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科技论文范例

民生科技论文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1

一、策划选题阶段,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学术盲点

近些年,公众对环境污染非常关注,大气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水环境污染、噪音扰民时有发生,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已经成为新闻热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被多次报道。但是新闻媒体对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报道很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产生了误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极情绪。责任编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家的实验数据解读,发现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所致,再有就是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饮用水污染是工业生产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污染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基于这个学术盲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编辑决定策划选题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刊发。

二、策划组稿方向,深入实验室不间断追踪重点专家的研究成果

为改变坐等稿源“上门”的局面,为让读者了解正规工厂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处理的常规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编辑深入环境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调研,与作者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初步确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策划过程中,本打算只刊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主题的一篇文章,但是编辑通过对课题和新闻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生活用水的水质如何鉴定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比较关注,于是编辑建议作者再从这个角度撰写一篇论文。最终,作者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创作了2篇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论文。在论文内容确定的过程中,编辑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正能量,当作者在查找资料、选题、论文写作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帮忙联系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使论文很快成稿。另外我们关注辽宁大学环境科学院宋有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已经十几年了,在宋老师刚刚被辽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为特聘教授,我们就一直关注他的科研课题。早在2006年我们就针对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了一篇题为《超声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时他仅仅32岁并刚被辽大引进特聘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学报与他的科研团队才有了实质性合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从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在辽大学报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发表《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和《氯化镁促进溶菌酶淀粉样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年又发表《巯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毕赤酵母生字的影响》和《氯化锌影响胱抑素淀粉样聚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等。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后,编辑与宋有涛教授团队沟通确定再组一篇文章作为该系列文章的重点文章。

三、启发作者论文题目“标新题异”,便于网络搜索和阅读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与健康和环境相关,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编辑发现,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处理厂改造、城市水资源检测,又有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等几个方面,因此,编辑建议作者针对每篇文章的创新点重新拟题。一次修改后的题目已经突出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编辑通过知网查询,分别搜索到多篇标题相似的论文,这个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文章标题缺乏“标新题意”的问题。编辑将检索的结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觉得文章随便起个题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开看看就知道具体内容了,于是编辑这样启发作者:如果论文的题目不新颖,与以前发表的论文题目相似,那想查询的人就可能细化检索条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的机会就少、被别人参考引用的机会就少,从而影响了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经过编辑启发后,意识到了标题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二次修改,结合创新点采用了新标题。编辑再次利用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同名的论文,充分体现了科技论文标题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编辑的“标新题意”的想法。在编辑的建议和启发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标题,最终的标题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标题的“精确概括、语义准确”。本栏是以环境科学为特色的专栏,研究内容与栏目报道内容相符,与本刊的宗旨、风格相协调。

四、依托重大科研课题成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笔者关注到宋有涛教授主持完成的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利用基因重组酵母建立抗朊病毒药物筛选细胞模型的研究”和“通过改变分子伴侣Hsp70活性提高抗朊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灵敏度的研究”其成果已经成熟,便与课题组联系想组织一篇特约稿件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刊发,这个想法得到了宋老师的认同和支持,《景观遗传学中Man-tel检验和dbRDA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就很快的交到了评审专家的手里,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复审,并如期刊发出来。我们把这篇重点文章放在篇首的特约栏目中,同时在封二的“科学家之路”栏目我们又对宋有涛教授及其团队作了500字的介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前后呼应,非常完美。这篇文章虽然只是其国家攻关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也很具有代表性,为其后续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该后在国内反响很大,并被多家杂志转载引用。大气、水作为维持人类生存的宝贵资源,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都是广大读者长期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时又是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重点资助的范围,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计划项目,辽宁大学“辽宁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课题,该系列文章的相关研究成果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理论水平和较好的社会影响,因此获得了辽宁省政府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被辽宁省环保厅及沈阳市环境监测站所采纳,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在社会、同行及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

从2015年起,期刊在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上免费提供本刊的论文给读者下载阅读,使得论文的读者数量呈线性增加,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层面的人成为了本刊的读者。这组文章的策划内容是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在本刊网站及各大数据库网站上的下载频次总计达到了800多次,远远超过同期发表的其他论文。同时,本刊还将这一系列论文的精华部分集合起来在本刊的官方博客、微博和微信上,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更广泛地传播健康与环境的问题,扩大策划内容的服务性及影响力,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媒体传播正能量的作用。这一系列论文刊发后,收到了很多学生、科技工作者、教师、企业技术方面负责人,以及一些群众的反馈,具体包括反馈意见、咨询情况、表示感谢等。尤其是一些非科技工作者,通过阅读这组文章,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理和防治措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明白了国家的环境治理政策及大型国有企业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的贡献,不再相信网络谣言,还主动宣传本刊倡导的正确方法。对于这些反馈意见,编辑充分体会到了期刊发挥媒体正能力和服务百姓的重要意义。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2

1中文科技期刊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关系

作为记录、传播、交流科技成果的平台,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支撑部分。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具有发现、引导、激励、监督、评价、传播等作用[8],科技创新的过程和成果为科技期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主体一般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技术创新主体一般为市场导向的各类企业等。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和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国内在技术和工程应用领域的进步其实相当依赖中文科技信息的传播。长久以来,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下,知识创新成果较受重视,而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服务显得不足。科研人员对我国科技期刊在记录科技成果、培养人才、反映国家科技实力3个方面所起作用的认可度并不高[9],即中国科技期刊与中国科技并不同步。这种不同步也体现为3个方面:一是英文科技期刊未能向外全面展示中国的学术产出和学术贡献,二是中文科技期刊未能向内及时传播国内外的科研进展和科技成果,三是中国科技期刊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培养功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加速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强化对前沿科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大众创新创业等的支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科技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促进万众创新,鼓励产学研用协同等。中文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7版)的数据,科技类中文核心期刊共1241种,其中自然科学类期刊344种,医药卫生类期刊250种,农业科学类期刊133种,工业技术类期刊514种。中文科技期刊拥有一定的刊数基础和质量基础,学科分布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在国内的传播具有语言便利,应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有效地支撑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源头。

2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中文科技期刊是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通过知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由科技期刊及其发展环境协同作用的服务科技创新的生态。信息、平台、服务是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知识信息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内容资源,也是服务科技创新的基础;数字出版平台可以有效集成和实现中文科技期刊报道科研成果、培养科技人才、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等4大功能,提供服务科技创新的技术手段;知识服务是中文科技期刊革新发展模式、整合信息资源、助力科技创新的重点。期刊政策、科研评价和经营理念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期刊政策决定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科研评价直接影响到优质稿源的去向;经营理念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先级之争也会左右中文科技期刊的价值实现方式。面对平均载文量逐年下降和稿源流失降级的现实,如果能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吸引优质稿源的回流和反哺,会有力地促进中文科技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提升,增强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经营理念贯彻于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需要健康的经营理念,平衡好读者、作者、社会和期刊从业人员等各方的需求。而科技创新也会给中文科技期刊以正向的反馈,为其输出内容资源和专家人才。

