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技论文范例

环境科技论文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1

1.1高科技园区

简单来说,高科技园区是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并由高科技企业聚集形成的园区。高科技园区是在地域上界定了的特定区域,以各类高科技人才和技术为依托,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以转化先进技术成果为载体,产学研一体化聚集而成的高科技产业群。

1.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是一种可以激发各类群体、机构创新能力的方法,它可以提升领导力、建立有创造力的组织,使人们在工作中产生非凡的结果。针对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要求,如何提供开放空间与之协调并提供物质场所的支撑,已成为园区环境建设的创新手段和至关重要的内容。

2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背景

荷兰的INBO公司和JHK建筑事务所及JUURLINK+GELUK景观建筑事务所一起完成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其设计就是主要围绕“开放式创新”这一主题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园区。

2.1地理位置

埃因霍温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城市,面积为88.85平方公里,人口22万,位于荷兰东南部,紧邻比利时与德国,是荷兰第四大工业城,也是欧洲四大高科技聚集居地之一。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很多知名公司的大本营。

2.2发展概况

1891年埃因霍温还只是个小镇,飞利浦创始人决定在此建立工厂生产灯泡,随着飞利浦公司的壮大,埃因霍温慢慢变成一座拥有现代工业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末飞利浦公司决心改造旧园区,2002年公司将其厂区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入驻,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高科技园区。

3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特色

3.1可持续发展的园区

无论是在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发展策略方面,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3.1.1交通环境

(1)强调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一般指步行和非机动车两种交通方式。从现代交通的可达性来看,人们每次出行的始、终,最终都需慢行交通来承担,因此它也是一种可达性最佳的出行方式。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强调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园区环境。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内部强调的是慢行空间,机动车停放在南北两侧的停车楼。(2)为道路降级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座新城,过去很多道路是顺应汽车需求而建造的。而现在一些双车道被降级为单车道,节约出来的空间用来拓宽自行车道、步行道和更多的绿地建设。尽管高峰时有些堵塞但改善了慢速交通的环境,鼓励人们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对于环境和个人健康都有非常良好的作用。(3)恢复古老街道埃因霍温高新区在发展成城市前是以古老且曲折蜿蜒的道路与周边5个村子相连接的。而在后续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小路被笔直的道路取代。现在当地政府又试图恢复这些道路,因其两旁古老的建筑和树木是非常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

3.1.2建筑环境

埃因霍温园区的建筑大多是简约、通透和可持续的,并在园区环境中与视线的开阔感相互呼应。①为了保证园区景观受自然环境主导,园区规定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已有树木。②园区建筑多采用透明的玻璃材质以创造通透的空间,并且建筑风格也透着简约凝练的科技感。园区内有绿盒子一样的停车楼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③园区力图在建筑内部创造更多交流空间:开放的中庭可以成为灵活的工作空间;电梯建在角落里从而鼓励人们走楼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就能和同事不期而遇,从而增加了交流机会。

3.1.3园区环境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充分利用了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园区内人工环境的营造使整个园区处处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由于园区位于埃因霍温的绿肺—“多默尔河谷”上,精心挑选的场地和多默尔河谷中的建筑保证了宜人舒适的工作环境。

3.1.4设计创新

为了保持园区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埃因霍温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以增强其发展的后劲并保持增长的活力。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通过每年举办的“荷兰设计周”活动宣传自己、凝聚人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已受到世界设计业界的瞩目。

3.1.5旧区改造

随着飞利浦公司由生产转向创新和研发,曾经的生产性工厂多废弃不用,于是埃因霍温园区出现了大批城市更新的工业区改造项目。创意和设计成为改造项目的主要产业类型。在欧洲经济危机背景下,荷兰其他城市的办公楼往往空置率较高,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却处于上升时期,吸引了大量设计和创意人才。

3.2开放式园区

所谓“开放式园区”是通过公共交流空间环境的建设为大量集聚的创新主体进行接触和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环境及便利条件,以此促进协同合作,新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人们的广泛交流与相互作用而产生,掌握最新思想的企业不断衍生出来从而保证整个园区持续的创新与活力。

3.2.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实现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交流街区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公共空间规划中最突出的特色,设计师非常强硬地要求不在办公楼里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餐馆、超市、咖啡馆等,而是通过集中于街区的形式迫使人们使用交流空间,创造更多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天午饭时园区的这条交流街就非常热闹,湖边到处是散步的人群,生气盎然。

