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驱动高校创新教育

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驱动高校创新教育

【摘要】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是高校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也是深入贯彻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途径。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驱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培养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充分激发协同育人内生动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重点和发展趋势,以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为契机,促进高校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全方位深度融合,对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新系统结构、新本质特征、新组织方式。当前,“双一流”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社会发展需求侧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着诸多困境,急需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构建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和科教融合协同的内在逻辑

(一)逻辑起点。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青年大学生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生力军,高校是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努力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发挥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效应,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是新时代高校实现其主要职能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社会创新发源地之一,内化双创发展战略而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走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协同发展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邀发大学生的无穷智慧与创造潜力,引导大学生主动投入到创新型国家和经济社会建设中,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应有之义。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联结点和纽带。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己任,把高校创新链、人才链充分融合到产业链中去,促进行业产业原创技术的升级和换代,形成高校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有机互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创新创业与产教科教融合协同发展,鼓励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构建起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向应用型、复合型模式转变,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二)价值取向。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和实践维度。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内容和形式不同,其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实践和促进技术创新上下功夫。教育内容既凸显理论性和前沿性,又重视实践性和操作性,教育形式既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又采用实践体验式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科教融合,从市场、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探索多元实践育人模式,发挥政府、行业、产业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搭建创新创业竞赛训练平台,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支撑平台,实现创业信息、创业活动和实践平台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在创新活动和创新实践中培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科教融合协同发展通过打造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学生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创业生态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践行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实践维度,整合多方高效的实践平台和信息平台,依托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集成优势,充分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实践的高质量开展。借助产教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发挥社会、企业、行业的载体作用,有效开发和整合社会各方创新创业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外部资源,从而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走向社会。

(三)目标追求。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在新时代“双创”背景下,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是提升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追求和内在驱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科教融合协同发展,有效促进育人主体和教育行动的目标追求,从产教共同体、科教共同体两个层面整体、联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完善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机制,创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效互动机制,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持续性发展,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将产教科教融合作为基础,优化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快速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僵化、人才培养主体和渠道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合等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科教融合协同发展符合时展特征,转变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明确了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拔尖人才的目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与行业市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交互轨道,使学生快速与社会接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把教育教学活动从传统注重理论知识教授模式向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模式转变,培养基于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的创新型和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产教和科教融合驱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下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为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国家大力实施“双创”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高校作为国家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的重要发源地,在“双创”中理应大有所为。当前,伴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大批具有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双创人才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双一流高校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人才培养落脚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的教育形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一个相关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推动双创教育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才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作为新时代赋予双一流高校的重大任务,深入实施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伟大实践活动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双创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才能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添更多的生力军。

(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原生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时展的主旋律。而这种发展态势势必会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校实施教育教学的转型发展,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完善机制体制改革,培养适应新常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丰富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时展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策略,其运行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高校作为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的主要责任人,只有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校人力、智力、物力资源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充分融合,才能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从而实现高校自身教育体制改革。

(三)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驱力。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全社会对高校的期待和时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驱力。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的一种教育模式,能够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响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追求和目标皈依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方向是一致的,有助于改变现有人才培养困境,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和社会价值。作为新时代双一流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双创教育把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实践教育、通识教育等深度融合,逐层递进深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品质和创业意识能力,从而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激发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积极性,形成横向对接社会需求、纵向对接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延伸体系。通过构建科学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增长实践智慧,培养品德高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双创教育对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和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作者:徐新洲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