3系统运作模式探讨

在数字出版和媒体融合的大势下,中文科技期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故鼎新,集群化管理、多媒体融合、多种经营方式并举等发展模式渐成常态。本节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有效提高中文科技期刊服务实效的生态系统运作模式。

3.1依据期刊定位分层次服务科技创新

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可以从3个层次展开:第1层次,引领基础研究和学科领域的均衡发展,支持自由探索,鼓励学术争鸣;第2层次,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推动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第3层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工程应用。通过邀约专家对国内外重要基础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实时科技动态;以专刊、专栏、专题的形式集中报道学科领域研究进展;面向重大需求和研究热点,向一线科技工作者组约稿件,刊发研究论文和技术报告;构建学术交流网络平台,参与组织学术研讨;进行学术资源的科普推广等方式,可以深度服务科技创新活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为国家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刊发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是中文科技期刊的传统职能,依托或协同学术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组织研讨、会议和培训等是中文科技期刊服务科技创新的其他重要形式。构建面向科学研究、面向工程应用、面向知识普及、面向技术培训等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可以使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最大化。

3.2基于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信息资源集中管理

数字技术不但改变了出版形态,也扩展和丰富了期刊内容,数字出版使科技期刊在数字信息环境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体现价值[10]。数字资源在制作、获取、传播过程中都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易操控、易搜索、易挖掘。数字出版平台可以集成内容存储、信息、资源管理、交流互动、用户服务等多种功能,便于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学科期刊集群化是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刊群数字出版平台集中学科领域内各种信息资源,如科研论文、技术报告、专家人才、科技资讯、行业动态、会议研讨、展览培训等,使专业期刊出版平台同时成为服务于科研和产业的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11]。数字出版平台宜围绕学科特色建设内容,有明确的目标用户群,减少冗余信息,精准服务。此外,应重视翻译推介国外科技前沿动态,弥补中文科技期刊内容的不足。

3.3通过融合发展丰富知识服务内涵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可以实现研究与交流、与反馈、传承与传播、学术与科普的及时融合[12]。数字出版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不仅带来阅读载体的变化,也使学术内容的呈现方法更加多样,学术交流的参与形式更为便捷,学术价值的多维挖掘更具广度。学术成果由专业出版媒体与大众媒体、社交媒体合作推广,通过知识加工形成浅阅读内容与深阅读内容的交互,可以扩展知识服务对象,使科技期刊的用户由科技工作者延伸至普通民众。发展融合出版与传播,强化功能的交互并行,能够丰富知识服务的内涵,提高科研成果的可及性和可读性,方便成果的转化利用和知识的普及,更好地实现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4发展策略及建议

4.1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与稿源建设相结合

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才,无论是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或技能型人才。中文科技期刊可将人才培养同稿源建设相结合,使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科技期刊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的作者主要为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他们的科研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学术影响力也不如卓有声望的资深专家;但这正是中文科技期刊应该重视、培养和发掘的作者群。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是一种思维训练,相辅相成。青年作者初出茅庐,科研思维可能尚不成熟,科技期刊可鼓励和配合审稿专家,引导作者凝练思路,把握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同时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帮助作者完善结构,规范语言,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青年作者身处科技创新第一线,通过科研论文的撰写和修改,与审稿专家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才的成长是逐步递进的,中文科技期刊需要充分发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功能,促进科研梯队的建设,并持续关注和支持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吸引他们为科技期刊服务。美国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对年轻的物理研究者始终给予大力扶持,1901—2000年的67位美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64位曾在《物理评论》上发表过文章,人均63篇,且首次发文时年龄大多在20~30岁[13]。《航空学报》积极深入航空、航天科研与生产一线进行学术交流,举办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讲座,丰富了稿源数量,提升了稿源质量;同时通过组织出版专刊和专栏,引导学科发展,成为推动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14-15]。

4.2以开放、共享、融合的理念推行科学普及

信息时代,科学普及的意义不仅在于扫除知识盲点、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也在于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加深公众对科研工作及科学探索的理解,推动科技成果跨学科、跨行业应用与转化,以及在实际层面改善民生。科技期刊主导推行科学普及的优势在于知识信息的严谨、可靠、可信,融合学术交流与知识普及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以开放、共享、融合的理念推行科学普及,可以充分体现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医学专业期刊为例,其在报道科研创新成果之外,也承担着推广普及医学知识的社会责任[16]。随着社会的进步,普通公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日俱增,从医学常识到前沿临床技术乃至最新药物试验等,他们都有潜在的或现实的阅读需求。中国是人口大国,有着极为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中国的医学专业期刊也刊载了大量的有关临床报告、诊治指南、病例统计等内容的研究论文,这些学术成果不但能指导执业医师的临床工作实践,对普通公众的知识结构也是有益的补充,有利于公众在保健、就医、护理等方面的充分知情和合理选择。学术成果以开放共享的形式服务于众,既能促进学科发展,也可实实在在地改善民生。

4.3落实中文科技期刊的转型保障措施

科学是开放的事业,开放共享是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中文科技期刊主要服务于国内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社会效益的优先地位是明确的;但是,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中,经济效益也是需要考量的指标,尤其在缺少政策扶持的情况下,需要平衡期刊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我国对于科技期刊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的认识尚不统一[17],因此在经营理念上也有分歧。目前,中文科技期刊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资助、版面费、发行费、增值业务和广告业务等,其中版面费是大部分期刊维持生存的主要收入。若取消版面费,期刊内容完全开放共享,则中文科技期刊一般只能通过国家资助以及拓展增值业务和广告业务的方式获得发展经费。因此,中文科技期刊的顺利转型还需要期刊管理部门统筹安排,落实保障中文科技期刊权益的具体措施。

4.4探索多元的期刊评价模式

作为庞大的期刊体系,中文科技期刊必然呈现差序发展的格局,对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方向、不同服务宗旨的科技期刊采用同一种评价模式是不尽合理的。因此,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探索多元的期刊评价模式有利于中文科技期刊整体健康发展。胡升华认为,不能以文献计量代替科研评价,科研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3方面内容,即学术贡献指标、专业能力指标、社会影响指标[18]。类似地,中文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影响力也不能单独以文献计量评价,科技期刊在发表科技成果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科均衡发展、科技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应用、民生改善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都应纳入科技期刊评价范畴。希望科学计量工作者能够不断探索科学衡量科技期刊价值的评价体系,为中文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提供客观指导。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3

