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论文范例6篇

产教融合论文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产教融合;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8-02

当前高职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的位置比较尴尬:高职生和本科生有所区别,不善于系统理论学习,学习年限短,就业导向突出。而高职现有的思政课程的教材和本科相同,导致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和学生现实结合紧密的内容受到学生欢迎,其他课程和内容偏重理论化的系统知识,高职大学生的认可度都比较低。高职思政课和产业行业的脱节,是造成高职思政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随着高职教育深入发展,高职思政课必须紧跟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不断探讨产教融合的途径。

一、思政课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院校就业导向强调了高职生的技能,而一个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只有技能是不够的。“应当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加入职教特色,使学生能够在“通识”与“专识”之间架起桥梁,从而让公共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思政课应该切实担当起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任,通过培育职业精神和价值观,打造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特殊性,产教融合的特色更为突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产业需要。而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更多关注学校自身文化底蕴和发展规划,但对于校企文化的融合、发展方面存在认识不清晰、不统一,缺少发展思路等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成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一个突破口,思政课和产业单位的紧密结合,有助于贯彻产业职业道德、产业文化建设等,能够更好的打造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助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思政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

高职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解决学生现实需要,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产教融合是思政课教师了解学生就业、职业需要的重要途径。高职思政课是否能起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最关键还是得看思政课教师自身是否具备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师通过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和实训教学,主动进行产教融合,从而了解高职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符合特定专业高职生的课程开发,就能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思政课产教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思政课产教融合有国家的政策支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个文件给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方向和途径,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学校层面、政府层面关注的重点,而对专职教师个人来说,融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和企业进行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以往都是作为政府政策的宣传课,是在国家教育部门强制要求下,不得不开的课程,长期游离于职业教育的核心之外。这次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的政策指引下,思政课教师务必突破思政课没有专业性,难以和企业合作的认识框架限制,努力探索思政课产教融合的途径,有效的提高思政课服务高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的有效性,抓住机遇,把思政课程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深化做强做深。

(二)思政课产教融合有成熟的理论依据

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产生在美国的合作教育。1946年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认为:“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此外,产教融合还“涉及到威斯康星理论的社会服务观、建构主义理论的技能学习观、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培养观、实用主义教育论的实践主导观、终身教育思想的生涯发展观等五大理论。”

思政课虽然没有高职专业课有那么强的实操性和技术性,但是思政课作为学生价值观和判断力养成的课程,恰恰是指导高职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关键性课程。正是这些潜藏在水面下巨大的价值观的冰山,决定了水面上露出的职业技能的展现和发展。以往高职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的缺位,恰恰反映了思政课脱离了产业实践,无法担当起对高职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引导的重任,思政课应该,也必须进入产教融合的探索,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推进实践,担当起本课程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高职思政课近些年不断探求改革,正是这种需求的反映。而产教融合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给高职思政课改革指明了实践的方向。

(三)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有丰富的历史借鉴

我党从产生到发展的各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把思政教育和党的事业紧密结合的历史经验,这是当前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在共产党成立之初,面临着领导全国人民三座大山的艰巨任务。到底战争时期是军队说了算,还是坚持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和斗争。最后实践给出了历史的选择,就是我们只有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党领导枪,才能完成建立新中国这个其他阶级都无法完成的历史使命。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共产党把党支部建设在军队里,完善了一系列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思想。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又把党支部和现代企业紧密结合,不断探索党的领导和企业经营融合的途径。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把党的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大学生职业发展、连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进行产教融合,可以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

(四)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有扎实的实践基础

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几十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高职专业课已经和企业实现深度融合,比如有些专业班级就是企业直接委托学校建设的订单班。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理论、流程都已经比较成熟。从校企师资角色职责、案例设计、教学基地建设、风险预估、协调机制,到反馈和评估机制,已经形成了大量经过实践检验,得到广泛认可的成果。这些专业课程的课程开发经验,都是高职思政课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

高职思政课程本身也逐渐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比如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和企业签约挂牌实践基地,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参观当地的开发区建设,感受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思政课通过实践环节,已经积累了一些带领学生调查研究,和企业建立挂牌基地,融入社会的经验。

(五)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

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面临的三大考验是“思想认识缺位”、“各种资源障碍”和“实践基地缺乏”。如果高职院校还停留在只盯着专业技能,以就业为为唯一标准,没有真正落实培养技术人才的长远目标,就会忽视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的必要性,也就不会去探索其可行性,更不会努力探索融合的途径。只有首先认识到高职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是未来他们职业发展隐形的决定力量,才会有加强思政课产教融合探索的实践开端。由于思政课产教融合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各方面的配套都还比较稀少,也还很少有实践上比较成熟的做法,思政课教师如何和企业结合,如何进行师资、课程内容、评价的校企衔接,需要预防哪些风险和纠纷,都还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开垦的新领域。

总之,基于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分析,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遇到的困难是新生事物成长中面临的困难。高职思政课产教融合势在必行,这是高职院校发展、高职大学生发展、高职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客观需要。即使遭遇挑战也要锲而不舍,攻坚克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思政课的教育目的,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俊领.产教深度融合时期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和科技,2015(1):255.

