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测量论文范例

化学测量论文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1

1.1门诊血压测量设备及信息化管理

1.1.1设备

带串口的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可以自动提供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测量时间,串口通过数据线相连即具备数据传输可能;普通电脑1台;刷卡器;血压测量软件,本院研发的一款医院信息系统软件,隶属于护士站“虚拟挂号系统”,可同时为患者进行“虚拟挂号”及血压测量。

1.1.2使用方法

IT中心在门诊护士站电脑安装血压测量软件(软件与血压计型号对应),用数据线通过串口将电脑、电子血压计和刷卡器相连。工作人员打开电脑,操作时刷患者本院就诊卡或输入病历号,启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电脑界面同时显示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测量状态等信息,测量结束血压、脉搏值实时传送自动保存于电子病历并显示在该电脑界面和自动血压计液晶屏,护士和患者均能看到。

1.2门诊血压测量制度及信息化提示

1.2.1门诊测血压制度

血压测量是对患者进行诊断、评估与血压有关危险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观察病情变化与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本院除实施卫生部“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制度”外,门诊制度还规定对血压关系密切的科室如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疼痛门诊、脑卒中门诊、产科等患者每次就诊前必须测血压;门诊有创检查等操作之前需测血压,如喉镜、穿刺等。

1.2.2测血压的操作人员

测量血压一般由门诊护士完成,并负责数据的准确性;经培训后的“部分时间工作制”护士(指本院其他部门的在职护士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在高峰时段来门诊参加按小时付薪酬工作的护士)及志愿者也可担任患者血压测量工作。护士或志愿者嘱咐患者挂号后观看候诊区叫号显示屏,在快轮到就诊前到护士站测量血压。

1.2.3测量血压要求

为确保结果准确,护士或志愿者嘱咐患者按“中国血压测量指南”要求准备,在测量血压前避免引起血压变化的诸多因素,如运动、饮酒或吸烟、手臂位置、肌肉紧张、膀胱充盈、讲话和环境噪声,告知注意事项和测量要求。血压计上方贴操作流程图及体位姿势摆放示意图,方便患者提前准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测量结果值对应的上方写有正常范围值,便于患者对照;患者凭医院就诊卡刷卡测量;受测者常规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有医嘱要求的按医嘱执行;因示波技术的医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能测出快速型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对这些患者需手工测量并输入电子病历。

1.2.4门诊信息化提示

将“35岁以上首诊患者需测血压”及“XX科患者需测血压”的提示编入电脑程序,开诊后在每个候诊区叫号显示屏下方连续滚动播放;护士将“XX科患者每次就诊前需测血压”提示打印装帧后插在该科室门牌上,患者在诊室门口候诊时再次提醒患者;在医生诊室电脑安装“请让患者到护士站测血压”提示框,需要就诊前测量血压的患者如未测血压,只要医生点击队列就诊,立即跳出该提示框,医生即知道该患者未测血压,可敦促患者去护士站测量。

2效果评价

2.1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从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和IT中心调取每月患者满意度数据及测血压统计数据,以2009年12月未实施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和2011年12月实施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为例。

2.2医生护士对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的评价

据本院IT中心统计,2013年门诊血压测量录入量月均16000~19000人次,日均为500~700人次。护士认为血压测量的智能化极大地减轻了护士工作负荷,以前用于记录血压的精力和时间可更多地用于回答患者咨询,并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相应科室进一步就诊及正规治疗,或给患者高血压宣教小册子,宣传高血压的危害和危险因素,患者容易接受且效果好。因护士及时准确地提供医生所需要的血压信息,医生对护士测血压的认可度高,认为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2.3首诊患者测血压率

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率,实施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后,本院定期门诊病历自查及历次JCI检查抽查测血压率均达95%以上。

3体会

3.1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目前大医院年门诊就诊量持续增长,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普遍存在,让有限的护士在有限的候诊时间为门诊患者进行血压等评估又准确录入电子病历的确是一大挑战。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运行是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必备条件,不仅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对门诊血压测量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电脑及刷卡三位一体,智能化的自动操作减少了血压数据人工录入步骤,避免人工读取、输入错误的发生,提高输入准确性和及时性;改变了以往手按机器测量键、测量、护士电脑输入患者病历号、从机器上人工读取血压值、再将读取的血压和脉搏数据逐项输入电脑的状况,加快了血压测量操作的速度,节省了人力资源,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符合构建”健康护理工作环境”中“有效工作和减少压力”的原则。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前后数据对照发现,门诊患者总人数明显增加,测血压人数也明显增加,但未发生来不及测血压的情况,患者对测血压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分析不满意的情况发生在患者未带就诊卡而医保卡不能刷卡测血压的情况,有待改进。

3.2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护士血压测量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工作负荷,护士有更多时间用于门诊宣教;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电脑及刷卡三位一体,医生、护士和患者均能从电脑或血压计显示屏实时获取准确血压数据,有利于诊疗,融洽了医、护、患三者间关系,得到了医生、护士认可。

3.3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落实了测血压率在各级医院开展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比大面积进行普查节省人力、物力和经费,是高血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据宛悦等调查,医院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率为42.1%。实施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后,门诊信息化提示减少患者血压漏检情况发生,本院定期门诊病历自查及历次JCI检查抽查测血压率均达95%以上,确保了患者测血压制度落实。

3.4建议

3.4.1提供群众自助测量设备

门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家属有意愿趁陪护患者就诊时机在医院检查血压,尤其是平时检查机会不多的家属。但因为没有挂号,无就诊卡或病历号,往往使用患者的就诊卡测量而被护士阻止,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且冒名者血压自动保存会影响患者信息的准确性而干扰医生诊断。因此,建议在门诊大厅、各候诊区等处摆放供群众自助测量的全自动血压计,上面张贴自助操作流程图、体位姿势摆放示意图及血压正常范围,想测量的家属尽可自助测量,无需刷卡,结果无需保存电子病历,如结果异常,语音提醒受测者进一步挂号诊治,可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3.4.2将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引入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机构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2