作为编辑人员,无法改变大环境,只能在体制框架内尽快找到适合本期刊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做到差异化办刊,面向不同层面的作者和读者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否则会出现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差异化办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英文科技期刊的差异;二是中文科技期刊之间的差异。在现今的形势下,英文期刊占据着科技期刊生态系统的高位,国内众多优秀的稿件向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投稿,这是发展的大趋势[4],所以中文科技期刊定位于办成国际领先的期刊是不合时宜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定位宜着眼于科研成果在我国的传播,尤其是与技术应用相关的期刊,更应该定位于为我国读者服务。中文科技期刊应该积极获取来自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的论文,这也是我国读者迫切需要的。那些能够应用于国计民生、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建设的科研成果,涉及技术转化、行业实践的高水平论文,将会有效地指导行业实践,并成为技术发展的源动力,这是适合中文科技期刊发展方向的。中文科技期刊之间也应该存在差异化办刊,确定办刊的重心和立足点,明确服务人群,突出期刊特色,将特色融入办刊模式、期刊内容及期刊管理等方面,避免期刊千篇一律,毫无差异。

2.走品牌之路

中文科技期刊要积极塑造品牌形象,争取做到在同类期刊中脱颖而出。在树立品牌形象过程中,要牢记学术质量和服务意识。优质的论文、特色的品牌栏目是突出刊物特色、增强期刊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方法。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应注重了解本学科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动态,采用积极约稿的方式争取优秀稿源,引导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将在中文期刊上。另外,编辑可以根据本学科发展的特点和期刊发展的需要确定一些热点和前沿的问题,有目的的组织一些高水平的研究专题,以专栏或专刊的形式发表[5]。在传播品牌形象时,要采取多元的、丰富的传播策略,逐渐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对于已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在进行国内宣传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数据库进行展示,有针对性地增加长英文摘要和英文图表题信息,提高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国内学术地位,提高品牌价值。

3.市场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道路是科技期刊生存的必然选择。中文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多方面经营和广告意识。(1)多方面经营。包括举办学术活动、组织学术培训等。学术期刊举办学术活动已成为一种盈利模式,是刊物的一种生存方式。优秀的科技期刊对作者和读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编辑对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作者和读者的需求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编委及审稿专家又是学科研究工作中的精英,这些都是组织学术活动的资本。这样既能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也能扩大刊物的凝聚力和知名度。(2)广告经营。广告收入是学术期刊生存与发展的一个资金来源。学术期刊属于小众媒体,其读者的细分程度较高,广告对象定位清晰、准确,因此期刊投放的广告更具有专业性和精准性,利于锁定目标受众。在新形势下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我们也应该改变广告经营的模式,不仅仅可以在纸质期刊上刊登广告,还可以在期刊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上刊登广告,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献计量学;乡村发展;文献分析

2017年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位置进行决策部署,以达到2020—2035年显著缩小城乡差距、迈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需要充分认识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而且需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目标任务及实施路径,这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率[1]。研究乡村振兴问题,可以向上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关文献[2]。自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出现了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的诠释,关于乡村振兴的文献日益丰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见仁见智,形成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全貌,追踪相关领域研究的总体发展情况及动向,帮助相关学者把握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每年的发文数量、主要发文期刊、高频关键词、主要作者和主要研究机构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等作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呈现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整体现状和发展脉络、研究基础、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摸清该领域的活跃作者群、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分析出主要研究机构及其影响力情况、最具影响力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以期为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也为探索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

1文献来源与选择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研究数据。具体检索方法是:选择主题字段,以“乡村振兴”作为检索词,选择来源期刊类型为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来源期刊,以保证论文质量的可靠性。共检索到2827条检索结果。排除会议信息、相关报道和通知通告等非期刊论文后,共得2795条检索结果。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

2统计与分析

2.1论文年代分布。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2017年,所以相关文献起始于2017年(25篇),2018年、2019年发文数量迅速增长,分别达到1004篇和1757篇,另外9篇论文属于2020年优先出版。这一变化表明此战略目标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研究热潮,吹响了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号令。

2.2学科分布。2795篇论文按CNKI的分类体系进行大致归类,部分论文有学科交叉,但归类时一篇论文只归到其中一类。2795篇论文以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与自然科学略有交叉。经济管理类的论文数排第一(1612篇),占了57.67%,其中又以农业经济为主(占90.55%),其他涉及的有经济理论与体制机制、财政金融、创业、电商、旅游餐饮服务等领域。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数排第二(552篇),占19.75%,涉及的有农村人才与教育、法律法制、农村社会学、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风民俗、乡村历史发展、地理等。党政类的论文排第三(408篇),占了14.60%,主要涉及政党、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等。哲学与宗教类论文数排第四(101篇),占了3.61%。论文数排第五的为农村科技(95篇),占了3.40%。其余少量论文分布在基础科学(0.43%)、信息科技(0.29%)、医疗卫生(0.28%)等。

2.3研究主题分析。通过分析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学术动向与学术热点。本文对一些相近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如城乡融合、城乡关系、城镇化合并到城乡融合。除了与本研究主题高度重合的关键词“乡村振兴”外,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城乡融合与城镇化、精准扶贫、乡村旅游、“三农”问题、乡村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建设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建设与改革、农村现代化、村民自治等。

2.4发文期刊分析。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可为研究人员阅读和选择投稿提供参考。2795篇在469种期刊上,发文量超过30篇的期刊有《人民论坛》(178篇)、《农业经济》(136篇)、《农村经济》(58篇)、《农业经济问题》(42篇)、《中国金融》(32篇)、《地理研究》(30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0篇)。篇均被引较高的期刊是《中国农村经济》(24.50次)、《改革》(20.41次)、《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46次)、《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20次)、《农业经济问题》(11.17次)。

2.5发文作者分析。发文6篇(含6篇)的作者信息如表1所示。这19位作者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高产作者群。其中发文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文16篇,篇均被引高达25.69;其次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贺雪峰,发文10篇,篇均被引为21.70。其他较有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叶敬忠,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9.83;南宁师范大学的屠爽爽,发文10篇,篇均被引是13.5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陈秧分,发文6篇,篇均被引为14.33。

2.6发文机构分析。21所机构中除3家研究所外其余均为高校,可见高校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的主体。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产出的主要机构。论文产出量及影响力较高的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44篇,15.14次/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56篇,11.8次/篇)、北京师范大学(34篇,12.44次/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2篇,17.41次/篇)。表2列出了发文量超过30篇的前15所机构信息。

