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法论文范例

联想法论文

联想法论文范文1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四级考试的分值来看,阅读理解的分值占据总分值的较大部分,亦能说明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对此,本文将运用图示理论,结合大学英语中阅读教学的特点,从语言图式、内容图示以及形式图示入手,探讨图示理论以及阅读教学之间的关联,再通过实例来进一步验证图示理论的应用效果,旨在为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内容图示;语言图示;形式图示;英语阅读

图示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是基于心理学以及认知理论的结合产物。现阶段,已有较多教师将图示理论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并从图示理论出发,通过相关方法来扩充大学生的图示知识,以此提高大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基于这一点,研究图示理论对促进阅读教学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一、图示的教学作用

图示在阅读过程中高频出现。首先,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大学生可依靠图示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同时,他们可在现有的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并根据文章包含的词汇信息对文章进行剖析,以此正确地理解文章所呈现的内容。通常来讲,如果学生的图示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就能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第二,就阅读来讲,这是一个预测的过程,并且这种预测是基于学生现有的图示来进行的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语言图示和内容图示的了解程度与其对文章的预测准确度成正比。如此一来,学生在阅读前便能预测出文章的大致内容,能增强阅读兴趣,以此加快阅读速度。与此同时,人们在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时,意识往往会受到固有思维的限制。但对于图示理论而言,这种思维限制却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包含的语言信息。此外,图示可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并为其快速找出文章要点给予帮助。

二、图示理论的教学应用

(一)将语言图示进一步扩充

就语言图式来讲,词汇、语句结构以及语法知识都属于语言图式。只有掌握了这些语言图式,才能更好地通读全文。在图示理论的运用中,让学生在理解生词的前提下对生词进行记忆,以便增强学生对生词的熟悉感。同时,在学习语义相似以及用法相似的词汇时,应通过联想法以及谐音记忆法来增强对生词的记忆,以此达到长期记忆的效果。在讲解《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羞怯的痛苦》一文时,可引导学生先自行对文章包含的关键词进行联想。与此同时,教师应构建清晰的思维导图,并将关于痛苦的语言图示进一步理清。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总结该文所涉及到的特色语言,包括一些连接代词、指示代词以及关系代词等,以便更好地通读全文。

(二)将内容图示进一步完善

内容图示主要是指对课文的背景知识及相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能帮助掌握文章主旨的重点内容。就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来讲,他们的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多,个人经历往往不够丰富,对文章背景不够了解,往往不能透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时尽管能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却不能完全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多了解英语国家的基本情况,以便熟知这些国家的主要背景。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文章前,可先简单介绍文章背景,帮助构建基本的内容图示。再结合文章内容提出针对性问题,并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将现有的内容图示进一步扩充,以此更好地剖析文章内容。

(三)将形式图示进一步巩固

通常来讲,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文体都有特定的写作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固有模版、修辞方法以及写作技巧。对此,教师可在图示理论的指导下,让其对文章进行全篇阅读,将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复述,并进行书面总结。在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应对文章大致结构进行梳理,并向学生讲述文章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技巧,以此将形式图示进行巩固。如此一来,当学生再次遇到同一文体时,可快速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在讲解《羞怯的痛苦》一文时,教师可参照议论文的讲解形式,介绍文章所涉及到举例法、驳论法以及对照法等写作技巧,再介绍文章所涉及到的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以便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概的篇章布局。

三、结语

研究可知,图示理论对促进阅读教学发展能取得具有明显效果。多项研究表明,学生对图示理论知识理解地越透彻,其阅读能力就越强。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文化知识、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叶明珠 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联想法论文范文2

图形创意是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最为敏感和备受注目的视觉中心。它在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方面应用非常广泛。要评判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就需要看设计图能否准确地表达出设计主题和作者意图,因此,图形创意在艺术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教育实例,具体探讨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图形创意技能。

关键词:

图形设计;创新能力;绘图技能;培养

一、明确图形创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一个讲求快捷、方便的时代,也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人们已经厌倦了从大段文字中捕捉信息,更喜欢图画形式,因为图画表达直接,一目了然,完全符合当代社会的快节奏趋势。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培养图形创意技能是很重要的。图形创意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思维能力和专业技术,由现有的图形素材求得新图形的过程,是集艺术形式与科学逻辑于一身的创意集群。作为艺术设计的启蒙课程,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习和研究图形创意,有助于设计人员的思维开发,也有助于现代设计观念的形成和灵感的激发。换句话说,掌握了图形创意的理念和技能,也就学会了艺术设计最核心的部分——视觉表达。因此,学习图形创意这一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目前图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缺乏创作热情,创新力度不够。创意是设计的灵魂,但是一些学生往往很迷茫,不知道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如何创新。如果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无助感,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创作热情自然也就逐渐消退。其二,基本功不扎实,表达方式欠佳。部分学生过于追求设计的多样化而忽视了对于基本功的学习,总觉得基础知识太简单,根本不必在那些知识上浪费时间,这导致他们空有想法和创意,却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实在很可惜。

三、探究提高图形创意与设计技能的方法

其一,关于创意想象力的培养。首先,提高课堂趣味,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图形创意靠的是想象,它常常需要把几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拼凑在一起,如火柴盒和眼睛、抽屉和宇宙等,创造出有价值、使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而想象又离不开联想,联想使思维得到延伸和扩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用简单的游戏和思考题刺激学生的大脑活跃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和圆形,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一些关联因素把三角形变成圆形,或者如何把三角形变成正方形。又如,教师问学生玻璃杯有哪些用途,然后用图形表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抽出一小部分时间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然后全体学生一起探究讨论。总之,问题要新颖、要与时俱进。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要对学生的思考结果给予赞美和引导,不要给学生任何参考答案或限制,让学生突破局限性,善于打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其二,积累生活经验,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善于从生活和自然中发现美,融入自然,从自然界中发现事物的本质,这是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从客观上讲,许多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生活,如齐白石笔下的虾、徐悲鸿笔下的马,艺术不过是对生活的再创造罢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客观地观察世界,敏锐地从世间万物中汲取视觉信息,提取生活中的片段,从而发现创意元素,使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

其三,关于技能的提高。首先,学生应加强基础技能训练,端正学习态度。图形创意是一个专业领域,包含许多技巧和方法,如异影图形、反转图形、共生图形、双关图形等,要想完全掌握这些技巧,就必须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如,点、线、面的运用,图画的阴影构造,等等。只有把地基打扎实了,建筑才会稳固。学习图形创意也是一样,学生要沉下心来,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学习艺术、追求艺术。学习艺术没有捷径,只有练好基本功,才能掌握并且熟练运用这些技巧,才能创作出令人瞩目的作品。其次,最大限度地提供实践机会。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的目的绝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综合实力强劲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就不能把学生限制在校园里,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生“送出去”,让学生去公司面试、实习,去乡下体验,去博物馆参观,甚至可以去国外大学学习。总之,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艺术设计不能缺乏创意,创意是艺术设计作品的灵魂。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同时要培养学生以认真的态度观看世界,从大自然中发掘灵感,于平凡中发现创意。同时,培养学生绘图的技能,使学生能够随意切换不同的绘图技法,让自己的艺术设计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只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教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作者:刘烨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静.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陈宥敏.艺术设计教育品牌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联想法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词汇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词汇学习策略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英语交际不可缺失的先决条件。词汇学习不当,词汇量积累不足,将会使英语学习的效率大打折扣。根据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数字统计,每10年就有1万多新词产生。英语学习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指导,想要高效学习如此庞大的动态英语词汇几乎不可能。而高效的词汇学习、掌握与记忆便得益于合适的词汇学习策略。然而在中学教学中,能够熟练地将多种词汇学习策略同时运用于英语词汇学习当中的少之又少。教师倘若能在学生学习记忆单词的基础上利用词汇学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词汇学习策略,并将其运用到词汇学习中,则能事半功倍。因此,本文根据中学生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探讨一些有效的词汇学习和训练策略,以提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

1学习策略定义和分类

外语学习研究者将语言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设计、计划、组织、监控和反馈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手段。作为语言学习策略的一种,词汇学习策略被界定为各种有利于词汇理解、记忆和运用的方式、方法、步骤、手段、技巧的总和。词汇学习策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如Stoffer(1995)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把词汇学习策略分为以下9类:创造性活动策略、自我动机策略、进行心理联系策略、记忆策略、直观或听力策略、身体动作策略、克服焦虑策略以及组织单词策略。LawsonHogben(1996)认为词汇学习策略分为:重复识记(包括反复读写单词、自我测验)、词语特征分析(包括拼读单词、归类、利用词缀等)、简单分析(包括句子翻译,初步利用上下文、与形和音相近的词联系)、复杂分析(包括多方面利用上下文、用不同方式表达、运用记忆术)。Schmitt(1997)提出了两大类词汇学习策略构成的策略系统:发现策略(discoverystrategies)与巩固策略(consolidationstrate-gies),前者包括决定策略和社会策略;后者包括社会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种分类被公认为涵盖词汇学习策略最全,最具代表性的分类。