选取ChineseChemicalLetters期刊2015—2017年药物化学专业稿件中退稿(或大修)稿件328篇。根据审稿专家意见、副主编意见和编辑专业知识,按照退稿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归纳总结并提出具体建议和措施。

二、问题与分析

(一)摘要(Abstract)的信息量不全

摘要的内容是全文的核心内容,在文献检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摘要应该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具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2,3]。但是有些论文的摘要不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信息量偏少,要素不全,论述方法或结果太笼统。一般情况下,摘要由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与结论(Conclusions)四部分组成,各部分应该具体明确,并且应该给出主要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引言(Introduction)部分的设计思路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引言部分要求重点突出,避免空泛,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后直接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3]。如何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有目的地引导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是引言写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引言的撰写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并且不能出现较多语法错误。引言一般应该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或讨论说明。如果作者未能在论文的引言部分就其分子设计思想提出有说服力的依据(例如药效团的拼合并非随意组合等),并且对母体药物的结构活性关系(SAR)没有给出必要的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是拼合片段的选择存在随意性,这样就会降低审稿专家对论文创新性的评价。其次,在生物活性筛选中虽然发现了一些与阳性对照药物作用强度相近的新化合物,但是作者对这些新化合物的优势或潜在优势没有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文章的结论仅限于对实验结果的一般性概括,不能体现论文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另外,如果论文的英文写作语法错误还较多,这样的稿件一定会被退稿。例如有一篇抗菌药物合成的论文,审稿人提出:(1)在设计思路上,作者采用片段拼合方法设计新化合物,依据不充分。建议作者在分析具有明确抗菌活性化合物药效团基础上,采用结构多样的片段与药效团接合,获得新化合物。(2)英文撰写需要修改,过多重复,并且存在很多语法错误。再例如对于4-苯氨基喹唑啉类激酶抑制剂的报道已经很多,如果还是利用该骨架进行衍生合成新化合物,关键是要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如果对于化合物的设计思想并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对于取代基的性质和种类也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样的论文会让审稿专家和读者感觉化合物设计比较盲目,没有创新的设计思路。如果根据母药或已有药物(leadcompound)设计新化合物,设计思想要有事实依据,指出候选药物的不足要有文献或数据支持,不能猜想,不然审稿人就会认为设计思想的基础不可靠。如果发现化合物体外(体内)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不符一定要分析具体原因,否则审稿人也会提出疑问。最终设计的化合物要向着活性更好的化合物结构靠近。

(三)结果与讨论(ResultsandDiscussion)部分

结果与讨论部分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其创新结果的体现就在此部分[7]。结果归纳总结时不能简单罗列实验数据,讨论部分要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要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而不是简单重复实验结果。这部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合成的化合物数量少或者结构单一,无法给出明确SAR。在药物化学论文中,如果化合物的设计思想较简单,化合物结构类型单一,或者合成的化合物活性不强,这样的稿件就很容易被退稿。如果化合物数量和类型足够多,讨论中要对SAR进行深入讨论,给出比较明确的SAR关系,这将对后续相关药物的研究和结构设计有很大指导作用。下面结合稿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评审专家对一些稿件的评审意见具体分析如下。例如一篇文章设计合成了6-Aryloxyoxazolo[5,4-d]pyrimidi-7(6H)-ones系列化合物,虽然在100μg/mL水平上测定了其真菌抑制率,但是并没有进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给出的只是初步实验结果,审稿专家建议作者进一步进行SAR研究后,优化设计新一轮化合物并测定生物活性后重新投稿。有的论文虽然合成的化合物数量足够多,但是化合物设计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一篇关于抗HIV活性化合物的论文,审稿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本文最大的亮点是甲基的引入,主要设计思想是形成新的范德华作用力,这一发现对该类NNRTI的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但是本文有以下几点可完善之处:(1)对耐药株的高活性是先导物GW878248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本文中的化合物是否仍保留了该类化合物对耐药株的较高活性?亦即新增加的甲基是否会影响化合物构象的柔性从而影响其对耐药株RT结合口袋的适应性?建议增加相关分子对接的证据或对耐药株的活性数据,以便于讨论。(2)先导物C环上有一个甲基,主要设计意图为阻断酰胺的代谢。而本文系列化合物中没有保留该甲基,但是又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另外,Linker上的甲基是否也有这一考虑,建议一并进行说明。”有些论文合成的化合物比较多,但是总结的结构活性关系仍然不够完整,主要原因是对不同取代基的考察不够深入。例如对一篇关于激酶抑制剂论文审稿专家建议:R2的取代基不只局限于Cl、F,还要考察氰基、甲氧基、乙酰氨基、甲基、三氟甲基等,除非作者能够说明前者的必要性;希望R1取代基也能增加2-F,3-F;另外,建议补充所有未测定活性化合物的PI3Kγ酶活性,并以酶活性的结构讨论SAR关系。

2.新化合物没有13CNMR谱数据。目前合成的新化合物审稿专家一般要求给出13CNMR谱数据,因为只有1HNMR数据不能完全证明结构的正确性。另外还需要给出高分辨质谱(HRMS)数据,这些谱学数据结合化合物常规的形态、熔点和红外光谱数据才可以证明化合物结构的正确性。如果化合物具有旋光性,其光学异构体的结构也要用基于手性试剂化学反应和核磁共振(NMR)的Mosher法、光谱法(如圆二色谱)等相应的方法确定[14]。例如对一篇药物合成论文的目标化合物合成及结构确证方面,审稿专家提出如下意见:文章利用独一味素(lamiophlomiol)A/B的混合物在浓盐酸催化下与醇类化合物缩合得到相应C1位醚类化合物,但从作者在附件材料(Supportinginformation)中所提供的结构表征数据尚不足以确证C1位醚基的构型,C6位形成的羟基构型也是存在疑问的?作者有何证据证明C6羟基朝平面上方?6,7-位环氧基在浓盐酸中开环是否可能在C6位氯代?根据作者所提供的一维1HNMR和13CNMR数据尚不能确定目标物的结构以及取代基的构型。因此,本文目标物的结构尚存在一些疑问。另外,结构表征数据也不完整,缺少比旋度及熔点数据。