2.7高影响力论文分析。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刘彦随发表于《地理学报》2018年第4期上题名为《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320。该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3]被引次数排第二的论文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的叶兴庆发表于《改革》2018年第1期上题名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一文,被引次数为230。该文指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在内容上相比,前者内容更加深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要求农业农村经济更加全面繁荣发展;②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要求持续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消费升级、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③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农村;④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该文提出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4]被引次数排第三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发表于《中国农村经济》2018年第1期上的题名为《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一文,被引次数为186。该文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现状,探讨了乡村价值提升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体系,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福祉建设和政治建设等内容。不仅提出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乡村振兴法”,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设置乡村振兴机构,采取主要领导负责制,还提出在制度层面上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5]从内容上看这三篇论文均涉及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内容内涵的理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乡融合,以及乡村规划、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我国乡村振兴研究较具代表性、影响力的基础性论文,对后续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5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专业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动化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使系统或工业过程自动运行并获得指定目标的技术。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及家庭服务等各个方面。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对我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则是为了适应在国计民生中日益广泛应用的自动化技术而产生的,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尽管我国也较早进入自动化教育行列,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整体水平仍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距离。随着“工业4.0(Industry4.0)”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各国的实施,在技术发展和市场拓展方面对自动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在技术解决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时刻跟踪国外先进技术进展,与时俱进。而目前的大部分技术文献及科技论文均是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加之大量的合资和外资企业成为用人主体,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专业英语知识阅读和撰写文献,因此,高校开设了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然而,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在大多数院校的开展却并不顺利,效果也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开设时间的影响,通常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很多同学奔波于求职及备考现场,无法兼顾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是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因素,较为陈旧的内容及授课方式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1-3]。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材、内容、方法、手段[1,4-6]和考核方式[7]等方面着手,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获取有用、直接的科研信息;专业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展示水平;专业英语表达、听说及应变能力的提高,则有助于国际交流合作的开展。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为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撰写能力、表达及应用能力,本文将从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内容设置、课堂呈现形式及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探讨以任务为驱动的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

(一)课程学习及教学目标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由于专业英语在词义上具有不同于普通英语的特点和含义,并且英文科技文章在结构上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再者,专业英语对听说读写译的侧重点与普通英语有所区别。因此,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着重讲述自动化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及科技论文的特点、写作基础及注意事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阅读、查阅英文科技资料及理解和撰写英文的写作能力。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本学科所需的常用专业词汇及词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撰写、翻译能力,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相关外文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英文资料,理解基本正确;能借助词典将本专业的资料进行英译汉,要求理解基本正确,译文通顺;能用英文撰写论文摘要,正确表达原意。

(二)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常见的专业词汇、术语、句型及其用法,短文阅读等常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需要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予以改革。除上述基本内容外,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几篇具有代表性且与当前热门技术相关的短文予以详细分析,如介绍自动控制系统概念及其组成、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理论及研究进展、神经网络原理及其应用等。这些内容有可能在后续的本科毕业设计中得以应用。此外,应该结合毕业设计(英文摘要)、科研/查新需求(科技论文阅读及撰写)等,增加相应的内容。首先,本科学习最后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及后续工作或深造时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持与时俱进,文献查阅及论文撰写和发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大部分权威、先进的技术通常是以英文论文/报告的形式发表的。这对于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我们来说,尤其是对刚接触此类文章的毕业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设计专业英语课程内容时,除了基本的专业词汇、英语语法等与“英语”直接相关的知识外,还应对科技论文的组成、撰写及发表予以介绍。其中,应着重介绍Whatisaresearcherpaper?什么是科技论文),尤其是Howtowriteandpublisharesearchpaper?(如何撰写并发表科技论文)等基本内容。其次,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评价体系,通常包含中英文题目及摘要的撰写,这就是自动化专业英语学习的第一个最直接的应用。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考虑适当增加与英文摘要翻译/撰写相关的内容,并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予以介绍和练习,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题目、图表标题等相关内容的撰写。同时,应根据英文摘要的撰写、翻译为任务,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英文论文的投稿、国际会议的种类、SCI/EI检索等相关内容亦可作为课程的相关内容给予介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同学希望继续深造,而部分有能力的同学也希望将本科学习的部分内容整理成为论文投稿,这就涉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大家对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关注度,可适当介绍部分相关内容。

三、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一般院校将专业英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而这段时间是招聘集中期,同时也是考研备考季。因此,很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堂学习。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之类的非专业核心课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度,笔者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关改革,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相关教学环节,以此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常见的单词在特定的专业背景下词意会发生重大变化,即常用词汇专业化,以自动控制领域常用的current,plant,bus,error,performance等词为例,提出学习专业英语的必要性。词汇乃句子、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若核心词汇无法正确理解,则对整句话乃至整篇文章的理解都有较大影响。为了使该部分内容起到抛砖引玉、引起关注的作用,特挑选自动化领域有特色的专业词汇予以讲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其次,通过分阶段设置教学任务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讲解及强化训练。同时,采用课堂练习和课后分组讨论完成相关任务等环节,锻炼学生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撰写能力、表达及应用能力。例如,被动语态是专业英语中常用的一种句子结构,而科技论文的组成及撰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以任务为驱动设计相关教学环节?

(一)被动语态

通常情况下,科技论文是用事实说话,因此介绍相关内容时不宜过多使用主动语态,而是侧重被动语态的表达。在学习专业英语的被动语态这一阶段性课堂任务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根据专业知识,教师列举自动控制系统经典内容(中文,可结合所有计划的主题内容挑选相应的内容举例分析)并请同学尝试翻译为英文;其次,点评译文并区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最后,通过对比两种不同语态所表达含义的区别及优劣,分析被动语态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二)科技论文ResearchPaper

首先,要了解论文的组成。论文是作者使用当前的知识对新发现、新发明、新方法予以介绍,而所使用的方法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予以描述,旨在使读者复现该结果。课堂上先为同学们展示一篇英文文献,并据此介绍科技论文的基本组成。其中,论文的题目、摘要及结论部分是读者着重阅读的部分,并据此判断是否详细阅读全文。文献的阅读是借鉴和参考,而文献的撰写和发表是深层次的发明和创造。因此,题目、摘要及结论部分的撰写对于整个论文的撰写及发表至关重要。首先,什么样的题目是一个好的题目?其次,摘要撰写应该包含哪些部分,应该如何介绍?摘要是对文章主要贡献的简要描述,其基本组成及常用句型可以简要归纳如下。以科技论文为主题开展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介绍上述基本知识,还应通过详细讲解及专门练习,掌握题目及摘要的撰写/翻译。因此,应根据专业特点,挑选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等相关领域的代表性科技论文作为阅读材料,尝试翻译/撰写题目和摘要。

(三)综合展示

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查阅、分析及撰写能力。因此,可通过指定不同的专题内容请学生分组课下完成,并在课程后期通过PPT展示、学生课堂讲解、教师点评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通常情况下4—5人为一组,包含文献查阅、翻译、PPT制作、讲解等部分,分工则由组内同学自行协商确定。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期末考试成绩通常作为衡量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准。然而,很多时候这一单一评价指标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考勤及作业完成情况也被用来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在对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内容及相关教学环节的探索与改革的过程中,除上述指标之外,笔者在考核时引入了课堂表现这一重要指标,主要包括课堂互动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例如,假设综合展示部分的个人基准加分项为10分,而各个同学的得分情况则根据其参与度及完成情况而定。首先,参与度由组内同学根据个人的贡献程度进行评价,得到一个组内同学均认可的成绩。其次,结合实际展示及讲解情况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完成情况进行评判。那么,两者之和即为该生的单项综合成绩,并与其他指标成绩一起,作为衡量其学习情况的总评成绩。该考核方式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课堂表现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是自动控制理论技术专业知识与大学英语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根据自动化专业知识应用英语知识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应用能力。学习该课程不仅有助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后续工作及研究中的文献阅读和撰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探讨了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对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改革,同时以阶段性任务为驱动设计课堂学习环节,并以多元化的考核指标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注重结合英语的语言表达、阅读及撰写能力。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宛琳,艳袁.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6,(5):73-76+82.