[2]崔愿玲.要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融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4(24):70.

[3]朱方来.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27.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2

关键词:产教融合;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0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018-04

西方国家很早以前就很重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可为企业所用,而企业也可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在产教合作过程中,双方均可从中获益,这是产教融合得以实现的基本动力。对产教融合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它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应用技术型高校应发挥积极性,主动融入产业,促进产教融合,才能提高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产教融合的形成与特点

(一)产教融合的发展历史

西方国家对产教融合的研究较早,1911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提出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企业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找到或创造新的事物,而在于会组织社会资源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这是产教融合理论的最初雏形。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各主体之间围绕着科技发展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在共同推进国家创新w系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创新成果基本上决定于这些主体如何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技术创新的“集合体”。在创新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应共同参与、协同发展。弗里曼这一理论为产教融合理论发展提供了依据。

美国学者埃茨科瓦茨(Etzkowitz)和雷德斯道夫(Leydesdorff)进一步发展了国家创新理论,阐述了“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活动中应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创建了“三重螺旋体(TriDleHelix)”概念,他们认为“大学和产业的触角开始伸向了原来属于对方的领域”,“大学越来越像是企业,而企业也越来越像是大学”等观点,明确提出了产教融合的理念。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统一体,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过程,在生产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实现生产,生产和教学呈现水融的教育教学现象。产教融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对产教融合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现有文献来看,2007年12月,施也频和陈斌首次以《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为题,发表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专题讨论,论述了应用技术型高校与产业进行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此后,学术界开展了产教融合研究的热潮。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教融合的模式、合作的机制以及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产教融合的特点

产教融合是企业和高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二重主体性特征。企业是进行社会生产和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主体,只有双方通力合作,协同创新,才能实现产教融合的交融状态。高校应发挥更多积极性,主动融入产业,促进产教融合,才能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通过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可为企业所用,而企业也可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双方均可从中获得利益,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具有互利性特点,这也是产教融合得以实现的基本动力。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科技和人才是产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产教融合的实质是校企之间科技和人才的流动、增值与互动。应用技术型高校只有通过与产业融合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源源不断地得到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补充,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术语,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而产教融合是指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相互配合,彼此渗透,融为一体,是生产和教育实现一体化,达到水融的状态。“合作”与“融合”在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异,“融合”比“合作”内容更丰富,更能体现出“产”与“教”之间联系、互动与和谐。校企合作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主动接近企业,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是从高校到企业的单向过程,在企业还没有从高校获得人才和技术利益之前,很难与企业产生互动,形成合力。因此,可以说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暂时性和易变性。

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都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但其结合密切程度是有差异的。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出力、双向整合的互动过程,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具有较高的交融性和稳定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追求的目标。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是合作的主体,企业是配角,只有当高校和企业都成为主体,彼此相互渗透,校企合作才能升华为产教融合。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追求的是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只有与市场需求紧密融合,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二、从产教融合看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现状

为了了解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并走访了一些高校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以及院系领导,调查发现目前开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虽然较多,但在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方面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而且还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实训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等。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出高校在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方面缺乏产教融合办学导向。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产教融合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高校应安排并指导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做到产教融合。但是,调查发现,一些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现象,主要表现为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指导大纲,有些学校甚至以毕业设计(论文)代替实践环节的专业教学。

毕业实习是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业务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意义。但在毕业实习工作中,有些高校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而是由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导致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活动效率不高,专业对口率少,很难做到产教融合。

(二)商务英语专业合作办学缺乏有效机制

2013年,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出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意识到校企合作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然而,我们调查发现目前多数高校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来刺激企业参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双方一般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模式主要是高校到企业寻找实习场所,企业则从高校获得人力资源补充。这种校企合作内涵肤浅,形式单一,合作目标不明确,无法形成有效机制,对于需要履行的义务,双方积极性不高。

商务英语专业产教合作办学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当需要安排毕业生到企业实习时,高校利用教师的社会关系与周边的一些中小型外贸企业进行联系,安排学生实习。这种合作关系基于双方的短期利益,维持不久,导致学生的实习场所经常发生变换,不利于高校建立起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调查表明,目前多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主要采用外贸实训软件来进行,有些高校采用浙科国贸进出口实训教学软件,有些则采用南京世格simtrade外贸教学系统。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实训软件,其操作流程基本一样,即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软件教学系统模拟商务场景来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在平台上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模拟操作各种外贸业务和流程。