2中学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词汇知识,教学活动设计属于单向交流,缺乏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没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猜测、查字典、比较和讨论异同点等等,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构建词汇意义。因此,学生对所学词汇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2.2词汇教学没有结合语境,忽视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差异,有着相同指称意义的词汇在英汉语言中会有不同的联想,产生不同的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词义,缺乏创设语境,不注重文化导入,只关注词汇的字面含义,忽视了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差异,使学生产生错觉,认为词汇表中的英语与汉语完全等同,导致学生在使用词汇时出现语用失误。

2.3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很少给学生介绍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如根据词根、词缀猜测词义或记忆单词;根据词汇的语义关系建立语义场归类单词等。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单词,常常是记得快忘得快,花了大量时间,记忆效果却不理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如何有效地实施词汇教学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传授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更系统地学习、掌握和记忆英语词汇;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词汇学习策略的培训,增强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1传授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1)查词典。教师要引导学生查词典,尤其是查英英词典。词典能提供包括词义、发音、词性、固定搭配、例句等多方面的信息。在日常学习中,查词典能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阅读。如果学生能充分利用词典所提供的信息,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一个词的用法。很多词汇就是在查词典的过程中习得的。英英词典中所提供的英语释义可以增进学生对词汇的意义的理解,尤其是理解同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在语言输出时能更准确地运用词汇。(2)利用构词法。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英语构词法,如派生法(derivation)、合成法(compounding)、转换法(conversion)、剪切法(clip-ping)、融合法(blending)、缩略法(abbreviation)等。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名词后缀-or、-er、-ment、-ness、-tion、-ism、动词后缀-en、-ify、-ise,形容词后缀-ful、-less、-ous、-able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构词法知识后,就可以有意识地根据其中的规律来理解和识记单词,从而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3)利用联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联想法来有效记忆单词。根据单词的语音、语义、构词、搭配等特点,产生联想,将单词进行归类,充分利用原先掌握的旧词,有效地学习新词,产生同化效应。英语词汇具备5大意义关系:即同义关系(synonymy)、反义关系(an-tonymy)、一词多义关系(polysemy),上下义关系(hy-ponymy)和同音同形异义关系(homonymy)。学生在复习和识记单词时,可以根据这些意义关系进行扩展联想,建立语义网,将属于同类语义关系的词汇归集在一起。如学习furniture时,可根据上下义关系联想sofa、wardrobe、coffeetable、cupboard、mattress、dresser等单词;学习accuse时,根据同义关系联想到charge,、re-buke等词汇。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词的词缀联想有同样词缀的一系列单词。如复习careful时,让学生联想以-ful结尾的形容词归类记忆,诸如colorful、delightful、mouthful、plentiful等等。通过联想,学生可以学一个会一串,迅速地扩大词汇量。

3.2在课堂中培训词汇学习策略

Chamot&O’Malley(1994)提出了学习策略教学程序,分为计划、监控、问题解决和评价四个部分。在计划阶段,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语言学习任务,学生需要选择那些将促进该学习任务完成的策略。在监控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操作进行自我监控。在问题解决阶段,学生需要在遇到困难时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评价阶段,学生要评价使用策略的效果,判断是否达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并思考应该如何迁移这些策略。下面笔者以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1的单词学习为例,对如何运用此程序进行词汇学习策略培训进行具体的阐述,(1)计划。教师从课文中选择第一单元的新短语inorderto为目标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把文章的大意看懂,将文中inorderto的意思标注好,尝试找出inorderto的同义词短语及两者的使用区别。这部分的任务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去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在这部分学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查阅英汉双语词典;有的学生可能会根据上下文对单词进行猜测;有的学生可能会翻阅课文参考资料直接抄写单词意思。(2)监控。教师首先呈现课文,然后对Unit1中出现的生词inorderto放在课文中进行简单讲解,降低学生们的因为对课文的不熟悉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接着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对课文进行分析对比,独立完成教师设计的词汇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必修一之前,学生就已经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接触过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只记得是有“为了”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初中了解到的inorderto的表层意思与现在所学的对比起来有何不同,或是经过现在的学习对inorderto有没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起探讨发现inorderto的全面含义,有没有同义词可以放在文中替代,和同义词的区别以及它的使用注意事项等。(3)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及查阅资料,学生将很容易找到soasto这个同义词,而对于两者的使用差别却无法自主发现。这时学生可能会运用NorbertSchmitt的词汇学习策略的交际策略来请教师给出一些含有inorderto和soasto的句子,教师则需要给出例句并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地解决难题,引导学生去观察两者的使用区别。(4)评价。学生能做到以上这些已经是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语言学习任务,也充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这时,教师便可以对inorderto再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充分地掌握这个单词短语。之后,再给学生一些时间来评价使用这些策略的效果,师生一起判断是否达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很明显,在本次的Unit1对于新短语inorderto的教学中,学生们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语言任务。剩下的就是学生思考该如何把本次词汇学习策略迁移到其他的词汇学习中去了。

4结语

联想法论文范文4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性、提高其阅读能力,文章首先论述了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即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巧妙提问。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只有通过阅读,通过继承人类文化传统,取得与社会对话的文化语境,才能实现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才能成长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人。”[1]阅读的重要意义决定了阅读教学在中学生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现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阅读篇目涉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小说,风格多样,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小说鉴赏能力,要求初中生能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但现阶段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显,笔者将对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首先,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习惯于在课上以情节为基础,结合环境来理解人物,思维模式比较固定,小说的教学方式长期僵化。即使是小说这么有趣的文学体裁,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我讲你听,以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和传授者自居,在课堂上没有和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对话,有的教师甚至只是“满堂灌”和机械的“填鸭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扼杀了学生学习小说的积极性。其次,大部分初中生对真正学好小说并没有兴趣,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小说,对小说缺乏兴趣和基本的了解。应试教育下,初中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小说的概念就是学来应对考试的,那些精心编选入初中课本的小说,大都是名家著作,无论是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堪称是典范之作,非常适合初中生阅读与训练,但初中生对此却没有兴趣,没有从课本中拓展开来,走向课外的小说自主阅读,这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态度自然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认知、感情和创造,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想说、会说。同时,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教学氛围里,师生平等相待,学生才会变成一个敢于主动探索的个体,主动展开与教师、同学、文本的对话。此外,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其不同方式的引导,坚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用全面、发展、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有耐心地指导每一位学生。第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一篇小说,人物和情节的描写都依靠作者的文字。因而,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朗读、默读训练,通过默读学生可以掌握文意,朗读重要情节则能带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切实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不仅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锻炼写作和表达能力。由此,引导学生从字句之间品读小说,并在同学之间分享,一起交流这篇小说的写作特色,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尝试总结作者描写人物,展现情节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些争议性比较强的小说,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辩论赛,锻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导入方式也要精心选择,灵活多变,这有助于学生对整篇小说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小说的积极性。第三,巧妙提问。在课堂上巧妙地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情节,并且激发其学习小说的兴趣。问题首先要有价值,学生可在思想上受益,在实践中受用,不要为了问答而问答。其次,应以思考性问题为主,以记忆性问题为辅,这样既能解决小说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还应具有启发性。小说本身有许多值得学生思考的地方,在关键处提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对学生知识的整体建构也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分析教材,理清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提问。最后,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比如,在学生思维转折处提问,推动其发散思维。

三、结语

小说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价值。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希望能对促进初中语文现代小说教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尼尔•波慈曼.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晓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逻辑思维探析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必须不断改进内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正是中学生思想、行为及价值观日趋成熟和完善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通过一系列的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以达到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逻辑思维

语文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和积累。语文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抒情和感性的独特之处,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蕴。因此,语文教学往往注重情感表达,而忽略了逻辑思辨。在全球化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新一代学生理性力量的培育和逻辑思维的形成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把握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将新思想、新方法注入到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逻辑能力的学习、训练和培养。

1.革新语文阅读观念

西方重视哲学思辨,中国注重感悟审美。现代教育必须用世界眼光看待中西差异,取长补短,汲取营养,从而储备完善、合理的教学经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任何学习行为和活动都离不开学生对具体文本的思考和重要内容的提取。但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阅读能力和质量千差万别。一方面,传统的语文阅读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感受。语文阅读走进了“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死胡同,教师将教学重心全部放在了对文意的梳解、知识点的整理和情感的抒发和共鸣上,忽略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点和培养。师生之间疲于应付考试,使学生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也使语文阅读教学丢失了应有的意义。另一方面,中国的学生自幼接触语文知识,由于语言习惯和生活惯性,学生自然而然缺乏对语文学科应有的重视,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这就导致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不足、能力不够。比如学生在看到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时,心里便会暗示自己:“这不就是一篇普通的写景课文么,肯定是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我又不是没见过长江三峡”。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中重“知”而不重“思”,他们希望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我片面的经历体验直接得出结果,而不愿在阅读中通过提出质疑、比较分析,进而找出新思想。这对学生主体自我意识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应革新语文阅读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总结阅读方法,认识思维规律,从而扭转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偏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对文章略读和精读的能力,从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单元式逻辑阅读教学