[2]熊凤,王晓刚,夏洪永.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8):259-260.

[3]李峰,佟春生.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77-78.

[4]吴鹏,沈耀良,黄天寅,李大鹏,徐乐中.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8,(1):55-56+83.

[5]董蓉,张小美.电子信息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方案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6):69-70,77.

[6]于宗艳,丽王,孟娇茹.“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48-149.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6

1调查样本选择及统计结果

1.1调查样本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年第17卷为依据,选择各类别中影响力指数CI值排在前5位的中文科技期刊作为调查样本,其得到65种类别,325个样本,因其中包括14本重复期刊,故最终确定311个样本。此次样本选择基于优势对比考虑,被选择样本为各个领域中影响力指数CI值处于前5位的刊物。被选中样本刊物从办刊经验、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发展理念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调查并掌握这部分刊物的新媒体发展及微信公众号使用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文科技期刊整体的新媒体发展水平。

1.2统计结果

1.2.1中文科技期刊保有本刊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情况

本文采用查询样本期刊官网及微信公众号2种方式对样本期刊是否有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统计。首先认定,所有样本期刊官网首页上显示的相关信息指向的新媒体途径一定是其官方新媒体平台;其次,以期刊全称为条件在微信中查询公众号,且最新年度认证为期刊主办主管单位的,为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不符合以上2个条件的都被认为是非官方新媒体平台,不在本次调查内。根据调查结果,311个样本中:222个有官方微信公众号,占71.38%;17个有非微信公众号的新媒体平台,占5.47%;72个没有新媒体平台,占23.15%。从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科技期刊选择使用微信公众号为开展新媒体工作的工具,也有一部分期刊采用了其他方式开展新媒体工作,如移动App、邮件推送、集群化信息平台(包括主办主管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或QQ群)等。同时有23.15%的期刊没有开展新媒体工作。

1.2.2新媒体信息更新情况

本文对239个有新媒体途径信息的样本进行信息更新情况的调查,采样时间从2016年12月—2019年11月,该时间段内,的信息数量以年为单位计算,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筛选更新速度较快的优秀样本。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将统计结果T分为≥100、99~30、29~10、9~3、≤2次/a5种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在239种刊物中,能够保持年更新100次以上(即3~4d更新一次信息)的样本只占29.29%,年更新30~99次(即1~2周更新一次信息)的占20.92%。其余近50%的样本则无法保持较高的更新频次,有34.72%的样本每年更新10~29次,这类样本基本以每月期刊目录为主要内容;有9.62%的样本每年仅更新3~9次,5.44%的样本每年更新0~2次。也就是有近15%的样本由于更新次数过少,可以将其更新状态定义为半停滞或停滞。

1.2.3新媒体内容类型统计情况

为统计新媒体内容的类型情况,我们排除年更新次数2次及以下的样本,获得216个可用于统计的样本。根据样本期刊新媒体上的信息内容,可分为5种类型:期刊目录,论文推送,科普文章,行业时事新闻和期刊征文等综合信息。样本可多种信息,浏览每个样本期刊的信息,统计其涵盖的类型,我们得到以下结果(在216种期刊中):1)过期刊征文等综合信息的样本有140个,占64.81%,在所有类型中比例最高;2)过论文推送信息的样本有132个,占61.11%,占比次之;3)过期刊目录信息的样本有124个,占57.41%,占比为第三;4)过科普文章的样本有51个,占23.61%,占比为第四;5)过行业时事新闻信息的样本有49个,占22.68%,占比最低。6)有40个样本(占18.52%)能够做到5种信息类型兼顾。由上述结果可见,被调查样本的新媒体信息集中于期刊征文等综合信息类、论文推送类及期刊目录类,主要提供最基本的信息服务,而只有约1/5的样本提供科普文章类、行业时事新闻类扩展信息。

1.2.4不同期刊类型的优秀样本分布情况

根据前面的统计结果,将更新频率T取值为≥100和99~30次/a,信息类型包含3种以上的样本定义为优秀样本。结果显示:只有27个样本达到优秀条件,仅占311个样本的8.68%。进一步统计27个优秀样本的分布情况,即65个期刊类型中包括的优秀样本数量,结果如表1所示。27个优秀样本分布在20个类别中(占30.77%),其中有2个类别中优秀样本数达到3个,即O4物理学及TF冶金工业技术,在65个类别中较为突出。45个类别中没有优秀样本。

2统计结果分析

2.1新媒体工作已获重视,但依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数据分析情况可以看出,样本中有微信公众号或其他类型新媒体的期刊占76.92%,与文献[7-9]中调查的结果相比可知,现在中文科技期刊对于新媒体的重视程度及开展情况比2017年以前有较大提高。但也应注意,还有近1/4的样本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号或采用其他形式开展新媒体工作。在新媒体技术已如火如荼地发展多年,且融入生活的程度来看,中文科技期刊新媒体工作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同时也应注意到,本文选择的样本为各类别中影响力指数CI值排名前5位的刊物。在影响力表现较好的刊物中,依然有近1/4的样本期刊没有开始新媒体相关工作,那么对于影响因子稍低,学术影响力稍差的刊物来说,未开通新媒体的比例预计较大。

2.2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较低或不稳定

本次统计中,关于信息更新频率的结果显示,中文科技期刊中已经开展新媒体工作的刊物比例较大,但是可以坚持较高更新频率的却不多。事实上,任何新媒体想保持较高显示度,都是以按时高质更新为基础的。以本次统计结果来看,如果以1~2周更新一次为标准,只有约50%的样本可以达标。有近10%的样本每年更新次数少于或等于2次,还有部分样本虽有微信公众号却没有过任何信息。可见,中文科技期刊新媒体工作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有途径、有工具的层面,但真正开展并将新媒体视为日常工作内容的并不多。

2.3微信公众号作用侧重于“类网站”服务功能

从样本信息类型来看,大多数的中文科技期刊将新媒体简单地定位为服务工具,而忽略其传播、交流及经营功能。根据调查结果的情况,大部分中文科技期刊对于新媒体工作的定位更倾向于作为移动终端访问期刊官网的接口,信息与官网类似,期刊目录、论文推送、征文信息等组成科技期刊新媒体信息的主要内容。而且信息推送没有针对性,以论文推送为例,61.11%的样本会推送本期刊论文,但几乎均为题名、作者、摘要等简单的堆砌式信息,能够对论文进行科普化解读、时讯化介绍的样本不超过10个。而新媒体作为一种可实现较多功能的平台,中文科技期刊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大多样本的微信公众号中的功能菜单只是简单地链接到期刊官网,没有与新媒体配套的服务系统。更进一步,被统计样本中能够通过新媒体实现交流、经营功能的则更是少之又少。

