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范例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范文1

[关键词]工程教育;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

1工程教育背景下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要求

《化学反应工程》主要面对三年级化工相关专业本科生,建立在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之上,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探究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宏观反应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并据此进行不同类型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要求每个专业都要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而且毕业要求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还要将毕业要求分解为若干个可衡量的指标点,毕业要求和指标点,要明确教学活动(课程、实习或设计等)。因此,很多专业课程都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1-2]。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颁布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中给出了评价培养质量的12条毕业要求,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中《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对其中6条均有支撑,对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这3条具有强支撑[3]。因此,为培养与强化化工相关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具有分析工程问题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开展《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是对工程教育强有力的支持。

2当前《化学反应工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常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内容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计划学时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课程,虽然教师在授课阶段也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优化理论知识和建模求解能力的提升,但没有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来反向设计和实施教学,也没有关注学生核心能力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近年来,针对《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将“互联网+”引入教学,提高课程的实时性和互动性;(2)提倡“开放式”“研讨式”教学,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3)采用“案例教学”并结合科研实践,主要针对不同知识点选择不同案例;(4)增加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仿真训练、专业实验及企业实习;(5)软件辅助,如将AspenPlus、AutoCAD、ChemCAD软件应用于教学环节。以上改革措施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推进作用,但针对工程教育背景下的新要求,不仅需要在辅助教学方面与时俱进,更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上进行更新。因此,探索将大型工业过程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从理论学习上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和提高分析工程问题的能力。

3改革内容与途径

3.1教学内容改革

《反应工程》课程中理论知识居多,如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反应器模型及反应器的计算部分,偏重于模型建立和理论推导,虽然有例题辅助理解,但是一旦涉及到实际应用,学生还是无从下手,尤其是反应器选择和设计上。现有的案例教学,通常是针对各个知识点,引入不同的案例,每个案例只对当前知识点有加深理解的作用,但是各案例之间缺乏相关性,一旦遇到大型工程设计问题,学生无法对问题进行解剖分析。如每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想参与的学生很多,前期报名都很踊跃,但是很多同学在工艺过程确定的过程中就放弃了,主要原因就是对工程问题缺乏理解分析的能力,无法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之相关联。尤其是在反应器部分,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及反应过程模拟都是常见的难题,笔者在历年指导参赛学生过程中深有体会。因此考虑在教学中引入经典的合成氨工艺过程为教学案例。首先,精心分解课程知识点;然后将案例按照所包含的知识点类别,分解成不同的过程模块;按照知识点顺序调动相关过程模块,融汇讲解。截至反应器设计部分,完成整个案例,让学生更深切的认识、理解工程问题,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3.2教学方式改革

3.2.1围绕精选知识点的研讨式教学

精心选择适合知识点,利于展开课堂讨论,并对知识点进行分解,与教学计划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灵活创设问题情境,如,分析反应器时,以合成氨过程的反应器为分析对象,讨论其催化剂装填特点、操作条件及方式等,建立互动模式。教师作为启发者和引领者,让学生相互交流,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案例教学与仿真实验相结合

选择典型经典的合成氨工业过程为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的实习认识,利用仿真实验室具备的合成氨仿真实验,加强学生对整个工艺过程的理解。对固定床反应器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对固定床反应器内气-固相反应过程、反应器的选型及操作原则等有所体会,能结合理论知识初步对化工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在对操作过程进行的模拟调整中,深刻体会工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达到深刻理解、精确总结、熟练运用的目的。

3.3考核方式改革

建立课内实践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取消平时成绩项,增加课内实践作业项,具体考核方式为:课内实践和期末考试,分别总成绩的40%和60%。课本上的课后作业因为有答案,作为学生自选完成的内容,不参与平时成绩的构成。课内实践结合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中反应器选择、设计、催化剂的确定等部分进行分析改进,辅助Aspen等软件的应用。在期末考试方面,增加案例分析方面的试题。

4结语

根据工程教育背景下对化工专业的要求,重新设计了《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结合知识点开展研讨式教学,并选用经典的合成氨过程将案例教学与仿真实验相结合,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预演式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实习、实践、课程设计、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过程中能更熟练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毕业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育英,方岩雄,叶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浅谈[J].广东化工,2016,19(23):188-189.

[2]刘丽芳,曾真,舒安庆.工程教育背景下“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综合改革与实践[J].学科探索,2018,33:68-70.

[3]徐丽,李涛,周国莉,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8(2):94-94.

[4]陈可可.《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J].广东化工,2016,26(43):156-157.

[5]李爱蓉,李晶晶,王宏,等.“互联网+”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7,45(1):140-142.

化学反应范文2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先前满堂灌的教育理念,完全限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大脑.化学教师要想活跃化学课堂气氛,必须时刻谨记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角,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天真好奇的天性,会让其在实验时大脑保持极高的活跃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平时所学理论知识也得到有效巩固,并且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反思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化学课程的知识繁杂凌乱和需要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特点,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对课程与实践做好规划,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化学教育千差万别,实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与运用是教师的最终目标.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化学学科的学习也不例外.复习巩固旧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在引入新知识后,联系先前的旧知识,对旧知识起到巩固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到新知识的过渡,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完善的知识体系框架,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会更加轻松.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各种条件与反应效果的过程中(加热,沉淀,气体生成等),传统的刻板记忆方式,对学生化学学习思想产生限制作用,并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采用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反思教材特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任何科学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不断进行探索推断,并用文字加以记录总结的结果.化学概念也是人们根据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自然属性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得到,是自然现象的基本规律.要想学习好化学这门学科,必须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概念.那么,通过化学基本概念衍生出的各种自然化学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理解了.再通过化学实验,对化学反应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对于化学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元素化合物板块涵盖知识面广,虽易理解,但知识凌乱,各种主观以及客观因素,导致元素化合物板块学习一直是化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新型教育模式下,通过反思教学理念的贯彻,对教学方式,课改的理解以及学生引导方式进行反思,做到紧扣新课标要求,把握化学课程特点,实现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和素质水平有效提升.