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佳作虽然浩如烟海,但是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是可以发现其内在规律的。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给予一定的启发,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根据文章的特征和思路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在内心建立属于自己的结构框架和答题模式,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首先,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应明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生必须要学会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是阅读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基础。学生在看到一篇文章时,必须要先审视文章的题目,和作者换位思考,想象如果自己是写文章的人该如何表达情感,想要给读者留下哪些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分别站在文中不同人物的立场上,体会人物当时的心境和感情。学生通过这些心理预设,既能训练自身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对文章解读的思维创新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对文章类型进行单元模块的划分。以学习文言文《逍遥游》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文言文基础知识分为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几个板块,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归类。在激烈的讨论下,学生会发现文言文中每一个字、词在不同的位置和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比如“其”仅在《逍遥游》一篇课文中便有三个含义:在“其名为鹏”中表示代词,意为它的;在“其负大舟也无力”中表示代词,暗指水;在“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中意为是……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加深刻,而且对文言知识的分类也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倘若学生再遇到其他文言文,便能迅速从自己建立的知识框架中找出答案与之对应,灵活运用文言知识。文言知识具有言文分离、古奥难懂、分散琐碎的特点。教师也可以根据此特点,进行小型的单元自测模式,把具有相似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完此单元后及时测试自己对文言知识的分辨和掌握能力。这种单元整合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对现代诗和现代散文的主题分析中。学生在阅读中应迅速把握它们在出题时侧重点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培养自己的题感。最后,根据情感倾向进行单元式的划分。每一位作者在写作文章时都怀有不同的情感,有的抒发爱国壮志、有的表达家庭温暖、有的表现分离之苦;有的情感如波涛汹涌、有的情感如涓涓细流,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情感或主题进行分类,把它们归纳到不同的知识板块进行统一的比较和把握,理清文章的脉络,训练理性思维的逻辑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从文章的共通点中归纳固定的答题模式,以便在考试之中灵活运用。当然,教师不能为了应试教育而忽略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理解,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学习见解和解题思路,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针对性的指导。

3.文体式逻辑阅读感知

高中课程经常出现的文体常有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三种。随着年级的递增,这些文章的难度逐步提高,导致学生在阅读中无法准确把握文章的思路和重点。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清每种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是议论文,学生可以在阅读议论文的过程中归纳其答题技巧,并总结出常见考点。如议论文以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为文章主干。论点常常是总结性的词语或句子,它在文章出现的位置不同意味着它有不同的作用。论据是对论点的进一步阐释和补充,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是连接论点和论据的纽带,一般分为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当学生充分了解了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后,就能快速地梳理文章的逻辑顺序,把握文章整体格局。其次是记叙文,学生需要掌握记叙文最基本的六要素,以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发展、高潮、结果为重点,根据故事情节的层层递进整体感知文章。最后是说明文,说明文意在向人们介绍事物、说明事理,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只要学生掌握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就能攻克说明文答题时的困难,快速找出问题的关键线索和答案。以课外阅读《珍惜时间》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应先让学生通读文章,掌握文章大意,辨识文章的文体结构。当学生确定其文体是议论文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之前讲过的议论文解题步骤,对文章进行更加细致地解读。如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要珍惜时间”,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如何珍惜时间”、“为什么要珍惜时间”、“时间是什么”。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分论点“珍惜时间就是要合理安排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今日事今日毕”。通过对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梳理,我们就能找出第一部分的论据“中国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黄舸珍惜不断流逝的生命,让快乐永远伴随在别人左右。”学生在听了教师对文章第一部分的解读后,便能以此为参照,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题。由此,学生在不断夯实基础知识的层面上,充分扩充自己阅读量,在比较文体的理论差异之中分析文章、锻炼语感,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感知能力,将理性思考和感性认识有机融为一体,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

4.批注式逻辑阅读能力培养

高中的语文阅读训练是有严格的时间限制的,学生需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找到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关键句子,从而理解和把握整体文章布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对学生进行批注阅读的重要启发,无论一个学生的记忆力有多强,他都不可能在考试中准确记忆和把握所有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主题线索,而使用一些代表某种理解意义的符号在文章中进行圈点、勾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降低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和符号在文章的字体行间进行清晰的标注,提出问题、标记线索、写出评价,以促进对阅读的深入。通过这种动态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够边读边悟,边写边思,不仅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标记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点进行阅读。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为例,课文中含义丰富、耐人寻味的关键句子,往往是我们发现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作者回到园子中看到留下的车辙,想起母亲无时不刻的关爱和牵挂。句子中实则暗含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和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也早与作者融为一体。所以,学生只要能够找出文中的这个关键性句子,就不难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联想与评价式批注。以《祝福》为例,学生在刚刚接触此篇课文时应注意回忆作者鲁迅以往的写作风格特点,通过和以前学过的作者的其他作品相比,对此篇文章的主题和感情进行一定的预设。比如鲁迅先生作品中一贯的朴实冷峻的语言风格和激愤的情感色彩,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一步揣摩作者在《祝福》中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控诉。同时,在阅读中进行标注和评价:鲁迅先生对旧中国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注重与《阿Q正传》进行比较等等。这样,学生们能够自觉由文本迁移到文外,得到更多相关知识和文本信息。总之,这种阅读方法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整合重点、提取关键信息,更能在无形之中锻炼学生的独立表达和逻辑思考的思维能力。

5.结语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因此,逻辑思维能力对于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改进自身教学将阅读教学和逻辑思维培育巧妙结合,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使语文教学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田本娜.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J].教育科学研究,2007(09):42-45.

[2]王跃平.语文课堂中思维教育的重点应是逻辑思维[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4):109-111.

[3]武永明,卫灿金.语文课程标准“发展思维”目标与实施的科学性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06):12-16.

作者:何佳 单位: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

第三篇: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

摘要:阐述了思维导图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通过调查揭示了初中阅读教学存在三大问题:初中阅读教学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初中语文知识内容未能清晰记忆以及初中生阅读之后的“输出”能力偏弱;分析思维导图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帮助转变教学方式,发散思维进行开放性学习以及构建图式,并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记忆知识点。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1]。我国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将“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可见阅读教学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第四个关键阶段即7至9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会学生阅读,构建系统化的阅读知识至关重要。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关联与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化的阅读知识结构。本研究借助问卷和访谈分析的方法,调查了H市8所中学的初中语文师生群体,从小样本层面揭示当前初中阅读教学现状,并针对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试图将思维导图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旨在为初中生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提供指导,也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越发重要。调查表明,重视阅读教学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一致共识,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见明显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和家长质疑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访谈调查阶段,63.7%的学习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课听讲与否都没有太大的作用,阅读都是由自己感悟而来”;49.7%的学习者认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有些学生认为老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只一味地去讲解文章,导致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52.1%的受访者认为“阅读知识繁杂琐碎,难以把握。”进一步分析表明,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初中阅读教学观念未能与时俱进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以及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2]。但传统教育观念使不少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依然采用灌输授课的方式,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自主活动少,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兴趣不高。例如,在G中学某李姓教师在主讲《猫》这篇文章时,教师讲授35分钟,学生思考和回答时间10分钟,在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李老师采用了灌输式教学以及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再者,李老师在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时,采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出3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时,只给了学生1分钟时间。学生尚未进入阅读状态,教师已经开始“手把手”教学模式,让学生跟着教师勾画出《猫》的故事轮廓。其实这部分内容可以还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教学。由于这个环节缺少学生的参与,在下一环节细读课文、感悟情感的时候,学生就表现得很被动。此后一个星期的随机访问调查表明,学生对《猫》这篇文章的内容以及情感体验都印象不深了。从上述案例不难看出,教师为了能够讲授“更多的知识”不断地赶课,学生参与课堂较少,导致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知识的掌握不深。一味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实则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学习。

2.初中语文知识内容未能清晰记忆

大语文观认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从大到宪法制定与外交措辞,小到日常简单交流都与语文息息相关。正因为语文无处不在,就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无迹可寻的错觉。笔者认为语文就像人们常说的散文文体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无法抓住语文的神韵精髓,只是停留在外在的散乱,就没办法将语文的知识内容系统化、整合化。因此抓住语文的精髓,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内容十分重要。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考点的讲解或将阅读内容细分为几个部分,却忽略了原有的文章架构,从而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和理解,使得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的了解非常片面,内容支离破碎,缺乏系统化。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点以及答题技巧等没有较好的方法来归纳整理,以至于记忆模糊混乱,导致原有知识经验概括水平低下,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使得初中阅读教学有效性不高。正如语文教育学家魏书生所说:“学生普遍感觉,别的学科知识结构很清楚,每天,每节课讲的知识都是一环扣一环,而语文呢,别说少听几节课,就是一个月不上语文课,语文成绩还是原来那样。”[3]再如,教师进行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就是对文本的解读,那到底文本的解读是要干什么呢?往往学生都不知道,只会跟着教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解读文章,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解读文章都要做什么。如图1所示,如果能把解读文本的任务内容按照主次关系列出来,便能清晰明了。由图1所知,作者把解读文本的思维导图画成树,将解读文本当作树的主干,由主干分出两支次主干分别为思想内容、重点语段和表达形式,再由两个主干分别分出三条二级次主干,思想内容这条分支分出词、句、段二级次主干,再由词分出词①、词②三级次主干,再从词①、词②分出含义、情感的末支。从上图可以知道,解读文本主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着手,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文章重点语段中的词、句、段,通过分析重点语段中的词的含义和情感以及句子的思想和情感、段的思想中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启示,与段中情感产生共鸣、展开联想、激起批判。表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表现手法、修辞、语言特点,在分析文章修辞时要对其表达效果进行探究,进一步对修辞内容进行仿写。此思维导图清晰明了地将解读文本的任务内容构建出来,有根有据,就像我们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需要一张地图,选择要到达的目的地、方向、路线等。

