了民生改善的本质,想要对这些要点有更准确的把握,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的引导与启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电灯、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轮船、飞机等发明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些都非常直观的向我们说明,新的技术的产生、科技创新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才是对于民生本质上的改善,这也是历史带给人类的启示。

三、展开民生专题探讨

想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学生民生意识的培养,这同样可以展开一些以民生为专题的系列讨论。随着学生们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对于许多问题与现象学生们逐渐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判断,这个时期正是考察学生的思想理念与价值体系的时候,这些专题讨论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够让大家对于许多社会问题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学生的民生意识也会更为深入。这些都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积极的推进。不少学生都对于民生的实质含义以及民生的保障很感兴趣,对于这个议题大家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可以让学生们以民生的保障为话题展开探讨。随着大家讨论的不断深入,学生们慢慢在某些观点上达成共识。学生们都意识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民生问题的解决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极其残忍和冷酷,比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从长远来看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运用社会服务开支和社会保障政策,来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这充分说明了民主与民权才是民生的保障。这也是对于学生一些思想偏差的更正,让大家具备更好的民生意识。

四、结语

总之,民生意识的培养应当很好的渗透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对于教学素材有进一步的挖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非常好的帮助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同时,教师也应当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范畴,可以通过专题研讨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大家对于民生的相关问题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些不仅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也是对于历史课程教学的非常积极的推进。

作者:陆亚芹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