3.2.2建筑空间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建筑是为鼓励与激发代表各自领域顶尖人才的创造力而设计的。例如Inbo/JHK设计的工作环境就拥有多样性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功能、特征和体验,设计的目的是为员工提供拥有创意灵感的工作环境,大型工作室被安置在回廊式大厅周围,从而围合出一个中庭,为大楼创造一种新的活力。

4结论

通过对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园区环境、建筑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分析,笔者总结出我国未来的高科技园区建设需要关注以下要点:

4.1环境和谐

恰当地融入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可以为园区提供更和谐的整体环境,并且为提高创新能力、留住人才、与原住民友好相处打下良好基础。

4.2资源共享

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商业运作的支撑。园区的开放空间是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园区内注意提供一些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场所,例如孵化器、信息枢纽、管理服务、会议中心、休闲娱乐和运动设施,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整体环境平台。

4.3场所营造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2

1.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白板等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各种应用软件工具和科学合理的方法,实现对文、图、声、像、数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加工、变换、传输、显示与使用的技术之和。它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判断信息和处理信息作为基础。课堂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课堂活动开展的各类支持条件的总和。课堂学习环境是由技术、方法、现实、心理、人文等要素组成的。它是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环境提供的信息资源和认知工具而达到学习目标。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设计是教学共同体为了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面对初中数学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而设计确当的方法、寻找比较满意的决策的过程,是初中数学教师面对动态、变化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层次地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做出学生学习的活动安排。直面的是变化万千的教与学的事件,涉及的是生动活泼的学生。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设计对数学课堂结构,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安排,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

2.机制解析

在教育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推进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融合,优化智能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协作学习已成主流。因此,信息技术成为了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和方式,突破了教师完成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程式。在初中数学学习环境设计中,无论是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资源的选择、学生情况的分析、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导入、疑难问题的解决、学生知识的生成,大部分都基于信息技术有效环境建构而成。在初中数学学习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地技术变量、人文变量、方法变量、心理变量、认知变量,使初中数学学习环境设计更高效更有力度。

二、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调查随机选取了江苏、山东、广东三个省的36个学校的186名初中数学教师,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中学一级教师占37.6%,二级教师占50.5%,高级教师占11.9%(教龄在10年以下的占29.0%,11-20年的教师占34.4%,21-30年的教师占20.4%,30年以上的教师占16.1%);本科学历占75.8%,专科学历的占22%,中师学历的占2.2%(其中,一般学校的教师占69.9%,薄弱学校的教师占22%,重点学校的教师占11.3%)。有33.9%的教师很少和较少上网查找学习资源,有37.6%的教师有时上网查找学习资源,说明教师资源意识不强。较少和很少下载课件的占25.9%,有时下载课件的占47.8%,说明教师运用他人的先进技术的意识不浓。较少和很少教师上网探索解题思路、方法的占47.3%,说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力度有待提高。较少和很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学习活动的占65.6%,深度了解之后发现大部分教师要么不重视运用、不想用,要么不会用、不去研究创新。他们只重视口头讲授,在黑板上写板书。有86.5%的教师不为学生准备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原因之一是学生不会用,之二是教师不太会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心理辅导和个性培养的就更少了。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初中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能力不强,动力不足。

三、思考与对策

调查研究反映出初中数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高效的学习环境的缺失。要改变当前这些现状,教师首先要在理念上革新,充分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意义。要善于从海量的信息中检索、评价信息,高质量地选用、融合相关资源来营造高效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熟练、灵活、高效地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将来从各种可能的维度设计、开发出来的一种智能化的、动态的、综合的、适用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活动设计平台,并且充分掌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学习环境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目标、技术、活动、工具、心理、方法和人文的设计能力,并把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学习环境设计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体系,多考虑学习活动主体的各种因素,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克服传统的过于强调教学的传授习性和可控性,创设一个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形象性、生动性的初中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活力的、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第三,要改变单一利用课本进行学习环境设计的老路,通过同事交流、网上学习、多元评价、进修提高、专家引领等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环境设计能力。