四、结语

化学反应范文3

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化学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展化学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初中化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简要分析范例教学的含义和特点,指出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

【关键词】

范例教学;初中化学;含义;特点;策略

化学教学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许多初中化学教师一味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通过单一的教学模式,讲解和传授化学知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未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1]。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组织化学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成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1.范例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1.1范例教学的含义

范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合适的范例,讲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运用理论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2范例教学的特点

基本性是范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因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基础知识、化学概念和相关的规律等教学内容,合理引入范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化学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2]。同时,范例教学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在运用范例时,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运用范例,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范例性是范例教学的重要特点,因为化学教材是化学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科学筛选范例,帮助消火栓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取得最佳化的教学效果。

2.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

2.1根据教材内容,合理选择范例

教学目标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选择范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达到教学目标[3]。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明确范例所包含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讲解范例,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酸和碱》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把钠放入水中,稍后在水中加入苯酚,然后提问学生“在水中加入钠时,水发生了什么现象?”?“加入苯酚后,为何水会变成粉色?”让学生根据观察,分析和思考这些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化学教学的效率。

2.2合理运用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情绪,会阻碍教学进度,降低教学效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化学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范例,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4]。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意见,以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原子”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事物的构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化学概念,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范例,讲解化学反应原理,以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酸的性质》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教材内容,利用稀硫酸、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等实验药品,进行实验,来验证酸的性质,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

2.3根据范例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所使用的范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科学选择范例和教学方法,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例如,在教学《差量法》时,初中化学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用氢气还原10g的氧化铜,在化学反应结束之后,得到8.5g的固体,那么反应中产生了多少单质铜?,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进行解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范例教学是帮助学生突破就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运用范例教学,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化学水平,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作者:牛建玲 单位:海原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德凤.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24.

[2]夏灵敏.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点[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3]刘蕾.范例教学用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实践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9).

化学反应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无机化学

1翻转课堂在高师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上课前将课程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教学大纲通过QQ或微信的群公告等形式等发送到群中,使学生在接受正式课程之前对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大纲、进度安排以及评估方式等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运用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观看一些优质的网络课程,进行课前知识的储备和学习。视频内容的设定一般为简单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可以自行理解和学习,使课堂学习高效化[2]。近年来,翻转课堂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以化学学科为例,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都积极探索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自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破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自2018年以来,陆续有多所高校申报翻转课堂项目,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2翻转课堂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设计

以宋天佑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三版为例,学生可通过爱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熟悉章节知识点,并制作自己的课件。用适合的方式展现不同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将相近章节的在定义、相关计算等有许多相似之处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学习,既节省了学时,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宋天佑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三版中包括计算类、理论类、元素各论三部分教学内容,计算类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第2章)、化学反应速率(第3章)、化学平衡(第4章)、酸碱解离平衡(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第9章)、氧化还原反应(第10章);理论类包括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5章)、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第6章)、晶体结构(第7章)、配位化学基础(第11章);元素各论包括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第12章)、硼族元素(第13章)、碳族元素(第14章)、氮族元素(第15章)、氧族元素(第16章)、卤素(第17章)、氢和稀有气体(第18章)、铜副族元素和锌副族元素(第19章)、钛副族元素和钒副族元素(第20章)、铬副族元素和锰副族元素(第21章)、铁系元素和铂系元素(第22章)、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第23章)[3]。

2.1翻转课堂在计算类教学内容中的设计

以第4章的化学平衡为例进行探讨。化学平衡是大学无机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平衡、水解平衡、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综合性较强。因此,正确理解平衡常数的概念对化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平衡常数广泛用于计算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分压、浓度以及判断反应的方向等。目前,我国通用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关于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有多种,他们结构不一、标准不同。对同一气体反应,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如何运用它们进行计算,是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驱动型问题的地方。由于前期的安排,学生通过观看网课自主学习,已经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针对老师提出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自我思考以及互相讨论[4]。例如在第8章的酸碱解离平衡中,第1小节的解离平衡和第2小节的水解平衡让学生用对比法学习解离与水解,找出这2种平衡的异同点,发现2类平衡反应是互逆反应。接下来所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用平衡常数去判断一个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探讨,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而对第9章的沉淀解离平衡的讨论,本质上是第8章的内容的延伸。它们都是以化学平衡的通性为基础,进行知识点的迁移,通过对沉淀解离平衡的讨论和分析,建立平衡常数的平衡观。教师可以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总结沉淀平衡常数定量表示反应的进行程度”,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提示他们依据第8章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2翻转课堂在理论类教学内容中的设计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一些物质结构的理论,为大学无机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日后,学生将继续学习结构化学,甚至量子化学等相关课程。因此,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的教学起衔接作用。材料结构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抽象性、系统复杂性和理论性强等特点,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部分内容,可能会对这部分内容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翻转课堂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章节比较抽象,例如第7章晶体结构的主要内容实际是以晶体结构及类型的学习为重点,探究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以及晶体空间构造等。针对本章节的自身特点,教师可以布置手工作业,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原理自行设计晶体模型。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对课堂活动的规划是必不可缺的。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使翻转课堂达到更好的效果。以第6章的分子结构和共价键理论为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整章内容切割为10个知识点:路易斯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杂化轨道的类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多重键的处理、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能级图、双原子分子的形成。内容细化后可以对知识点分析得更加透彻,促进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传授科技前沿信息,学生在课上可通过观看flash制作的三维动画,直观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一改以往语言描述不准确、不生动的问题,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5]。

