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范例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近几年,受到我国教育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精英人才培养转变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促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和应用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高校不得不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需求。由此可见,新时期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大学教学管理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一、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按照教学规律和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的良好教学运行机制,在教学运行机制中往往会涉及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落实等方面的内容,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实际运行方面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思想、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等集中反映出来,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高校所制定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指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结合各个学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情况和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面向市场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突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社会所需人才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和培养途径方面探索多样化培养工作,确保可以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创设更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实际上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的开放性和教学活动的时效性,相较于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效果更为明显,能够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进行细化的解读,能够从不同的组成部分形成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认识。即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如出现了技术管理型、工程科学性和通才复合型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多元化,将理论教学、实践教育和实习训练等培养过程进行整合创新,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效果;教学管理机制多样化,学分制、特长班和双学位制纷纷引入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大促进了教学管理作用的发挥;办学层次多样化,同一所学校内能够实现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学士学位人才的培养;教育形势多元化,网络在线教育、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得到广泛应用。可见,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只有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突出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创新。

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对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促使高校必须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措施,借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综合分析,现阶段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教学管理基本模式提出的新要求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并且逐渐以大众化为主流的过程中,社会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而社会人才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逐渐从过去专一性和专门性人才培养转移为宽口径、综合性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转变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1]。在此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对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在组织开展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尊重被管理对象的个性化教育管理需求,进而建立相应的“生本”教学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视,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唯有高校在此方向上加强对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教学管理模式与学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用性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2.对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教学管理工作离不开教学管理人员的支持,要想促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就必须逐步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应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也愈加复杂,高校要想在复杂的教育形势和社会形势中理清教学管理思路,探索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增强教学管理有序性,就必须获得高素质教学管理人员的支持。基于此,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在探索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

3.对教学管理方法提出的新要求

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对教学管理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高校在教育教学信息的传达和应用方面能够更加高效和准确,为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受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逐步推进的影响,在对教学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高校应该适当的引入信息技术,逐步增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4.对教学评价体系提出的新要求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样化教学评价工作的支持。在当前传统单一僵化教学评价工作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高校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还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工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2]。唯有如此,借助客观、综合的教学评价,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三、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受到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新时期高校要想有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质量,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性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结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1.重新树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思想,对教学管理工作加以完善

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体现“生本”思想,加强对柔性管理的重视,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主要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强化锻炼。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也就是说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实质上就是将教师和学生作为根本,所组织规划的教学管理工作应该将教师和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转变过去传统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教师和学生作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需求为切入点,力求借助科学的管理营造相对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满足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3]。在具体操作方面,首先,高校可以推行弹性学制,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实施弹性学习管理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为存在就学困难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扶持,凸显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性化。其次,高校应该坚持开放教学的思想,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如高校在推行选修课制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升选修课的比例,在公共选修课设置和规划过程中实行组织开展自主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育教学服务,真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结合学生深入学习的需求可以开设“提高班”,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实施精英教育。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高校针对优秀本科生组织开设“提高班”是结合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需求做出的选择。具体来说,虽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但是部分地方工科大学受到生源文化基础差异的影响,一味的坚持大众化教育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为了满足优秀本科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的需求,学校可以对优秀本科生实施提升教育,保证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这样,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探索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需求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并对教学管理工作加以完善,能够为高等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

2.加强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视,为教学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只有高校具备优秀的教学管理人才,才能够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推进,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4]。所以新时期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应该积极探索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措施,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活动,对教学管理人员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并适当的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和行业交流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在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使高校教学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3.积极构建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激励机制

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要想切实保证高校人才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重要性,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科学化和规范化激励机制的建设,进而争取能够借助激励机制的支持,提高教学管理实际效果,为高校高等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结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在对科学化和规范化激励机制进行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将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学校人才培养阶段性成果相结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主要对人才培养产生相应的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借助有效激励机制的应用,可以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学效果的不可量化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进而对教学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激励,促使高校教学管理保持在积极的发展状态,切实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效果,为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支持。其次,在强化激励工作时要重点突出激励的连续性,不论是对于激励措施的制定、激励制度的落实还是对于激励对象而言,都要保证激励的连续性,在有效激励的基础上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助推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最后,注意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进行有效激励,突出高校教学管理激励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所组织开展的激励工作能够真正为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4.借助信息化管理逐步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