四、结束语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3

目前在普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中,装饰基础课程很少列入到专业课程的必修环节,作为一门向传统借鉴与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可以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以下分别阐述一下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开设装饰基础课程的现实意义。

(一)传承传统装饰艺术精髓

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来说,装饰设计存在于室内外环境的各个领域,涵盖了建筑装饰、园林设计、家具造型、室内装饰装修等方方面面。如传统民居中室内灵活的空间分隔方式运用了多种区隔方式,如碧纱橱、博古架、书架、壁、罩、家具、隔墙等诸多装饰纹样与装饰手法。我国传统装饰图案更是饱含五千年来的造物思想和艺术成就,不仅囊括了工艺性较高的装饰花纹和图形,更包括平面装饰设计、浮雕装饰设计、立体装饰造型设计等方面。在法式、图样上与时代共同发展,融合了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才华、中国的儒释道玄、政治伦理、民风民俗,最终形成了最具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造型设计体系。在当前设计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重塑传统装饰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地位已经迫在眉睫。只有通过系统学习传统装饰内容、类型和技艺,才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未来社会的实际需求提供丰富的基础借鉴和应用来源。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发展

通过对装饰基础课程中传统装饰造型的分析与学习,使我们对中国“传统的美的样式”建立初步的装饰造型概念,学习传统装饰造型处理手法,是向传统学习的第一步;让传统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适时转换与发展传统是向传统学习的第二步。在装饰基础课程的设计中,学习传统表现手法和进行造型元素的现代设计表现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将传统造型元素、表现技法与现代造型元素、表现方法、设计理念相互融合,让学生认知传统文化艺术历史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传统装饰审美的精神内涵,从而使传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环境艺术专业方向中装饰基础课程的定位

在实际的装饰基础课程教学环节当中,建议应掌握好以下定位:

(一)装饰基础课程的培养定位

首先要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到的传统装饰只是中国传统装饰文化中一个组成部分,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侧重于以建筑和传统室内外装饰为主导,强调透析各地历史文脉中所蕴含的独特的建筑与室内审美传统和文化内涵,力求熟练掌握构图、色彩、材料和工艺上的设计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为承袭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供较为深厚的知识储备。

(二)装饰基础课程教学模块设计

装饰基础课程的内容量大,在实际教学当中建议设立若干教学模块,进行主题性训练。可以设置如“地域性”、“文脉性”“现代性”等训练模块。在“地域性”训练模块中,对于处于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地域性装饰文化进行学习,在设计训练中突出地方特色、地域条件、气候条件下的行为与生活模式,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地体现地方风格及地域历史文脉。在“现代性”模块中结合传统装饰,体现具有现代审美观念、现代意识形态及科技手段的装饰表现设计,将传统融入到流行元素中,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贯穿教学始终。

(三)装饰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在教学手段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对传统装饰语言的直接选用

传统室内装饰设计从装饰内容到装饰技艺已相对成熟,其中优秀的装饰形式和设计手法,可以选择性地应用到现代环境设计中。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应用的具体环境和形式,从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传统民居的装饰图案、传统石雕、木雕、砖雕的装饰技艺等,可以在特定的空间设计中作为区隔与陈设。很多明式家具因其造型优美、结构合理、材料精良,更是现代中式设计风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对传统装饰语言的提炼与重构

传统装饰语言毕竟是不同时代下的产物,现代装饰对象的改变必然导致装饰语言的更新以适应现代的审美需求,因此,对装饰形式进行现代化的转化与创新极为必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传统建筑与室内的装饰图案、造型、构件等进行装饰形象上的概括,提取典型的传统装饰元素进行再设计。如木雕、雀替、窗棂和博古架等传统装饰构件,将典型元素经过提炼与重构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设计的常用手段。

3、对传统装饰材料的沿用与创新

丹麦设计师克林特指出:“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正确的材料,才能以率真和美的方式去解决人类的需要”。在装饰基础课程中,将装饰图案结合装饰材料的训练方式,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不同材料肌理和质感的了解,更有助于加深对材料技术和情感倾向的熟练运用。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环境,将传统材料与现代工业材料进行转换性应用,将简化后的传统装饰图案用现代材料表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