2.3翻转课堂在元素各论教学内容中的设计

元素化学部分是无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元素周期表的顺序系统地介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反应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第12~23章为元素各论的内容。翻转课堂涉及到各章中的重点难点,将章节内容细化分类。学生通过网课回顾已经学习了的相关知识要点,然后对刚学过的元素化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解释,进一步领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特征、性质、制备以及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对比、总结元素的相关性质。在第17章卤素翻转课堂中,学生可利用分子轨道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等方式推断卤素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杂化类型。在元素化学翻转课堂中,辅以融媒体教学手段,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又增大了信息量,弥补授课学生知识面不够广泛的问题,使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6]。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考核体系的构建

翻转课堂对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十分关注。如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使用现有的评价方法,将会影响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评价需要改革和创新,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形成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课堂上演讲的质量、语言表达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的数量等都可以进行量化考核。在具体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的评定体系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探究:第一阶段,教师对翻转课堂效果进行打分,包括课堂表现、课前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具体进行评估的话,教师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效果评定。关于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内容,可以在期末组织学生统一考试。第二阶段,随机抽取学生的报告、演讲等。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演示的内容进行评论和提问。第三阶段是解决问题。教师分析课前学习情况,提出问题的关键。然后,每组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第四阶段是理论知识的总结和任务的修改及思维的改进。小组内部沟通,总结意见,由小组代表汇报[7-8]。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可以使翻转课堂发挥更大的效果。课程评价在整体的课程改革中发挥了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成败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4结语

目前,翻转课堂虽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当前,高师院校要加强翻转课堂的建设。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勇于接受新的挑战,投身时代洪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实施和践行翻转课堂新理念。

[参考文献]

[1]张雯,高培红,向丹,等.无机化学元素教学中运用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J].大学化学,2018(1):24-28.

[2]黄群增.无机化学中元素化学部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6-118.

[3]黄薇.以《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为例,谈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6(17):218-219.

[4]张丽,胡久华,吴迎春,等.发挥核心概念“平衡常数”教学功能的化学平衡复习教学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4(5):20-24.

[5]陈燕芹,赵军,刘红.多媒体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0(8):126-128.

[6]冯刘洋,马福东,刘尊奇.大学无机化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J].广州化工,2017(4):142-143.

[7]李伦彬.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考核体系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7(3):246.

化学反应范文5

学生缺乏对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的认识意识。针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是‘写、拆、删、查’,什么物质不拆、为什么不拆”的问题,学生的回答绝大多数是“沉淀、气体和水”、“除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至于为什么不拆,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物质“难溶于水,或是弱电解质”。这说明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规则,而并非了解电解质在溶液存在的实际状态。离子反应概念学习中,认识的对象是离子反应,因此离子反应实验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思维产生的基础。并且,从分子、离子等微粒层面了解溶液中物质的存在及反应的实质具有抽象性,不能简单地通过语言描述和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建立,因此必须以化学事实和反应现象为依据。考虑到高一学生对化学思维方式还比较生疏,对离子反应的认识还只能从实验的表观现象“产生水、气体和沉淀”等现象的层次开始,要进一步建立微粒观则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帮助学生真实地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的微观过程,从而形成水溶液中微粒及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的微观认识。

二、离子反应教学中化学实验及教学设计

1.离子反应概念构建的化学实验

实验材料:Ba(OH)2溶液、稀H2SO4溶液、酚酞溶液、烧杯、胶头滴管、铂电极2根、电池、导线、G型电流计实验步骤:(1)如图1所示连接实验装置。(2)在烧杯中加入Ba(OH)2溶液没过电极,滴加1-2滴酚酞,读出电流计示数。(注:实验时用玻璃棒或磁力搅拌器不断搅拌溶液,防止溶液发生微弱电解产生的气体附着在电极表面影响电流计读数。)(3)用胶头滴管往烧杯中缓慢滴加稀H2SO4溶液,观察溶液中的现象和电流计示数的变化。(注:当电流计示数在0-2之间时,要慢慢逐滴滴加稀H2SO4溶液,以免电流计示数变化太快,学生观察不到电流计示数为0的时刻。)(4)当电流计示数为0,再继续滴加稀H2SO4溶液,读出电流计示数。

