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计划范例6篇

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范文1

关键词:卓越计划;道;法;术;层面

作者简介:彭煜(1963-),男,湖南永州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授;李永桥(1977-),男,河南南乐人,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四川 绵阳 62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专项课题“区域产学研联盟下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创新与研究”(课题编号:2010YHE032)、西南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重大理论课题“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11sxb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28-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目前全国“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接近200所,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中,还有一大批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各高校根据对“卓越计划”内涵的理解,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探索,在课程体系的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培养模式仍然单一,仍以专业教育为主。由于“卓越计划”的实施时间不久,因此关于它的内涵、目标和发展思路等还需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道法术”思想与“卓越计划”

“道法术”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和培育起来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是寄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群体凝聚力和智慧洞察力的精神源泉。中国传统“道”、“法”、“术”思想的三个层面划分来源于《易经》。在《易经》中,“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不易、变易和简易”。道者不易,法者变易,术者简易。为了形象说理,《易经》以“天、地、人”为代表来阐释道理,它启示人们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事物。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其主要内容是论述封建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法术。“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用这个范畴来说明宇宙万物产生之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韩非的“道”取自老子的“道”而又不同于老子的“道”。他从整个宇宙的发展规律出发,把“道”归结为存在于万物之中的一种必然,并把“道”引向人类社会,将作为自然规律的“道”引申为政治领域的治国之法和治臣之术。

“术”是狭义的内容层面,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的特征,识术作为问题解决的初级目标;“法”是较高一级目标,是相对广义的方法层面,“法”要与时而易,得法是问题解决的中级目标;“道”的特点就是“不易”两个字,永远不变的才叫“道”。“道”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悟道是问题解决的最高精神层面。它超凡脱俗,突破了“术”与“法”的束缚,“道”是对问题整体的掌控、改进及推广。“道”是核心,“法”必须要基于道,“术”要符合“道”和“法”。这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辩证统一的。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更新、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有教学“硬件”的投入和教学“软件”的改善,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道”、“法”、“术”三个层面来分析“卓越计划”,有利于人们以中国传统智慧加深对“卓越计划”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人们对“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从而达到实现“卓越计划”的目标。

二、“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能力是关键,提高素质是核心,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能力和素质形成与提高的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制约着一个人知识掌握的基本状况;素质是知识、能力等要素的内化、积淀和升华,其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和精神境界。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知识为凭、能力为用、素质为本是人才培养中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境界。一个人积累了知识,且具备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等能力还不够,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才能是一个卓越的人才。

1.术者,技术、技巧

“卓越计划”之术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知识传授,所关注的主要是课程和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知识。教师在面向工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科学设计教学模块,对教学环节进行重新组织。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强调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在实际系统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背景环境下进行工程基础教育的方法(CDIO方法)等,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通用标准。

2.法者,于术精通而升华成理,复以理指导术之提高

“卓越计划”之法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力培养,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的培养标准细化,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重组,构建培养标准实现矩阵,进行“3+1”等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制订相对独立的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充分保证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要深入企业,进行系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其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行业专业标准。

3.道者,人生之道也,通过术法研讨而达人生,探索大道,以求人生妙谛,复以之贯彻于人生

“卓越计划”之道阶段是综合素质的提高,所关注的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卓越工程师”要求具有扎实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自我获取知识、社会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而在于其综合素质更高。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卓越人才的标准。

三、几点启示

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分析“卓越计划”提供的有益启示,对“卓越计划”的稳步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卓越计划”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多个层面的含义:要体现教育的属性,体现现代人类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要体现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这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提供有特色的教育产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解决面向社会培养何种需求的人才问题。

从目前各个学校的试点工作来看,大部分的认识和做法还处于“卓越计划”之“术”和“法”的层面,突出的是市场价值取向,对于“卓越计划”之“道”的层面还比较少,可“道”却是重要的。因为只有“道”正确了,才能成就“卓越计划”的持续发展。未来“卓越计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卓越计划”之“道”以及“卓越计划”之“道、法、术”相结合的发展。