3.初中生阅读之后“输出”能力偏弱

阅读是将信息读进脑子里,就是“输入”;说话、写笔记、绘制思维导图、考试是将理解信息透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就是“输出”[4]。而且这种情况也只是了解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在描述文章主要内容时无法抓住文章的重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台湾学者胡雅茹[4]将阅读理解力分为4个层次。第一是掌握关键要素5W2H(Who,What,When,Where,Why,How,Howmany,Howmuch)。第二是掌握重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是了解隐含的意义,了解阅读内容与自己的关系。第四是如何运用在自己身上。在第一个层次中掌握关键要素“人、事、时、地、物、因、果、成本”,同时掌握重点间彼此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分析出“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是怎么样表达的”。如果教师只教授输入的办法而没有输出的办法,这便是一种理解文章效果较差的方式。但是如果在学生输入信息之后将信息加以系统和整理,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才算是真正地理解文本内容。调查表明,现今多数教师反映复述课文内容之类的题目得分普遍偏低,学生很难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复述,或者不够简洁,或者“缺胳膊少腿”。阅读是输入,表达是输出,阅读过并不代表阅读懂,最多也只是一种假懂的状态。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从上述调查可知语文阅读教学成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在学习知识后没有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从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认知结构理论代表人物奥苏贝尔认为迁移发生取决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稳定、概括和包容程度,也就是说影响学习迁移的一大原因就是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能力。换句话说,对已有经验概括水平越高则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越深刻,可以迁移的范围就越广,迁移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知识后,最大程度将较为零碎的阅读知识进行整合化、系统化。

1.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是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的一个简单、高效、形象化的思维工具,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关于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的思考能力以及右脑的关于图像、想象、颜色、空间等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其图文并重等多种特点使得思维导图很快就传播,最早传入中国时主要运用于“学习困难学生”,后来广泛运用在各个行业中。思维导图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互关联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便于人类储存信息。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以下的几个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反映了大脑的自然结构,它对以笔记形式出现的知识体系进行快速构建与扩展,从而得到一张所有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的清晰和准确的架构图,这张图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管理。简言之,就是可以利用它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使我们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最大限度地使我们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再者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是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他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如果我们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条理化的图式储存在大脑中,学生就容易在遇到不同的事件中迅速地找出与已有经验对应的图式的符号性表征。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学科教学中,一方面,可以结合学科知识开发学生的左右脑智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运用思维导图将看似杂乱无章的语文阅读知识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建立记忆链接,便于学生储存知识内容。

2.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转变教学方式,尊重个性

“新课程”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个人分析和解读,却忽略了学生自己的多样性。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以此促进“教师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更加重视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前提是其本人对文本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建立对阅读文本的认知图式。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必定会掺杂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悟和思考,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思考都是不同的,所以绘制思维导图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再者,思维导图是用图形线状以及文字的形式展现的,学生在选择色彩和线条以及构造的过程中均会体现学生的个性。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肯定的能力。

(2)发散思维,开放学习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心关键词或想法以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图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通过关键词连线图像和色彩将与事物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以图像和色彩把这一过程放射性地画出来,学习者可以通过关键词进行联想和想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联想到文章的文本内容、情感内容、生字词结构以及文章线索等。思维导图以一个中心为主向四周辐射分支,这种构建模式十分符合人体大脑的发散思考,它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得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每每都有新鲜的感悟出现。

(3)构建图式,启动记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创建情境的作用。建构主义将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自主的知识探究主动发现以及主动建构的过程。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阅读教学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有助于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学者张必隐在《阅读心理学》中提到理解一段篇章实质就是发现合适的图式。依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过程即给合适的图式填充新内容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填充的内容可以是阅读材料的直接信息,也可以是读者通过阅读材料之后所得到的或者推断出来的信息和感悟感受。思维导图的构建必然是以一定的材料为基础,因而充分发掘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习者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意识图式。思维导图的创意理念与阅读的图式理论是相符的。学生进行文章思维导图图式构造,实质上是以内化了的知识,并通过知识的构造外显出来的知识图表。这种运用内容构建框架,或者是在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快速记忆和长久记忆,这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第2版.杜殿坤,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84:167.

[2]孙俊三,雷小波.教育原理[M].第3版.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3]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

[4]胡雅茹.思维导图阅读法[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8.

[5][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M].卜煜婷,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

[6]燕良轼.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5.

[7]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作者:王初薇 王琳琳 单位:惠州学院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教学,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探究,包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读、读什么、如何读;抓好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打好阅读基础。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生;语文阅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笔者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才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才会运用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达到提升的目的。第一,创设阅读好作品的氛围。与其逼着学生被动阅读,还不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内在情感需要。教师要常常分享自己阅读书籍后的感受,用现身说法的形式激起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想法。教师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搜寻一些关于读书的好句子进行点评、分享,从而激励学生对好作品的渴求,产生迫切阅读的想法。第二,运用榜样的感召力让学生渴望去阅读。古往今来,大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都是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之人。因而,教师要经常通过延伸拓展向学生介绍一些爱阅读的历史人物、学者、名人和身边的人,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第三,运用故事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故事类图书,先通过声调和口吻的模仿分角色朗读,再讲解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把学生引入一个丰富有趣的情感意境中,让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第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其主动探究阅读。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进行阅读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促进学生阅读的内部驱动力,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其阅读的欲望。此外,教师也要抓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理想、求知欲、审美的趣味等深层次的长远的阅读动机。第五,通过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学校可定期组织或学生自发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名著知识擂台赛、辩论赛、百家讲坛、课本剧表演、阅读之星评选的相关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使学生的口才更出众,胸怀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境界更高远,精神更卓拔,视野更宽广。

二、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读、读什么、如何读

只有阅读的兴趣是不行的。笔者认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要经常给学生传授一些好的阅读策略。第一,快速阅读的方法。速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对所要阅读的刊物,不出声、不转移视线、不辨别而能行之有效地阅览的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过程中聚精会神,思想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走神,且能做出较快的判断。第二,简略阅读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让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阅读书籍的有关章节,并进行很好的运用。第三,精确阅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对书籍的某些细节或章节,聚精会神,一句一句地、由外到内地精确阅读的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描写细腻、典故较多的文章,指导学生进行精确阅读。在精确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四到”“三边”,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的习惯[2]。

三、抓好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打好阅读基础

识字是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要正确认字,必须掌握一定的识字量,而且要掌握字的音、义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新的变化,才能顺利地看书、阅读,从而感知文章的内容。此外,还要训练学生理解相关词语的能力。汉语词汇量大,构词方式多,词义复杂,我们不能要求学生都能掌握。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切合实际的练习,指导学生利用具体的、可感知的图画、姿势等各种方式理解相关的词语,或者是利用近义、反义词的感情色彩等方法来加深对词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等方式,让学生揣摩文本,再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文章中心或主旨的关键词句。总之,笔者认为,对于农村小学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套用,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找到破解的方法和路子,才能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贾雨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3(7):165.

联想法论文范文5

设计思维是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和学习论,与创业教育有诸多契合之处,设计思维中的视觉化教学、以结果为出发点的导向性,关注当下和未来无限可能性,通过创造性劳动验证设想的体验性在创业教育中广泛应用价值,本文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设计思维;创业教育;创造性劳动验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创新创业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不断体现新的活力。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我国的创业教育还相对落后,起点低,体制不完善,教育模式传统等问题都在制约着创业教育的推进和发展,要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亟需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思维。

一、创业教育需要新的教育思维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高新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而出现的一种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合新时展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人格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渠道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1】基于这样的特殊起源背景,就注定创业教育其特殊属性。1.创新必定成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是创业教育的灵魂,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媒介都需要给予教育对象创新的思维和意识。2.创业教育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大学生创业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本土模式,需要大视野、大格局,与国际接轨。3.在培养目标上应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为核心,以实践为平台,更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与社会的融合性,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加强实践环节,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加入实习、职场体验和情景模拟等激发学生内心冲击的环节,增强课堂的实用性和效率。国家和政府也关注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质,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2】可见国家层面已经关注到了创业教育需要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创业教育属性。因此,针对“实用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创业教育,要凸显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内容和理念的实践,新的教育思维和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从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的历史经验中也可以发现,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工作成效的保证,在全国创新创业的关键时期,根据现实的情况,不断创新,选择合适又合时的工作办法是适应时展的步伐,是非常必要且势在必行的。

二、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

设计思维是一种工作和学习的方法论,指通过思维活动挖掘现实中不存在的项目或产品或模式,关注其创造性的应用和衍生。其雏形是1960年代美国的Osborn和Gordon,他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率先提出BrainstormingSynectics的方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直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创新咨询公司IDEO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创新性解决问题上的方法论,随着人性化设计的兴起而首次引起世人的瞩目,并且在之后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就是设计思维的形成过程。当下,全球对设计思维的理解认知以及应用,已经引起了相当多领域的关注,并且在各个层面开始实施。目前的共识是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为寻求未来改进结果的问题或事件提供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在这方面,它是一种以解决方案为基础的,或者说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思维形式,它不是从某个问题或逻辑入手,而是从目标或者是要达成的结果着手,然后,通过对当前和未来的关注,采用创造性的劳动体验,探索问题中的各项参数变量及解决方案。与以往思维不一样,设计思维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预先设计好的一个目标或者结果,然后再来推论为使目标达成的所有的因素,并使之路径最优化,它的核心就是目标是问题的起点,然后用各种新颖的思维方式,以尽可能多的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而更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角重新定义问题,避免单一结论,转变思路,产生可行的方案。由此可知,设计思维的产生背景以及发展路径,包括教育理念和导向,都强调创新和结果,强调方法的革新,正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核高度契合,且其诸多新颖的工作方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空间和价值。