受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量和工作复杂程度上有所增加,高校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简化,才能够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教学管理工作能够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高校教学管理服务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增强,学生可以在高校中享受更为全面的教学管理服务,对学校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运行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5]。此外,高校借助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构建立体的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网络,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突出教学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促使高校教学管理现代化得到有效推进。

5.构建立体教学质量监控网,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基于多样化人才模式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教学管理相关工作的落实,还应该注意质量监督工作,只有发挥质量监督网络的作用,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体系,才能提高教学管理的实际效果,切实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因此,高校在具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可以加强对教学督导规章制度的完善、构建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和办法、组织开展干部听课工作等,对教学督导工作加以落实,促进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在此基础上,在保证立体教学质量监督网络发挥作用,质量监控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有意识的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创新,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按照不同师生群体、不同课程以及不同教学环节,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将多层次评价和多角度评价有机结合,客观体现评教结果,为教师所组织开展的教学管理工作指明发展方向。唯有如此,基于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工作模式,能够在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形成多视角和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网络,促进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校基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高校在坚持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对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教学管理工作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性,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够得到高效推进,才能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高校在新时期的稳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阳.地方农业高校构建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9-12.

[2]张守华,秦宇彤.多样化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083-1085.

[3]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等.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福州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4]吴玺玫,王凤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及必要性[J].开封大学学报,2014,28(1):63-65.

教学管理范文2

作为小学教学的管理人员,首要应集中精力,不断地借助多方面的力量,为教职员工构建友好、和善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当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增添教学器材,充分发挥器材协助教学的目的;第三,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个性特征,为学生创建和善、友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二、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

过去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只重视对结果质量的考查,严重地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教学的质量并不是考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创造的,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学整个环节加强管理。当前,我国对小学的教学管理,对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很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严格统一规定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各科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各科作业的均衡度;一些学校课外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调整管理,还要协调各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布置任务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安排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三、学校加强对教师培训管理

教学管理范文3

文章针对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具体对策,即建立健全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重视各方面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引领并实现教学管理工作良性运作,注重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小学教学;管理体系;相应路径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学管理工作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小学生的学业发展以及个人素养的提升,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充足的保障。

一、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工作者缺乏耐心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作为教学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教学耐心。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宽容。但是,部分教学工作者缺乏相应的教学耐心,特别是在小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会产生腻烦等不良情绪,从而给小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存在违规体罚现象

当前,我国教育界已然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然而,依旧存在个别教师进行违规体罚学生的现象,不仅对于学生本人造成了一定的身心伤害,同时对于学校和教师的形象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从而阻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师生之间沟通不畅

教学管理工作离不开最基本的沟通,但是,由于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方面较为欠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引导,避免沟通障碍的出现。然而,部分学校的教师同小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沟通障碍,这显然是同新课标教学要求相悖的。

(四)不良社会风气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社会风气也渗入校园之中,加之社会观念的转变,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小学生的价值观遭到不良社会观念的冲击势必会影响到教学管理的系统工作,小学生自身缺乏辨别事物的能力,因此,一旦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很容易受到侵蚀,从而影响学业与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小学教学管理体系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了解新课改以来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构建出相对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一方面,教学管理者要重视学校的教学理论创新工作,更新教学理念,并将其融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教学管理者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构架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只有不断在创新中实践,才能够保证教学管理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才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重视各方面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同地区由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教学资源的条件与利用度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相对而言,东南沿海以及各大省会城市拥有相对健全完善的教学资源,包括优良的师资团队和配套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阶梯教室)等,但是,西部及农村等经济落后的地区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利用率也不高,必然对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学管理者应当重视现有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制定出科学高效的教学大纲,从而实现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为实现教学管理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三)引领并实现教学管理工作良性运作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社会舆论导向与监督作用,切实为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教学氛围而奋斗,从而引导小学阶段教学管理工作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将伴随着整个小学阶段,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同样对于学生的教学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营造一种高效、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加强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对于小学生的多领域关注和了解;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教学管理工作对于学生个体所产生的差异影响,在循序渐进中给予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引导,从而确保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将贯穿于小学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实现二者的契合,才能够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结语

小学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校方及教学工作者方面的问题,因此,唯有实现二者的良性调整才能够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作为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作为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满足不同学生对于教学方面的需求。此外,家庭和社会方面也要反思,努力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贡献力量,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周定元 单位:六枝特区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朱春来.浅析教学管理中“真”的魅力[J].成功(教育),2010(2):212.