三、结语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4

黑龙江省拥有即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大庆、黑河、五大连池、铁力、等13个资源型城市,是全国资源型城市较多的大省。其中有著名的煤炭城市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中国第一个石油城市大庆和森工城市伊春、铁力等。大多数城市是在进行矿业开发或林业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了能加速矿业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这些地区进行人力、物力及财力上的投入,从而出现了像鸡西,大庆这种依托自己资源的开发而在开采区附近兴建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它们为黑龙江省及全国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源。但由于大多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经济生命周期,黑龙江省的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处在经济的衰退期。资源型城市处于资源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使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缓慢。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森林资源逐渐衰减,可供开发量越来越少,使开发成本增加。因为比较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当开采量下降时,不能阻止资源开采量下降引起的各种资源的恶化。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问题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剧,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局面。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因而使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不合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主要是传统农业,其发展主要是粗放经营为主。第三产业以餐饮业和商业发展为代表,其发展相对较滞后,第二产业其产业链相对较短,主要依赖初级原料产品加工,经济增加值较低;在资源型城市中,大型资源型国有企业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主要作用,中小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情况阻碍了企业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不利于原有核心竞争力的保持和提高,城市各种产业相互关联的程度较低,城市区域产业发展脱节,各种产业难以进行质量上的整合。

2.各种资源逐渐枯竭

由于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不断的开采,自然资源的存储量会不断减少,最终枯竭。那么资源型城市随着开采量的增大,这种矿产资源的地理优势将逐渐下降,矿产资源开采成本整体趋势将上升,总的来说,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资源产业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资源型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产业整体正在以非常明显的趋势衰退。黑龙江省正从原来的资源输出型大省逐渐转变为资源输入型大省,其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进入调整期和转型期.

3.人才结构不合理

资源型城市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一方面,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较单一,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并不多,主要需要从事资源开采和开发的工人,它们大多数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中,人才结构较为单一,随着资源产业资源的枯竭,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条的延伸,资源型产业需要更多的有技术,会管理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现有的企业人才发展模式不能满足资源型转型的需要,缺少相应专业人才,导致资源型企业向其他产业扩张和延伸较为困难,调整产业结构不能顺利地进行的局面这不利于资源型城市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使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型城市大多数位于偏远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投资环境差,难以吸引人才,甚至还出现本地人才大批外流的现象,使得资源型城市人才更为紧缺。

4.环境污染严重

黑龙江是以矿产,森林资源为主的大省,在资源开发建设初期初始阶段,企业的发展注重产能忽视环境保护,造成三废———废水、废气、固体物废弃物的随意排放,没有注重环境保护,使环境污染变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加聚。同时由于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矿物资源被过度的开发与利用,地球上许多生物资源正在减少,甚至于有些珍稀生物处于灭亡的边缘。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循环经济是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工业化城市,同时使整个资源型城市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达到人与人、人和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的相处,使整个社会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下向前发展。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本着“节约,环保,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经济增加的出发点,进而创造出“投入少、产量高、能耗低、排放少、可循环、能持续”的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节约型社会体系。

1.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

制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要使全社会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过程来,要让各个部门,机关以及个人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可以选择一些重点行业和企业作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试点,例如:在矿产开发、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进行多元化经营,把深度开发主导产业和积极发展替代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成立和发展一批循环型企业、工业园区、市县,大力推进和发展节约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对能量进行梯级利用,以达到能源污染的零排放、发展绿色再制造等,对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技术瓶颈进行改进和突破。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对开发区的企业进行整合优化,尤其是对矿产资源,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化学、医药等产业链进行重点培育,对企业的产品所产生的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加强对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的治理,通过建立化工基地经济工业园区进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和重点发展以靠高科技为主的生物以及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循环经济为主的产业链,使上下游之间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链能够循环利用或交叉利用。同时应重点对循环经济园区内相关行业进行重点管理,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降低企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积极加强对废水,废气的循环再利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无公害种植、生态渔业养殖和零污染饲养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2.大力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黑龙江省绿色产业,采用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设备及技术工艺来替代高消耗、高污染的技术装备,用以改造那些传统产业,逐渐建立起低消耗、高产能的产业体系。加强对高能耗的行业如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原料、能源及水资源的能耗管理,实现这些能源的梯级、高效和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利用和循环利用体系,用以提高企业资源的产能效益。加大力度推进黑龙江省清洁化生产试点企业建设,指导和鼓励钢铁企业、热电企业、三大动力企业、矿物加工企业采用清洁化生产、积极进行ISOl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强企业污染全过程的治理与控制。