模拟训练的操作方式虽然能让学生感知外贸业务工作流程,但是,因为软件是由开发商根据当时外贸流程设计,对商务场景的模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后进性,无法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对接。在外贸工作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千变万化的情况,在实训教学中对各种商务场景的模拟是不可能把这些情况都考虑进来的,因此,模拟实训操作虽然能提高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和操作能力,但是很难真正解决学生在就业岗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只有与企业合作,做到产教融合才能真正解决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产教融合指导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

产教融合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的重要举措,也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策略。高校可利用跨境电商交易平台推进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团队,使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不断提高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一)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推进产教融合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外贸交易发展迅猛,许多外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交易平台来完成整个外贸流程,从寻找客源、产品推广、询盘报价到下单订购以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来完成,因此,既懂英语又懂跨境电商的商务英语人才出现紧缺局面。不少企业为了发展跨境电商外贸业务,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希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商务英语外贸人才,他们愿意为高校学生提供企业外贸电商账号和产品信息,并到高校指导外贸业务和企业管理工作方法。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进跨境电商外贸企业来校建立兴趣班或者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把企业引入校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骨干共同指导学生进行跨境电商外贸经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产教融合。

我校借助跨境电商外贸平台与东莞市在一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东莞市彤星服饰有限公司、东莞市顶好国际皮具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由公司负责提品、公司账号以及产品的相关资料,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外贸负责人共同指导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外贸营销策划。目前,我校与企业合作的跨境电商合作项目已蓬勃开展,学生店铺已出大量订单。与过去校企合作中高校主动,企业被动的格局不同,如今为了发展跨境电商外贸业务,招到既懂电商又懂外语的商务英语人才,不少企业愿意派出外贸骨干到高校指导业务,这为商务英语专业实现产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产教融合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为了使产教实现交融,高校应把企业引入校园,让企业把生产线或者相关的业务部门建在校内,让学生到校内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去见习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校与东莞市彤星服饰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共建校内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校方负责提供场地,并出资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由多家企业负责提品,在校园内建立起实体商铺或者公司销售分部,双方共同指导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跨境电商交易平台上开设网络店铺,并对店铺进行装修,上传产品,策划营销企业产品。

通过创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我校与多家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国际市场,拓展外贸业务,实现了产教融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店铺运营中得到了实战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明显提高。为了使产教实现融合,我校聘请企业高管到校内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同时派出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企业生产、管理以及销售技能。挂职教师成了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中坚力量,也成了校企双方进行合作沟通的桥梁。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使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有了突破性进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还在学校就可以参与企业运行的实践操作,掌握企业生产流程,熟悉企业文化,从而大大缩短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

(三)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高校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培养出一批能力突出的创新创业团队。为了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培育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产教融合跨境电商人才,我校与东莞市彤星服饰有限公司协商合作,共同组建跨境电商创业团队。团队共分5个小组,每个小组4名学生,其中经销小组4个,定向小组1个,每个小组配备校内指导教师二名,企业指导老师一名。团队成员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考核选拔。合作企业免费给我校开设亚马逊、速卖通、敦煌、wish等电商外贸平台的店铺账号,提品以及产品相关信息,创新创业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这些跨境电商外贸平台营销企业产品,当创业团队营销出单时,由合作企业负责发货,从而实现单货分离,营销收益由双方按约定的比例分成。这种产教融合的办学措施既能让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会跨境电商外贸业务,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通过经营活动还可以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为了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合作企业每月提供数次线上或线下跨境电商营销培训。寒暑假期间,团队成员可以免费到公司参加实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外贸电商操作技能。定向创新创业团队合作的主要内容除了营销企业产品外,还进行各类商务技能大赛的培训与演练,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商务技能以及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优先到企业实习和就业的机会。通过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团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得到了加强,为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3

【关键词】汽车金融;高技能;综合实践;研究型教学

一、汽车金融服务的产业背景

金融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就像“心脏”为产业提供“血液”。金融和产业相互紧密融合,实现了资金融通、资源整合、价值增值的功能,推动了产业金融的发展。汽车金融就是为汽车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包括在汽车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提供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金融租赁、保险、投资等金融服务。