3.药物活性测试时无对照品或对照品不合适。如果药物化学论文中化学合成部分没有太多亮点,并且合成的化合物生物活性较低,这样的稿件在初审时就会被退稿。合成的新化合物要有明显的生物活性(IC50值,EC50值等)。生物活性实验时,每个化合物浓度至少平行做三遍,这样才能得到测量的平均值并给出测量值的标准偏差(SD)。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时一定要有对照品,并且要选择适合其研究内容的对照品。例如一篇关于抗转录病毒化合物的论文审稿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审稿意见:这篇稿件合成了一系列2,2-dimethyl-1,3-dioxolane衍生物并评价了它们抑制人类鼻病毒3C蛋白酶的活性。整篇稿件既没有解决有趣的化学问题,也没有提出创新的方法设计抗转录病毒药物。化合物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化合物7d显示出一定活性(IC50=13.22µmol/L),但是并没有对照药品的活性数据。其次,该稿件的模型研究显得非常肤浅并且没有给化合物的结构优化过程提供可靠的支持。除了必须有合适的对照品外,生物活性评价时选择的评价方法也要根据化合物的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生物活性评价方法,保证对化合物的评价准确、可靠。例如审稿专家对一篇稿件的生物活性评价提出了如下建议:生物活性评价部分,建议采用直接针对EGFR的分子水平的评价方法,以排除化合物对细胞毒性、膜通透性等复杂因素造成的假阳性现象。另一篇关于黄酮类衍生物氧钒配合物的抗糖尿病研究的论文,审稿人指出虽然合成了许多化合物,但是化合物结构单一,另外建议在体内生物活性测试时要增加阳性的II型糖尿病药物同时测定,确保生物活性测试更加完整、准确。具有抗肿瘤药物活性的化合物作为抗菌药物研究时,有的审稿专家认为合成的化合物不仅要测定抑制格兰仕阳性菌(gram-positivebacterialstrain)的活性,还要测定抑制格兰仕阴性菌(gram-negativebacterialstrain)的活性。另外还要排除化合物本身的细胞毒性对抗菌活性的影响。

4.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的新化合物结构新颖性及绝对构型问题。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结构要新颖,并且要确定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最好通过电子圆二色谱(ECD),X-衍射,或者基于手性试剂化学反应和核磁共振(NMR)的Mosher法等确定绝对构型[14]。另外,所分离的新化合物要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抗癌、抗菌、抗炎等等)。如果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的结构类似化合物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已经报道,新化合物结构的新颖性一般,结构鉴定的难度不大,就不能满足高水平化学期刊对天然产物化合物论文的要求。其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一定要确定绝对构型,否则这样的天然产物论文也很难被接受。最后,如果对新化合物未进行任何生物活性筛选评价,其潜在应用价值就无法体现,那么对读者和后续研究的吸引力就不足,这样的论文也会被退稿。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

21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随着与物理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1]。作为生物教师,应能够以生物学科为载体,适度进行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但具体如何做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仍然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本身是分科教学模式下培养的,自身水平有限;二是可供参考的跨学科教学的案例较少,难以指导教师进行实际教学。因此,本文拟通过一些教学案例,为初中生物教师教学中实施跨学科知识整合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与语文知识相整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物虽然属于理科,但也需要运用语言或写作表达。例如,在初中生物实验探究后更多地需要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学生需要运用生物学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让他人理解并与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这样才能使得后续的实验探究以及交流变得更有意义。这涉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该能力也正是语文学科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科技论文的比赛近几年层出不穷,其实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此,一些初中学校与时俱进,要求学生尝试写科技论文,但培养初中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非是一个学科所能达成的,需要学科间的交融。而从学生熟悉的语文作文写作开始入手值得尝试。例如,在教学《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时,除了可将教材中“借植物抒情”和“借动物言志”模块直接和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外,还可通过写作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学习绿色植物后,可让学生以《猜猜我是谁》为题目,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植物进行写作,内容包括植物的所属种类、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作用等。收集和展示典型的美文,让学生通过“猜一猜”“评一评”等活动,深刻认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学习也可让学生以《我的爱宠》为题目,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内容包括动物的种类、主要特征、运动方式等。通过这样的写作,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还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科技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

二、与数学知识相整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数学是锻炼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之一,特别是在数量关系上,能较直观清晰地表达事物的问题。学生学习生物较数学迟,将一些生物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的现象、原理等知识。例如,在学完“植物的器官”后,学生知道根可以吸水、叶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失水以及茎具备支持作用,但对根和叶如何通过茎进行运输水分的过程认识并不充分。对此,教师可利用芹菜的茎做实验材料,和学生一起测量芹菜茎的吸水速度。把芹菜茎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再滴加少量的红墨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利用单位时间t(min)内红墨水下降的高度h(cm)来计算芹菜茎的吸水速度(v=h/t)。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提问学生:“影响芹菜茎吸水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方便学生在课后重复实验。又如,教学《病毒》一章后,大部分学生对于病毒的大小仍然只停留在一个数值上,难以想象病毒到底有多小。对此,教师可提出“如何测量注射器针头上能容纳多少病毒”的问题,并提示学生运用数学中的放大比例和周长替换的方法,设计实验进行测量。即提示学生把针头(大圆)的直径放大数倍再算其面积,把病毒所占面积近似看成圆形(小圆),直径放大相应的倍数。这样,生物问题就简化成“求大圆内有多少个小圆”的数学问题,即病毒数目可用大圆面积除以小圆面积来计算。通过这样的测量,使得学生对病毒的大小有了更好的感性认识,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与物理知识相整合,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