2.有利于学校更好地理解“卓越计划”,从而对“卓越计划”有科学的认识

有了“卓越计划”的三个层面,学校就可以比较容易分析出各个层面“卓越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如“卓越计划”之“术”层面的工作是见效快,但仅仅从这个层面开展“卓越计划”,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而“卓越计划”之“道”层面的工作有时候不能立竿见影,但确实能使学校持续发展。“卓越计划”之“道”层面强调培养人的战略思维,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比“卓越计划”之“法”层面更关键。而“卓越计划”之“法”又比“卓越计划”之“术”更关键。

3.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卓越计划”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通常问题分为三个层面,要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就问题产生层面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比问题高的层面来解决低层面问题。用《孙子兵法》所讲的“势”来解决问题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即解决问题要以战略专家魏思曼的思想为参考。魏斯曼说:“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相邻的层面,而在与之相高的层面。”“卓越计划”应该是从“卓越计划”之“道”层面思考,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整体布局各个层面的工作。

4.“卓越计划”的实施是由素质、能力、知识三个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学校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之后才能制订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把诚信、环保节能、安全、美学、科学伦理等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因此,深刻认识“卓越计划”“道、法、术”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学习掌握各个要素的发展规律,才是“卓越计划”的关键。

很少有问题会得到完美的解决。对“道”的追求就是对一个问题十全十美的追求,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悟“道”可以让人们体会教育改革工作的博大精深,也可以体验在实施“卓越计划”工作时高屋建瓴的潇洒。悟“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卓越计划”,达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易经》感悟[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2]王立仁.韩非的法治理念[J].政治学研究,2010,(4):119-125.

[3]王立仁,孟晓光.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1-105.

[4]罗家莉,周永凯.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卓越工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9):110-112.

[5]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7]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卓越计划范文2

“卓越计划”实施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基本方式是校企合作培养。(一)“卓越计划”专业采取“3垣1”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即校内学习累计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采取在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学习实践1年的“3+1”培养模式,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企业学习包括在企业开设课程、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在企业实践可通过顶岗工作,使学生完成分层次、分类别、分岗位、分流程的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企业既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又参与培养过程,并为学生企业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保障,让学生在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方法和设备等。培养方案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课程与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企业学习与校内学习之间各教学环节设计上的无缝对接。“卓越计划”试点班单独组班、单独授课,充分发挥人数少、教学组织灵活、教学方法改革容易实现的优势,大胆尝试以工程实例为背景的案例式、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卓越计划”专业所在学院应为“卓越计划”班配备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每个班级配备专职辅导员。对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采取“边教学、边实践”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的理解,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或科研项目,使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培养。“卓越计划”专业学生应实行双导师制,每5名学生配备1名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教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实行相对分段、共同指导。校内专业课教师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一年以上在企业实际工作或从事企业科研工作的经历,或取得相应的从事工程施工的资格证书。实际执行中要求为教授上课。

二、我校“卓越计划”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重视程度不够,机构不健全,缺专人负责、缺系统筹划、缺具体措施,有的学院把“卓越计划”专业按常规专业的培养模式组织教学,其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合作企业、实习实践基地部分专业尚未落实,校企合作培养力度不够。培养方案、特别是企业学习方案尚未完全落实,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合作培养机制不健全。

三“、卓越计划”实施建议

卓越计划范文3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针对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我校自动化专业于2012年获批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自动化专业教育部及江苏省“卓越计划”项目2014-2015年建设目标为,围绕国家“两化融合”战略发展目标,以培养工程型、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结合南航自动化专业特色,充分开拓和利用校内外师资和实验实践资源,初步形成稳定的具有南航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

