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疗服务方案范例6篇

卓越医疗服务方案

卓越医疗服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安卓 医疗传感器系统 监护

安卓的医疗传感系统是将通信技术与医学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在科研、医疗等活动中,能够把医疗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通信行业的飞快发展也推动了其他行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安装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利用安卓这个强大的平台,开发和研究医疗传感系统,提高医疗的质量,对医疗的发展有很高的促进作用。

1 医疗传感器系统的含义

医疗传感器系统是通过传感器节点与监护基站而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步组建成社区或者医院监护网络,甚至是范围更广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医疗传感系统可以通过节点对人体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数据,利用通信技术把数据传输到基站,基站把数据再处理后转发给监护中新心,监护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反馈病人的信息,采用通信技术传输数据,实现与其他监护中心对数据的共享。

2 我国医疗传感系统的不足之处

2.1 节点移动性管理存在困难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监护系统的范围扩大,发展到社区和其他城市,甚至是面向全国,由于涵盖的面积扩大,网络规模也必然随之扩大。然而,监护节点与基站是不固定的,这也给人员对网络监护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在管理网络节点时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设计出合理的管理节点与网络的方案。

2.2 压缩方法不合理

为了实现医疗在数据上的正常传输,需要对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因为节点所采集到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其储存量是比较小的,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压缩,保证数据传输。我国现在采用的压缩方法是压缩算法,但是它并不适合传感器节点的传输,一旦数据被破坏,就容易造成对病人误诊,因此,必须在此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会更加合理的方法,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压缩与传输过程不存在问题。

2.3 数据的安全性没有保障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断保证完整性,更应该具有安全性,但是由于传感器的网络节点的组网采用的是自组织方式,这种方式下,数据容易受到破坏,而且应该保护病人的隐私,必须采取加密技术对病人信息予以保护,但是传统的技术水平下的传感器计算能力不足,对信息的保密程度不够。因此,必须设计出更加合适的传感器节点加密方案。

3 安卓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搭建

3.1 安卓的硬件

安卓系统是基于Linux核心开放的手持设备平台,硬件的兼容性好,代码采用全开源方式,安卓通过标准API让每一个应用程序可以访问移动设备,对资源进行处理,是个真正开放和完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3.2 安卓的软件

安卓的软件平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包括Linux内核层、中间层和应用层,Java运行环境作为虚拟机器翻译和运行的语言,使程序代码在各系统上移植,实现机制安全、内存和进程的管理。Java运行环境作为所有一种开放语言,被应用层中所有应用程序所采用,JRE运行java程序的必要条件,里面包含了虚拟机和核心类库,其中主要的开发工具是Eclipse,java平台上,可以利用插构建软件的开发环境,第三方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自行开发出应用软件。各组件之间通过Intent来实现通信,例如地图、通讯录、浏览器等应用软件都可以通过安卓系统实现。

4 基于安卓系统医疗传感器的应用

4.1 穿戴式生理监测技术

远程医疗是将计算机、传感器、通信等技术相融合,不受地域的限制,通过远程方式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一门技术。通过安卓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对医疗数据、图像、电子病历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远程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保存,对疾病进行诊断,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诊治和监护,打造远程手术、远程医疗服务等全新的医疗模式。穿戴式生理监测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的低负荷多生理参数监测技术,该技术用于穿戴式的医疗仪器,这种仪器可以用于人类的日常穿戴,通过与人体融为一体,根据配置的要求对比人体的生理信号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传输等。人体带上穿戴式医疗仪器,仪器可以获取人体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参数,从而对疾病进行判断,而且仪器上还配有蓝牙模块,通过蓝牙技术把生理信息传输到安卓系统手机上,手机将信息存储起来,发生到监护中心的服务器上,方便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将安卓系统应用在医疗传感系统中,对生理信号进行监测和处理,对数据进行传输,体现了安卓系统下的医疗传感系统的智能性、高效性和准确性。

4.2 移动监护平台

被监护者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可以构建移动监护平台,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监控。智能手机具有蓝牙传输功能,与智能监护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上的传输,可以保证数据更加安全、可靠,对医疗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安卓平台上开发出更多的医疗监护软件,对UI系统及系统功能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从未制定出适合医疗监护方案。移动监测平台对你数据要求准确,可以采用安卓手机平台动态信息发送给采集系统和传输系统的方式,保证采集率、数据格式都符合标准,被监护者利用安卓手机就可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

5 结论

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安卓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安卓手机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安卓其他系统的开发更是被其他行业广泛应用。安卓系统是市场上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由于其兼容性好等特点,被应用到医疗行业。医疗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重点,安卓系统应用到医疗传感系统中,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终端系统实现数据的处理、传输等工作,保证医疗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金文锋,尹凤敏.基于WCDMA的个人电子健康医疗系统体系结构[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05(12):130-133.