物理学的研究进展相比生物学快和透,前者有利于推动后者的发展。因此,借助物理学科知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的本质。例如,讲授“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教师一般会提问“为什么绿叶能够制造有机物或绿叶中的什么结构使它能够制造有机物”等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叶绿体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很容易知道绿叶含有叶绿体——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但也常常陷入“叶子呈现绿色的本质是因为叶绿素是绿色的缘故”的误区。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并不全面。叶绿素能吸收可见光中的大部分蓝光和红光,而绿光则被反射出去,所以我们常看到一些植物的叶子呈现绿色。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物理中“可见光”的概念,阐明它是可以被物体反射和吸收的、物体呈现的颜色与它们吸收和反射的可见光有关,再结合相关生物学概念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了。又如,“听觉”这部分内容,教材的“试一试”栏目提出了“为什么平时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听自己的录音不一样”的问题。这涉及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师可先介绍声音是具有能量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且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样;再讲我们平时听见自己的声音,一部分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另一部分是通过头骨传播,这两种方式都会引起耳的结构振动,从而传递声音。而我们听到的录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在空气和头骨传播时,会损耗不同的能量而引起音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和听录音中的声音不同。通过与物理知识的整合教学,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本质,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与地理知识相整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主要研究生命或者说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等,而这些恰恰与地理学科研究的地理空间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般地,从生物的种类、数量等可以推测环境的样貌,从环境的样貌也可以推测生物的种类等。因此,生物学与地理学相交融,有利于探究生物学现象的本质。而将生物知识与地理学科知识相整合,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课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因为生物的进化与地理位置和季节气候息息相关。如某海岛上因常年刮大风,许多昆虫无翅或残翅,与陆地上的昆虫差异较大。夏天,树木繁茂,雷鸟的毛色以褐色为主,中间由白色点缀;冬天,树木干枯,白雪覆盖,雷鸟的毛色与地面颜色融为一体,也变成了白色。这与它躲避天敌、保护自身的生物学特点相关。还有《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与地理学科也有关联,如森林的蒸腾作用能增加降水,而降雨量过多时,植物的根可以吸收部分雨水,茎叶也可以承接部分雨水以避免洪灾的发生。通过学习水循环的内容,让学生理解森林具有保护水土的功能,领悟“一片森林就相当于一座绿水库”,从而形成保护森林的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与其他知识相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生物与历史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史,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如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结合课本“科学家的故事”栏目或提供课外阅读资料与学生一同了解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生物与政治知识相结合,可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学《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了解相应的法律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以保护好大自然。生物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又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如检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时,教师可解释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产生了碳酸钙沉淀。又如,检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时,可利用氧气的化学性质——助燃性,即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另外,“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消化和吸收”等知识涉及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具有初步的物质与能量观,为学生进入高中深度学习物质与能量奠定基础。由于学生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所以与化学学科结合时,须注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综上,从多学科角度学习生物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生物知识,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要注意适量适度,循序渐进,把握主次。另外,跨学科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要想有所突破,必须不断学习与探究,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无论生物与哪个学科的知识相整合,最终都要回归到生物学科教学的本质,即不仅要跨出去,更要收得回[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测量;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2019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称“职教20条”,文章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2025中国制造背景下,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大力倡导职业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进程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针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以下几点分析:

1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014年,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测绘现有相关企业2万余家,从事测绘地理信息从业人才超过40万人,且产业服务总量逐年在增长,2014-2020年这一阶段,提出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目标要求:测绘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且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测绘行业作为我国基础建设的排头兵,对国家基础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更多合格测绘类人才仍然是推动国家基础建设发展的第一要务。在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背景下,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较快适应各种信息化测绘技术,解决测绘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我校教研室积极探索符合职业教育下工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我校教研室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是将企业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业教师下到企业一线,调研目前该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将企业的行业专家邀请到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通过学校与企业紧密配合,以行业需要为导向,以工程测量技术为主线,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的目标,将实践课程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工程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考虑到测绘行业需要团队配合,还需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精神。

2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定位及方向

根据职业教育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我们要培养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通过教师的下企业锻炼及与企业专业的交流沟通,结合目前测绘行业岗位特点,将施工企业从事测绘项目经理岗位或技术负责人作为我们职教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既要有理论、技术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的技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据,深入融合高职办学特色,按照“专业与企业对接、项目教学与项目生产对接、1+X证书”的理念,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实践教学、企业培养等方面,制定“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向。

2.2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等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切实提升为区域、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目前我校与6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共同培养,针对企业急需的人才,有计划地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做到校企共赢。

2.2.1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与江西世恒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现校企共同参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企业专家与我校教研室共同参与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企业师傅可以在校作为实践课程指导老师参与学生培养,同时安排专职教师下企业带领学生参加企业项目生产过程,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校企共同培养学生。2.2.2促进校企联合培养。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实行互聘制度,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不仅对在校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可以安排企业员工进行进修,聘请具有行业内较高水平、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一线专家来校讲学。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双方的联系,实现学校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协作办学。企业从中获得了所需人才,减少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周期,学校教师也可以在生产中提高自己专业技术能力,做到双方互赢。2.2.3实行校企“两阶段三过程”培养。首先将学生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校内学习期间,学生主要是对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根据实践课程需求,安排企业师傅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课程。在第二阶段,学生在企业学习主要分为三个过程,过程一:安排学生认知实习,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和暑假,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过程二:安排学生跟岗实践,根据教学安排,一个师傅对接三个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过程三:安排学生顶岗实践,企业根据不同项目的需求,安排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生产全过程,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项目全过程的训练,出现疑问,及时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答疑,通过这种全过程的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最后,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全部来自企业的工程项目相关材料,根据在工程项目中所学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审核,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及文字功底能力。

3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3.1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工测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依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特点,将课程分为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应用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别对应于三大模块,围绕“三阶段三方向”模块设计框架,强化学生基本素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职业教育培养规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第一阶段开设基础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增设多门选修课,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数学建模》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第二阶段开设专业基础课,《工程识图制图》、《工程测量学》、《GNSS定位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等专业技能技术型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同时注重更新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行业无人机应用技术、倾斜摄影测量等先进前沿知识技能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第三阶段由企业师傅根据以往工程项目总结资料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测图虚拟仿真软件、无人机模拟仿真软件、GNSS静态解算软件等的职业实训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学习通上的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为帮助学生能够合理规划大学三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门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解答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困惑,较好规划大学三年学习计划。同时通过各种公开讲座传播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指导大学生创业,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创业。

