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路径探究

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好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学生需要“工匠精神”引领。本文根据中医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结合“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1],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丰富实践平台,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德育教育,夯实德育教育等路径,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1]。

关键词:“工匠精神”;德育教育;价值;路径;中医院校学生

传承和发扬好中医药文化,必须加强中医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学生领悟“医者仁心”,提升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医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医德医风,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中医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艰巨任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成为中医院校的光荣使命。

一、“工匠精神”在德育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价值,启示我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人民最伟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滋生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流量明星”“网红大咖”、财富精英等成为大学生的偶像,轻视普通劳动者、厌恶劳动、追求享乐、急功近利等消极思想有所抬头。工匠精神有助于纠正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培育崇尚劳动、敬业乐业的良好社会风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助于厚植中医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大医精诚”“医者仁心”是每一个中医学生必备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德技双馨与中医职业道德教育高度契合。“精”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也是医者救死扶伤的保障;“诚”是工匠热爱本职、敬业奉献的精神体现,也是医者最基本的道德根本。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可帮助学生掌握工匠立身立业的精湛技术,心怀敬业乐业、敬畏生命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为人民幸福而搏,为民族复兴而战。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承工匠精神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但传承不是守旧,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满足新时展的要求。中医院校学生在传承伟大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要敢于革新,将现代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中医诊疗、中医保健等,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二、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职业理想迷茫。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在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但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下,西医良好的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2]。同样的毕业学生,中医就业竞争力不如西医;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中医所需时间周期也要长于西医。就现状来看,中医院校学生学医的动机,有的是被医生行业的高薪所吸引,有的是遵循家长安排,并非源于自身兴趣。相当一部分中医院校医学生职业理想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对未来前景迷茫。他们缺乏工匠精神的感召,忘记了自己从医的初心——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弘扬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

(二)医德教育缺失。当前,中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之间存在“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供给”矛盾。虽然学校有五年学制,但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医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对蕴含“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中医传统文化课程安排不够。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往往比较关注对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考评,忽视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培养和考核,没有把学生的医德、医学人文素质作为评估内容,也缺乏系统的医德教育评价体系。

(三)教育方式滞后。中医院校基本都开设了医学生德育教育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但存在课时较少、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延续性等问题[3]。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主要由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组成,他们有的对中医药等相关知识不熟悉,有的因为年轻工作经验不足,造成德育教育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实质问题。在教育方式上,传统的说教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引发学生共鸣,德育收效甚微。

三、“工匠精神”融入中医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结合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课程思政的目的不是把所有课程变成思政课[1],而是充分凝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发挥每门课程应有的德育功能,让所有课程都担负好育人职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例如,在《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中医学专业课程里凝练思政元素,融入工匠精神,讲好中医故事。通过《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让学生理解如何当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通过古今中医名家的传奇故事让医学生更好地认知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融入工匠精神,可引领中医院校学生坚定职业理想,牢记初心使命,为实现自己的中医梦努力奋斗。

(二)丰富实践平台,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德。育教育,夯实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在实践中体验学习,要加强学校与医院等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德育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弘扬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是无法实现的[1]。只有不断加强与医院等用人单位的合作,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实现共赢发展。让学生多走进医疗一线,与医生、患者零距离,去学习和感悟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和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感受名老中医的“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实训,了解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学习企业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去领悟专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抓好网络主阵地,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在中医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教育者一定要因时而进,顺势而为,占领网络主阵地,整合网络资源,创新德育教育方式。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匠精神”相关知识,弘扬工匠文化和中医药文化。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微视频等讲好工匠故事,讲好中国文化,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超越空间和地域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1]。德育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和课堂,更应融入学生的平时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探究他们的问题成因,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互联网更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吐露心声,从而提升道德教育实效。高校应顺应时展,主动进行“网络转型”,掌握时代脉搏和网络舆情[1],掌握网络话语权。例如,将医学人文素养、网红医学名家等渗透到中医专业教学中去,让学生去领悟中医的“诚”与“精”。

(四)加强文化育人,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弘扬工匠文化,坚持以文化人,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平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4],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使其在校园扎根、生长、结果。通过严谨求实的教风、勤奋向上的学风、美丽整洁的校园、细致入微的服务,让学生从学校管理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什么是奉献、什么是细致、什么是求精,促进“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开展“工匠精神”为中心的主题班会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不仅是工人应有的精神,而且是一切劳动者应有的精神。开展“对话国医大师”“对话能工巧匠”等相关活动,邀请校内外名中医、工程师等开展专题讲座,领悟“工匠精神”,坚定中医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相关视频、阅读大国工匠系列图书等,学习工匠们不怕吃苦、不畏挫折,敢于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精神,不断提升抗挫折能力,培养阳光心态,健全人格,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伟杰,王可月.“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94-97.

[2]杜加辉,等.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9(6):17-19.

[3]林波.工匠精神融入医学生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0(3):107-109+112.

[4]赵柏林.班墨文化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9.

作者:刘启亮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