2.离子反应教学过程设计

要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离子反应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离子反应概念基本条件。教学过程第一步是观察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的导电性以及Ba(OH)2与H2SO4反应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引导学生对电流计示数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到Ba(OH)2和H2SO4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反应过程中离子浓度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反应中离子的变化及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认识离子反应过程。在实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形式表示的化学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的具体过程,认识离子反应,写出离子方程式。然后,通过提供三个离子反应的实例(盐酸与碳酸钠、盐酸与氢氧化钠、铁与硫酸铜),引导学生模拟Ba(OH)2和H2SO4反应实质的思维过程,从微粒角度认识这些化学反应,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形式的方程式和表示离子反应实质的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从这些反应的式子总结共性,达到对离子反应本质上的认识,构建离子反应的概念并认识离子方程式。最后,让学生概括出离子反应定义和离子方程式以及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达成离子反应概念的全面意义建构。

三、教学实践研究

1.被试选择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南师大附中(示范高中)和长沙市第十九中(普通中学)高一年级中化学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共20名,将各校学生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人)。实验组进行离子反应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教师讲授的方式教学。

2.教学结果及分析

(1)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分析

按照实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其教学情况列于表1。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对比可以看出,在有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使思维得以有真实的对象,学生的概念构建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完成,课堂中学生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实验现象,产生了真实的问题,也就产生了解反应进行的实际过程的愿望。在教师引导下,真正地了解了溶液中离子的反应行为,离子反应的概念不是“听说”的,而是“看到”的,这样在后来的对离子反应的描述(将化学方程式表达成离子形式)及反应实质(离子反应方程式)的表述中顺利形成,因而很自然地构建了概念。而在教师讲授的教学中,学生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描述上的,并且学生几乎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所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其次是因为讲授教学是以语言的形式学习的,学生学习的是一些规则,其思维并没有与真实的离子反应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学习的内容是一些语言表达,包括离子方程式的写法,学生对这些写法所表示的真正意义并不了解。

(2)学习结果及分析

a.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延伸认识和离子方程式书写情况及分析

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和离子方程式书写情况分别列于表2和表3。表2数据表明在理解离子反应概念上实验组的学生的正确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表3数据说明学生对于简单离子方程式书写差异不大,但对于难度稍大的题目,实验组的学生的正确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两个题目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实验教学对学生掌握离子反应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大有裨益的。这种学习结果说明:(1)由于常规教学中教师对离子反应的概念只是用语言描述,对照组学生对离子反应的理解基本上是建立在课堂上教师例举的为数不多离子反应实例上,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缺乏完整性;而实验组的学生在动手实验的情境下,思维得以开阔,能够将各种离子反应联系起来,概括出离子反应的共性内涵,形成准确且完整离子反应概念。(2)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面,对于生成物中有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的物质的离子反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都能正确写出离子方程式,但是当反应物中有难溶的物质时,对照组的正确率就远低于实验组。这是因为对照组的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写、改、拆、查”的书写规则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对生成物中是否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的物质太过关注,而忽略了难溶的反应物。另外常规教学中用硫酸钠与氯化钡的反应作为学习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例子,给学生造成了离子反应是阴离子和阳离子反应的第一印象的误导。而实验组的教学注重的是物质在溶液中的实际存在的形式,并且通过化学实验,学生对反应过程有完整的认识,对以离子形式存在溶液中的物质还是难溶的物质都有了直观的感受。同时学生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能脱离语言层面的理解,写离子方程式时,不再是对规则的单纯记忆,而是理解了规则,对规则有了直觉的认识,所以有很好的知识迁移性。

b.学生微观认识发展结果及分析

学生从微观角度对物质的定性变化和定量变化的认识情况列于表4中。题3主要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中对新问题的判断能力,题4是从量的角度考查学生的思维发展。从上述这两个测试题的结果中可以发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对照组的学生是从宏观现象和宏观物质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实验组的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对问题进行把握。在针对离子反应中物质变化的题3中,对照组的学生下意识沿用的是初中学习的酸、碱、盐和复分解反应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经过提醒后才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中发现离子方程式的不同。这说明常规方式教学在教师的说明下经过化学方程式的“改、拆、查”后而产生,这样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演变成了教师的讲述下的形式学习,将离子方程式演变成了化学方程式的形式转化,导致了学生认为离子方程式是化学方程式的变形结果的错觉,学生的对反应实质认识能力比较薄弱。而实验组教学通过化学实验中电流表的读数反映出物质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并且通过电流表的读数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发生的化学变化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将宏观表象和微观粒子反应联系起来,在对物质的变化过程的实质进行探究的同时,实现认识从宏观角度向微观角度转变。另外在解决题4的定量问题中,实验组的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对化学变化中量的关系进行快速又准确的把握,而对照组的学生仍然要依赖于化学方程式,说明实验教学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化学反应范文6

关键词: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顺控;联领

0引言

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制药生产工艺,属于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鉴于此工艺的特殊性和危险性,国家相关规范强制要求工程化过程中需设计较髙的自动化控制程度。化学合成原料药一般采用间歇反应工艺,是具有研发专权的新工艺。其通常仅经过小试、中试,工程化过程中需根据每种产品的工艺特点设计相关自动化控制方案。现结合工程实践对化学合成原料药氢化反应自动化控制方案进行总结,从顺控、DCS联锁、SIS联锁3个方面指导自控专业人员从事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