三、设计思维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一)以表征心理特征为基础的视觉化教学

“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其主要论点认为表征是信息或知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记忆方式,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既描述客观事物,同时又被心理进一步加工。如同一事物,其表征的方式不同,主体对它的加工也不相同,这就解释了同一客观事物为什么不同的人因其加工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这些不同组成了观点和角度的多样性。正因为如此,人的视觉上呈现出的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中最活跃,且与其它思维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让学者在对事物的研究上多了一种角度和立场,正因为“表征”体现出视觉化呈现的价值,视觉化教学在教育中就尤其重要。设计思维整个理论体系和应用方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基于“表征”原理强调视觉化教学,视觉文化学者W.J.T.米歇尔(W.J.T.Mitchell)提出:“图像转向的幻觉——一种完全由形象所统治的文化,现在已经阿恩海姆认为视觉思维在人类认识活动中是最有效的,它同样具备思维的理性功能,跟一切思维活动有更紧密的联系。视觉思维是一个内在的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现实的技术可能性。”【3】可见他非常重视视觉化教学,他提出视觉的呈现可以通过技术的实现反映人的思维,并且进一步加工。设计思维受此影响严重,整个体系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通过视觉化的呈现,在产品设计之前,视觉描述是重要的一环。通过图表呈现创意产业的过程和逻辑,通过绘图设计产品雏形,在研讨和产品讨论会上,都能够让思路表达更清晰,让产品呈现更直接,让沟通更畅通,其中思维导图就是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这点在教学尤其是创业教育的应用中意义巨大,比如在创业项目的研讨中,可以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把与创业项目各级的关系以及网络用不受限制的图文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利用思维的逻辑、阅读的习惯,发现与项目更多的资源和环节。思维导图可以把创业项目的讨论更加具体化,通过图像中的线条、文字、图形等能激发思考的方向,从而激发更多的项目关节点,呈现出立体的多层面放射性的项目结构,这能够让学生在项目论证中理解和认识得更充分、更具体、更全面,这对于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激发灵感都是极有帮助的。【3】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很清晰地把创业项目管理的八个方面呈现出来,并且对每一级的子项目进行清晰的分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目了然,这样可以在文字与图片的转换中,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符合个体的记忆和理解习惯,赋予课堂新的活力。在教学中可以此从识记到理解到应用的升华,针对某知识点,让学生自己根据想法思维导图,迅速运用到创业教育的各个内容,方法便捷有效。因此在创业教育中利用各类可视语言将复杂的教学设计过程和思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在计算机屏幕或纸本上直接表征出来,具有如下应用价值:首先,可以使复杂的创业理论教育过程视觉化、形象化、趣味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在视觉化的呈现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使其思考更加全面,知识掌握更系统。最后,还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力,视觉化的呈现很多需要学生团队的合作完成,视觉呈现从表征心理学的基础上来说更容易让人接受,会让学生在成就感中获得肯定,激发持续的学习热情。【4】正如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视觉呈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应该注意的是,视觉呈现不是文字到图片的简单转变,他需要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加入美学、设计学的元素,通过创新思维,把线条、图片、文字和思想完美结合。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重点并不是图片的呈现方式,而是思维习惯的养成。设计思维中视觉化的教学呈现在创业教育中有很大的优势,符合创业教育的属性。【5】

(二)以结果为出发点的导向性

设计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以结果出发的目标导向性。目标是项目完成的方向也是调整和评估的准则,设计思维以目标为起点,一切的思路和思考都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能确保在思维的发散中始终有主线,围绕主线,进行逻辑思维,既保证方向性,又保证合理性。区别于通常的教育思维,从逻辑出发,从逻辑寻找结果,如果逻辑不成立,则思维无法达到预期结果,结果思维把思考的核心放在结果上,逻辑是服务于结果的,任何一个逻辑都是指向结果,结果是思考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创业是从零到有的过程,是需要创业者通过努力,思考、运营和整合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出现新的事物、模式或者实体是评价和检验的直接目标,创业的本体就是要产生结果,这是检验的标准之一。因此在创业教育中,结果思维尤其重要,始终坚持结果思维,在教育中围绕核心目标,不断整合资源和验证,能保证创业教育的高效性。【6】

(三)关注当前和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市场的本质是变化和未知的,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创业就是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寻求机会,验证结果。因此,创业人才的培养中就需要没有边际的想象,又要经得起科学理性的验证。设计思维注重无限可能性的联想,在获得结论和路径之前,并不忽视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和关注。在产品讨论和创意研讨中,大量使用头脑风暴、默写式智力激励、奥斯本智•力激励、卡片式智力激励等技术群方法,在团队中让各个成员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讨论中注重对某一项工作多种因素的联想和分析,通过大脑联想激活的原理,启动思维过程,让事物在大脑中唤起的想法激起许多其他的创意,并且让联想的行为在大脑中迅速扩展,但这种设想不是盲目的,始终以目标为导向,保证思维的连贯性,并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理性的整体。这样能让事物的分析基于参数的各种变量,保证全面性,又能基于数量的扩展,保证科学性。对于一个新的事物的产生,这种办法是极具优势的,如在电子领域里面的标杆——美国苹果公司,它的苹果手机、苹果电脑、苹果音乐播放器等产品都是设计思维的产品,苹果公司的任何一个员工都是以设计师的思维在工作,正因为如此,无论它在技术上还是在产品的外形设计,包装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上都是成功的。【7】创业教育亦如此,创业意识需要唤醒,创业思维需要建立,创业能力需要培养,创业的意识是需要经过学习和培养的过程,对于有些群体来说,特别是潜在者群体,需要建立一个无意识到自觉意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的建立需要心理的一种强化和刺激,并且在行动中建立关联,从内在建立动机源,从外在塑造行动力,才能在创新创业上出现无限可能性。设计思维主张全新性、独创性,强调工作的各项潜在可能性,在课堂和教育中,充分征求意见,运用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方式,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在多方面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设计思维理念,使用相对没有拘束的规则,让受教育者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在使用中必须注意,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但不进行批评,不进行任何评价才不会束缚思维,这样可以让工作中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发新的观念,产生尽可能多的问题解决方式,之后通过劳动实践排除不可行的方案,开发集体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产生无数创新和创意。

(四)通过创造性劳动验证设想的体验性

设计思维在产品和创意的产生之后,整体的逻辑是通过媒介视觉化实现计划、构思和设想,并且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和技巧,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一方面在实现的过程中激发更多灵感和思维,另一方面是在试错的过程中对思维进行验证和评价。可以说,设计思维从一开始就是直奔结果,奔向结果的路径就是创造性的劳动和实现,本质上肯定思维的无限宽度和长度,但又让实践劳动来验证其可能性,其验证的途径就是用实践,或者模拟实践来证明路径的可行性,最终得出验证结果。我国的创业教育整体过程比欧美等国家落后20多年,直到2002年4月才启动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虽然近两年,全民创业的气氛非常浓烈,高校的各种创业教育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起步晚,又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创业教育,尤其是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创业的引导力和扶持力上仍然欠缺有效和完善的模式。体现在创业教育课程上,一方面仍然以传统的授课模式为主,从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上,还是沿袭传统课程模式,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环节即使是纳入课程体系,由于开展需求的外部条件较高,需要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一直落实不到位。同时,学校对此的评价体系没有健全,考核标准没有现成的参考模版,导致实践始终是课程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另一方面,授课教师的队伍组成不合理,缺乏真正具有创业实践或者体验的导师队伍,纸上谈兵,无法真正给予到学生具体的指导。因此,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师队伍,实践环节的缺失是创业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设计思维的创造性劳动体验环节正是可以某种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通过课堂或课下,使用现有的物质资料即时模拟环境,验证想法和模式,如,设计思维中让学生设计“理想中的钱包”,在学生通过头脑风暴,集体得出理想中钱包的概念后,直接利用现有材料,如白纸,胶带,彩笔,以及其他小物件的配饰,现场共同通过劳动,要求实现其想法,在制作的过程中受教育者立刻能判断哪些是理性的思维,哪些是非理性不可能实现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通过理论的讲解和分析,学生直接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路径最优化的选择,通过劳动、实践验证项目和创意的可能性,直接高效,这是创业课程上值得大力提倡的有效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我国进入全民创业的新纪元,作为创业队伍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本,也是就业创业的主体,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是高效利用人力资源和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能全民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还能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设计思维与高校创业教育有诸多契合点,其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在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是有极大生命力,挖掘其运用价值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

作者:谭菊华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童晓玲.博士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2.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3]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杨春梅.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组织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5]叶建国,朱兴龙.高职院校“联合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3(7).