教学管理范文4

1.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高校近几年也在优化学历结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全国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平均水平来看,硕士和博士所占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这说明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上还需继续努力。在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尤其在学分制已被我国高校采纳的条件下,更应该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学历结构的合理,在录用时要将应聘者的学历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依据,尽量避免那些通过走关系而混进教学管理队伍的现象。对于那些低学历的在职教学管理人员,应鼓励他们去深造,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并获取更高的文凭。

2.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职称结构。职称结构可以反映教学管理队伍的科研水平,同时还能体现该校所能承担的教学管理任务的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职称结构大都呈“金字塔”型。这一结构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着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科研水平薄弱的特征,工作按部就班,创新性明显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选聘那些具有较高职称的专业人员来充实教学管理队伍,还应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以提升科研和管理水平为目标,以人才梯队的建设为主旨,建构起具有合理职称结构的教学管理队伍。

3.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青年教师占多数,中老年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年轻教师的优点是精力充沛,富有创新精神,但同时阅历不够丰富,做事易冲动,欠周密考虑;中年教师正值事业高峰期,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存在做事冲劲不足的特点;老年教师阅历丰富,善于处理各种问题,但思想过于保守,创新性明显不足。要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必然需要各年龄阶段的教师以一个合理的比例构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应注重梯队年龄层次的组合,尤其要注意中层教学管理人员与高层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衔接,以防出现后继无人、队伍老化的现象。要始终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稳定、平衡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管理队伍高效的工作效率,促进队伍的建设,更好地面对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

4.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性别结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性别结构合理化对于大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性别结构失衡,将不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男女教师由于性别上的差异,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大多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一些原本应由男教师完成的任务,改由女教师完成,或者男教师的任务特别繁重,这些都对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应根据各院校的自身特点合理配置性别结构,如师范类院校女教师比例适当增加,而理工类院校男教师的比例适当增加,综合性大学尽量平衡男女教师比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

5.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所谓学科和专业结构,指的是具有不同专业职称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队伍中的构成比例。高校开设众多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既需要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又需要具有教学管理能力的人员,两者合理搭配才能形成最优的教学管理效果,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创新。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构成以非教学管理类专业人员居多。虽然这对增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多元化专业结构非常有利,但这些人员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之后,由于工作繁忙,使自己的原专业荒废了,两头忙不过来,常常不知所措。由此可见,有些学者并不一定适合管理岗位,他在本专业有突出成绩,并不代表他的管理能力也同样出类拔萃。因此,这类人员在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之后,必须先学习教学管理的专业知识,再结合实践,来提高专业水平。同样,对于那些有着教学管理类专业背景的人员,也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应对不同专业教学管理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从高校层面来看,要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的现象发生,要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多元化,这对于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如果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过于单一,势必会与学校的多元化专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具体来说,可以增强校内人才流动机制的建设,加强各院、系之间的交流,选取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去各院系轮岗,从而增加他们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1.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选聘制度。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选聘制度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首先,应合理配置教学管理人员。各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合理配置教学管理人员。这就要求高校在选聘教学管理人员时,转变工作思路,坚持因事设岗的原则,明确岗位的职责及相应的工作和科研任务,具体要求可以明确地在聘用合同中指明,同时制定相应的量化和质性评价标准,每年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考核。此外,还应注意教学管理人员的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关系,保障教学管理质量。其次,选聘工作透明化。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选聘人员时,只是做到结果公示,并没有对选聘过程予以公示,并不能保证选聘的公平、公正。采用过程公示的方式,可以为有志于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同时也扩展了人才的引进渠道。最后,选聘形式多样化。为了拓宽人才的选聘范围,可以采用与其他单位互聘、联聘等多样化的形式,可以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固化人才,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使高校与教学管理人员实现双向选择、正常进出。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可以长期聘用,并委以重职;而对于不称职的人员,则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考核方式,予以淘汰,从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2.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从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学管理人员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发现,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还略显不足,因此,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需求是高校管理者所要注重的方面。首先,关怀激励。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杂繁,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不满,高校管理者对他们的工作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信任,通过激励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创设一个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其次,目标激励。高校管理者应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将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目标纳入学校整体目标之中。具体措施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将责任分配到每一个教学管理人员,以岗位职责来保障教学管理水平。再次,反馈激励。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开展“工作检核“”季度考核“”人员互评”等方式,通过考核成绩来奖优惩劣,从而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奖励激励。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教学管理人员的奖励应与工作绩效挂钩,通过综合考核绩效,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此外,在整个激励机制的运行中要注意运行的透明度,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尤其是教学管理队伍的领导人员更要以大局为重,确保激励机制能起到正效果。