1顺控

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是周期性的间歇式生产过程,根据生产过程一步一步顺序执行生产操作。其周而复始重复若干步操作的特点,可使用顺控程序进行控制。采用顺控程序可规范操作流程,统一操作步骤,减少操作人员凭借经验判断的出错率,也便于总结工艺反应过程的经验,优化工艺过程。顺控程序步骤的划分方法是控制核心,需要做到结构层次清晰,操作人员介人方便,容易操作,异常处理能力强,安全性好,运行效率高。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根据工艺操作过程和操作顺序,主要可以分为首次置换控制、加料控制、加氢控制、升温控制、反应控制、降压置换控制、卸料控制7个步骤,每个步骤再根据操作需要分为若干步操作进行控制。当工艺状态满足某些条件后,点击启动按钮,系统自动执行程序,推进顺控进程。条件不满足,将无法进行下一步程序。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主要PID流程图如图1所示。

1.1首次置换控制

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广泛使用甲醇、乙醇等化学品做溶剂,易燃易爆,如遇静电起火,容易产生火灾危险。在加料前需用氮气惰化反应釜,用隔绝氧气的方法避免加料过程的火灾风险Q同时,反应釜上设置在线氧气检测仪AT-01对反应釜氧含量进行实时监测,重复氮气置换过程直至氧含量低于2%,加料前一般需要进行3次置换操作a首次置换控制顺控过程:首先关闭反应釜所有控制阀;再打开真空阀XV-13,当反应釜压力PT-02测量真空度达到-0.08MPa? ̄?-0.06MPa时,关闭真空阀XV-13?;然后打开氮气进料控制阀XV-10,当压力达到O.OIMPa时,关闭氮气进料控制阀XV-10,重复上述过程3次。根据反应釜内氧气含量检测AT-01,判定置换程序是否结束。如果不达标,继续置换直到检测到的氧气浓度达标a此顺控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确保反应釜其他控制阀关闭,控制阀关状态反馈信号到位,避免外界或空管道中的空气被吸人反应釜中。

1.2加料控制

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的物料包括固体物料、液态溶剂和氢气。生产过程中先加入固体和液体物料,然后再通人氢气。加料控制,是指除氢气外固体和液体物料的加人控制。化学合成原料药加氢反应中的一些固体物料催化剂雷尼镍和钯炭的粉末能在空气中自燃,普通的加料控制方案均不适用。目前主要采用手套箱投料,手套箱中通人氮气,隔绝空气进行投料,避免火灾风险。然后,再通过泵或高位罐加人液态物料a加料控制顺控过程:通过手操箱进行固体物料投料,投料完毕后关闭固体投料阀。然后打开溶剂进料阀XV-01,同时开启反应釜搅拌,进料完毕后关闭XV-01。最后,打开来自高位罐的物料进料控制阀XV-02,进料完毕后关闭?XV-02o此顺控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投料过程中物料投入的顺序,投料顺序错乱会造成安全隐患。若先加入液态有机溶剂甲醇、乙醇等,然后操作人员去现场投料,现场有机溶剂蒸汽泄漏,操作人员来不及撤离,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所以需等操作人员投人固体物料离开操作现场后,再开始溶剂进料。另外,若有机溶剂出现漫灌会造成安全隐患。反应釜设置液位开关LS-01,当反应釜液位过高时,关闭进料阀XV-01,防止有机溶剂漫灌泄漏。

1.3加氢控制

原料氢气在空气中爆炸范围极宽(4V%? ̄?75V%),与空气混合容易发生爆炸。且氢气点火能低,在空气中最小点火能为0.019MJ,一般撞击、摩擦、静电等都可点燃氢气。经过首次置换,反应釜内氧气含量有限。但是在加料的过程中,可能带人管道中空气。通氢气前需要对反应釜含氧量进行一次确认。如果含氧量超标,需要再次进行氮气置换,置换操作与首次置换相同。加氢控制的过程需要用氢气置换反应釜内的氮气,氢气置换氮气3次后,通过控制加氢控制阀调节反应釜压力,将压力控制在反应要求的范围内。加氢控制顺控过程:打开真空阀XV-13,当反应釜压力PT-02降到-0.08MPa?-0.06MPa时,关闭真空阀XV-13?;然后打开加氢气控制阀XV-09和FV-01,通入氢气使反应釜压力达到O.OIMPa?;再打开真空阀XV-13,打开氮气阀XV-11,稀释排出的氢气浓度。重复以上操作3次。关闭真空阀XV-13和氮气稀释阀XV-11,打开加氢气控制阀XV-09和FV-01加压至反应压力,此步骤完成。氢气进料设置串级控制回路进行氢气进料调节,反应釜压力PT-02、氢气流量FT-01和氢气控制阀FV-01组成串级回路。反应釜压力PT-02为主控变量、氢气流量FT-01为副控制变量、氢气控制阀FV-01为控制执行机构。这里使用串级回路能克服氢气流量不稳定的干扰,确保反应釜压力稳定,保障反应的顺利进行。此顺控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氢气流量需控制在10m/s范围内,氢气流速过快容易出现氢脆现象,造成设备和管道的损坏。放空时的氢气流速需要通过反应压力、管径进行验算,当存在流速超标情况时,需要增加调节阀进行控制。