[2]姚东林.基于安卓的文字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01(43):121-123.

[3]潘巨龙,李善平,张道远.无线医疗传感器网络中基于Feistel加密算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07(21):103-106.

卓越医疗服务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卓越医学人才; 职业道德教育; 实效性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the article furth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content and statu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carefully plan both the education about professional ethics of medical education for each stage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carefully pla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rrier,science with high professional ethics,professional medical students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full-time teachers,pay attention to the medical students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appraisal mechanism of scientific,reasonable and provide the powerful thought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xcellence in medical personnel guarantee.

【Key words】 Excellent medical personnel;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First-author’s address: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aise 5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6.032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战略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三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如何坚持德育为先?《纲要》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三个加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可见,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已成为医学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医学人才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其时效性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

1 加强和改进卓越医学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1.1 医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指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11个方面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并将“医德”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4],进一步彰显了培育医学生医德素养和职业操守的时代呼唤。

1.2 解决医患纠纷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指由“床边医疗”转变为“医院医疗”和“实验室医疗”)和技术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却被严重削弱。“医学发展中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从此失衡,医疗技术带来健康的同时,也使医患关系变得隔离和疏远,医疗纠纷也在不断增多”[5]。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由医患纠纷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不时见诸于媒体。医患纠纷不仅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在偏僻乡村的基层医院也十分常见,而且纠纷的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10-2011年,全区医患纠纷数为1905起,其中重特大、群体性医患纠纷数为136起,引发暴力事件数为48起,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6]。目前,医患之间的信任已达冰点,医患纠纷成为社会的焦点,其解决方式成为政府的难点,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解决医患纠纷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耦合剂和催化剂。

1.3 提高本校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桂、滇、黔三省交界地区最大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是区域医药卫生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大医讲坛、道德讲坛、医学人文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201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4年,学校正式启动临床医学卓越班教育培养工作,旨在打破传统医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已成为事关本校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

2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及现状

2.1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爱岗敬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他指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白求恩同志“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7]这说明,在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时,不仅要教育学生强化医师职业责任,端正医师职业态度,还应教育学生努力提高医师职业能力。

我国于2005年开始《医师宣言》的推广工作,并于2011年正式推出《中国医师宣言》,提出了“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的医师职业道德规范。2014年6月25日,中国医师协会正式公布《中国医师道德准则》,同时启动“医和道德建设专项基金”。《准则》共40条,规范了医师的道德底线,促使医师把职业谋生手段升华为职业信仰;医师应遵从行业自律的要求,以医师职业为荣,笃行中国医师道德准则,赢得社会的尊重,让医学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更是指出:“医务人员要‘厚德’,才能‘载物’,才能承担守护生命和健康这个大任。”[8]

2.2 本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医学生的伦理素养是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是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本校历来高度重视《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工作。目前,根据本校编印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2013版)的规定,医学伦理学共有36个学时,其他行为科学、人文科学课程492个学时,约占临床课程总学时数的13.6%,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重视通过典型医德案例专题讨论、案例考试检查等医德案例教学,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通过指导医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开展医德“床边见习”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开展医学伦理学知识竞赛和优秀论文评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课堂辩论活动,提高学生医德综合分析能力[9]。

但是,笔者曾对本校600名医学生进行过医学人文教育现状调查,发现目前本校医学生存在的职业道德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职业目标或职业信仰、医德认知水平较低、医德实践动力不足等方面。当问到“选择学医的目的是什么”时,54%的调查对象选“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而选“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却也高达35%。当问到“医学院校在临床阶段是否应适当增设《医学人文概论》等人文课程”时,也有40%的调查对象选“没必要”或“意义不大”。可见,当前本校不少医学生的学医目的尚不够明确,在主观上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道德实践的方向和根本动力。本校部分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还比较欠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还存在一定偏差。