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职业岗位能力

4.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修订

为突出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把实践课程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环节,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对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修订。目前我测绘教研室工测专业实践课程做出调整,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数,占总课程学时的50%左右,同时通过对行业职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模块结合,将实践课程更加细致地分为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拓展能力三大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4.2建立双导师制,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企业冠名班的学生,在学生入学以后,由学校该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与企业专职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兼职辅导员可以在课余时间解答学生专业方面知识的困惑及加强对专业认识,对今后就业有了初步认识,企业专职班主任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在大学第二年,企业安排增加了2名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兼职上课,承担学生的实训课程教学,对学生在专业课应用的困惑一一解答。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安排了四周跟岗实习,由企业师傅带学生开展具体工程项目实践。第三年,由教研室主任和企业总工共同商定学生毕业实习安排、师傅选定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师傅根据工程项目特点,选定适宜的题目交由学生,由学校指导老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双导师”制度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工程中应用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5结束语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根据行业发展及人才需要,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不断探索,制定适合我系工程测量技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培养,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在工作岗位很快上手,同时学生在参加各类竞赛中,动手能力明显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学生今后就业有很大帮助,能适应工作岗位,服务企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日容.基于专业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170-172.

[2]杨春娣.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技资讯,2013,(30):182-183.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5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评价体系;实践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大一新生的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化学素质,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机化学实验的主要目标在于训练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一些常用仪器和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观察到的实验事实中得出结论,以验证和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多方面的培养学生优良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领域的各项工作打好基础。[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建立合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过程考核片面等不足。[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会显著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和实验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学生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深入反思。

1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平时过程考核次数不多,因而导致基本上“一考定结果”的现象出现;考试形式单一。达不到以考试促进学习的效果。表现在学生平时不重视。

2无机化学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与工科类专业领导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的座谈了解本专业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新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对考核内容进行分类并细化到每一实验,对实验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将多元化的实验评价理念引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并在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定过程中进行实施。采取“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期末考试”的多元化模式,其中平时作业、考勤、小考、上课表现占20%;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40%。加强平时环节的过程考核,注重实验操作的过程考核,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

2.1对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化学素质。依据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座谈会的反馈结果对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对评价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

2.2重构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价体系

课程考试或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同时,考核制度也是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考核机制。我们将考核评价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基础实验考核重操作”:基础性实验的考核评价主要考查操作,既要全面反映实验课的基本要求,又要突出对实验过程的考察。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性,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测量等环节等作为实验部分,通过预习报告,了解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技巧、操作规程的掌握,了解其测量数据的规律性、精度等。通过这样的手段,使学生对平时所做的每一个实验都能认真对待,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实验素质的提高。(2)“综合设计性实验考核重方案、重结果归纳”:对于“开放式、研究性”实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项实验课题的研究,同学们需经历从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准备、仪器组装及其调试、实验测量,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论文撰写等一系列过程。考试方案规定,学生须独立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其格式与科技论文的基本相同,包括以下几部分:①实验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②实验部分(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装置、化学试剂、实验过程或步骤、实验数据处理);③实验结果与讨论。考核评价把考查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和考查实验设计、技术组合能力结合起来。主要考核实验预习报告(20%)、实验过程(40%)、实验报告(40%)三个部分,实验部分现场考察现场打分,重点考察实验操作技巧和操作规范性,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测量,实验报告重点考察对实验数据处理、归纳以及规律总结,实验规律的公式化。

2.3制定和完善实验评定参考标准

优秀: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报告及其它各项作业,具有初步的综合设计性实验能力和创造精神。有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作风。良好:能理解实验目的和要求,能认真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所学实验技能的绝大部分,对难点较大的操作完成有困难。能初步了解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能完成实验报告和其他实验作业。有较好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中等:能理解实验目的要求,能认真努力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但技巧较差。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掌握所学的大部分实验技能。能一般完成各项实验作业和报告。处理问题缺乏条理。工作作风较好,能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及格:能机械地了解实验内容,能一般按图接线、“照方抓药”完成实验操作,能掌握60%所学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有些虽能作但不准确。遇到问题常常缺乏解决的办法,在别人启发下能作些简单处理,但效果不理想。能一般完成实验报告,能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有小的习惯毛病(如工作无计划,处理问题缺乏条理)。不及格:盲目地“照方抓药”,只掌握50%的所学实验操作技能。有些实验虽能作,但效果不好,操作不正确。工作忙乱无条理。虽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但常有错误。实验报告较多的时候有错误,遇到问题时说不明原因,较难完成各项实验作业。或有些小聪明但不努力,不求上进。

3结语

综上所述,“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教师需要面向教学对象,确立教学目标,进行评价体系的重新设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无机化学实验的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改革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崔洪珊,熊言林.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85-87.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个性化教学; SPOC; 学习分析

随着医学技术、医疗大数据、远程虚拟医疗等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获取、掌握与运用成为胜任医疗相关岗位和科研的必要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反思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强调在不同专业构建和信息情境内对信息的判 断、利 用 和 创 造 性 的 再 应 用 等 全 面 综 合 能力[2]。医学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科研信息环境。本文结合《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SPOC 教学模式[3]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

1 SPOC 教学模式

SPOC 教学模式创建适当规模的在线学习环境,以短视频浏览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过程中与教师互动获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学习偏好,增强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SPOC 教学模式是在自适应在线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学习进取性,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层面开展线上教学的理想选择。学习者登陆 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通过任务查看、学习章节、单元测试、作业提交、论坛讨论等教学活动开展信息素养知识点在线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以综述写作训练为主线,重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融入到文 献 调 研、管 理、筛 选、写 作 等 分 面 开 展 教学[4]。

2 学习分析技术

学习分析( Learning Analytics,LA) 可以定义为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者及其上下文的数据,目的是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的环境。学习分析涉及三个关键要素: 数据,分析和行动及后期处理[5]。本轮教学改革提取学习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与讨论区文本数据,以“学习者+行为+对象”三元组形式半自动整合,记录综述写作分阶段成果,建立个人学习测量档案,通过标签来标记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