一、“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构建

卓越工程师培养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重构新的课程体系。但是,过去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过分重视本学科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关联性;过分重视学科为中心,忽视实践。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卓越计划”为背景,以培养创新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创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背景来看,我们按照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三个培养层次,整合教学内容,精炼核心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做好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的相互促进。从实施办法上,遵循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工程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在校内专业实验室,依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飞行器主动控制教育部工程中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行开放型实验管理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课程的建设,针对学生实践中的对象产品化、操作标准化的特点和要求,开设了如工程文档编制与管理、行业标准与规范等课程。基于现有工业控制专业选修课程和配套实验室条件,开设了如控制系统网络设计与实现、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工控产品设计与调试等工业控制类企业课程。

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1.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

首先,采用互动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环节的主动性。其次,科研项目融入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学为研所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2.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专业基础课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其应用特性,辅以相关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实验课程的比重,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方法。专业选修课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在实际案例的设计和研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根据专业能力目标,进行分阶段考核、现场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三、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

加强校企合作,紧密依托行业,充分发挥航空特色的优势,创新合作模式,是“卓越计划”实施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开发实验项目,在校内开设实验实践教学

如在工业控制方向,针对“控制工程软件”和“控制系统网络设计与实现”课程的实验和实践环节,与江苏仪征化纤公司联合,对原有的“过程控制”“PLC控制器”“运动控制”等专业课程的实验设备进行综合化改造设计,制定衔接模块开发方案和定制标准。对软件类课程以及目前实验设备不支持条件下的应用类课程开设仿真试验,进行实验项目设计和效果评价。与拟聘请的企业工程师商议设定课程实验项目,规划企业实践和实验室实验的分配和训练要求及目标。

针对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研究校企差距,建设工业控制实验综合平台方案,对现有实验室各实验平台进行综合化、产品化、标准化改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补优势,打造卓越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并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构建一个教、学、研互相促进的工业自动化试验平台,满足工业控制专业方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实验教学要求。

卓越计划范文4

>> 21世纪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研究 日本“21世纪COE计划”评述 21世纪以来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究 关于21世纪日本文化新动向 日本将成为21世纪亚洲祸水 21世纪日本宪法的动态 日本创新:从21世纪回到20世纪? 21世纪管理控制研究 21世纪昆曲研究概论 21世纪彝族研究综述 日本大学卓越计划实施研究 20世纪日本、韩国的中国古代画论研究 F-2日本21世纪的空战利器 日本21世纪的学校教育目标与价值观教育 21世纪初日本的对印度战略及其影响 21世纪型能力:“核心素养”的日本表达 21世纪以来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1世纪布朗大学社会捐赠研究 21世纪广告教育与研究的转型 21世纪俄罗斯影子经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阪彩香,桑原隆.科学研究のベンチマキング2010-文分析でみる世界の研究活の化と日本の状[EB/OL].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政策研究所. NISTEP REPORT.(2010-12-01)[2011-08-11] ..

[8]文部科学省.学校基本调查的结果概要,平成14年.[EB/OL].文部科学省.平成14年度学校基本 果の概要.(2003-05-11)[2011-09-08]..

[14]日本学振会.事後[EB/OL]. 日本学振会.21世卓越中心プログラム.(2008-09-15)[2011-08-19]..

[15]日本学振会.委名簿[EB/OL].日本学振会.21世卓越中心プログラム.(2008-09-15)[2011-08-19]..

[16]日本学振会.果[EB/OL].日本学振会.21世卓越中心プログラム.(2008-09-15)[2011-08-19]..