2.4优秀样本数量少,类型分布不均

按照在1.2.4节中设定的优秀标准,保持稳定的更新频率,信息类型足够丰富的样本只占8.68%,数量很少,而且只分布在30.77%的期刊类型中,分布不均衡,大部分类型中没有优秀样本。由此得知,中文科技期刊开展新媒体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仍需提高。

2.5集群期刊新媒体发展具有优势

优秀样本分布情况可见,O4物理学及TF冶金工业技术2个期刊类型表现较突出,5个样本中有3个为优秀,而优秀样本采用的是集群化新媒体发展途径。如Q4中的《光学学报》《中国激光》共用“爱光学”为新媒体平台,TF中《钢铁》《中国冶金》共用“中国冶金”公众号为新媒体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可有效提高更新频率及丰富信息内容,集群化发展新媒体优势明显。

2.6中文科技期刊科普传播功能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23.61%的样本通过新媒体途径过科普内容的信息,而且科普信息在所有信息中所占比例也不高。可以说,中文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而作为具有科技知识传播功能的科技期刊,应结合自身优势,重视并提高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的功能。

2.7引领行业科研的作用还未完全展示出来

与2.6节中所述科普功能情况类似,中文科技期刊对于行业新闻等信息反应不敏感,基本还停留在“来稿是什么,就发表什么”的状态。针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还未完全展示出来。从大部分样本的信息内容来看,中文科技期刊对行业最新发展成果展示的关注度略欠缺,发表内容依然围绕理论研究开展。但作为媒体,中文科技期刊有传播最新科技信息的责任,也应通过传播最新信息,分析发展趋势,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指导行业科研人员在更有需求、更有活力的研究内容上开展工作。

3关于中文科技期刊新媒体发展的建议

3.1逐步由服务功能向传播、交流及经营等功能扩展

对于中文科技期刊来说,新媒体平台应具有服务、传播、交流及经营功能,而现在中文科技期刊开展新媒体工作的着眼点大多停留在服务功能上,多定位于移动端网络接口工具,能够起到提高传播效率、拓展交流方式、扩大经营范围作用的新媒体平台并不多。但在新媒体经济效益、社会影响、传播程度的作用已经经过验证的4G时代,中文科技期刊应转变思路,运营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定位从服务向传播转型,进而向交流、经营扩展。从传播角度来说,全文微信获取是未来的新媒体传播发展趋势之一,根据样本期刊的调查情况,大部分科技期刊依然停留在题目、作者、摘要等简单化论文推送的状态。不过,现在已经有一些期刊开始尝试进行目录加微信全文推送的模式,如《计算机系统应用》现已可做到每期目录及当期全文微信获取。中文科技期刊运营新媒体平台应结合新媒体特点,找准定位,简单的服务功能易于实现,但对于新媒体的功能来说略有浪费,科技期刊应结合自身优势,找好切入点,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更多功能,为提高期刊各方面水平起到更大作用。

3.2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提高期刊影响力

文献[14]针对推特(Twitter)对中国论文国际关注度影响研究的结论指出,对于同一期刊中,在推特上被推送过的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比没有被推送过的多近20%。这个数据直接表明了新媒体推广对提高论文被引用次数的作用。现今,论文被引用次数直接关系到期刊主要影响力水平,所以中文科技期刊应关注新媒体对论文传播的作用。中文科技期刊在新媒体信息时应坚持“内容为王”,根据读者群的需求,多角度、多途径挖掘科技论文的价值,结合增强出版、科普化改编等方式,提高科技论文显示度,增加文章被引量,扩大期刊影响力。

3.3重视期刊集群化发展,开拓期刊间资源共享途径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集群化发展的期刊在新媒体开展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这得益于集群化发展的期刊之间可以共享人力、物力及信息资源,由小积大,在保证更新频率及信息质量方面互为助力。而小刊、单刊没有集群化发展的条件,此时,应探索更多合作途径,采用信息资源汇集等更灵活的方式合作,共同运营新媒体平台。如可采用比集团化略松散的联盟形式,同领域期刊结为新媒体工作联盟,由牵头期刊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其余期刊提供互补、丰富的信息资源,采用统一的新媒体平台,以保证稳定的更新频率,较多的信息数量,共同提高新媒体显示度,提高同领域期刊影响力。结盟对于单刊、小刊来说,是一种较为容易且可行性较高的途径,值得符合此类条件的科技期刊进一步探索。

3.4提高科技期刊对科普职责的重视程度

有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每天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资讯的时间超过74min[15],而微信已成为中国青少年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渠道[16]。科技期刊具有内容丰富、科学严谨、传播范围广等特性,进行科普工作的先天优势。首先,科技期刊刊载最新最权威的科学研究成果,对其内容进行科普化传播,可以保证准确及先进性;其次,科技期刊的媒体传播属性决定其具有科普职责,做科学新闻报道、科研成果展示等均是科技期刊将媒体与科技相结合的好方式;再次,科技期刊的科普传播不仅可以针对普通民众,也可针对同领域不同科研方向的研究人员展开,有助同领域研究者之间交流思想;最后,科普工作有助于科技期刊提高显示度,增强大众认知度,尤其是可以提高对青少年的影响,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科技期刊应重视自身的优势,也重视自身肩负的科普职责,主动为科学普及工作做出贡献。

3.5由出版行业科研成果向引领行业学术研究方向转变

近年来,国内外的期刊都面临着转型挑战。随着互联网发展,科技日益进步,期刊出版模式也要逐步转变。从传统的出版科研成果向分享科技进步转型,从发表文章向描述科学、共享数据并统计分析转型,从单纯传播信息向提供知识生产、知识服务转型。中文科技期刊也应意识到科技期刊职责的转变及发展道路的改变,积极应对新时代。从简单的出版工作中跳出来,增强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意识,不断关注国家、民生发展需求,结合自身优势,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难题,引领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探索由科研成果出版者向行业研究前沿引领者转变。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7

1科技期刊编辑的政治责任

1.1政治把关性责任

期刊作为时效性较强传播媒体,势必传递着某种观点和思想。科技期刊编辑作为期刊质量的把关人首先要把好思想政治关,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时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国家关于出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严格审查文章的意识形态,拒绝发表存在政治意识错误的文章。

1.2时政敏锐性责任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时刻关心国计民生大事件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及时向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组稿,准确地发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先进技术,这是科技期刊编辑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之一。