[6]范圣玺.关于创造性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7]陈立勋.设计思维的类型与方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联想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能力;音乐教育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以小学音乐教学为平台,尝试通过“提供表达空间”“创设活动情境”“开展编创活动”“联系现实生活”“引入本土资源”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在音乐课堂的融入与渗透。

一、提供表达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往往源于“挑战”,而非“接受”。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改变“一言堂”的教学策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空间,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挑战权威,也挑战自我。首先,提供质疑的空间。“疑者,觉悟之机也。”教师只有鼓励学生质疑,才能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主见,从而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提供讨论的空间。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产生新的想法与新的思考。这显然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益的。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安夜》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表达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鼓励质疑,抒发己见。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的胆量与热情,教师可以采用“探讨式”教学模式,即教师与学生通过互相探讨来共同学习——在教师阐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出疑问,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比如理解6/8拍的含义及其强弱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师阐述6/8拍的强弱规律的时候,教师说道:“6/8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大家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控制力度,体现强弱规律。”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提出质疑:“老师,节拍的强弱规律一定要通过力度体现吗?”显然,学生能够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经过了思考与质疑。于是,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学生的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展开关于“强弱规律”的更多的思考与尝试。于是,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通过亲自试唱和相互交流,又发现了可以通过控制音量和节奏的方式来体现强弱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其次,合作探究,观点融合。在演唱过程中,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技巧,更要求演唱者富有情感。于是,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不同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的《平安夜》。让学生结合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意境,讨论应该以哪种情感演唱这首歌曲。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于这首歌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这些不同的理解与感悟经过相互“碰撞”与“融合”之后,会使学生产生新的体验。这个过程,是讨论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通过《平安夜》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空间,能够激发他们质疑、交流、思考与探究的热情,从而促进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伟大的创造,通常是在不经意间被发明出来的。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途径,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快乐而放松的氛围中,“不经意”的产生创新想法、开展创新活动。首先,游戏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手眼并用,脑体齐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从而激发灵感,深化体验,促进创新;其次,表演类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表演活动,使学生在表演中开展音乐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的节奏感和画面感都比较强,十分适合舞台表演。于是,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开展表演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独唱表演。每个人演唱的过程,就是表达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与认知的过程,是一个展现个人独特体验的过程。教师可以随机抽取若干同学进行独唱表演,并要求“听众”注意聆听,认真点评。在“唱”与“评”的互动中,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个人的音乐认知,交流彼此的音乐感受,从而形成个性化的音乐学习体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其次,小组表演。《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略有差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演出。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解读,当这些千差万别的解读被融合到一首歌当中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赋予这首歌曲独特的韵味与色彩,使学生的演唱由“千篇一律”变成“百花齐放”,使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最后,剧目表演。在学完这首歌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歌曲进行改编,在歌曲中增加角色、剧情与旁白,使其变成一部歌舞剧。这样一来,学生在表演实践中能够激发创新的灵感,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能够将单调的理论教学与声乐训练变成生动的音乐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新的灵感,摸索创新的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

三、开展编创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即兴编创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并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组织编创活动,鼓励音乐创新。首先,乐器替换下的伴奏编创。同样一首歌曲,用不同的乐器伴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伴奏乐器的替换,来完成编创任务,使他们发现音乐中的更多可能;其次,词曲改编下的音乐编创。对于词曲进行适当改变,使其呈现不同的风格,表达不同的意境,传递不同的意思,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音乐编创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词曲改编的过程中,发现音乐学习的乐趣,拓展音乐学习的思维,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科融合下的综合性编创。综合性编创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学生的思想,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进行“颠覆性”的编创,从而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组织综合性编创活动,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的内容都应用于编创活动中,实现全方位的创新。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茉莉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式中选择一种,组织学生开展编创活动。首先,乐器替换下的伴奏编创。《茉莉花》是一首充满民族特色的经典歌曲。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替换伴奏乐器的方式,赋予这首歌不一样的味道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尝试,使学生用钢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方乐器来进行伴奏,让他们体会不一样的《茉莉花》,也体会不一样的民族音乐,从而实现音乐中的创新;其次,词曲改编下的音乐编创。《茉莉花》的曲调婉转而柔和,适合表达细腻的情感和静谧的意境。根据《茉莉花》的曲调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我国的“婉约派”古诗词进行“加工”之后,给这首歌重新填词。当学生发现“加工”后的古诗词与《茉莉花》的曲调完美契合的时候,他们仿佛发现了音乐的“新大陆”,思路变得更开阔,思维也变得更敏捷;最后,学科融合下的综合性编创。除了上述两种编创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音乐与文学、舞蹈、体育等其他学科加以融合,对于《茉莉花》这首歌进行综合性编创,形成全新的《茉莉花》舞台作品,进而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的艺术创新。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编创活动,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启发,创新思维得到锻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创新能力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也是创新的来源。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使音乐与生活建立联系,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联想生活现象,从生活视角欣赏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现象,鼓励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欣赏音乐。这样,能够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学生以更广博的胸襟与更深沉的思想来欣赏音乐,实现音乐鉴赏视角的创新;其次,还原生活场景,从生活视角表达音乐。音乐中表达的场景,通常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然而,在不同的人的生活中,这一“原型”又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还原生活场景,从生活视角表达音乐,则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不同的内在感悟,使学生形成不同的音乐表达与演绎方式,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表达中实现创新;最后,利用生活物品,从生活视角创造音乐。音乐,并非只存在于舞台之上,也并非只流转在歌唱家的歌喉和专业的乐器之间。相反,生活中万事万物的声音都能够为人们的音乐创造提供素材和灵感。只有立足于生活,学生创造出来的音乐才会有无限新意和无穷创意,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百鸟朝凤》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使学生从生活视角欣赏音乐、表达音乐和创造音乐,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联想生活现象,从生活视角欣赏音乐。在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百鸟朝凤》,并让学生认真聆听,辨认乐曲中有哪些鸟鸣声;其次,还原生活场景,从生活视角表达音乐。《百鸟朝凤》包括“山雀啼晓”“春回大地”“莺歌燕舞”等八个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或影视剧中见到的类似场景,并以模仿鸟鸣的方式,跟老师的音乐“和声”,共同表达音乐的内涵与意境;最后,利用生活物品,从生活视角创造音乐。在《百鸟朝凤》中,运用到了竹笛、唢呐等乐器,那么,这些乐器是不是不可替代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风铃、口哨、格尺等另类的“乐器”来取代原来乐曲中的乐器,进行声音模仿与配乐演奏,从而创造新的《百鸟朝凤》。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音乐与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思路变得更加活跃和开阔,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和灵活,这些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引入本土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曾经说过:“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艺术与文化资源,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在众多资源中,本土资源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意。出于这一原因,笔者建议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以下本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民俗资源。在很多时候,不同的民俗文化会缔造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民俗资源,使学生从民俗这个创新性的视角来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其次,歌舞资源。教师可以将富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歌舞资源引入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参照不同类型的歌舞作品,发现不同音乐的特点与美感,从而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最后,自然资源。不同民族或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这些资源引入到课堂上,使学生从更加新奇与独特的视角来欣赏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拉萨谣》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词并体会曲意,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以下内容。首先,西藏的民俗资源。学生在了解哈达、酥油茶、青稞酒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藏区人民豪迈热情的性格;其次,西藏的歌舞资源。学生在跟随教师共同唱起藏歌,跳起藏族舞蹈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藏族人民豁达而淳朴的品质;最后,西藏的自然资源。学生在了解布达拉宫、雅鲁藏布江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的时候,能感受到西藏的神秘与广袤,体会到藏区人对家乡的热爱。在学生了解了西藏的文化之后,自然就了解了《拉萨谣》蕴含的情感与意境,这为学生的音乐欣赏、表达与创造奠定了思想基础与知识基础。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入本土资源,能够启发学生变换不同视角来解读音乐和感知音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综上所述,音乐教学不仅肩负开展创新教育的使命,也蕴含开展创新教育的元素。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供表达空间”“创设活动情境”“开展编创活动”“联系现实生活”“引入本土资源”等途径,挖掘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元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在音乐课堂的融入与渗透。

参考文献

[1]倪金玲.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A].2017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7.

[2]贾瑞英.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Z].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2013(1).