3.积极开展废旧产品的循环利用

运用生产—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如废机电产品、钢铁、垃圾等的回收利用,最大效能的提高产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垃圾集中处理系统,加快建立黑龙江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工程建设,有效建立起一个集垃圾分类回收、加工处理、综合利用集中在一起的综合性体系。加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循环工程建设;建立黑龙江省废物转换系统,如固体物回收再利用、废旧物资回收系统、固废集中处理系统、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系统等,大力开展循环资源产业建设,以使资源循环利用得以实现。

4.强化矿山等矿产资源的综合运用效果

一方面,合理规划黑龙江省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强化鸡西、七台河,双鸭山等矿业城市的矿产资源的开采管理,加大力度对开采秩序进行整顿,对矿场资源如何进行利用与开发的方式进行改进,进而达到矿业资源规范化的管理与保护性开发的目的;另一方面,应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科技研发与攻关,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矿业资源深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及推广,增加矿业资源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与大力完善有利于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城市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采,选,冶”的先进工艺,大力提升矿业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和利用率。强化共生的矿产资源及由主产品生产中所产生的副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回收利用。加强矿业资源开发与冶炼的固体废弃物等矿业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使其转化为新型建材产品,最大效能的实现矿产资源循环有效的利用。

5.树立全社会绿色消费的观念

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使全省人民重视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引导全社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念,从而使广大群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向节约资源以及绿色健康环保方面发展。倡导全社会的群众使用带有节能环保标志的绿色产品,抵制或拒绝过度消费产品的消费行为。把节约资源和循环再利用的生活方式及消费行为变成每个公民的自发自觉的行为,达到全民绿色消费。

6.完善资源城市的资源保护政策

黑龙江省的资源城市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因而这一时期资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因而应加强环境、土地资源的保护,注重提高土地资源的应用效率。根据环境、资源二者的相互关系,对资源的开发应本着有限性、有序性以及有偿性等原则进行开发,加强和完善资源保护政策,对矿产资源的开采与环境保护要加强立法,注重矿产资源开采的安全性与效率性。制定较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注重单位面积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提高矿产和水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以期形成一个具有节能性的工业和具有节水性农业,同时在各行各业开展节约各种资源的活动,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减少资源的消耗。

7.推进“生态黑龙江”建设,建造舒心、安适的生态环境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5

1、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XX医院护理业务查房病历65份。将65份护理查房病历中出现的护理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统计。

2、影响因素

2.1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由于繁忙的护理工作,忽略了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隐患的判断与处理不够,缺少法律意识,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2.2环境因素

影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面滑、床脚移动和病房扶栏三个方面。病房地面滑是引起病人摔伤的因素之一[3]。由于神经科病人存在肢体偏瘫、无力,在清扫地面后,如地面潮湿、过滑,病人行走易出现摔伤。为给病人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休养环境,病房走廊的扶栏、浴室卫生间的扶栏安装很重要。尤其对于神经科病人,可以找到支撑点,防止摔伤、跌倒。

2.3用药与设备因素

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新药与设备不断更新,神经科所用药物大部分为高渗性,对血管刺激性大,再加之病人年龄、血管因素,因此临床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很高。加之药物配伍、给药途径、设备使用不当等方面原因给病人造成不安全后果[4]。医疗设备本身的安全、患者的安全及操作者的安全。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当、故障、老化、种类不齐、性能不良、规格不配套或护理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练等问题,都可能给患者造成危害。使用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是测值不准确;仪器设备消毒不彻底,也常成为神经内科患者的感染源[5]。

2.4人员与技术因素

护士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不只是看其文化程度,主要是评估其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均属于缺乏之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用药常识等缺乏了解,若卫生宣教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许多风险和纠纷的发生,例如进展性卒中的患者往往对住院以后病情还继续加重不理解。人员方面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病人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或隐患;技术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对病人安全构成的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2.5疾病因素

(1)偏瘫

神经科病人大多年老体弱,同时存在视力减退,神经疾病导致瘫痪、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常突发抽搐及晕厥。病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时易致坠床。