2科技期刊编辑的把控责任

2.1质量把控责任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质量的直接把控者,科技期刊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期刊品牌建设与生存发展。科技期刊质量除了文章内容质量以外还包括编校质量、排版质量与印刷装帧质量。在每个质量产生环节都需要编辑用严谨的态度与全面的专业知识进行严格把控,以保证期刊质量持续发展,可以说编辑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科技期刊的质量。

2.2思想把控责任

科技期刊编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筛选出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优秀稿件。同时,科技期刊编辑要严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学术尊严,坚决捍卫科技论文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防死守,不给学术造假提供任何可乘之机。

3科技期刊编辑的传播责任

3.1文化传播责任

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从业者的重要参考来源之一,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责之一是将最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传递给读者,因此需要编辑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准确分辨出哪些文章是符合最新科技发展的观点表达,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技术传递给读者,充分发挥好学术交流纽带的作用。

3.2科研成果推广责任

科技期刊编辑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关注所在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主动向作者约稿,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为相关领域和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理论服务。与所在领域专家学者接触、交流的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还可以获得高水平稿件,有助于扩大期刊影响力。扩大了读者群,充实了作者储备队伍,有利于科技期刊的长期持续发展。

4促进文化交流合作责任

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科学研究。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需要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吸收借鉴新的科学理论,发掘新的科学技术。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来说,不断发掘代表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文章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此外,科技期刊编辑有责任加强与国外科技期刊的学术交流,比如与国外同领域科技期刊互相交换等。

5实现两个效益和谐发展责任

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考虑社会效益,科技期刊就会偏离办刊宗旨,期刊质量会大打折扣;不考虑经济效益,期刊可能会由于缺乏物质基础出现经营困境。科技期刊编辑要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8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科普文章;新媒体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技期刊是一种促进科学进步且经过同行评议的周期性出版物,通常专注于某一专业的科学领域,主要报道新的研究成果或科技发现。“科普期刊”与“科技期刊”有着共同的社会功能属性,即传播、沟通、交流,他们的源头均为科学技术与知识,受众则是对这些科技知识感兴趣的人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社会责任”中则明确表明“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1],因此,鉴于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方面占有突出地位,在促进科技自身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科技期刊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科普的任务。但是,目前科技期刊的重要成员———学术期刊的发展多注重挖掘优质稿源、提高引证指标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履行科普职责、发挥科普功能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探讨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提升学术期刊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例如:陈宏宇[3]认为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可以提升科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贾鹤鹏等[4]从科学传播视角实例分析了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情况。但是,这些研究多以讨论大众媒体传播学术论文的途径,或是大众媒体传播学术论文取得的成效为主,没有明确学术期刊如何有效利用大众媒体履行科普职能。文献[5-7]分别针对学术期刊的科普功能、科普责任和科普宣传展开研究,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学术论文科普化方法。在2016年2月29日举办的“科学咖啡馆”沙龙上,我国科技部人员表示,正在着手开展科研论文的科普化工作。何谓“论文科普化”,文献[8]定义为“论文科普化是指高端科普资源,特别是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同时也应该包括科学技术的大众传播”。本文认为将学术期刊的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再通过多种媒体渠道传播出去,既履行了学术期刊的科普职责,又加强了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即完成了“论文科普化”工作。本文探讨了学术期刊开展论文科普化工作的积极作用,研究了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并指出编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并借助新媒体工具传播的典型实例分析,期望给同行提供参考,共同增强学术期刊的科普功能。

1学术期刊论文科普化的作用

1.1履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普遍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也有权及时获取重要的科学信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规定,1%~5%的科研项目经费需要用于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科学宣传活动[9],这是因为公众科学素质关系到科技发展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信任的科技信息来源是期刊[6],因此,学术期刊有必要把科技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理性、客观、科学地介绍给公众,让这些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顶级学术期刊的经验表明,学术期刊中完全可以融入科普内容,成为重要的科普载体[5],例如Science和Nature专门开辟了通俗性栏目,普及科学知识。相比之下,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毕竟要形成一个完备的可持续栏目,需要大量的优质稿源作支撑,而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机制比较传统,要想吸引源源不断的科普稿件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将学术期刊中有深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温度的科普知识,从而惠及大众,是学术期刊参与科学普及、履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职责的价值体现。

1.2加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笔者前期研究发现,将学术期刊的论文成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科技新闻的方式被公众所了解,可以实现科研工作者、学术期刊、大众媒体和普通公众的共赢[10]。同样,学术期刊增加科普元素可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范围,拉近公众与科技间的距离,科普元素在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中具有明显优势[11]。同时科普常常与大众媒体和新型媒介形式联系在一起,其受众面和传播力远大于传统的学术期刊,经过科普化的文章能更有效地被本学科外的非专业人士所接受,增强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1.3增强作者和读者与期刊的黏性在学术期刊的经营中,适当加入科普元素,能使学术期刊的读者不再单一化。首先,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从而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面,增强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加入科普元素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与拓展,跨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普元素中能更好地找到学术共同点并摩擦出火花,科普元素发挥了不同专业领域间的桥梁作用;第三,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传播,能提升作者研究成果的显示度,甚至有助于其获得相应机构的资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以后有更好的研究成果还会选择该期刊。

2方法及思考

2.1论文科普化的遴选原则。。如何有效地将一篇学术论文改写为科普文章,首先要确定这篇文章是否符合科普的标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科普化的遴选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心政府和公众所关注的焦点。每种学术期刊都有固定的办刊宗旨和特定的研究范围,选择论文科普化时,应该重点和优先考虑该研究领域政府和公众关心的内容,这样文章推广出去才能引起较大的反响;对于一些比较冷门的知识,本身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就少,再改写成科普文章的意义不大。(2)科学价值与新闻价值并重[12]。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更多的受众,如果学术论文的选题刚好契合了某一时期的新闻热点,产生的传播效应将会产生质的变化,这类研究在医学类期刊中效应最为明显。对于工程技术类期刊,同样也会存在热点实效性,比如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或者是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工业、信息化领域出现重大需求时,各种媒体都会铺天盖地地进行新闻报道,此时公众的视线自然会被媒体吸引住,如果学术期刊同步用科普的语言推出相应的科学技术成果,效果甚佳。(3)内容的原创性。改写的科普文章会通过媒体渠道推送到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手中,如果研究内容出现学术不端,无法完全清零传播途径,则对原创作者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甚至有损期刊的学术形象,因此原创性非常重要。(4)内容的科学性与正确性。这也是与学术论文不一致的地方,学术论文体现的是科学研究的进程,可以出现有学术争鸣的观点,引起同行的关注和探讨,但是科普文章传播的对象是大众,如果出现了错误的科学知识,可能会对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科普文章内容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不容忽视。

