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分析

本科院校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其他各自然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好物理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能够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掌握各项科学技能的重要前提。

一、现状分析

《大学物理》是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我校为工科和农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大学物理课程,开课学期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部分专业为两学期课程,部分专业为一学期课程。工科专业学时为每学期56学时(46理论学时+10实验学时),农科专业学时为42学时(30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这两种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与教育部建议的总学时数(126学时)相差较大[1]。那么,基于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对大学物理课程缩减学时的现状,再结合我校转型发展建设对工科和农科大学物理教学的要求,笔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少学时的大学物理教学进行探索分析,致力于构建一个符合本校工科和农科各专业教学要求的教学体系,目标使学生通过学学物理课程,不仅能够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

二、突出问题

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是在高中物理和高等数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生中,由于《大学物理》课程是非专业课,常常不受学生重视。许多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本身就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大学物理》课程既难学又没有用。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各省高考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仅物理基础差,而且数学基础较差,这使学生不仅对物理的定理定律难以理解,更是在如何学会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的实际问题上变得难上加难。特别是我校开设《大学物理》课程是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学生对于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问题掌握较差,每当涉及到先取“微元”再进行积分相关计算的问题时,学生常常出现问题。在教师中,面对课程本身学时减少存在的困境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建设要求,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究竟是科普的、全面的、概括的讲解物理知识;还是站在学生专业课的角度,用得上的就讲,用不上的就不讲。究竟是采取填鸭式不断的灌输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开拓创新,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现象看本质,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面对这些突出问题,笔者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三、应对措施

首先,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在实际的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的课时都用来讲解经典物理学的内容(其中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四个部分),而对现代科技发展中广泛应用的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的内容讲解的很少。在理论课内容上,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调整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内容的比重。增加前沿科技信息和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应用的介绍,增加量子物理和相对论内容的讲解,介绍近代物理思想,但这部分不作为考试内容硬性要求。减少经典物理学的讲授内容,而且在经典物理教学中渗透近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为近代物理学的讲解做铺垫[3]。根据具体的专业方向,具体的课程内容也有所侧重,例如机械类专业,侧重讲解力学部分的内容;计算机类专业,侧重讲解电磁学部分的内容。在实验课内容上,增加探究性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在讲授为主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启发式教学,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知识形成过程。再次,在教学手段上,利用云班课、慕课和网课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善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例如在讲到电学的部分时,通过观看网易公开课中的“法拉第电网-静电屏蔽”实验视频,通过教授的亲身演示,良好的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感。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将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上传云班课,学生既可以通过云班课,又可以通过观看慕课视频,利用课余时间,来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最后,对考试方式作出调整。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的比重,由平时(40%)和期末(60%),调整成平时(60%)和期末(40%),增加了平时成绩在考核中的比重。云班课答题讨论和慕课视频观看,通过网络平台的积分按照比例转换成平时成绩。同时,还采取试题库出题考试方式,实行教考分离,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考试偏差,增加考试内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考试方式更加规范合理化。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改进不断思考,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少学时的大学物理教学,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建立更加完善并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科类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贺健,张庆国,陈庆东,高等院校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法研究,2013,79(2):78一79.

[3]陈信义,少学时如何加强近代物理教学[J].物理与工程,2012,22(6):9-12.

作者: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