考察国外汽车金融服务的现状,银行、企业及个人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发起设立汽车金融服务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充足,渠道包括银行、汽车制造商、资本市场等。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商业票据、债券融资、汽车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有80%的资金来源于此。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盈利模式从过去的资金成本与放贷利息的利差,转变到开发提供高收益、高风险的金融服务产品,通过资本运作从证券、债券、保险等多个市场获取利润。并且拓展汽车制造上下游相关产业,开发汽车租赁、汽车评估置换、汽车物流、汽车旅游、汽车维修、汽车会展等衍生服务产品,以美国为例,汽车产业链利润中超过70%来源于此。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业起步较晚,1995年上海汽车集团首次与国内银行联合推出汽车消费贷款,但经历了10年的“发展—井喷—速冷”三个非常规发展阶段。直到2004年8月,随着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的开业,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才正式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由于我国汽车制造商参与市场竞争的时间不长,汽车金融服务产业价值链没有很好地覆盖汽车产业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汽车产业链的资金流并不流畅,影响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贷款的渗透率仅为10%,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50%—70%。从2009年开始,中国新车销量已跃居世界首位,2011年11月,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随着我国汽车消费群体年轻化、消费观念的变化、汽车金融产品供给的丰富以及汽车金融服务效率的改善,民生银行和德勤联合预测中国汽车消费金融的市场余额将超过10,000亿。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汽车金融服务人才显得非常缺乏。目前,中国汽车金融服务的从业人员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具备良好的金融服务营销知识,但缺乏技术专业知识:二是属于技术专业型,但不懂金融服务营销。而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在全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数量较少,汽车金融服务领域存在着人才极度匮乏、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不良现象。因此,需加强对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大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汽车金融服务人才。

二、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郁玉环(2005)的研究认为,汽车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汽车金融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各种主要汽车产品和常用配件的性能与用途,能从事汽车金融、汽车销售等工作,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肖俊涛(2005)认为,可以通过汽车金融公司在短期内组织一批本科学历以上的汽车、机械类人员进行金融专业知识的培训;对金融类专业人员进行汽车基础知识、生产管理与销售的培训,以此来培养汽车金融服务人才。李艳菲(2008)认为,开设汽车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以汽车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和金融专业课程两条主线进行课程设计,汽车金融属汽车服务的内容,应归口汽车工程系。潘劲、吕予阳(2011)认为,要通过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论证考证,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两个以上的职业技能考证。罗嘉泉、叶启明(2012)认为高职培养的岗位主要是汽车信贷的贷前的销售代表以及贷后清收人员,包括帮助客户设计贷款方案,调查客户的信用状况,资料审核,办理车辆的抵押登记,办理出款手续,办理车辆保险,负责对贷款进行催收等。

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目录中还没有设置汽车金融服务等类似专业,高校对汽车金融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模式。高校的汽车类专业和金融类专业是相对独立、缺乏融合的,达不到培养具有复合型特征的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满足不了汽车金融服务市场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

我们认为,汽车金融服务应该要有一个专业的定位和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金融服务专业人才是既懂汽车知识又懂金融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还认为,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校企全程参与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理论为基础,以实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为实践模式,建设与汽车金融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制定引入了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水平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途径,通过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和素质教育机制,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基于汽车金融产业价值链的职业岗位群和人才需求分析

汽车金融服务贯穿于汽车产业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原材料获取、生产、流通、市场销售、使用服务和回收处理七个环节,以汽车金融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管理,可以促进资金、信息的顺利流动,实现资本增值。汽车金融活动包括了经销商融资、消费者融资、汽车保险和其他相关业务。

我国的汽车金融市场参与者主要有汽车制造商、汽车经销商、汽车信贷机构(包括汽车金融公司、商业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消费者、汽车服务商(汽车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典当行、二手车市场等)五大类。图1说明了汽车金融产业价值链以及汽车金融服务的基本框架,也为我们指出了价值链各个环节所包含的汽车金融服务内容和职业岗位群。

在汽车金融服务价值链中,汽车金融通过在各个价值链环节提供不同的汽车金融产品而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汽车金融的主要功能和产品有:

为促进汽车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筹集长期资本,可进行股权融资;为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控制成本,可进行期货套期保值、存货融资;为分离生产和销售资金,提高资金使用率,可进行融资租赁、订单融资;为降低库存积压成本,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可进行应收账款与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为分离批发和零售资金,提高资金收益率,促进汽车销售,可进行零售贷款、批发贷款、信用卡融资、汽车信贷资产证券化;为完善汽车产业链,促进汽车消费,可进行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置换、汽车典当;为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和汽车循环经济,可进行汽车报废回收、碳交易等业务。

由此可见,汽车金融服务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对金融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很大,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职业岗位予以配置,同时需要大量的既懂汽车又懂金融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具体的汽车金融服务职业岗位群见表1。

四、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通过以上对汽车金融产业背景、价值链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分析,我们认为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构建基于校企全程参与系统化综合实践的汽车金融服务高人技能才培养模式。

校企全程参与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理论为构建汽车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了逻辑架构和目标方向。

1.校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在校学习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如何最终由用人企业来评价,课程开发、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和评价等都须让用人企业全程参与。

2.汽车金融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体现在这种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即要充分依托体制机制建设创新,体现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综合实践过程,调动校企双方参与,运用学校高科技教学手段,利用校企专兼职团队资源,吸纳国际化职教前沿理论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建设。

3.综合实践体现了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等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使学生形成技能或养成素质,实现就业目标。

(二)在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

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指从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两个层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研究与反思的教学模式。其内涵包括:

1.研究分析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的企业标准、岗位标准中所蕴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需求元素,并转化为高职汽车金融服务教学所用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再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内容框架。