3 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

3.1 设计分级标准,预评估信息素养

课前参照《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二级评价标准,结合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围绕信息理解、信息选择、信息批判、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表达等多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测试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预评估结束后,所有选课学生初始化设置成“新生”、“实习生”、“入门生”、“中级生”和“大学士”等五个级别。在学习者开启学习阶段进行分级管理,将有助于学习路径规划和学习诊断。

3.2 融入综述写作过程,构建信息素养体系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媒体便利条件,融入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设计综述写作特定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教学形式从单纯的馆藏信息检索技能讲解和演示,转向文献调研与分析、选题工具和文献管理软件利用,经典文献导读与综述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者进行文献分析、评价、管理、创建、协作,并利用学习管理平台提供检索练习,提交反馈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组内交流,展示优秀作业,促进了信息素养的共性理解与自我认知。教学改革打破以往数据库检索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综述写作的各个环节为抓手,各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有机统一,形成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授课模式。

3.2.1 文献调研与论文选题

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思考学术研究目标,分组制定组内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教师提供课前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检索短视频和线下万方选题、百度学术等开题分析工具讲解,指导学生检索、分析,大范围系统获取论文选题所需相关文献,其过程中逐渐熟悉学科专用术语、规范用语,凝练出关键词,形成精准检索式表达,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及高价值。

3.2.2 文献管理与分析

明确研究选题后,利用文献管理工具整合不同数据库来源文献,按课题分类统一格式导入,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其过程,既是熟悉了解各种引注格式的过程,又是构建为何引注、引注什么、何时引注、如何引注的学术引注规范的过程; 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视化展示学科知识脉络与演进,揭示出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有助于建构学科发展规律; 利用好数据库 RSS 订阅功能及时追踪研究课题的新发现,也会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

3.2.3 文献筛选与取舍

保证文献综述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准确性,必须从实用和质量角度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取舍。实用性筛选从研究内容、发表日期、发表语言、杂志类型、数据收集时长考虑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质量性筛选主要围绕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干预、分析、结果和结论展开讨论。文献筛选与取舍授课形式采用了循证医学数据库检索和经典综述导读方法,起到了快速理解的作用,分组课后作业练习强化了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3.2.4 综述写作与作业考核

 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而开展纯文献综述的撰写。因此,综述写作指导立足综述所遵循的路线,期中论文选题具体、基本架构清晰、概念解读正确,佐证材料丰富、作者讨论充分等要素尤为重要。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提纲,审查作业中综述论文格式、讨论部分和参考文献 DF 原文,考核综述写作步骤和原文传递能力; 二是综述作业中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组间互评,最后以优秀作业展示方式共享学习。

3.3 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基础是学习管理系统内产生的规范化学习者行为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产生后,首先采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方法,对学习者群体进行扫描,了解学习规律和学习状态。其次利用 Moodle 第三方学习分析插件进行学习行为在线分析,对关键信息可导出三元组数据进行重点综合分析。因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均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本文更加关注分析目标达成,包括学习诊断、学习路径规划、资源推荐和学习干预。

3.3.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往往伴随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部分。结构合理的知识点和层次分明的测验题目数据库是成功实施学习诊断的关键环节。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和学习材料,在线测试学习成果,构建信息素养知识体系。学习管理系统论文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筛选主题模块中,按章节教学内容均提供了配套的 10 ~ 20 道练习题。学习者学完主题内知识点,答对所有单元测试后,系统分析学习过程完整记录,形成学习诊断报告,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数据,调整信息素养级别。

3.3.2 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路径规划是在分析出研究兴趣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帮助梳理课程知识网络结构,关键时间节点上引导到关联知识内容学习,兼顾深度学习和知识完整性。此阶段,学习分析技术介入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者登陆时长,观看视频频次,辅助资源浏览次数,测试成绩,学习分析技术主动判断学习者关注的概念主题,生成关联概念和未查看概念序列,再次进行学习时提示学习路径。二是分组任务中,各小组论文选题结束后,结合掌握的信息源形成检索报告,线上提交组内自评。组间则依据检索报告中关键词、主题词选取,参考文献数量,文献新旧度,信息源种类,原文获取、核心期刊比例,作者影响力因素打分互评。教师则根据综合评分选取高价值检索报告,分析报告质量影响因素,解读文献筛选与取舍原则,协助调整学习路径。

3.3.3 资源推荐

建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的二元关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推荐资源。初始阶段,教师将网络爬取后的各类型文献管理分析与跟踪工具使用文档与视频资源链接地址,按照操作系统和版本打上标签,人工辨别权威网站和资源热度设置默认分值,形成原始资源 Top N 排名。当学习者采纳接受所推荐资源后,同时更新资源排序和学习者兴趣标签,以便持续推送个性化资源。另外,定期收集学习管理系统讨论区标题和文本内容,利用学习分析文本挖掘发现热门主题,也是更新后台资源池的重要渠道。

3.3.4 学习干预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7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个性化教学; SPOC; 学习分析

随着医学技术、医疗大数据、远程虚拟医疗等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获取、掌握与运用成为胜任医疗相关岗位和科研的必要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反思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强调在不同专业构建和信息情境内对信息的判 断、利 用 和 创 造 性 的 再 应 用 等 全 面 综 合 能力[2]。医学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科研信息环境。本文结合《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SPOC 教学模式[3]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

1 SPOC 教学模式

SPOC 教学模式创建适当规模的在线学习环境,以短视频浏览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过程中与教师互动获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学习偏好,增强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SPOC 教学模式是在自适应在线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学习进取性,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层面开展线上教学的理想选择。学习者登陆 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通过任务查看、学习章节、单元测试、作业提交、论坛讨论等教学活动开展信息素养知识点在线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以综述写作训练为主线,重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融入到文 献 调 研、管 理、筛 选、写 作 等 分 面 开 展 教学[4]。

2 学习分析技术

学习分析( Learning Analytics,LA) 可以定义为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者及其上下文的数据,目的是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的环境。学习分析涉及三个关键要素: 数据,分析和行动及后期处理[5]。本轮教学改革提取学习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与讨论区文本数据,以“学习者+行为+对象”三元组形式半自动整合,记录综述写作分阶段成果,建立个人学习测量档案,通过标签来标记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