(2)感觉障碍

神经科病人存在感觉障碍的占大多数,病人对痛温觉感觉障碍,病人家属未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如使用热水袋不当导致烫伤。病人长时间一个卧位,导致皮肤出现压疮等。

(3)抽搐

癫痫病人抽搐发作时,常发生舌咬伤、骨折、坠床等意外。抽搐间隙期病人疏于带牙套、置牙垫防护,如突发抽搐易致舌咬伤,按压肢体易致骨折等。

(4)精神异常

神经内科病人,发生大面积的额叶、颞叶等部位损害后,出现精神异常、躁动。肢体忽略病人,危险性增加,病人有自伤危险,出现他伤、自伤等。老年痴呆病人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如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h连续看护,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5)呼吸困难

神经肌肉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等,病变累及呼吸肌后即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如进食呛咳引起食物误吸,鼻饲不当引起误吸,牙齿松动脱落导致窒息,痰液黏稠导致气道受阻。此类风险多易发生于吞咽障碍、需要鼻饲饮食的患者。

(6)感染

各种监测、诊疗技术的应用,使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其中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性呼吸道感染者为85.0%,气管切开感染者为50.5%[6]。80%的医院内泌尿系统感染与导尿有关,且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7]。病人住院期间有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士编制相对不足,护士整日忙于治疗和处理医嘱,长期超负荷工作,都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护理人员业务及技术水平与护理安全有一定关系。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直接联系,近年由于低年资护士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程度欠缺,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不到位等,极易产生各种外伤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的医疗技术大量引进与开展,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工作中预见性欠缺,基础质量工作监管不到位,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护理人员卫生宣教不到位,护患沟通欠缺。卫生员工作监管不够,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

二、安全策略

1、善抢救仪器的管理

制度,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做好培训、考核、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等工作。每班检查,每周大检查,原则上不外借。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换设备,以备应急。将仪器报警声音调至最低,工作人员的动作轻,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碰到抢救或特殊情况时,拉上床位之间的布帘,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和影响。

2、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沟通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有力配合,需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为此,每月应召开1-2次的健康教育讲座,由责任护士着重讲解神经内科的基础知识,及诸如脑中风等病症的预防、治疗、预后、康复等知识,让家属明了患者的检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医疗费用情况、预后及康复情况,使之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同时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如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家属,应告知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大多是由动脉瘤或血管畸形造成的,在没有去除病因之前,排便过于用力、情绪激动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3、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

护理风险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应该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聘请法律顾问为护士上法制课,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觉性,在全面认识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的有关实施细则、规范[8]。提高安全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内制定安全日,责任班负责评估病人安全隐患,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对于其他科室和本科室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科内制定相关预案流程,相关规章制度,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在尊重和维护病人权益的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加强感染控制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是年老体弱、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肢体肌力差的病人。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当天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呼叫系统使用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肌力、肌张力、视力、步态及步行时的平衡力,足部有无变形或痛楚等。根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健康宣教;3天内护士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教,护士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的检查,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考核挂勾。给患者加用床档保护,指导患者及家属活动时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热水袋时要指导使用温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烫伤;长期卧床要经常变换体位,以防出现压疮及坠积性肺炎;鼻饲时要将床头抬高,并保持床头抬高体位,鼻饲后30min尽量不给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总之,掌握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安全的威胁。进入病区的所有人员戴口罩、戴鞋套,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限制探视时间和人员进入。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加强各种导管的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从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提高临床治愈率[9]。做好环境的消毒,加强空气的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后做好终末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各种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5、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确保护理安全和实现自我保护的基础。神经内科病人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利用专业知识,充分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处理。如果护士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主动,甚至有时因解释不清、处理不及时而使患者和家属不满意,产生不良后果。在抢救时,若护士技术娴熟,就能给患者和家属以安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减少纠纷的发生。加强护士专科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护士风险防范的能力,在注重护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科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请科主任作专科理论知识讲课。对护士进行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操作的培训考试,做到人人过关。创造一个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地面材料防滑、干燥,卫生员拖地应设警示牌,提示病人防滑,厕所、洗漱间增设防滑垫;坐凳带扶手。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安装竖向扶手,便于站起时借力;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其次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在提高护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风险防范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护士明确了护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认识到虽然护理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可以化解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认真的处理好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6