2.以汽车金融服务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通过职业流程中所需的应职应岗能力的分析,研究职业岗位所需的素养与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与整合,形成教学综合实践项目并加以研究,通过项目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三)根据人才规格需求调查情况以及汽车金融服务行业相关岗位标准,完善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教学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必备知识、职业核心能力以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能力。按照这些内容,设计系统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的要求,通过系统综合实践项目、课程专项实践项目来实施完成。

2.设置符合汽车金融服务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包括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课和职业能力支撑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职业能力支撑课依据课程综合实践和课程专项实践项目来引导开发。

(四)制定与完善“校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教师校内外汽车金融实践指导相关教学文件,建立校外合作企业网点维护制度,畅通学生“实习??——就业”培养途径。

1.依托基于汽车金融服务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系统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吸引合作企业专家、业务骨干进入综合实践环节,从而实现课堂学习与实习地点学习教学环境一体化、在校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一致性的目标,最终有效提升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

2.通过创新创业项目驱动,贯穿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全过程,使学生获得岗位适应能力。

3.利用基于视频互动系统的校企数字传输课堂,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实现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对学生课堂教学以及顶岗实习的联动辅导。

(五)依托学校体制平台探求汽车金融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全方位合作运行机制。

1.学校可协同行业协会与汽车金融骨干企业成立汽车金融服务行业协会,有效建设和维护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我省汽车金融行业信贷专员、保险专员等岗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相关课程。

2.探究“校中企”、“企中校”的组建模式,鼓励教师创办实体公司,开展汽车金融业务的实践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吸引教师参与汽车金融服务、教学技术研发、教学项目开发等活动,真正落实“产学研一体化”。

3.建立与汽车金融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专任教师、行业企业家、校友助教等组成的多维度“干中学”型专兼职教学队伍。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岗位工作任务要有机衔接,要完善兼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体系以及专业技术晋升支撑体系。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师参与汽车金融业态研究,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六)建立和完善汽车金融服务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机制。

1.利用以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平台,遵循科技与人文相融的“绿色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尤其是以提升职业人文素质为重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惠及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大批知识、技能与素质相协调、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汽车金融服务行业“和谐职业人”。

2.鼓励教师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汽车金融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认知、体验、内化职业基本素养,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汽车金融服务人才。

五、结论

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金融与管理实务专业在基于校企全程参与系统化综合实践的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下,已经成功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汽车金融服务人才,输送到浙江省内的汽车经销商、担保公司等汽车金融服务企业,许多学生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经理,得到了用人单位良好的评价。在我国汽车金融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进一步明确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我省汽车金融服务行业和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学校体制优势和先进教学理念,大力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汽车知识、金融产品知识及相关法规、熟悉汽车金融服务操作流程、具备汽车金融产品营销、客户开拓和营销团队管理等能力的汽车金融服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钱志新.产业金融[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俞步松.关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及其实践[J].职教论坛,2011,17.

[5]肖俊涛.汽车金融公司在我国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6.

[6]李艳菲.论汽车后市场与汽车专业学科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

[7]潘劲,吕予阳.拟设“311”汽车金融服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8]罗嘉泉,叶启明.高职院校开设汽车金融专业的必要性分析[D].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3).

[9]郁玉环.汽车金融本科专业的开设必要性分析与人才培养计划初步设计[J].会计之友,2005(01).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4

一、职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胜任能力能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汇,不同行业对职业胜任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通俗来说,职业胜任能力即指在工作中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始终保持在应有的水平之上,从而确保能为客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服务。国外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关注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职业胜任能力内涵也有了不断认识与深化。

(二)资产评估师职业胜任能力的要素资产评估业是一个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新兴智力密集型行业,资产评估师的职业胜任能力要素应该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要素。1.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进行实践的必备知识,丰富的职业知识是形成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要素。资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资产评估活动中将涉及到会计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营销学、工程学、咨询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因此,对于一名资产评估师来说,完备职业知识可视为执业的基本工具。目前,高校在发展专业科学知识体系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科体系的系统化、合理化至关重要。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对知识的应用,具有“操作”和“运作”的特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资产评估业务的复杂性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产评估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包括:(1)学习能力,即评估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中善于接受新知识,不断调整和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水平。(2)创新能力。在信息社会,创新是时代进步的源泉,资产评估师的经验积累固然重要,但其创新能力是行业发展的立足之本。创新能力要求评估师面对无固定解决模式的新问题时有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3)沟通能力。在一个完整的评估项目流程中,从业务承揽、项目洽谈、资产盘查直至评估报告完成需要资产评估师与委托方、政府、团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因此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的理解能力、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职业道德。由于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需求产物,资产评估师在工作中肩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责,只有在工作中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不越雷池,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顺利完成评估工作。而这种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潜移默化、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特点