[3]张云鹏.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措施——以乌海市海勃湾区第四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联想法论文范文7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写作态度存在问题

作文在语文学习内容中,是字数较多的一部分,许多同学容易对此产生抵触心理。在写作课上,许多同学的思路不清晰,在没有完全理解作文要求的情况下就急于下笔,导致作文没有整体性,内容散乱。许多同学对于作文都是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凑字数,使教师的教学内容难以发挥效果。同时对于大部分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进行作文的课下练习,不对作文素材进行积累,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学生作文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初中是一个过渡阶段,课业量的增加对于初中生容易产生压力,很难协调学习时间,写作是一个耗费时间的内容,因此大部分初中生为了缩短作业时间,或者是为其他科目增加学习时间,就会马虎应对写作。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对老师布置的作文内容进行抄袭,或者是照着作文书进行段落的整合或者是通篇照搬。这种现象造成作文教学的成效不明显。

二、初中语文作文走出困境的建议

(一)改变初中作文的教学方法,加强创新意识

作文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外,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改变初中作文的教学方法是势在必行的。在初中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方法探究,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同时融合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将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出来。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感谢你的恩赐》写作训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此篇文章的立意应该是感恩,并且感恩的范围没有界定。其次可以根据一方面的感恩内容进行教学,以父母亲情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一些感恩父母的歌曲进行播放,对一些表现亲情的视频进行讲解,让同学在课堂上有直观感受,从而联想自己的实际生活。然后再让同学们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进行讲述,促进同学们的情感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最后对一些描写感恩父母的诗句或句子进行朗读,升华教学内容。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此种方法对其他自己想要感恩的事情进行联想。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写作练习。

(二)开放学生的写作思维,加强学生积累

写作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教师规定写作模板的现象应该避免甚至禁止,使在写作中完全表达学生的思路,与此同时教师要对其进行仔细批改,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及时指出,方便学生改正。积累在作文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有必要提高学生积累,因此教师可以抽出课上的5到10分钟,让学生进行积累内容的讲解,素材、优秀段落均可。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的语文课本写作练习中,要求学生进行写人记事练习,要突出中心。没有特殊的模式要求,因此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限制,议论文、散文皆可,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不同文体进行尝试,同时要进行仔细批阅,避免学生作文时中心不明确或者是问题混乱的现象,予以指导。

三、结语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作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要求较高,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比较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所成效,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的交流探讨,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写作提供指导。

作者:颜廷江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古河初级中学

第二篇

一、对写作题材进行创新

我国是一个具备创新精神的国家,并大力支持对各方面的创新。对于学生在写作的题材方面,教师也应积极提倡创新。学生在写作文时,通常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写出来的作文比较公式化,没有丰富的思想概念,这与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有关,因学生接触的东西比较少,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开阔学生的思维,在写作中对写作题材进行创新,写出具有思想性的作文,进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提高学生审题方面的能力

在学生写作文时,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审题错误是比较普遍的。由于审题是学生写作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审题的正确关系到作文的整体质量,只有学生在审题时不出现错误,才可以围绕正确的中心思想进行写作。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技巧时,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并教授学生审题的技巧。审题的技巧包括让学生正确的理解题目所包括的内容:一方面是需要注意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另外一方面是要注意对文体的审查,最后需要根据题目的各种要求进行分析。只有学生在审题时按照这几个要求进行写作,就会避免出现审题错误的情况,并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对优秀的作文进行借鉴与模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属于初级阶段,学生对于写作规律不了解,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创新,不让学生有拘束感,同时让学生对优秀的作文进行模仿与借鉴,观察名家写作的风格与特点,进而让学生对名家的写作进行模仿,当学生利用模仿的方法写出作文时,教师应让学生观察两篇文章的差距,进而找出自身在写作方面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同时,还应教育学生在模仿时要注意树立正确的目标,不应单纯地模仿,应在模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写作当中,进而全面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四、加强议论文的写作训练,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初中语文作文的教学中,由于议论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主要是对某种事物进行全方面地分析,并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客观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利用议论文的三要素,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五、加强教师与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交流

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关系到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只有多读课外书增加自身知识量,并经常进行写作方面的练习,写作能力才可以得到提高,如果学生只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写作练习,就只对教材进行阅读,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差一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并对写作水平差的学生给予关注并与他们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到相应的处理措施。教师和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了解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积极采取对策进行解决,就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六、总结

通过以上对初中语文作文写作的技巧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以看出,作文写作中有很多技巧,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学习这些技巧,并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写作技巧进行作文的写作。其中,写作技巧包括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进而得到生活经验,也可以关注时事,了解我国社会的情况等,通过这样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由于教师对学生在初中时的写作训练非常看重,因此,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比较严格,但作文的写作水平是需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长时间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作文写作,使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提高写作的水平。

作者:善学忠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北寨中学

第三篇

一、寻一支长篙,向着明亮的那方

内容细化,是说每一个“点”的复习,都应该有非常具体的内容,像要求、方法、活动、用到的材料、容易步入的误区或注意的事项等。在学业考试作文复习指导中,常见的“定线设点”思路有:分层推进式:慧眼审题,完美扣题;发散思维,高远立意;选材组材,别具匠心;巧妙布局,流畅叙写;抒情议论,添花点睛;锤炼语言,文采飞扬。这种思路,分六个方面展开训练,可以说涵盖了学业考试写作部分的全部考查点。重点突破式:窥题知意,构思出奇,写法讲究,语言升格,首尾艺术。每一个点都需细化出具体的内容。例如“构思出奇”,可涉及:使用题记,设计小标题,尝试排比段,借用日记、书信体等。而“语言升格”通常包括:生动用词,传神修辞,讲究句式,引用增色,饱蘸情感等。内容归类式:成长感悟类,真情再现类,生活见闻类,写物绘景类,联想想象类。从内容的角度,拟定不同的文题,分类指导写作,是复习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专题探究式:同题异构训练,一材多用训练,虚笔巧用训练,问题突破训练。这种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择其一二穿插到前面的某种方式里使用。像“问题突破训练”,根据班级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量身定做,极有意义。

二、载一船星辉,在远航的路上放歌

科学地定复习线,合理地设训练点,如同手撑一支长篙,可以不断拨正前进的方向,将复习指导引向深入。有了正确的方向,接着需要做的就是载一船星辉,在远航的路上放歌。作文复习指导要想真正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必须抓住关键点,并善于在细节上做文章。如写作复习活动设计、课堂指导时机的预设与捕捉、具体指导语,还有相关写作知识的链接、可供借鉴的课文精彩片段的选择、质量上乘的满分作文、优秀作文的收集与使用,也包括用于写作训练的作文题目的拟定。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舍得花时间,肯动脑筋,一一落到实处就像走在茫茫海滩上,仔细挑选鹅卵石、贝壳,回家精心打磨,制作手链、项链一样,要去伪存真,去糙存精,打磨得闪闪发光,如星辉般灿烂。唯有抓住关键点,关注细节,作文复习指导才会不同凡响,且唯有如此用心,远航才能一路高歌。建议如下:

(一)重视关键点的精心指导

学生作文成绩主要取决于自身写作水平的高低,但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尤其是忽略关键点的指导,往往成为影响考场得分的因素之一。例如,我们常做的审题指导,就应注意如下关键点:小心无提示语的“裸题”。“裸题”指的是没有任何写作提示,只给题目和常规要求的作文题。这样的作文题看似没有审题障碍,实则暗藏玄机。特别是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如2013上海作文题“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可以想象,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大多会心花怒放——这么简单啊!于是提笔就写,忽略了中心,不讲究文采,洋洋洒洒。写成的文章,往往讲的是“山东大实话”,用的是“地方普通话”,读来的感觉像是回家闲来无事和妈妈拉呱儿……对于无提示语的“裸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凝神细视,从题目中发现写作的要点。像这个题目,学生若能想想对谁说、为什么说、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是“今天”说等问题,下笔自然就不会随意了。精读提示部分,捕捉暗示信息。近几年,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前带提示语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写作的很多信息正包含在这些提示语中。因此,指导学生学会结合写作要求精读提示语很重要。所谓精读,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抓关键词、重点句,并发散思维,进行写作头脑风暴。

例如,2013湖北宜昌作文题: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正处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常行走在自然风景内,行走在街头巷道中,行走在艺术长廊里,行走在茫茫书海中,行走在仁爱温馨里……我们或快乐,或感动,或徘徊……这些丰富多彩的行走历程,让我们顿悟,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请你以“行走在”为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行走经历、独特体验和感悟。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③字数在600字左右。这段提示语,第二句话解释了题目中“行走”一词的含义:脚的行走、心的历程。第三句话中,“自然风景”、“街头巷道”、“艺术长廊”、“茫茫书海”、“仁爱温馨”五个短语,提示我们选材的范围很广,而且从哪一个词语切入都可以写成一篇好文章。注视这几个短语,唤醒生活经历,联想想象,脑海中或许就会蹦出如下作文题目:《行走在四季的风中》、《行走在故乡的小路上》、《行走在梵高向日葵的芬芳里》、《行走在唐诗宋词里》、《行走在母亲的目光里》等。最后一句话中的“快乐”、“感动”、“徘徊”强调体验,“顿悟”、“奋进”、“成长”侧重收获与启迪,契合了写出自己“独特体验和感悟”的要求。写作提试与素质教育研究示语是一种“暗示”性要求。精读细解提示语,有助于正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取材的范围,甚至发散思维,形成好的写作构想。像这则提示语,读得好,连题目补充的问题都解决了。

(二)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智慧高效指导

从学业考试的角度看,一道作文题50分,举足轻重;从个体成长的方面看,写作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方式之一,拥有这项技能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写作如此重要,语文老师最应该写的教案就是作文教案,可在现实教学中,多数老师上写作课没有教案,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复习指导教学设计,摒弃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写作的传统方式,走出侧重理论讲解、少有动笔练习的误区,静下心来写教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实现智慧高效指导。写作教学创新设计,首先要恰当地选择复习训练点。一节课通常重点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一课一得”,且“得”即能用。其次,每节课都应有丰富的活动设计、具体的指导性文字、相关的知识链接与片段范文、恰当的作文练兵题目等具体内容。尤其是写作活动设计,要有新意,能激发学生兴趣,利于突破难点,要收到好的训练效果。笔者进行“立意要深刻”写作指导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什么叫立意深刻、不知怎样做到立意深刻的难点,教学设计如下:简要讲解关于立意的写作知识。投放课文《老王》、《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最后一段,初步认识何为立意深刻。出示班级学生作品《请仙客》(结尾已删),要求根据作品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写一段文字,力求点明主旨,体现立意深刻。交流3-5个片段,看是否做到立意深刻,针对问题点拨指导。学生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出示原作结尾,比较品评,共同修改,确定最佳立意。投放以立意深刻取胜的佳作三篇:《总有一刻不同寻常》(马德)、《行走在乌镇》(2013,宜昌)、《黑暗中绽放的生命》(2013,漳州),进一步学习如何深刻立意。

