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整合初探

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整合初探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紧、收效低”等的矛盾,还有各版本的课本内容也不尽相同,在短短的一学期里很难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地理核心素养及课标对各版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备课时,依据地理课程核心素养、课标、考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钻研教材,对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进行再次开发,进行再创新、再加工,直到适合自己学生,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依据教材,整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和处理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钻研教材,从全局到局部,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容量,灵活运用教材。现行高中地理四个版本的新教材,在编排设计上都有突破和创新,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再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利用各种优势资源,特别是生活中的案例,有些网络素材也可为课堂教学服务,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重组补充删减内容。

二、依据课标,整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与原地理教学大纲相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各知识点的目标要求上显得比较“宽泛”,令许多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这样的困惑:各知识点教学的深度、广度究竟该把握到什么程度?笔者认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各知识点教学目标要求的规定之所以不十分具体,正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留下了空间。有些内容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新课标和地理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把握,在课时许可的情况下对教材作适当拓宽,以扩大知识面,或做适当浅化、加深和取舍等处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例如“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教材都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但内容较抽象,笔者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感觉难度较大,且一方面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记住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另一方面“气压带、风带”知识对后面气候类型的形成、洋流的形成、降水的纬度差异、盐度分布规律等联系很大,因此笔者认为,教材关于“三圈环流”的成因可略去不讲,而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此外,人教版的活动较多,使用时也应注意选择。

三、依据学情,整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每种版本的教材编写者经常会依据个人的思路和知识体系,有时很难照顾到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也很难顾及不同省区、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更甚于有的知识顺序也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太一致。故此,地理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从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沿着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新教材中把“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作为一节讲述,与老教材作为一章讲述相比,虽然内容大为简化,但明显感觉不系统,讲解不深刻,蜻蜓点水;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材只有海洋水中的洋流,而对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陆地水、水资源等问题只在“水循环”后活动中稍有涉及,在没有解释河流补给等知识的情况下非常孤立地涉及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教师在备课时应对陆地水、水资源等问题做适当补充,并使知识体系完善。

四、依据热点,整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永远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也是新课标下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要使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始终保持“鲜活”,教师就要关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整合到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去。例如,在讲到我国惠农政策时,可结合当时的新闻热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和金昌市人大会议提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基础完善、生活殷实、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备课时教师可将这些新闻内容灵活补充、整合到有关教学内容中去。

五、依据乡土,整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许多“活动建议”都建议联系本地实际组织开展系列地理活动。其实,教材列举的只是一地的情况,各地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素材,它们是地理教材所无法包容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用当地的、学生熟悉的素材取代教材中相应内容。例如,教学高中地理必修2有关矿业城市的内容,笔者选取甘肃的金昌市和玉门两城市的形成及其发展作为教学内容,如金昌市是因镍矿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沙村里形成的镍都,现如今随着资源的开采枯竭而并未衰落,却发展成河西走廊上的一座循环经济的紫金花城。教师以课标为准,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经验、风格与方法,在课前对现有版本的课本进行精心整合和设计,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优秀的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素养。

作者:李丰华 单位: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