3.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高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工作的考核增加了难度。因此,要做好考核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考核原则。在实际考核工作中坚持以求实原则、绩效原则、全面原则及可行性原则为指导思想,考核不是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采用可行的考核方法。确切地说,就是考核方法要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及综合考核,具体的考核方法如自评法、互评法、学生评议法等。

教学管理范文5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代化信息教育日益突出,高校应不断更新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技术,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结合社会需求和人才需求,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摒弃传统教学管理中的弊端,不断探索出适合本校未来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1]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认识不具体、不充分、不重视,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掌握不到位,导致在工作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重视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研究,努力创新,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面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不足,应及时反思,形成书面整改意见。

1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一些高校仍然存在落后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的自身学习情况来有效的制订并修改学校或者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2]此外,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影响成绩和自身发展。

1.2管理机制陈旧

相比国外高校我国教育事业还是起步阶段,高校教学管理中还存在较多问题。[3]高校的管理机制还受到以往经验的制约,导致管理机制僵化,不灵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影响着高校教学管理体制,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师生之间的教学模式没有及时革新,高校管理部门和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和机构的职责不够明确,专业设置不够合理,管理机制过于陈旧和传统,严重制约高校教学管理的革新发展。

1.3管理手段落后

许多高校仍实行简单化管教学生的管理思想,沿袭传统的教育手法和教育经验,未能及时结合当前形势总结出适合我国大学教育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管理手段和方法。[4]导致高校教学管理思维定式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校管理者不思进取,不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步伐,观念不及时更新,固守以往教学管理经验,思想过于教条等。

1.4考核方式不科学

受传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有些高校仍然沿袭“老一套”的考核制度,并没有达到所要考核的真正目的,考核方式不科学、不全面。[1]例如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测评方面,大多数高校制定的教学管理评价标准不够全面细致和客观,一定程度地过于倾向教师的科研成果,从而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成果。高校对于非专任教师尤其是行政人员的岗位业绩考核没有制订标准,缺少奖惩措施,工作质量无论好坏,都无法量化和考核,同时也缺少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鼓励与关怀,导致教学管理人员缺少工作积极性,以至于对工作的方式方法缺少思考,从而影响创新性。

1.5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认识普遍是通过工作传承和工作经验获得的,缺乏对教学管理的理解和专业学习,尤其是现代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由于缺乏专业管理素质,教学工作一般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甚至没有科学变革的意识。[2]事实上,高校并未将教学管理工作当成一项需要学习与改革的项目来执行,对管理工作的督导和研究都不到位,只要求教师主动进行管理工作的学习是不可行的。

2高校教学管理的对策

2.1更新管理理念

首先,高校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更新本校的教学管理理念,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自身情况来制订本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开设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其次,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关系,处理好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将教师放在首位,提高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授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1]最后,提供学生更多的发展平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发挥独立创造精神。综上几点学校才能培育出更多的综合型创新人才,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新型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2.2改善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机制的改善最好进行职权调整,将权利重心下移,明确教务处与各学院间的权利和责任,适度进行调整,适当扩大学院的教学管理权,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如此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既能够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调动各学院和管理教师的积极性,又可以形成管理者、学生、教师三者共同参与教学管理的新局面。

2.3优化管理手段

分类学籍管理,实行“学分制”,摆脱以往的“学年制”管理制度,修读课程可以通过学分进行测评,不同专业的课程按照不同的学分来划分,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后可以进行其他层面知识的接触,以此来拓展学生知识层面。[5]实践教学管理,加强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参加实践活动和进修课程,提升研修能力,推进教研转型,同时由学校提供相关经费和待遇。

2.4健全考核方式

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健全考核方式。在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充分并且合理地利用互联网,创建学生信息反馈平台,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理和采纳,客观反映出教学管理水平,不断健全教学监测体系,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2.5培养专业队伍

首先,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对管理工作有序完成。其次,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任务。[1]最后,健全奖惩机制,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工作热情,同时产生成就感和危机感,形成自我完善体制。

3总结

教学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探索并不断完善的重要任务,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和输出质量。要做好管理的改革工作,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变革手段,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水平,学生及时信息反馈,学校系统分析问题并做出相应改进,使学生和教师具有高涨的热情,共同进步。完善学校的各项考核制度,使其更加具体化、全面化、科学化、透明化等,最终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快更好更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麟娜.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1(3):91-92.

[2]杨好丽.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8(4):183-184.