师生共同总结梳理如何做到立意深刻:多角度入手,择新而立;深悟生活与人生,彰显境界;议论抒情结合,带点儿哲理味儿;讲究句式与修辞,让深刻伴文采飞扬。出示2013河南《让路》(题目一)、江苏泰州《这样多美丽》作文题,进行立意训练。投放教师自拟作文题,要求学生课下完成写作,做到立意深刻。这一设计,最大的亮点是“结尾补写”环节。《请仙客》一文,出自班级一女孩的日常随笔。文章叙写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小作者的姥姥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那儿有春节请仙客的习俗。姥姥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几十年来虔诚如故,亲自置饭摆酒宴请仙人,今年亦是如此。席间,汇报一家人的工作、学习,为儿女子孙祈祷,为生病的邻居祈福,为家里的狗、羊祷告,并期盼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好地不被占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对于这样一篇文章,如何立意,很值得探究。学生补写的结尾,大致三种情况:批评迷信思想;赞美姥姥有爱心;那个年代的人多数没文化,很可悲。笔者引导学生从传统、善良、爱、信仰出发,结合当下种种无所不为的做法,修改补写了如下结尾:回过神来,席已结束。我第一次明白,老一辈人固守坚持的是什么了——那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他们用最传统的方式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信仰——人在做,天在看。望着烟雾缭绕中姥姥佝偻的背影,我开始选择相信,相信神明的存在,并愿意让自己心中住进一尊神祇,让她时时监督我,监督我今后的每一个日子,让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违背初衷,不违背那淳朴的信仰。在这样的写作活动中,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立意深刻,感受到写作要想立意深刻必须动一番脑筋;教师从中发现了学生立意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点拨指导,实效性强;这样的设计可谓一石二鸟,为后面的深入训练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研究本地命题,拟一定数量的典型作文题

无论采用哪种复习指导方式,学生都需要动笔写,这是根本。因此,我们要仔细琢磨本地近几年作文命题,拟出一定数量的典型作文题。笔者认为设计12-16个为宜,抽取其中的6个作为重点,扎扎实实地完成点拨、行文、修改。另外的几个,指导学生构思出写作提纲并修改完善。这些文题中,应有该体现命题新变化的题目,像2013湖北荆州作文题,要求学生“从上面这一段文字中任意撷取一个短语作为文章的标题”,写一篇记叙文。同样是自拟题作文,这样的考法有新意,也应有难题,像读下面余秋雨的一段文字(节选自2014年《读者》第2期),按要求作文: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不少于600字。最好也包含普通题,像2013福建宁德作文题目一:以“初三生活是首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指导美文阅读,丰富积累

最后一个学期,时间紧迫,建议帮助学生选择短篇美文、优秀作文,口头阅读为主,辅以勾画批注及精彩句段背诵积累,学习写法,熏陶语感。厚积薄发,这是语文老师的共识,不再赘述。

三、避浅滩暗礁,让漫溯留下最美的痕迹

联想法论文范文8

[关键词]本科化学实验教学;教改;思维导图;应用;高等教育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图”,是一种将抽象思维、知识脉络、灵感想法等智力活动通过图像式表达加以呈现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通常以某一主题概念作为核心,以与该概念相关联的关键词、图像作为连接节点,并通过多级网络进行连接组合。思维导图通过图像、节点和多级逻辑连接的方式呈现了学习者思维的过程,能够让使用者快速整理、筛选重要信息,方便其加深记忆并提高理解力,因此思维导图备受发达国家教育界青睐。近年来,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日渐频繁,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也开始在我国教育领域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思维、学习、管理等领域。

1思维导图的兴起及其教学应用现状

人类利用图形辅助思维过程并将其“可视化”的方法论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1]。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流行心理学作家托尼·巴赞(TonyBuzan)在先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放射性思维导图”的概念,这种图像化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从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过渡到了发散性联想思维的思考和学习模式上。随着思维导图概念的兴起,这一思维工具逐渐在教育领域生根发芽,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我国对思维导图概念的引进,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期的几篇教学法学术论文[2,3]。经过二十年发展,思维导图辅助中小学教学的应用方案已日趋成熟[4–7]。然而,在高等教育领域,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8]。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思维导图案例中,又以专业理论课的应用为主[8–10],鲜有本科实验课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文献报道。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掣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低于理论课。教师对大学实验课程的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实验课程教材比较陈旧,学生对于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较低,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大学实验课教学水平的提升。实际上,实验课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中心环节,对于学生未来的升学深造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来,随着人们对新时工科高等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提高,高校在实验课教学教法上改革的呼声越发强烈。本论文以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面向本院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A》课程为依托,开展了基于思维导图的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

2思维导图在本科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2.1传统实验课教学方式的问题与改进

无机化学实验是面向化学、近化学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实验课,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同学第一次接触的化学类实验课程。在学习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们主要依赖于初、高中所学习到的基础化学实验知识,一些中学甚至从来没有开设过化学实验课。大多数学生存在对实验室安全,实验操作基本守则等问题轻视的态度。这些情况使得初次接触无机实验的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曲线较为陡峭,不利于无机化学实验课甚至其他化学相关实验课的开展,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出现了“照方抓药”的情况。基于上述问题,我院从2017年开始,持续改进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购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充实巩固无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文字板书的实验内容讲解改进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以视频内容取代传统上高危险、高难度的实验内容,在保证实验室教学的安全性的同时尽可能地增强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我院还积极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将研究生发表的科研论文转化为了本科生可以在电脑终端操作的《多酸羰基化合物的单晶制备及其催化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1]。该项目的开展解决了综合化学实验受时空、仪器、安全的限制,免除了本科生进行高温高压实验存在的畏惧感,在2020年疫情流行的背景下,本虚拟仿真教学积极践行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精神要求,通过远程实验的方式,服务了我院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的实验学习。该项目2019年获批河南省虚拟仿真项目,2020年入选首批部级一流本科课程[12]。

2.2思维导图在实验课中的应用思路及实践

尽管我院从硬件和软件等层面为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受限于一年级本科生对于化学试剂、实验基本操作的不熟悉,以及实验课本编排陈旧等原因,学生在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报告撰写中存在对实验流程认识不清晰、实验原理理解不深刻、同系列实验逻辑关系模糊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实验课教学教法上的改进才能得以解决。根据上文提出的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种种优点,我们计划在本科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并尝试用这一实践改善我院当前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弊端。针对每一次实验课所涉及内容相对较多,学生难以全局掌握的问题,我们为每一次实验课设计了针对性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以《无机化学实验》[13]第五部分元素性质实验《p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为例,由于本实验涉及卤素、氧族共五种元素数十种药品,学生预习实验时难以从全局把控实验内容和实验目的。我们将课本内容经过整合,整合为一张思维导图(图1)。对于实验内容结构上的把握,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之间的联系,也使得实验内容更加清晰易懂。同学们普遍反映思维导图的呈现方式相较于传统幻灯片的讲授能更容易的理解实验的内容。除了实验概要外,我们在讲授具体实验内容的时候,也应用了思维导图帮助授课。仍以《p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硫的化合物的性质”中的实验3“硫代硫酸盐的性质”为例。本小节实验主要验证了硫代硫酸盐的“不稳定性”、“还原性”和“配位性”,需要做5个小实验。而课本对这5个实验的详细描述占据了整张纸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且描述相对枯燥。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而对实验理解的不深入又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或者“照方抓药”。这是由于课本中的实验描述是单向线性的,而一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对实验操作、药品等问题的理解不够且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过多要素,从而只能以“照方抓药”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无暇思考实验设计、实验思路等问题。若将实验操作以图形、模块、流程图的方式呈现出来,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在逻辑完整的前提下相互关联的,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程度、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图2)。除了在传统实验课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外,我们还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了思维导图辅助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如前文所述,我院建设的《多酸羰基化合物的单晶制备及其催化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基于硕士研究生所发表的科研论文的完整实验开发的。与实验课包含的无机化学实验相比,虚拟仿真实验所包含的实验内容更加复杂:包括“多酸羰基化合物单晶的制备”、“多酸羰基化合物晶体的结构和表征”、“多酸羰基化合物单晶的二氧化碳环加成催化实验”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需要多个实验步骤。鉴于该实验体系的复杂性,我们专门在该虚拟仿真实验中设置了一个“理论学习模块”,本模块除了包含该虚拟仿真实验所参照的科研论文、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安全守则外,还添加了该虚拟仿真实验的全流程思维导图(图3)。这样的思维导图犹如一张地图,使得学生对该实验的过程了然于胸。根据学生反馈,思维导图对于这样复杂实验的理解和学习,具有较大帮助。

3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