可见,本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医学人文课程比重偏低,人文缺失现象还比较普遍;追捧“技术至上”,重疾病、轻患者,重仪器检查、轻患者身心感受,重医疗技术处理、轻沟通技巧应用;医学人文课程不系统、彼此割裂,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人文素质和伦理素质的教育效果难以保证,致使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伦理思想缺位、医学目的异化、医患关系物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10]。

3 提高卓越医学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3.1 顶层设计及整体构思 医学生职业道德的伦理和人文精神本质,决定了其不仅要重视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概论等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坚持技能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以达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教育效果。要认真坚持“以底层创新的成果来赢得上级的认可和支持,并为顶层设计提供更多经验”的原则[11];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认真搭建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全面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渠道,不断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医学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职业道德教育“入心入脑”。在有效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将职业精神、医学人文精神、医患沟通、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常态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关爱患者、尊重生命、救死扶伤、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卓越医学人才。

3.2 对策建议及路径选择 全方位提升本校卓越医学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科学配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强调“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文化为主阵地,以实践活动为主渠道,以考核测评为保障,贯穿于医学生从入学教育到毕业离校,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全过程”[12-13]。

3.2.1 认真筹划医学教育全过程各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

3.2.1.1 新生入学阶段 通过有效引导和教育,使医学生初步认识医师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为医学生今后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奠定基础。具体办法是:组织参观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参与医学生誓言宣誓及白大褂授予仪式,阅读与分享医学人文经典,营造校园医学人文环境,邀请优秀校友回校讲学,使医学生在这些“隐性课程”中多角度体验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帮助医学生逐步树立医生职业目标和职业信仰,为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3.2.1.2 理论学习阶段 近年来,随着医患纠纷的负面报道日益增多,使部分医学生出现了专业危机意识,甚至出现认知冲突,影响了对医师职业道德的追求与渴望。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通过三类课内外活动帮助医学生调整认知冲突,回归对医师职业的正确认知。一是充分利用百色革命老区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学校艰苦创业的生动事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到广大基层建功立业。二是认真开展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医学生坚定医师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责任。具体办法包括:通过义务献血、社会调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医学生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合理开设相应的医师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课程,不断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医学人文素养。三是科学引导医学生参与初步的医疗实践,积极开展医院见习、医院导诊、医生助理、社区义诊、“大体老师”的感恩、祭奠、告别仪式和“致谢实验动物”感恩活动等;积极推动优秀医务工作者入校宣讲,“以他们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激励学生把内在的成才需求和实现社会价值的要求相结合,把个体的道德体验内化为自觉追求,把外化的道德行为变为职业道德自觉”[14],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熏陶、感化学生,勉励学生自觉追求关爱患者、尊重生命、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

3.2.1.3 临床实践阶段和毕业离校阶段 这一时期,要认真探索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一是注重发挥医德医风及医学人文经典读书活动等的引导作用,主要包括:举办医学生岗前知识技能培训、开展医学人文经典读书活动或赏析著名医学题材影视、认真组织参加附属医院医德医风与人文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等,帮助医学生进一步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二是高度重视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工作。要系统开展医疗服务用语教育,推动医学生全面掌握医疗服务用语,“用语言温暖患者”,达到药力之外的治疗效果;要坚持每日伦理查房制度,不当着患者的面讨论病情、不直呼患者床号、不暴露患者隐私、重视患者的各种权利和合理需求、向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等;要坚持举办诊断技能大赛、临床病例分析大赛、病历书写大赛、医疗微电影创作大赛、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并形成常态化机制;要加强实习带教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其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三是重视毕业生的医德教育工作,通过重温医学生誓词、学习宣传《中国医师宣言》和《中国医师道德准则》、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经验交流、医学生考研体会分享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医德素养和职业精神。四是认真开展医学生交流工作,选派一部分具有外语基础的优秀医学生赴国外进行短期交流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3.2.2 精心谋划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载体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2.2.1 校园文化建设 多年来,本校先后建立了李时珍、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等医学名人的雕塑,在学校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重要场所张贴了医德格言和医学大家名言警句,有效发挥了学校文化环境独特的育人功能。

3.2.2.2 实践载体建设 以大医讲坛、道德讲坛、医学人文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深化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搭建实践平台;以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广西医学人文研究中心)为主阵地,进一步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同时,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积极开辟学校官方微信及微博公众平台、“易班”、“时珍网”等作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教育的网络平台;充分挖掘本科生导师制的职业道德教育功能,鼓励医学生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一步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3.3 科学配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期以来,党和国家多次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新任教师原则上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15]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选拔和配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选拔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的标准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既重视“才”,更要重视“德”。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专职教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同时,应加大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投入,设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及研究专项经费,努力实现“全员、重资、专精尖”的医德育人新格局。