[3]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3):155-157.

[4]王平祥.以创新精神推进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2):82-83.

教学管理范文6

初中阶段是启发学生心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高低。充分认知现阶段初中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教研人员应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初中教学;管理现状;对策

就现阶段的初中教学管理模式而言,专制化的教学管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话语权较低,扼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课堂管理中无序化问题严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却忽视了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教学管理体制的良性发展。要提高初中教学管理质量,笔者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教学管理质量提升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管理方案制定中要注重对教师专业技术提升和个人素养上的提高上。就现在的初中教育现状而言,有一大部分教师的年龄偏大,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教育事业贡献了青春和激情,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们的思想较为保守,创新意识较低,仍固守着传统而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教学模式古板的情况,不敢尝试一些创新教育。相对于年轻教师,他们经过新式教育,也有创新意识,但往往会出现经验不足等一些情况,就会使得在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提高初中教师的自身素质,让其对学生的责任感有所增加,并且能够在整个初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初中教学的质量。

二、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传统课堂上的学生们总是扮演着教师灌输下的被动学习的角色,这不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督促学生主动地学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鼓励学生遇到课堂中的疑难问题时能够积极发问,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究问题的习惯,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为改变中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享受的、愉快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自小:学习创造机会,以便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传播和学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树立"以生为本"管理理念,突出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以生为本”就是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实现高压式管理想情感性管理的转变,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管理为教学管理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由于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一是学生素质层次不齐,学生年齢偏小,生理心理尚处于发展阶段,既有很大的可塑性,也有很大的脆弱性,二是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反抗意识更加强烈。因此无论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角度来看,强硬的制度管理,学生非但有时不能接受,甚至还会树立对立情绪,以至于学生管理工作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而只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特征,在管理工作中注重情感投入、情感诱导、情感交流和情感共鸣,才能事半功倍,达到管理目标。

四、引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初中生虽不比成人独立、成熟,但他们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初中学生管理应特别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挥,启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之中,由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有效化解管理中的对抗、逆反情绪。

五、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45分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弹性教学实施的核心空间。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制度管理,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育人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弹性教学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首先要规范教师的备课过程。教师备课的重点应从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转变到研究学生学习方法上,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三次备课,使教案更具个性化特征。其次要制定有层次有梯度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拔高,鼓励超前学习;二是针对后进生,要适当降低课堂教学要求,以防止这部分学生“掉队”。

作者:周艳 单位:四平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教学管理范文7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管理,它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高低。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构建最优的教学环境,以便各个时期的教学目标都能顺利、高效地完成。

1.教学理念亟待更新

当前,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有用人才。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转变教学管理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及时更新中职教育理念,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不合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所需求的技术人才的类别也在日益更新,而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却没有及时进行相应改变,导致教学内容落后,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3.教学管理力度不够

很多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小,因为学生年纪小,所以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不严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生源质量下降

近年来,由于普通高校的进一步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许多学习成绩差且思想素质低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导致学校在管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

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承担着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成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中职学校以培养中等职业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养成过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技术动作准确、规范,熟练地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职业道德、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及质量,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如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实行的“双证书”制度及“双证融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适应了中职学校的这一需要,其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和全面管理的思想,有利于中职学校对教育质量实施有效监控,是中职学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2.规范质量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入,适应了中职学校教育改革和管理规律的需要,有利于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从经验型、粗放型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中职学校的指导和评估。同时,中职学校可以根据过程控制的思想和方法,明确每位教职员工在教育服务过程中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按照标准对各个过程的质量进行分析、测量和改进,有助于把错误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用体系指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中职学校的质量管理,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传统的评估体系中有大量的终结性指标,如“双证”合格率等,还有大量的不可控指标,如办学条件、生源状况等,这些指标不能全面或难以反映中职学校的质量提高程度。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实际制订质量方针与目标,以此为基准进行质量评估,有利于调动中职学校的积极性,使中职学校成为真正的评价主体。

三、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中职学校管理已不容置疑,重要的是应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完善组织自身。现将中职学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介绍如下。

1.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体现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导向,从而要求中职学校必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输送合格人才,得到各用人单位的认可。中等职业学校既要适应不断变动的人才市场环境,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来制订和调整教学安排,同时又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这种特征决定了关注顾客需求、靠质量立校才是办学之本,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首条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中职学校向学生提供的是教育服务(产品),向社会提供的是合格的人才,其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家长和企业,最终顾客是社会。