1.课程的研究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从资产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范畴较广,包括股票、债券、基金、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由于金融资产是附着与实物资产之上产生的虚拟资产,其自身的价值变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从目前世界经济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的定价问题始终是理论界的热点及难点,全球经济的多元化与一体化对金融资产问题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一些经典理论在实践中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包括金融企业的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内容。金融企业的运营特性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价值评估必须采用异于传统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有一定的深度。自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金融动荡不断加剧,希腊债务危机、欧元区瓦解风险无不与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依赖度日益增强,企业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占比大幅提升,企业间并购重组的日趋活跃等对资产评估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2009年第四届世界评估师大会以“金融市场安全与资产评估”为主题,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资产评估、金融创新与资产评估、抵质押品的管理与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相关问题,完善我国金融资产评估体系已形成共识。与此同时,为应对金融资产评估、文化资产评估等的市场需求,中国资产评估拟设立新兴市场领域专业委员会,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指导,提高专业评估水平。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金融资产评估将成为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焦点,金融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进一步提升。

3.课程的综合实践性。资产评估本身是一项技术性与实务性很强的工作,资产评估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知识和评估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评估实践能力。在国外,资产评估师的成长与发展更多得益于行业协会的培训和课程学习。如美国资产评估协会开设有评估复审及管理(AppraisalReviewandManagement),企业价值(BusinessValuation),珠宝首饰(GemsandJewelry),机器设备(MachineryandTechnicalSpecialties),私人财产(PersonalProperty)和不动产(RealProperty)等6个方面的评估课程,每一项课程学习都辅以大量的案例教学与实践参与做支撑。金融资产评估理论与实践在企业价值评估课程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三、金融资产评估的理论研究及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现状。通过中国知网以“金融资产评估”为关键词对2006-2015年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搜索,共搜索论文524篇,而同期以资产评估为关键词搜集的论文共计133399篇,可见,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数量极其有限。各年度数量情况见表1。从学科性质来看,论文主要集中在金融、投资、会计三大领域,研究成果侧重于对金融资产的特性、定价研究,而与评估实践紧密相连、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论文不多,这种现象既体现了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范围广阔及复杂性,也反映金融资产理论与评估实践的粘合度有待提高的现状。从来源数据库来看,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是研究成果的主要源,占研究成果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而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库搜集的文献仅占报纸数据库的15%左右,反映出当前金融资产评估领域的研究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研究成果少且缺乏前瞻性的、创新性的观点与方法,研究层次与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金融资产评估有关理论散见在投资银行、并购估值等著作中,运用google对financialassetvaluation/appraisal进行检索,也仅能检索到较为零散的理论知识。

2.我国高校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现状。目前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办学历史仅有10年,尚属年轻专业,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的院校更是寥寥无几,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仍显不足。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5~2016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排名,对国内部分高校资产评估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统计,可以看到,金融资产评估仍属资产评估专业的前沿课程,仅有少数高校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绝大多数高校仅开设与其相关的课程。部分高校开设金融资产评估课程情况见表2。从国外的资产评估教育来看,英国和美国是资产评估教育的典范。英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已有百年历史,资产评估教育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高校设有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PropertyAppraisalandManagement),许多课程获得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ICS)认证。由于RICS在全球不动产领域评估的权威性,英国许多高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发展多受其影响,开设的课程多与房地产、建筑、测量和环境相关,几乎没有金融资产评估类课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实习的是通才教育,并不强调专业差别,在课程设置方面,资产评估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资产评估相关理论仅在accounting、financialmanagement等课程中有所体现。此外,美国的资产评估教育一直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在1976年以前从未进入过大学的学历教育,后来是在美国评估师协会的倡导和主持下,才逐步出现了评估协会和大学合作进行资产评估证书教育的形式。金融资产评估是随资产评估发展的市场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课,从课程体系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在教材、习题等资源方面比较匮乏。目前国内仅出版3本相关教材,发行时间较早(分别为2001年、2003年和2008年),许多知识点停留在概述层面且与评估实践的关联度不高。从金融资产评估实践来看,金融资产评估尚属评估机构的新兴业务,相关交易案例较少,这并不意味着市场需求不旺,而是与专业人才的匮乏密不可分,许多与金融资产评估相关的工作只能交由投资银行完成。总之,金融资产评估课程知识结构仍很不成熟,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四、基于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建设的设想