1.4升温控制

化学合成原料药氢化反应过程大多属于放热反应。反应开始阶段需要对反应釜加热至反应启动温度,随着反应的进行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反应釜夹套传热介质由热水改为冷冻水。升温控制顺控过程:打开热水入口控制阀XV-06,水出口控制阀XV-07,保持冷冻水控制阀XV-05、XV-08关闭状态。升温过程通过反应釜温度TT-01B、夹套出口热水温度TT-02和热媒控制阀TV-02B组成的串级回路对热水进行控制。反应釜温度TT-02为主控变量、夹套出口热水温度TT-02为副控制变量、热水控制阀TV_02为控制执行机构。此顺控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在控制过程中反应釜容积量大、壁厚,是一个热容量大、纯滞后时间长的被控对象。夹套热水的温度、流量直接影响反应釜内反应温度,情况复杂,反应釜夹套内的热水流量与反应釜内温度之间的变化呈现非线性。因此,反应釜温度需要精心控制。

1.5反应控制

反应启动后,随着反应的进行会释放出热量。反应过程中如果热量移去不及时,会使反应温度上升,造成局部过热,发生飞温、喷料。如果热量移去过多,会造成反应温度一直下跌,形成反应淬灭,影响产品成份和收率。反应过程中放热随着反应的程度变化而变化,放热过程复杂且呈现非线性。夹套冷冻水温度、流量的变化对反应影响也很大,反应温度控制能力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反应控制顺控过程:先关闭热水人口控制阀XV-06、TV-02B,热水出口控制阀XV-07?;然后打开冷冻水人口控制阀XV-05,冷冻水出口控制阀XV-08。反应过程中通过反应釜温度TT-01B、夹套冷冻水出口温度TT-02和冷冻水控制阀TV-02A组成的串级回路对夹套冷冻水进行控制。反应釜温度TT-01B为主控变量、夹套出口冷冻水温度TT-02为副控制变量、冷冻水控制阀TV-02A为控制执行机构。此顺控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反应釜压力降低时,通过反应釜压力PT-02、氢气流量FT-01和氢气控制阀FV-01组成的串级回路对氢气进行控制,增大氢气流量,增加反应釜压力。反应釜压力过高时,打开反应釜工艺排空阀XV-12,通过反应釜压力PT-02调节排空控制阀PV-02控制反应釜压力。反应需要静置几个小时,当反应釜压力不再减小时反应完成。

1.6降压置换控制

化学合成原料药反应完成后,需要降压、氮气置换后才能卸料,降压置换时用氮气进行置换,通常置换3次。降压置换控制顺控过程:打开氮气阀XV-11稀释氢气的浓度,打开工艺排空阀XV-12,通过反应釜压力变化控制工艺排空阀PV-02氢气的泄放速度,当反应釜压力达到0.02MPa时,降压完成。氮气置换步骤与首次置换控制类似,关闭排空阀XV-12,然后打开真空阀XV-13,当反应釜压力PT-02降到-0.08MPa? ̄?-0.06MPa时,关闭真空阀XV-13和氮气阀XV-11?;再打开加氮气控制阀XV-10至反应釜压力O.OlMPa。重复氮气置换操作3次,降压置换控制完成。

1.7卸料控制

加氢反应的卸料一般采用罐顶放料,用氮气压料。卸料控制顺控过程:打开反应釜氮气控制阀XV-10,打开放料控制阀XV-03,当反应釜的压力出现一个大的阶跃下降时,放料控制结束。关搅拌,关闭氮气控制阀XV-10和放料控制阀XV-03。以上7步即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后续清洗、烘干等控制步骤,根据反应物料、产品特征不同,操作上差异较大,根据清洗需要设置,事故风险较小。

2DCS联锁

化学合成原料药氢化反应一般根据HAZOP分析设置DCS系统的联锁,其中包括公用工程系统的DCS联锁和反应釜的DCS联锁。公用工程的DCS联锁主要包括氮气主管压力低、氢气压力低、仪表空气压力低时,立刻终止反应的进程。反应釜的DCS联锁包括温度联锁、压力联锁、液位联锁和搅拌联锁。

2.1?DCS温度联锁

化学合成原料药氢化反应的温度失控,会引起反应釜内压力升高,密封失效或设备破裂,造成设备损坏及在场人员的伤亡。当反应釜温度失控,反应釜上的温度TT-01B达到设定值时,DCS联锁系统启动,关闭氢气进料控制阀XV-09和FV-01?;关闭反应釜夹套热水的控制阀XV-06和XV-07?;打开反应釜夹套冷冻水人口控制阀XV-05、TV-02A?和出口控制阀?XV-08。

2.2?DCS压力联锁

化学合成原料药氢化反应的压力失控,会引起反应失控,导致密封失效或设备破裂,造成设备损坏及在场人员的伤亡。当压力失控,反应釜上的压力变送器PT-02超限时,DCS联锁系统启动,关闭氢气管道上的控制阀XV-09和FV-01?;打开反应釜工艺排空控制阀XV-12和PV-02,关闭抽真空控制阀XV-13。

2.3?DCS液位联锁

化学合成原料药氢化反应的液位失控,会造成反应釜易燃易爆、有机溶剂液位升高,导致反应釜溢罐,进人其他系统,致使系统混乱。当反应釜液位上升,液位开关LS-01超限动作时,联锁关闭进料控制阀XV-01、XV-02和?XV-04。

2.4?DCS搅拌联锁

化学合成原料药氢化反应的搅拌转速低,会使反应釜的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如局部聚热会造成反应釜温度超限,导致温度联锁启动。所以需要对搅拌电机运行、故障状态和变频器转速、电流进行监控。当电机运行转速低时,联锁关闭氢气进料控制阀XV-09。此外,制药行业在密闭空间生产时,为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需在反应釜周围设置氢气、氧气检测及报警装置,当空气中氢气浓度高于0.4%或氧气浓度低于18%时,DCS系统联锁启动事故风机进行排风。