3.4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本校对医学生的考核绝大部分局限于对医疗专业知识的考核,缺乏行之有效、全面细致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考评标准和考评体系,致使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方向不清晰、培育内容不明确。因此,必须科学设置和全面细化医学生《毕业实习鉴定手册》、《综合测评登记表》等医德评价体系及测评量表,认真制定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测评细则,记载医学生各个学年的德育、智育、社会实践、医德医风、医患沟通、医疗服务用语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个人感受,对各阶段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进行个人总结和科学评价。通过构建和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考评标准和考评体系,从总体上全面了解和掌握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对进一步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起到参照作用。

本校卓越医学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出台的大背景下,针对本校医学生各阶段的学习实际提出的立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案与设想。这些方案和设想,必须与传统的医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相互参照、相互借鉴,才有可能为提高学校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为医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医师职业道德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S].中发[2010]12号.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人民日报(第4版),2012-11-16.

[3]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S].教高[2008]9号.

[4]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S].教高[2012]7号

[5]侯怀霞.如何防止医患纠纷变医闹[R].大众日报(第10版),2015-04-15.

[6]卢林峰,黄举志,吴晓花.攻克医患纠纷处置难的“顽疾”――我区创新人民调解化解医患纠纷综述[OL].平安广西网,2014-03-13.

[7].选集(第二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9-660.

[8]胡浩.中国医师道德准则:倡导坚持患者至上[OL].新华网,2014-06-26.

[9]农乐根,崔践,魏洁,等.医学伦理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73-374.

[10]鲁琳,樊民胜.中国医师精神的传统文化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2):195-196.

[11]长安街知事.这个地级市每三年出一个部级[OL].搜狐新闻,2015-12-02.

[12]高晓妹,黄朝晖,路洋.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7-698.

[13]曲波,郭海强,张阳,等.医学专业精神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10,9(5):580-582.

[14]崔雅菲,卓冬兰,徐逸萍,等.卓越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270-271.

卓越医疗服务方案范文3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卓越医疗服务方案范文4

摘 要:医院信息系统以及电子病历系统的日益成熟,使医学数据存储量与日俱增,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以这些数据为基础,研发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构成的基础上,设计了健康档案管理与健康状态分析系统的总体流程,基于JavaEE架构,实现了双终端访问接口,在健康档案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构建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挖掘“居民健康档案”数据的价值。

 

关 键 词:居民健康档案;JavaEE架构;UML语言;数据管理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多年的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在各大中医院中的应用日益成熟,产生了大量的医学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的获取、转换、存储和传输目前主要局限在医院的日常事务操作,并作为历史数据存储在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拥有合理的数据结构和充足的数据量。利用这些数据开展进一步深入的分析,体现对医院管理、疾病诊断和治疗以及医学研究等的价值,是近些年信息技术领域和软件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被广泛接受,每个个体都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致力保证自身健康水平,使得基于已有的大量医疗数据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的工作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和着力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居民健康档案的计算机化管理[1]在卫生部的领导下逐步建立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居民健康档案[2]是居民健康信息的有组织的系统化信息,主要用于帮助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掌握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而分析居民的身体健康问题,预测流行病的爆发情况并筛选出高危人群,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服务部门还可以通过健康档案获取居民的基本身体健康状况,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有效的、便捷的和较为连续的相关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行业的资源利用率。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居民健康档案的数据构成的基础上,设计了健康档案管理与健康状态分析系统的总体流程,基于JavaEE架构,实现了双终端访问接口,在健康档案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构建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 健康档案系统数据分析

项目组仔细研究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电子病历数据规范》等与健康档案相关的数据与管理规范,查阅了国家医疗卫生部门制定的相关数据标准,确定了本项目研究的健康档案数据的核心内容,其中的数据信息主要有居民个人基本信息、常规健康体检信息、关于重点观察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数据。居民个人基本信息中的数据项包括索引编号、姓名、家庭住址、个人收入等基本信息,以及与健康状况有关的血型、家族病史、药物过敏史、残疾情况等相关信息;常规健康体检信息中的数据项包括一般健康状况、身体检查、生活方式、住院情况等;关于重点观察人群的健康状况信息主要包括三十六个月内出生的儿童、孕产妇、年长者和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病等群体的有效健康资料;相关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的数据信息包括医务人员接诊以及疾病诊断过程中产生的文字和影像资料等。