2.2论文科普化的写作要点。一般来说,学术论文科普化的主笔者应该是论文作者,因为他最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传达出最准确、有效的信息,通过调研发现,由于学术评价体制或工作繁忙等[13],很少有作者愿意亲自将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但大都能接受编辑部对论文进行改写和加工的方式。因此,本节重点介绍学术期刊编辑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的写作要点:(1)语言科普化,应减少过多的长句和冗长复杂的公式术语,同时增强论文的趣味性、通俗性,适当插入美观的图片,这样才能使专业信息被更好地接受和传播;(2)文章不宜太长,应符合现代阅读习惯,一篇文章介绍清楚一个科学知识即可;(3)倒置学术论文格式,先开门见山给出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再慢慢还原研究过程,这种写作模式比较符合阅读逻辑和习惯,即使读者没能完整阅读一篇科普文章,也能记住开篇的科学知识;(4)升温科学知识,将作者的科研经历或者是科学史上的史料事故融入科普文章写作,能让科学知识变得有温度;(5)标题醒目,一般不用学术论文原来的题目,推荐使用一些带有神秘性、颠覆性、曲折性色彩的表述,但是要避免成为“标题党”。基于以上写作要点,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打造一套适合所属期刊的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的模板,既方便作者直接套用,也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2.3论文科普化的传播途径。目前比较适合推送科普文章的媒介当属新媒体,许多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这就具备了学术论文科普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播基础。一些医学类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抓住普通大众对医学知识的迫切需求,定位于服务大众,将医学知识科普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4]。例如《中国中药杂志》将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中药知识平台,其推送的内容涉及中医药学术、产业、文化、养生资讯等,这些科普内容使得微信受众范围远超学术期刊的受众范围,这也是其成为10万粉丝大号的基础[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以“服务医生、改善医疗”为宗旨,为慢性病健康教育的推广提供平台,实现了将相关医学知识向科普内容的转化。新媒体工具除了能向读者输出内容,还能让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读者之间产生互动性,提高他们对科技传播的参与度。

2.4开辟科普文章专栏或出版科普图书。要增强学术期刊的科普性,除了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还可以增加设置科普栏目或策划科普专刊。比如《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自2007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期科普专刊,开本、页数与学术期刊一致,以增刊的方式发行,既增大了发行量,还获得了良好的广告收益[16]。这种科普栏目或科普增刊,可以更生动形象地传播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甚至帮助读者如何学习科普写作,形成科普作者资源的良性循环。根据学术期刊的系列科研成果或重大科研选题衍生出版科普图书,也是发挥科普功能的重要方式,如果科研成果完整、详实,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又具备出版图书的编辑人才、出版资质等,在得到学术论文作者的许可与配合后,可以考虑尝试出版科普图书,开拓书刊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5学术论文科普化对编辑的要求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要将一篇学术论文改写成高质量的科普文章并非易事,这也在多个方面对编辑提出了要求:(1)既要根据编辑经验善于挖掘具有科普效应的学术论文,也要学会分析网络数据,锁定具有热点效应的学术论文,将它们作为科普化的原材料;(2)既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原创,切忌对原文内容随意改动,以免出现知识性错误,也要适当加入学术论文中缺乏的趣味性、大众性、流行性元素,以吸引读者的兴趣;(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碰到有科普潜力但编辑无法驾驭改写的论文,可以求助有经验的大众媒体,但是经大众媒体改写的科普文章,一定要得到原作者的审核和认可,防止出现科学错误而弄巧成拙;(4)注重科普文章的原创性和唯一性。由于自媒体平台具有较高的便捷性,很多作者会通过自媒体将科研成果进行改写和,编辑在开展学术论文科普化工作时,要与作者沟通好科普文章的网络首发权。除了学术论文科普化,学术期刊编辑还可以充分调动作者和专家资源,组织撰写科普文章,突破传统学术期刊在科普工作中受到的时效限制,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为公众普及科学知识[17]。

3实例分析

本节以《航空学报》的实践工作为基础,举例说明如何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科普化工作。为了记录我国“蓝天三剑客”聚首,开启航空强国时代的历史篇章,《航空学报》2019年第1、2期策划出版了“大型飞机专刊I”“大型飞机专刊II”,邀请到大型飞机C919、AG600、C929的三位总设计师亲笔撰写综述,并兼顾了学术创新性和工程实用性。两期专刊出版后,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些科研成果,也让更多的民众了解到我国重大战略研究———大型飞机的生产研制现状,《航空学报》微信公众号将C919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院士撰写的文章《大型客机信息化研制支撑体系架构研究》经过简单的提取后,进行了同步推送,具体做法为:保留文章题目、摘要,选取文中代表性的图片辅助文字描述,最后附上文章的结论,这也是目前学术期刊微信推送论文常见的形式,当月阅读量只有几百次。如此高屋建瓴的研究综述,不仅对科研人员有指导帮助,也能满足普通民众的知识需求,而且“航空学报”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已达上万人,为何阅读量并不可观呢?笔者借鉴科普期刊编辑的工作经验,对此文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科普化包装。首先,文章题目改为“如何做到2.6天出厂一架波音787|C919总师揭秘大型客机研制的关键”,通过3个关键词集中对读者产生冲击:第一,“2.6天”,时间短是否意味着不可能,或者为何如此高效;第二,“波音787”,这是普通民众普遍认可的舒适型大飞机,尤其对于乘坐过此客机的读者可以产生共鸣;第三,“C919总师”,代表了高端与权威,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其次,正文开始先插入C919飞机的精美图片,从视觉上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其继续阅读的兴趣,并配合文字介绍图片的来源及作者背景,进一步增加文章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接着,通过引用原文,指出大型客机的研制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长周期高风险、多专业协同、复杂装配与集成制造、全球协同研制的系统化工程,但是并不直接给出研制的具体手段,保留悬念。然后,插入波音787西雅图装配工厂的全局照片,从宏观上展示了一家大型客机的装配全貌,并配套文字介绍“仅2016年,西雅图波音工厂交付的波音787就达到了139架(平均每2.6天一架,这速度太惊人了)”,解释了文章题目设置的悬念,并且介绍“波音787之所以能够实现与全球合作伙伴的高水平、实时虚拟协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采用了基于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协同设计、制造、测试、交付及销售”。至此,就该凸显这篇科普文章的目的了,既然波音787通过信息化研制实现了如此高的生产效率,那么中国的C919客机水平如何呢?此时,通过波音787和C919的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和信息化支撑体系给出答案,而这部分的内容则来自《航空学报》所刊发论文的原文。最后,插入C919首飞的感人照片,激发读者的家国情怀,既普及了科学知识,也弘扬了爱国情操。这篇改写过的科普文章在“航空学报”微信公众号的累计阅读量达到了5000多次;在“学习强国”平台,通过“航空知识杂志社”强国号后,也获得了2000多次的点赞;分析《航空学报》网站当期的下载数据发现,该篇学术论文的全文下载量和浏览量是同期其他未改成科普文章的4倍左右。可见,学术论文科普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播效应和论文显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