3安全仪表联锁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求,加氢反应属于重点监控的危险化工工艺,要按需设计安全仪表系统(SIS)。安全仪表系统的现场仪表元器件也应单独设置,形成与DCS相对独立的有效回路。反应釜SIS联锁与DCS联锁主要思路类似,详见表1。不同之处在于,SIS联锁系统由SIS系统完成,且实现独立控制功能,杜绝DCS失控造成的风险。

3.1?SIS温度联锁

当温度失控,反应釜上的温度TZT-01A达到设定值时,SIS联锁系统启动,关闭氢气进料控制阀XZV-06;关闭反应釜夹套热水的控制阀XZV-02和XZV-03?;打开反应釜夹套冷冻水入口控制阀XZV-05和出口控制阀XZV-04。

3.2?SIS压力联锁

当压力失控,反应釜上的压力开关PZS-01超限时,SIS联锁系统启动,关闭氢气进料控制阀XZV-06,打开反应釜联锁泄压控制阀XZV-05。

3.3?SIS搅拌故障联锁

当电机发出故障信号或电流超限时,关闭氢气进料控制阀XZV-06。如造成反应釜温度和压力超限会自动启动相应的SIS系统温度、压力联锁系统。

4总结

化学反应范文7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每一种语言都是当地文化和社会的产物,由于语言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只有充分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才能全面理解翻译原文。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出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理解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英汉文化差异,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本质,语言是各类文化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英语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更好地从事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既可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又能培养文化能力,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文化导入能够增强大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连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而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培养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意识,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将文化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运用英语语言特色、修辞方法,结合实际语境翻译出最贴切的译文。另一方面,文化导入能够提升大学生英语成绩。近几年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不断地进行改革,翻译部分的分值明显加大,因此,加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力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很多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较少,不能灵活应用英语语言和汉语的特性,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对词汇、语法的掌握不到位,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甚至出现表达不合理的情况。而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词语和语法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和英语成绩。

2英汉文化差异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见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英汉文化差异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大学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英语搭建各国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信息。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对英语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较为欠缺,直接影响到翻译的通顺性和准确性。英汉之间表达方式、情感流露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catsanddogs,英文表示倾盆大雨的意思,但是许多学生却翻译成:猫和狗。又如曾经有个故事说某个男孩追了女孩很久,有一天那个女孩写了一句:Ifyoudonotleaveme,Iwillbebyyoursideuntilthelifeends.男孩却误以为女孩说:“你要不离开我,我就和你同归于尽。”从此男孩不再和女孩联系,直到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出现的严重错误。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手段,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如进行交际,加强学生文化的学习就非常重要。研究英汉文化差异,在发现二者之间不同之处的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加熟练地把握各自文化的特点,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英语翻译。英汉文化差异研究,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国情角度研究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二是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三是从语言交际领域进行研究,包括体距学和辅助语言学、人们谈话时的特定空间距离,以及各种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代表的含义等。例如: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不同关系距离不同,关系亲密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如夫妻关系45~80米为宜;在工作或办事时,如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2米的距离。而在中国,社交距离并没有太大的界定,如果学生对外国的这些文化知识不了解,在实际社交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中外文化,提高文化素养,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沟通障碍。

3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引入英汉文化差异的对策

(1)加强师资力量

如今具备基本的英语对话和阅读能力的英语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真正需要的是全能型翻译人才,很多大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都已具备了翻译的潜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师在学生翻译潜力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英语教师师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翻译实践性强,短期的培训进修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师资较为匮乏。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现有英语教学教师的专业性培训,鼓励其积极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及文化视野。例如,可以建立一套评估、监督、考核体系,引导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专研,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成为一个有实力又受同学爱戴的教师,这样学生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认真、更自觉。另一方面,学校在招聘专业英语教师的时候,在笔试或者面试环节,应该增加对应聘者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考查,还可以定期或是不定期邀请知名翻译工作者给学生授课,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师资力量。

(2)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学生的文化背景学习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比较陈旧,很少涉及到外国文化背景教育;同时许多英语教师也没有国外生活的经历,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也不够充分,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难以给学生讲授太多有关英语文化背景的相关知识。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视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汉英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差异。例如:利用小视频,向学生展示中西式餐桌礼仪的不同,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双方餐桌礼仪及餐桌用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等,使学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设英汉文化相关的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了解外国文化,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欧洲文化、英美文化、英美文学作品,杂志报刊文章方面的书目,以及英美国家原版电影电视,让学生对文化有系统的了解,触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直接感受,加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

(3)为学生创造翻译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时时感受到强烈的英语气息,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增加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成立学校翻译协会,组织全校性的英文文学作品翻译大赛,让学生翻译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也可以组织英语话剧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话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英语话剧的魅力。不管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还是话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能够更深刻体验到英汉文化语言差异,增强学生文化敏感性,利于学生在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实际运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首先,校园广播工作人员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筛选,定时定期播放不同的文化知识;其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所知的英文文化背景知识并在校园广播站进行投稿,由播音员播放学生投稿的作品,对积极投稿者给予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参与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收集,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4结语

目前,我国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目的只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因此,花费大量的精力背诵单词、短语和语法,忽视对语言文化的学习。英语四六级改革中翻译的分值不断加大,因此不论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还是为了成为翻译型人才,学生都需要加强英汉文化差异的学习,提高英语翻译质量及水平。

参考文献

[1]郭宇.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分析[J].人间,2015(21):158-159.