卓越计划范文5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工程实践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Considerat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PAN Changjia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is a project of major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strong innovativ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to adapt to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nd proposed the idea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1 当前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由于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我国企业作为人才使用主体基本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总体上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企业往往把接纳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推行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和问题,难以满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同时,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度不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互动交流机制,因此难以建立起高效的校企人才培养机制。

1.2 高校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培养模式,培养质量未得到质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少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和模式。目前我国工程师在大学期间主要进行工科基础教育,而职业训练不足,学生只有毕业后才能在企业实践中逐渐积累工程实践能力,造成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因此,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摆脱传统培养模式,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社会需求,实行差别化及个性化的人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

1.3 学生缺乏国际化视野,人文素质还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国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并且我国大学对外交流还不多,因此难以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当今世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其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还有待提高。

2 提高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构想

2.1 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

为了适应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具有国际化战略的考虑,集中优势资源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要按照国际工程师标准进行我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高校应该努力寻求同海内外政府、企业、教育及研究机构的合作机会,有条件的高校要适当扩大“卓越工程师”学生到国内外知名高校优势学科进行短期交流学习的比例,特别是要进一步扩大教师和学生到全球500强知名企业实习实践的比例,汲取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适当加强“卓越工程师”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更多地创造学生参与国家交流的机会;同时,要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模式,努力改变现有的培养机制,聘请知名专家尤其是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2.2 着力提高工程实践培养水平

根据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相关文件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根本任务是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着力提高工程实践的培养水平。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大实践类和工程应用类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并进行实际的工程训练,加大工程实践的学时比例,强化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强调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在参与学生培养的主体方面,要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实践中,让企业导师积极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要尽量结合企业实际技术改造或产品开发方面的课题,切实提升学生的解决世界问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队伍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和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大力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授的授课量。同时,要注重提高高校本身教师队伍的素质,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要定期组织相关老师实际参与企业相关项目及相关产品的开发过程,切实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都需要具有较高的工程实践水平和经验,并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工程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4 制定完善客观的评价机制

要培养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必须超越目前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形成以素质提升为本的适应新时期社会需求的评价体系并使之渗入整个培养过程。对评价机制的建立,要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要结合多个因素(如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业成绩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合理的评价体制需要将学校评价、企业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后,应跟踪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历程。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在整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原始学习材料档案,用真实的数据来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各种工程实践的数据,要充分结合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竞赛和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等)的成绩和毕业成绩进行评价。

3 结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当今工程教育改革出现的新事物,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真正的校企协作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卓越计划范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标准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于2010年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用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我校从以下五个方面规定了培养标准:

一、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具有从事电气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丰富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工程科学基础、工程制图、人文和社会科学等方面。

(2)掌握扎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了解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涉及电气科学与电力系统工程基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程原理及技术,电力系统设备结构与性能分析方法及运行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生产过程中有关经济评价、质量检验和产品销售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

二、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

(1)能参与电力工程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开发,在考虑电力生产成本、质量、环保性、安全性、可靠性、外观、适应性等前提下,能提出完成电力工程任务所需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具有从事电力系统工程的规划与设计能力,能对多种方案做出评估,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具有参与制定电力工程项目实施计划的能力;能实施与电力工程项目有关的方案,完成电力工程任务,并能参与相关评价,具有电力系统工程的实施、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3)具有针对正在实施的电力工程项目和运行中的电力系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能力,具有进行电力系统的运行与分析、电力系统设备和装置的运行与维修、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的能力,并能主动从结果反馈中学习。

三、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

(1)了解电气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电力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范畴内,能按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2)具有使用合适的管理方法、管理计划和资源预算来组织人力和物力资源实施电力工程项目的初步能力。

(3)具有采取恰当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应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和营运过程中的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并能够应对质量标准、项目计划和预算的变化。

(4)具有参与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的能力和对开展的国际电力工程项目提出改进建议的能力。

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1)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愿,体现人文关怀意识。

(2)能够使用工程技术语言,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与交流。

(3)能够跟踪本专业领域工程技术发展动态,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运用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1)掌握足够的关于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知识,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和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能自觉承担有关健康、安全和福利等事务的责任。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所制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标准,涉及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电气工程技术知识,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别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电气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具有参与电力工程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承担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等等内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上一篇气动技术

下一篇设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