 

目前,通常以表格方式对居民健康档案数据进行组织与管理,分为居民健康档案封面、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接诊记录表、会诊记录表、双向转诊单、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等数据。通过对这些医疗信息内容以及结构进行研究与分析,以XML作为健康档案数据的表示与存储的基础,遵循HL7标准,构建了健康档案数据模型,用以存储居民健康档案。

 

3 健康档案管理模式

通过对健康档案数据以及健康档案管理业务与流程的详细分析,仔细研究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健康档案基本数据集编制规范》、《健康档案公用数据元》等标准与规范[3],多渠道获取各类人员对健康问题的关注角度与关注点,基本明确了健康状态分析系统业务处理的高层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定义了系统业务处理的大体逻辑模式,即“安全性认证+数据录入与导入+数据统计分析与展示+健康水平评价”的模式。

 

本系统主要是以健康档案数据管理为基础,实现高层数据处理功能(如各种查询和统计工作),因此健康档案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是本系统能够得以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进行健康档案数据录入和修改之前,必须通过一定的数据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必要的安全性认证,在进行健康档案数据录入时,系统必须要实时地进行多种数据正确性的校验,保证系统内数据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4 系统实现

系统开发采用面向对象开发方法[4-5],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平台,基于JavaEE架构[6-7],实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主要包括对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和健康信息等的管理功能,个人健康档案创建界面如图1所示,基本信息包含了身份证号、居民姓名、民族、籍贯和出生日期等相关信息,家庭信息包含了家庭成员、家庭住址、成员关系等相关信息,健康信息包含了血型、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个人特征信息,这些信息为后续服务提供依据。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以XML格式存储,以便与Agent获取的其他健康数据进行整合,健康档案信息的XML数据存储如图2所示。

个人身份证号是个人信息检索的索引,使用个人身份证号定位到个人的相关信息,通过个人信息检索获取个人健康档案资料,个人健康档案资料主要包括血型、历史疾病、手术和家族史等。统计功能用于实现对个人健康数据,如血型、血压、血糖等的统计分析,图3为系统对血型和HR对比后的统计界面。

 

5 结论

通过健康档案管理与数据分析的研究与系统的构建,明确了健康档案数据的基本构成,进一步明确了健康档案管理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档案数据的利用价值,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自身健康管理的参与意识;健康状态分析系统的运行与应用,实现了个人健康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多样化展示,充分利用计算机硬件平台和移动终端硬件平台,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健康信息服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EB]

http://baike.baidu.com/view/2323799.htm

[2] 卫生部. 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EB]

http://baike.baidu.com/view/3059030.htm

[3]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EB]

http://wenku.baidu.com/view/7ff5c909763231126edb1139.html

[4] Grady Booch,著[美].邢春丽,译.面向对象项目的解决方案[A].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 Peter Eeles,著[美].尤克滨,等,译.基于RUP构建J2EE应用[A].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卓越医疗服务方案范文5

早在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社区康复的概念。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有近百个国家逐步开展了社区层面的康复服务。但我国的社区康复工作却“姗姗来迟”,直到10年后才开始小试牛刀。实践证明,社区康复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尤其对慢性病患者以及骨科疾病患者而言,社区康复便捷、连续性的服务使患者更容易接受,从而加快康复速度。即便如此,因为没有引起重视和政策支持,再加上我国人口庞大、资源有限,社区康复工作一直没有明显起色。

如果把社区康复比喻成一个人,通过上述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粗略地描绘出他的轮廓:他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非常有潜力,能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正值青春年华的他身体不好,缺乏营养,需要补充能量。这个小伙子一直生活在我们周围,可我们对他却知之甚少。为了全面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对症下药,我们为他做了个全身检查。

康复治疗需求很大

在老百姓看来,生病住院、出院回家是理所当然,至于回家后如何康复,答案往往与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一样,即由家人来照顾。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后,社区康复逐渐被认可。

一直被“冷落”的社区康复终于登上了可以尽情展现的舞台,但我们才发现,老百姓的康复需求已不同往日。“无法用具体数字来判断到底增长了多少,但可以通过几组数字来衡量一下。”说这话的是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疗科主任胡海鹰,他为我们提供了两组数字。