3 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

3.1 设计分级标准,预评估信息素养

课前参照《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二级评价标准,结合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围绕信息理解、信息选择、信息批判、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表达等多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测试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预评估结束后,所有选课学生初始化设置成“新生”、“实习生”、“入门生”、“中级生”和“大学士”等五个级别。在学习者开启学习阶段进行分级管理,将有助于学习路径规划和学习诊断。

3.2 融入综述写作过程,构建信息素养体系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媒体便利条件,融入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设计综述写作特定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教学形式从单纯的馆藏信息检索技能讲解和演示,转向文献调研与分析、选题工具和文献管理软件利用,经典文献导读与综述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者进行文献分析、评价、管理、创建、协作,并利用学习管理平台提供检索练习,提交反馈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组内交流,展示优秀作业,促进了信息素养的共性理解与自我认知。教学改革打破以往数据库检索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综述写作的各个环节为抓手,各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有机统一,形成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授课模式。

3.2.1 文献调研与论文选题

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思考学术研究目标,分组制定组内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教师提供课前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检索短视频和线下万方选题、百度学术等开题分析工具讲解,指导学生检索、分析,大范围系统获取论文选题所需相关文献,其过程中逐渐熟悉学科专用术语、规范用语,凝练出关键词,形成精准检索式表达,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及高价值。

3.2.2 文献管理与分析

明确研究选题后,利用文献管理工具整合不同数据库来源文献,按课题分类统一格式导入,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其过程,既是熟悉了解各种引注格式的过程,又是构建为何引注、引注什么、何时引注、如何引注的学术引注规范的过程; 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视化展示学科知识脉络与演进,揭示出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有助于建构学科发展规律; 利用好数据库 RSS 订阅功能及时追踪研究课题的新发现,也会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

3.2.3 文献筛选与取舍

保证文献综述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准确性,必须从实用和质量角度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取舍。实用性筛选从研究内容、发表日期、发表语言、杂志类型、数据收集时长考虑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质量性筛选主要围绕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干预、分析、结果和结论展开讨论。文献筛选与取舍授课形式采用了循证医学数据库检索和经典综述导读方法,起到了快速理解的作用,分组课后作业练习强化了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3.2.4 综述写作与作业考核

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而开展纯文献综述的撰写。因此,综述写作指导立足综述所遵循的路线,期中论文选题具体、基本架构清晰、概念解读正确,佐证材料丰富、作者讨论充分等要素尤为重要。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提纲,审查作业中综述论文格式、讨论部分和参考文献 DF 原文,考核综述写作步骤和原文传递能力; 二是综述作业中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组间互评,最后以优秀作业展示方式共享学习。

3.3 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基础是学习管理系统内产生的规范化学习者行为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产生后,首先采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方法,对学习者群体进行扫描,了解学习规律和学习状态。其次利用 Moodle 第三方学习分析插件进行学习行为在线分析,对关键信息可导出三元组数据进行重点综合分析。因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均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本文更加关注分析目标达成,包括学习诊断、学习路径规划、资源推荐和学习干预。

3.3.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往往伴随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部分。结构合理的知识点和层次分明的测验题目数据库是成功实施学习诊断的关键环节。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和学习材料,在线测试学习成果,构建信息素养知识体系。学习管理系统论文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筛选主题模块中,按章节教学内容均提供了配套的 10 ~ 20 道练习题。学习者学完主题内知识点,答对所有单元测试后,系统分析学习过程完整记录,形成学习诊断报告,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数据,调整信息素养级别。

3.3.2 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路径规划是在分析出研究兴趣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帮助梳理课程知识网络结构,关键时间节点上引导到关联知识内容学习,兼顾深度学习和知识完整性。此阶段,学习分析技术介入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者登陆时长,观看视频频次,辅助资源浏览次数,测试成绩,学习分析技术主动判断学习者关注的概念主题,生成关联概念和未查看概念序列,再次进行学习时提示学习路径。二是分组任务中,各小组论文选题结束后,结合掌握的信息源形成检索报告,线上提交组内自评。组间则依据检索报告中关键词、主题词选取,参考文献数量,文献新旧度,信息源种类,原文获取、核心期刊比例,作者影响力因素打分互评。教师则根据综合评分选取高价值检索报告,分析报告质量影响因素,解读文献筛选与取舍原则,协助调整学习路径。

3.3.3 资源推荐

建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的二元关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推荐资源。初始阶段,教师将网络爬取后的各类型文献管理分析与跟踪工具使用文档与视频资源链接地址,按照操作系统和版本打上标签,人工辨别权威网站和资源热度设置默认分值,形成原始资源 Top N 排名。当学习者采纳接受所推荐资源后,同时更新资源排序和学习者兴趣标签,以便持续推送个性化资源。另外,定期收集学习管理系统讨论区标题和文本内容,利用学习分析文本挖掘发现热门主题,也是更新后台资源池的重要渠道。

3.3.4 学习干预

化学测量论文范文8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个性化教学; SPOC; 学习分析

随着医学技术、医疗大数据、远程虚拟医疗等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获取、掌握与运用成为胜任医疗相关岗位和科研的必要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反思性信息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与评估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术社团的综合能力[1]。信息素养强调在不同专业构建和信息情境内对信息的判 断、利 用 和 创 造 性 的 再 应 用 等 全 面 综 合 能力[2]。医学院校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是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个性化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和科研信息环境。本文结合《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SPOC 教学模式[3]的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

1 SPOC 教学模式SPOC

教学模式创建适当规模的在线学习环境,以短视频浏览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估过程中与教师互动获取更多的支持和指导,使课程适应学习者学习偏好,增强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满意度。SPOC 教学模式是在自适应在线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习者个体的主动性和学习进取性,要求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是高等教育层面开展线上教学的理想选择。学习者登陆 Moodle 学习管理系统,通过任务查看、学习章节、单元测试、作业提交、论坛讨论等教学活动开展信息素养知识点在线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以综述写作训练为主线,重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融入到文 献 调 研、管 理、筛 选、写 作 等 分 面 开 展 教学[4]。