1.不断地凝练课程知识体系,将金融学与评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教学中仍普遍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对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框架,掌握的知识多为零散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金融资产评估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全局观,在课程伊始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全球金融领域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新课程,金融资产评估并不是金融学和资产评估学两门课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资产评估的视角对金融资产定价的再认识。该课程应是涵盖评估基础理论、金融单项资产评估、金融企业价值评估及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与处置等的知识体系。同时,金融资产评估课程兼具研究与实践类课程的特点,课程实务部分可借鉴国际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协会(IACVA)的注册企业价值评估分析师(CVA)资格认证课程的模式,使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互为印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2.推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模式一直主导大学讲台,这种以信息的单向传递、简单记忆或复现为目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学习成效很低,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能力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经一些院校实践证明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其课程特点与案例教学法实施前提非常吻合。首先,随着全球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资产评估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这些都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其次,资产评估本身属于新兴学科,实践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约束,案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教学的成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案例的选择和搜集要具有科学性、实时性、代表性,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起来,要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点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要有认真设计的分析环节,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第三在案例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5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 本科教育 实践教学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点学科是理工科,虽说开设了金融学专业,但对金融学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成为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金融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素质不高,很难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对每级学生都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学时和学分要求,有些高校过分追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对实践性的学时和学分也有相应的要求。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做为课程组成部分的各类实验课、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学年论文、金融模拟实习、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这些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规定,规定了实践环节总学分的上下限,各实践环节也有规定。加之过分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英语、高等数学、思想政治类等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势必要压缩专业课时,与专业课相匹配的实践环节内容的完成很难得以保证。 

2.实践教学时间过短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仍占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薄弱,各教学环节相对分散,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性环节。有些实践性环节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气过热,寒假忙于过春节,一些实习单位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实践时间大打折扣,与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时间和效果就很难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队伍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师资不能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普通高等院校师资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教学评估,引进人才时更注重学历要求,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学历,高学历人才虽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的评定,更多注重的理论教学学时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师很难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知识的更新,导致教师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这样的师资队伍怎能符合当今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为此,200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开办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以及将实验室建设作为本科教学评估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金融学专业的校内实践基地以金融模拟实验室为主,它只是各高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学专业要申报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难度大,一些重点高校以打包形式获批部级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投入较大,学校投入也有较大的积极性,而对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侧重点却不同,因此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在各高校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实验内容较少等问题突出。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揭牌仪式多,实习内容少,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到他们的自身工作,加之实习多安排在假期,学生数量多且集中,实践基地往往很难一次性接收,有些实习单位分批安排实习,但学生整个假期将被占用,实习带队教师时间也捆得过死,很难利用假期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从而造成学生和老师的实习积极性不高。 

二、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

[1] [2] [3] 

。金融业的竞争可以说是金融人才的竞争,金融业务的开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随着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对其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适应金融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就必须明确实践教学在金融学本科体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主线,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安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构建一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以下个层面:专业技能的训练、专业课程设计与实验、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技能的训练 

专业技能是从事金融学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语口语、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金融软件的操作、点钞、珠算、银行会计实务操作等。尤其应针对银行电脑汉字输入、点钞及伪钞鉴别、计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标准来安排,技能训练考核标准参照工商银行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学生熟练掌握后走上银行工作岗位上手更快。 

.专业课程模拟操作与实验 

金融学专业课程主要包含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三大类,这些课程实务操作性都很强,可根据各课程的性质,在学习该课程理论课后,适时开设专业课模拟实验,通过建立的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进行。目前有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已开发出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的金融软件,如股票模拟交易系统、期货外汇模拟交易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等软件,通过全方位的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都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运用,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年论文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字数要求比毕业论文更少,但要求论文格式规范,符合本科生学位论文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可根据毕业实习搜集到资料撰写毕业论文,质量上应比学年论文要求更高,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 

实习是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习主要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校内与校外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一般可安排在大学三年级结束后,学生经过三年的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生产认识实习,可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的金融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找出差距的学习机会,学生更能明确今后努力方向,主动调整学习目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它是对学生大学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大检阅,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大演习。可采取顶岗实习的模式,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可根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搜集资料为毕业论文撰写提供现实素材,写出的论文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毕业论文大肆抄袭现象。

三、加强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 

.制定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计划 

产教融合论文范文6

[关键词]金融产品;迭代更新;金融教学

金融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金融通的载体,随着资本的流通,金融产品也衍生出不同的形式。更迭之余,我们不仅要思索如何利用这些金融产品服务于经济的增长,还应思考如何培养大量的金融人才以推动产品的迭代更新,从而推进经济的繁荣。因此,高校金融教学必须担起这一重要责任,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更优秀的金融人才。

一、金融产品迭代更新背景下金融教学的挑战

(一)金融教学内容更替缓慢

高校金融教学课程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入研究概念性的问题,却忽视实际金融问题的处理。比如,强化金融产品的概念、分类、盈利方式、流通方式等理论性问题,而对于现实经济发展中金融产品在更新、流通环节遇到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往往只进行理论分析。教师有时会加入一些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融教学实践的缺陷,可以帮助学生消化一些理论方案,但这些方案是有时效性的,在当下金融产品更迭迅速的时代,它们不具备良好的针对性。此外,金融教学的课程设置没有及时更新,本科生阶段的这一问题最为突出,甚至存在换汤不换药的现象;研究生阶段因为实行双导师制,实践导师会提供实践课程,所以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较为全面,也更贴近现实金融经济。