2006~2007年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9.07%,其中仅有5%~10%的残疾人能得到康复医疗服务,这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医疗需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经做过两次流调,在10种慢性病里面,排在第4位的是骨关节病,其中绝大部分患者需要康复治疗。

而中共中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到2015年要基本实现残疾人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任重道远,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只有社区康复。”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医学院康复医学教授卓大宏做出论断,并解释说:“大医院的康复科或者康复中心针对的是急性期患者,他们为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患者提供的康复资源非常有限,这些患者不具备被收入院的条件,就成了被遗忘的群体。社区康复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舍我求谁?”令卓大宏信心满满的不只这一个理由,他认为,社区康复具备其他康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点。

便捷和连续是社区康复服务的两大特征

社区卫生服务具备许多与生俱来的特点,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这些特点越来越清晰,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分子,社区康复传承了这些特点。在众多特点中,经常被人提起的是便捷性和连续性。

社区康复的便捷性对于那些不方便到大医院就医的患者,尤其是骨科疾病患者而言,弥足珍贵。在北京市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中医康复治疗的张先生对此体会颇深。张先生腰部曾因车祸受过伤,时常感到酸痛,有时候走路都困难,到医院检查的结果是创伤后遗症。由于离大医院远,在疼痛时张先生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经邻居介绍,他找到了该中心的张怡泉医生。“张医生为我制订了康复方案,每次治疗需半个小时,下班抽时间过来就行,非常方便,我的身体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张怡泉对社区康复的便捷性作了总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多数设在社区,对社区中一家一户的地理位置都比较熟悉;又由于社区患者常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故医生对哪家有需要康复服务的患者一清二楚;加上医患双方经常见面,医患关系既稳定又融洽。

能够稳定住医患关系的还有社区康复的另一个特点――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为患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康复服务连续性的最重要体现是医生能随时为患者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年逾七旬的王阿姨就尝到了连续性康复服务的好处。王阿姨是上海市徐汇区的一位老居民,经常腰酸背痛,颈椎疼痛明显,双膝关节也常因劳累、寒冷而疼痛。上海徐家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晖医生为其制订了全套的康复治疗方案。半年多后,老人已能行走自如,下蹲时再也不用发愁了。老人症状改善后,李晖又针对骨质疏松症易发生骨折的特点,建议她加配助行器,以增加行走的稳定性。同时将双膝关节的按摩转换为被动活动,并适当加大了主动锻炼。

“在进行以上综合性康复治疗后,老人的体质明显增强了,进一步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了。”李晖说,这种连续性的服务受到了居民的欢迎,“连续甚至可以延伸至家庭,入户指导更加贴近老百姓。”

硬件软件配置均无法满足需求

既然社区康复是不可替代的,又有那么多优点,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 卓大宏给出的答案是,大多数社区康复科还不具备规模,人才匮乏,不足以吸引患者。

卓大宏着重谈了社区康复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据他介绍,卫生部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有1位专职的康复科医师。“即使要求很低,在北京仍有很多中心没有实现。”

有这样一组数字可以充分说明问题:2006年,我国每10万人中才有0.4个物理治疗师,而世界上最好的挪威每10万人中配备147位物理治疗师,是我国的367倍。

目前,培养社区康复人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医学院校的培养,二是转岗培训。这些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相继设立了康复专业,每年有3 000~4 000名毕业生。

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转岗培训就成为一根可以救命的稻草。“我们中心是全国康复科医生的培训基地,每年来我这里接受培训的社区康复医生大约有110名。总体加起来,我国每年培养出来的社区康复医师的数量,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来说,实在太少。”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主任胡海鹰说。

不仅人才问题令社区康复“一筹莫展”,连最基本的场地问题也有待进一步解决。去北京望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的时候,记者参观了该中心西园三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康复办公室。办公室面积不大,具备初级康复医疗设备,能够满足5人以上患者的就医需求。就张怡泉看来,条件比较简陋,“很多中心或者站的条件都不好,水平差不多。”

记者又参观了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确如张怡泉所说,大多数中心社区康复刚刚起步,办公地点有限,有的甚至未设置办公室。既然北京的社区康复情况如此,一些偏远地区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向理想中的社区康复努力