[2]郝科蕾.论英汉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9):173.

[3]贺勇.从英汉文化差异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0):240.

[4]王晓丽.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文化学刊,2015(9):185-186.

[5]张健.从英汉表达方式差异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5):12.

化学反应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静脉输血;溶血反应

1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基础护理》。该本教材结合护理岗位群和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要求[3],分为基础护理理论和基础护理技术两大模块。溶血反应是“模块2基础护理技术: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中的内容,共计1学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三基”内容之一,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学生掌握输液反应和输血反应共性知识较容易,但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因此学习本节内容至关重要。1.2教学目标依据中职基础护理课程目标及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护士岗位能力要求、中职护理一年级学生最近发展区特点以及课前学习情况,确定知识目标为掌握溶血反应的症状、预防及护理措施;确定能力目标为能正确判断与处理溶血反应,并预防溶血反应的发生;确定素质目标为具有护士职业态度、尊重生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1.3重点和难点。依据护理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护士资格证考试大纲、一年级学生知识与技术水平、学生课前学习测评和存在的疑惑,确定本次课的重点为溶血反应的症状、预防及护理措施,其中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是重中之重,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症状、预防及护理措施是难点。

2教学策略

2.1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中专护理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15~16岁,学习自觉性不强,理解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地转化知识。虽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完成溶血反应相关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但经课前检测发现,学生对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症状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够牢固。这些学生善于使用智能终端获取知识,乐于接触新鲜事物。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输血,只是听说过溶血反应,对这部分内容既陌生又有兴趣,这为本次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2.2教法学法。因无法还原真实的溶血反应现场案例,且它的发生机制抽象,为了变抽象为形象,结合学情分析,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云班课完成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巩固,并借助三维虚拟仿真、微课、X-Mind软件、多媒体课件及交互学习软件等多种资源与手段,通过翻转课堂教学,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职教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创立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重2021年第8期总第524期No.8,2021SumNo.524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点、突破难点。

3教学过程围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路,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学习、课中内化、课后拓展三部分

3.1课前学习。教师上传微课、多媒体课件、习题及学习任务单至云班课,将学生分为6个医疗团队,并按个人兴趣确定分工。学生登录平台查看并完成任务,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医疗团队的相应岗位职责,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岗位,为课堂角色扮演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微信与学生在线交流,解答学生疑惑,根据数据统计调整教学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满足了学习个性化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3.2课中内化。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40分钟分为三个环节,以案例贯穿,以任务为导向,实现学习目标。3.2.1环节一:新闻导入,完成任务播放输错血导致患者死亡的新闻视频,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节课的任务一:什么是溶血反应。学生课前通过云班课平台自学相关内容,课中通过云班课平台抢答,让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教师播放微视频进行补充讲解。以生为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二:溶血反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是什么。通过游戏让学生记住输入异型血、Rh因子不同的血和变质血会发生溶血反应,再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形象地展示溶血反应的整个过程,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突破教学难点。3.2.2环节二:角色扮演,实施任务任务三:溶血反应的症状及护理措施是什么。学生观看了溶血反应的整个过程后,通过小组讨论,利用X-Mind软件制作溶血反应症状及护理措施的思维导图,并上传至云班课平台,教师即时评分、点评并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协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溶血反应的症状及护理措施,通过云班课平台展示,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全体学生对此内容的理解。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协作进行思考、讨论及实践,用角色扮演改变以往枯燥的理论讲解模式,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加牢固地掌握重点知识,进而突破教学难点。3.2.3环节三:归纳梳理,总结评价任务四:溶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是什么。学生已完成对溶血反应发生原因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从发生原因推导出预防措施,再回顾静脉输血的操作要点,并思考护士在操作中的哪些环节容易导致溶血反应发生,通过云班课头脑风暴完成此内容的学习。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回顾、归纳、梳理、总结,学生自行查漏补缺。最后通过云班课完成在线考核,教师通过云班课将整个学习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及时、全面、动态地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评价。课后要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3.3课后拓展。为了使课堂学习得到前后延伸、上下拓展,教师在云班课平台推出护士资格证相关考点,学生通过手机作答。教师统计数据后进行评价,创设病例,让学生结合静脉输血技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安全输血计划书并上传至云班课平台。教师通过权重设置将其转化为平时成绩,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医院见习,熟悉医院输血流程。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应用能力。

4教学反思

4.1教学效果。课前,将难点前置,通过下达任务单,鼓励学生攻克难点,使学生由怕学、不学变为主动学习;课中,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实现学习目标;课后,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评价反馈:在课前、课中、课后每个环节,都要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多元化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及时、动态、全面的评价。

4.2特色创新。(1)教学方式改革的创新。改变了以往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模式,将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融合起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着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实现学习目标。(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创新。将体验学习、探索学习、合作与竞争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前攻克难点;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课后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近临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3改进方向。虽然课堂氛围活跃,但仍有个别学生在小组协作中不够积极,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动态,不断探索,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及多元化评价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贾丽萍,宫春梓.基础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李君雪.信息化教学设计《静脉输血方法及不良反应》[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35):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