(二)师资队伍自我更新能力弱

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很好地与现实金融经济中产品迭代更新的背景接轨,他们虽然致力于金融专业问题攻坚,但更多的是基于理论知识的研究,对金融问题的实践方面涉足较少,或者说涉足的机会较少,因而使得金融专业方面的师资自我更新缓慢。因为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够应对分配的教学任务,金融专业教师往往缺乏自我更新和充实金融知识的动力,长此以往,会逐渐与当下的金融体系脱轨,再着手更新自我就会变得困难。不过,金融产品的更迭速度之快令人匪夷所思,部分高校的金融专业师资开始接触金融产品的实体行业,并结合金融教学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质量。但调查显示,此类高校集中在金融专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并没有普及。由此看来,金融专业方面的师资队伍依然堪忧。

(三)教学模式单一,改革滞后

金融专业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一般集中于课堂教学,专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也不够具体形象。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笔试,而考试形式的单一也不利于学生适应当下金融产品更迭迅速的背景。考试内容仅仅是一些金融理论知识的考查和书本中讲解过的案例分析,对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今的金融经济没有太多帮助。金融方面教学模式的单一和改革的滞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金融实践的重要性认识模糊,或者金融实践的执行力较差。因而我们很少看到金融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在学习金融理论的同时,在校园进行模拟实践活动,比如期货交易模拟、证券交易模拟、银行清算模拟等。学校的金融教学实验基地很少,学生的金融操作实践能力普遍跟不上当代社会金融产品更迭迅速的现实。

(四)与金融行业的沟通合作不到位

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与金融行业的沟通合作不到位,大部分金融专业的学生只有在最后一学年才有机会去相关的公司实习,这个时候才能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体悟、验证。在高校学习阶段,暑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是这个时间段并没有被太多学生加以利用,一部分学生利用暑假的时间去金融公司实习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样做。学校也很少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参加金融公司的实践活动。因此,由于校方与金融行业的沟通合作处于萌芽阶段,学生在金融行业实践的机会非常少。

二、金融产品迭代更新背景下金融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更新和丰富金融教学内容

在金融产品迭代和更新如此之快的时代,更新和丰富金融教学的内容是高校金融专业必须调整并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学生有自我更新专业知识的需要,如果不具备这些适应当代金融产品发展的最新知识,学生就无法达到金融经济发展对高新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为满足现实金融环境对金融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需求,高校必须时刻把握金融市场的动向,理智选择要更新的教学内容,明确调整金融专业的课程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完善上,高校应跟上金融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节奏,吸纳最新的金融动态和金融知识,并同其他相关的交叉学科开展互动教学,如金融知识与现代互联网知识融合、与外语教学结合等。最重要的是,更新和完善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金融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的原则进行筛选。金融教学的课程设计也需作出适当调整,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结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方向选择选修课,校方适当组织有关金融经济发展的最新讲座,以此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涵养。

(二)提高金融专业师资水平

金融产品的迭代更新已经给金融专业教学的教师敲响警钟:及时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非常紧迫的教学任务,也是培养符合金融经济发展需求人才的必要转变。金融专业教师的自我更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攻坚自己领域的理论知识,做到对最新的金融理论如数家珍。平时应该多参加金融专业的知识论坛和会议,及时跟上金融经济的变更节奏,努力寻找与最尖端的金融人才沟通的机会。二是从实践着手,使自己与最新的金融经济、金融市场接轨。做到这一点就要走出校门,多同金融企业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社会服务工作,而且能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又可以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致力于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改革金融专业教学模式

改革金融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再重复单调的理论知识,就需要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当然,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学还是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但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的书本复述,应通过课下小组任务分配、课上讨论、课下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传授专业的金融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应加强实践教学,如在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金融经济的运作玄机;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参加金融企业的一些活动等。

(四)加强同金融行业的沟通合作

金融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加强同金融行业的沟通与合作是促进金融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同金融行业的沟通合作可以是学生单方面的实习活动,也可以是教师结合校方同金融行业的合作,或者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一同与金融企业进行互动。学生自身的金融实践可以是到银行、期货、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实习,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金融单位获得实践经验。高校应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实验基地的建设来促进金融教师和学生实践经验的增长。

总之,基于金融专业的特性,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亲自体验当下发展迅速的金融经济,加强与金融行业的沟通、合作。任何一个问题的相关点都是有逻辑关系的,找到问题的逻辑思路,处理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使各个要素相互促进。金融产品的迭代更新为金融教学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金融教学的改革又服务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因为金融教学的改革可以为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动力支持,毕竟金融人才才是金融产品迭代的关键因素。因此,当代背景下应对金融教学进行改革,这才是本链条中最紧迫、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焦方义,杨忠海.对金融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