虽然,目前社区康复的条件有诸多不足,但无论是社区康复专家还是大医院的康复专家都认识到发展社区康复是必由之路。为此,他们也在奔走呼吁,希望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实现理想中社区康复的美好图景。这幅图景也被社区康复专家称之为努力奋斗的目标。“此目标是基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而言的。”胡海鹰说。

据卓大宏介绍,在欧美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社区康复体系建立已非常完善,社区康复服务内容较为全面,基本囊括了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康复几个方面。他们的社区康复大多建立了网络化服务,并建立了很多单科社区康复单元,如脑卒中社区康复单元、脑损伤康复单元、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单元、精神病康复单元等。

这个目标似乎是望尘莫及,的确,我们不可能一口吃下个胖子,打仗还得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去占领。因此,胡海鹰认为,第一步应该将患者逐渐吸引到社区,“每5 000名居民配备1名物理治疗师、1名传统中医治疗师和1名康复医生,他们的最低学历是大专。如果达到了这个水平,实现康复回社区的目的就不远了。”同时,他还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在160~200 m2之间,“社区卫生服务站需建立康复训练室,建筑面积为30 m2以上。要购买20万~40万元的设备,包括运动疗法的设备、理疗设备等。”

浙江民政康复中心的杨圣能曾经对社区康复做过研究,他赞同胡海鹰的观点,“这是个基础的数字,实现第一个目标可以保证社区康复运转起来,能够稳定住部分患者,形成良好的互动,之后才能逐渐扩张,最后达到甚至超过国外的水平。”

发展社区康复是全社会的任务

为这个小伙子做完全身检查后,他擅长什么,缺乏什么营养,我们已经有了透彻的了解。而后需要找到一种疗效既快又好的“药”,来为他解决病痛。多位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只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才能逐渐康复。其中,全社会重视包含两大方面,一是老百姓的重视,一是领导的重视。

老百姓重视是思想基础

推动社区康复和使居民接受社区康复都要以提高康复的理念和知识为先导。最了解社区康复知识的是医生。“积极向老百姓宣传康复医学的理念和一些具体操作方法,会加深医患之间的感情,改变老百姓的传统观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物理医学与康复科黄永禧教授说。

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了这一做法,他们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季度组织一次辖区内居民有关康复知识和健康教育的讲座,主动要求和愿意接受康复的居民正在不断增加。

作为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顾问,黄永禧看到了这一做法的成效。“门诊、病房和家庭康复共收治康复对象98 932人次,其中,脑卒中患者152例。该中心还得到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为辖区25名脑卒中偏瘫有生活困难的低保人员进行免费康复治疗,受到社区残疾人和家属的欢迎。”

像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样,早些年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始尝试探索,经过时间的考验,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虽然他们的做法不拘一格,但他们都没有忽略通过宣传的方式改变老百姓的看法。“转变老百姓就诊习惯是开展社区康复服务的思想基础。总之,无论是改变领导的思想还是改变老百姓的思想,都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并不是几家社区卫生机构、几个专家能完成的。实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努力。”黄永禧说。

领导重视更新观念是关键

康复医学是一个新兴学科,过去社区的领导层对它的作用了解不多,加上传统重治疗、轻康复的观念,使康复一直处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任务中的最薄弱环节。

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萍在考察了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发现了这个弊端,从此下定决心发展社区康复。首先,她把当时任全科医学科主任的胡海鹰调任到康复科任主任,后又添置了一些必备的康复设备。“逐渐引进人才,逐渐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胡海鹰说。

北京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他们专门成立了康复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任组长,将康复工作列为该中心的一项重点而有特色的工作来抓,把康复工作纳入该中心和卫生站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领导在这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卓大宏总结为,“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要更新领导观念。”

卓越医疗服务方案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器官系统整合

1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改革的计划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三年级前缺少亲身接触临床的机会,对医疗管理的流程知之甚少,与患者沟通的方式一知半解,到医院实习后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近年来有不少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上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3-5],我校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征求各利益方的意见,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1.1优化课程体系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处理好相邻学科、前修后续课程内容间的关系,通过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重组,删繁就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尽可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确保专业教学内容质量。

1.2鼓励自主学习

通过减少必修课和课堂讲授学时,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增强学生在知识建构与能力训练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1.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加大实践课比例,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将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适当增加人文素质等相关课程,促进文、理、医知识的有机融合。