2.是切实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手段,导致教学管理的随意性很强。要从根本上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就必须贯彻全员管理和全过程管理,而这正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里8项质量管理原则中的“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的要求,并且建立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也是中职学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

3.是以规范化管理提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也决定了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要求能胜任职业岗位工作,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范,使学生做到技术动作准确、规范。

4.是市场准入的资格证

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人才流动日趋国际化,教育资源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跨国配置。中等职业教育无疑是教育服务对外开放的首要领域,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能够得到国际质量公认的质量标准。随着劳务输出的增多,为使我国劳动者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形式平等地进入国际劳务市场,我们必须确保我国劳动者通过学习或其他途径获取的技能与能力得到国际认可。

5.是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学校质量认证的基本内涵即信任———各学校之间的彼此信任和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信誉———依靠质量标准和实现程度建立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影响力;信心———由认证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树立公众对学校的信心,建立学校与公众、社会的实质性联系。学校进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更多的是通过规范学校管理、保证办学质量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6.是强化教育服务观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要具有服务意识,既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又要为学生增强就业和再就业的竞争能力以及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所以,中职学校归根结底是为社会、学生和家长服务的。中职学校必须树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观念,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四、结语

教学管理范文8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来高校招生扩张、就业竞争激烈以及毕业生压力很大,使得中职教学的管理不得不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做出改革。当前的中职教学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比如不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借助“职业为本”的理念解决好当前中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正确面对就业时面对的所有问题,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

职业为本;中职教学管理;研究;策略

一、中职教学管理起到的作用

第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技术性人员欠缺、岗位空缺严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职学校要想很好的发展应该承担起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以及突出目前就业导向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学校应该根据社会情况改革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职业为本”指导的中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可以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正确的方向。第二,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职业为本”实际上指的是改善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学生和高校服务。一个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可以使这个组织更好的发展,同样的道理,教育管理在中职高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部分的决定了人才的水平。为了使中职高校的管理更加的规范有序、科学标准,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中职高校实行“职业为本”的管理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组建有高素质、资历深的教学队伍,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改善学生的素质,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精湛、人际交往棒的优秀人员。

二、中职教学管理负责的内容

第一,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化。教育管理作为中职教学管理和使教学行为规范化的重要组成,负责的主要工作是制定教学计划、监督教育计划的进行程度以及完成情况、调配教学资源、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进行等。[1]第二,制定科学的计划培养学生,使他们的技术更加精湛。中职学校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教务人员要深入学生内部去了解学生的状况以及他们的心里状态,同时要和教师学生深入交流,记录下来做出详细的总结,然后针对调查的结果做出判断并详细的分析,做出具体的改革措施给学校参考。[2]

三、目前中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第一,培养学生的个性意识欠缺。现在的学生独特、个性,具有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借助好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意识的发展与培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培养学生个性化这个目标的实现。一个原因是教学地方太固定,在学校期间学生学习的都是死板的书本知识,太理论性,没有适合的去工厂实践。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理论性知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也不利,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失去了热情。第二个原因是教学过程过程化,现在的教学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开展,没有创新性,理论性严重。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管理人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对教学课程和内容做出适当的改革,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3]第二,不了解学生的发展职业前景。目前的高校都会开大学生职业规划这门课程,给学生在求职以及职业选择方面提出宝贵的建议以及建议。但是目前的中职院校中存在给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课程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中职教育的中心集中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纪律管理严格、没有关注学生的职业规划、没有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等,这样使学生在就业竞争的地位处于劣势。中职学校应该向高校学习,在适当的时段给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这门课程。[4]

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根据不同的专业,管理人员应该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学习的课程应该多样化,分为专业课、拓展课以及公选课(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联系工厂、企业,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学校应该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第二,熟练掌握基本的知识。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就是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以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中职教学应该将技能与配套的职业素养相结合,即专业技能之外的人格培养、精神态度和职业形象,使学生的素质以及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改革中职教学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专业课程的变革应该满足学生升学及就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专业课、拓展课以及公选课应该设定适当的比例,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发展空间。第二,推进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模式。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理论与实践应该有效的结合。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式与企业签订合作,如在学校学习四天,去企业实习两天的模式。另外可以在学校建立“教学工厂,借助中职学校专业优势、优惠的政策以及场地,实施实践教学的模式,把研究产品、生产以及产品鉴定系统的给学生做详细的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有专项技能、独特技术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磊.提高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17).

[2]邱百惠.初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3]黄健.中职学校管理学籍档案的有效管理探究[J].教育界,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