2 学习分析技术

学习分析( Learning Analytics,LA) 可以定义为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习者及其上下文的数据,目的是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发生的环境。学习分析涉及三个关键要素: 数据,分析和行动及后期处理[5]。本轮教学改革提取学习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学情统计、成绩统计与讨论区文本数据,以“学习者+行为+对象”三元组形式半自动整合,记录综述写作分阶段成果,建立个人学习测量档案,通过标签来标记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习者的真实学习状态和学业表现。

3 医学院校学生信息素养个性化教学改革实践

3.1 设计分级标准,预评估信息素养

课前参照《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二级评价标准,结合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围绕信息理解、信息选择、信息批判、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表达等多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测试学习者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预评估结束后,所有选课学生初始化设置成“新生”、“实习生”、“入门生”、“中级生”和“大学士”等五个级别。在学习者开启学习阶段进行分级管理,将有助于学习路径规划和学习诊断。

3.2 融入综述写作过程,构建信息素养体系

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应以专业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新媒体便利条件,融入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新范式。设计综述写作特定教学情境,贯穿整个授课过程,教学形式从单纯的馆藏信息检索技能讲解和演示,转向文献调研与分析、选题工具和文献管理软件利用,经典文献导读与综述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者进行文献分析、评价、管理、创建、协作,并利用学习管理平台提供检索练习,提交反馈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组内交流,展示优秀作业,促进了信息素养的共性理解与自我认知。教学改革打破以往数据库检索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综述写作的各个环节为抓手,各模块相互交叉,融合渗透,有机统一,形成了内容完整、主题鲜明的授课模式。

3.2.1 文献调研与论文选题

引导学生结合本专业思考学术研究目标,分组制定组内研究内容和研究计划。教师提供课前中外文文献资源数据库检索短视频和线下万方选题、百度学术等开题分析工具讲解,指导学生检索、分析,大范围系统获取论文选题所需相关文献,其过程中逐渐熟悉学科专用术语、规范用语,凝练出关键词,形成精准检索式表达,保障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及高价值。

3.2.2 文献管理与分析

明确研究选题后,利用文献管理工具整合不同数据库来源文献,按课题分类统一格式导入,建立个人文献数据库。其过程,既是熟悉了解各种引注格式的过程,又是构建为何引注、引注什么、何时引注、如何引注的学术引注规范的过程; 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文献题录数据进行共现聚类分析,可视化展示学科知识脉络与演进,揭示出期刊分布、研究热点、研究前沿,有助于建构学科发展规律; 利用好数据库 RSS 订阅功能及时追踪研究课题的新发现,也会对文献综述的撰写起到很大的帮助。

3.2.3 文献筛选与取舍

保证文献综述的有效性、相关性和准确性,必须从实用和质量角度进行科学的筛选和取舍。实用性筛选从研究内容、发表日期、发表语言、杂志类型、数据收集时长考虑制定纳入排除标准。质量性筛选主要围绕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干预、分析、结果和结论展开讨论。文献筛选与取舍授课形式采用了循证医学数据库检索和经典综述导读方法,起到了快速理解的作用,分组课后作业练习强化了知识的吸收和交流。

3.2.4 综述写作与作业考核

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而开展纯文献综述的撰写。因此,综述写作指导立足综述所遵循的路线,期中论文选题具体、基本架构清晰、概念解读正确,佐证材料丰富、作者讨论充分等要素尤为重要。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依据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提纲,审查作业中综述论文格式、讨论部分和参考文献 DF 原文,考核综述写作步骤和原文传递能力; 二是综述作业中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组间互评,最后以优秀作业展示方式共享学习。

3.3 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学习行为分析技术基础是学习管理系统内产生的规范化学习者行为数据。学习行为数据产生后,首先采用系统提供的统计方法,对学习者群体进行扫描,了解学习规律和学习状态。其次利用 Moodle 第三方学习分析插件进行学习行为在线分析,对关键信息可导出三元组数据进行重点综合分析。因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均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本文更加关注分析目标达成,包括学习诊断、学习路径规划、资源推荐和学习干预。

3.3.1 学习诊断

学习诊断往往伴随着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自主学习部分。结构合理的知识点和层次分明的测验题目数据库是成功实施学习诊断的关键环节。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和学习材料,在线测试学习成果,构建信息素养知识体系。学习管理系统论文选题,文献检索、文献分析,文献筛选主题模块中,按章节教学内容均提供了配套的 10 ~ 20 道练习题。学习者学完主题内知识点,答对所有单元测试后,系统分析学习过程完整记录,形成学习诊断报告,更新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数据,调整信息素养级别。

3.3.2 学习路径规划

学习路径规划是在分析出研究兴趣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帮助梳理课程知识网络结构,关键时间节点上引导到关联知识内容学习,兼顾深度学习和知识完整性。此阶段,学习分析技术介入学习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个人学习路径规划,根据学习者登陆时长,观看视频频次,辅助资源浏览次数,测试成绩,学习分析技术主动判断学习者关注的概念主题,生成关联概念和未查看概念序列,再次进行学习时提示学习路径。二是分组任务中,各小组论文选题结束后,结合掌握的信息源形成检索报告,线上提交组内自评。组间则依据检索报告中关键词、主题词选取,参考文献数量,文献新旧度,信息源种类,原文获取、核心期刊比例,作者影响力因素打分互评。教师则根据综合评分选取高价值检索报告,分析报告质量影响因素,解读文献筛选与取舍原则,协助调整学习路径。

3.3.3 资源推荐

建立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的二元关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挖掘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的相关性推荐资源。初始阶段,教师将网络爬取后的各类型文献管理分析与跟踪工具使用文档与视频资源链接地址,按照操作系统和版本打上标签,人工辨别权威网站和资源热度设置默认分值,形成原始资源 Top N 排名。当学习者采纳接受所推荐资源后,同时更新资源排序和学习者兴趣标签,以便持续推送个性化资源。另外,定期收集学习管理系统讨论区标题和文本内容,利用学习分析文本挖掘发现热门主题,也是更新后台资源池的重要渠道。

3.3.4 学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