2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2.1优化重组设计课程

2.1.1从2013年下学期起,对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的医用化学、医用物理学课程;将医学统计学、文献检索、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重组形成医学科研基础与实践课程;以卫生法规课程为基础,融入医疗过程的风险、防范、法律应用等内容构成新的医疗风险及防范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从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中精选出基本的内容,形成人文科学通论、社会科学通论两门课程;对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系列学科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医学统计方法、社区预防医学两门课程;建立医用生物学、医学基础、药理基础知识、临床合理用药四门课程,为器官系统整合的临床课程提供医学基础知识;并在2013级教改班开始实施。2.1.2以“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为主线,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学科式课程进行优化重组编写整合课程教材,包括呼吸系统基础与临床、循环系统基础与临床、消化系统基础与临床、内分泌系统基础与临床、泌尿系统基础与临床、风湿免疫系统基础与临床、骨骼运动系统基础与临床、血液系统基础与临床、生殖系统基础与临床、神经系统基础与临床。成立了10个器官系统整合教学团队,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新教师试讲、教学能手演示和教学竞赛等教学活动。2.1.3重新疏理建立儿科学、感染病学、皮肤病及性病学、五官科学、精神病学和急诊及灾难医学等系列新的临床课程;优化重组原外科学总论内容,包括外科发展史、外科体液失调、麻醉、创伤、烧伤、移植、疼痛、显微等单元,形成新的外科基础课程。2.1.4紧跟相关临床课程的教学进度,实施独立组织的临床技能五年不断线教学,建立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体系。

2.2整合资源保障方案有效实施

2.2.1健全机构保障教学。分层建立健全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定期举办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2.2.2优化师资促进教学。遴选优秀的教师为教改班授课,理论课教师95%为副高以上职称。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不断加大师资培训投入,通过短期培训和专项进修开拓教师的教学思维。每年举办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案设计比赛、课件制作大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2.2.3优化生源提高教学。临床教改班每届只招收50人,从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中精选优秀学生,学生主观上愿意参与教学改革,执行力强,保障教学行为顺利实施。2.2.4丰富教学平台建设。建设自主学习平台和自主学习教室,临床网络教学资源库、形态学网络资源库、医学网络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学术讲座视频库、手术直播观摩系统、医学影像教学系统、教学病案系统、电子标准化病人学习系统、虚拟学习系统、OSCE考试系统、医学数据分析实验系统,同时引入智慧树网络课程150门,初步实现了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有效拓展了教学空间,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3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措施

3.1更新思路开展教学改革

3.1.1重视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开展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大讨论,适时更新教育观念。3.1.2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案例导入、问题引导、图片索引等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改变。学校也在教学质量评价中设置教学方法的占比,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法。3.1.3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6],开展“TBL教学”、“PBL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讲座及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2制定政策激励教学改革

3.2.1多举措探索和实施教学改革激励措施。教改班采用新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全英教学等标准课时的绩效增加。3.2.2激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教学改革项目一票否决制。

3.3项目建设推进教学改革

3.3.1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国家、自治区、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促进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推进了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开展。3.3.2教改班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项目,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无纸化考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探索及实践,通过以点带面,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取得的成效

4.1为民族地区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模式

构建特色鲜明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优化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优化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医教协同育人机制的改革,强化教学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4.2培养民族地区人才并实现人才“留得住”

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除需要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支撑外,关键还需要下去的人才“留得住”。我校毕业生大部分走向县城乡镇,到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五年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到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约65%。在调查百色、河池、崇左3个地区110所基层医院中,有校友1850名;对88家用人单位的669名毕业生抽样调查表明,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的满意度高达93.2%,毕业3年内调离工作地点的人员仅2.65%。学校“扎根老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4.3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成自治区教学团队2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5人,全国优秀教师及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自治区优秀教师8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广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广西优秀专家及广西特聘教授、卓越学者各1名。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教师积极深化教学改革。

4.4获得一批教学成果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该成果为依托于2017年获得了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三年来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

5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5.1部分教师存在“重医轻教”的思想认识

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授课以临床教师为主,教师同时也是临床医师,由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青年教师中存在重临床医疗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在资源建设、人才评估中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反馈体系建设、教学投入和效益评估建设,让更多的教师从教学中不仅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从中获得利益。

5.2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不清晰,缺乏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学校将继续深入推行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制度,全面掌握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就业满意度,根据需求及时调整,设置更科学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教学、技能培训、实践学习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拓宽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渠道,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