(一)对课程知识点的吸纳程度不够,导致课程前期理论与后期设计实践结合不紧密。

(二)缺乏系统的设计知识体系,导致设计趋向表面化。

(三)设计视野狭窄,难以突破传统的设计方法。

(四)创新性设计思维缺乏,设计创新性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设计思路局限于常规认知上。

(五)专业兴趣建立在暂时对设计过程的愉悦性感受上,难以形成坚定的专业信念。

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反思

(一)在课程教学中

课程教学现多为常规性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安排也多停留于近似常规式,因而在课程中难以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贯穿于整门课程亦或是相连课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反思及优化课程体系的安排,改变虽倡导学生本位,实则多为教师主体的现实。

(二)在设计调研阶段中

设计任务现多为虚拟性设计,调研实为模拟实际项目的一项前期任务,但学生将两者之间分离,使教师不得不反思虚拟性设计带来的弊病,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迁移能力有关。因此,能否引进非虚拟或高度虚拟性设计任务实则需要深思。

(三)在课程作业的指导上

课程作业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业质量的优劣也反映了学生对相连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因为即使教师能控制自己的课堂,也不能保证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况且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都不同。因而,在课程作业指导上不能同标准同要求,需要因材施教。

(四)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上

由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明显欠缺,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应注重对这一现状的反思。在各个环节尽快弥补教学上的陈习漏洞,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加快步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表达,培养他们的专业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在未来的教学方法上

要想革新教学上的陈规,提高教学时效性,必须重新反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引入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入课题教学法、竞赛任务法、工作室教学模式等。由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的实际质量,这也是未来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

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双方在课程进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不能轻视学生的学习态度,需洞察他们的学习情绪并给予及时沟通,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根据原因尽早调整教学手段。

三、提高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一)课程之前对所授班级进行摸底,合理安排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所拟定的教学计划,能反映课程基本内容、教学进度、方法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实质上为预设性安排,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课程进行的“设计”,但缺乏对学生的个体针对性,对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利,由此也削弱了学生的课程时效性。因此,课程大纲的合理制定需在明了班级个体实际学习情况下进行,并以此作为依据,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使得课程在总体目标能实现的大前提下,尽可能有针对地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美国高校中,教师会在上课之前将课程大纲分发给学生,以使其提前了解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是值得借鉴的。其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增强了教授与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课程体验过程,合理制定评分机制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得出,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目的对课程的评分机制非常敏感,课程分数也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因此评分机制的单项化(指最终作业成绩占课程成绩的大部分)会使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待平时课程任务不上紧,这终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与学习风气。而将平时课程任务纳入到课程评分范围并适宜的实行分数鼓励办法,以此强调学生的课程体验过程而非课程结果,这无疑会鞭策学生抓紧平时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开放化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作业形式多为单一的设计任务式,即课程后阶段拟定一个设计任务作为本门课程的结课任务,并以此评定课程成绩。这种课程作业形式单一,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有些为“快进”,有些则为“慢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革新考核方式,使其形式多样化,开放化,让不同进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也增强了课程考核的存在价值。

(四)把握课程节奏,知识点求精不求多

虽然课程有具体的大纲要求及进程安排,但课程每天处于现场直播状态,每天都会出现不定因素,因此在课程过程中需要根据随堂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内容,由此把握好课程节奏。这也反映在知识点的量化上,知识点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疲劳,造成他们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知识点太少,课程时间则多,使学生处于空闲状态。因此,课程知识点要具有综合性及概括性,力求精要,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提高知识的消化力。

(五)构建自主学习情境,提高课程民主参与度

自主学习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最好方式之一,这一过程从头至尾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接纳,而是知识的自我吸取过程。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体系情况,为其创造适宜的自主学习情景,例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专业书籍,在课堂中进行全体讨论;再如考察一个设计案例,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考察思想与分析结果。这不但能增加课堂民主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同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将长期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目标。与此同时,在课堂中应多设问题情景,用设疑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与讨论中,由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六)突破常规设计教学思路,鼓励、引导创新性思维表达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创新性思维的缺乏常是学生的弊病。其原因有多种,一是学生从小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创新意识;二是学生的设计视野窄,思维难以突破;三是他们不敢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爱走“保守路线”;四是设计有别于艺术,功能性占主要,因而即使有“怪诞”的设计想法,也很快会被自己或旁人扼杀在摇篮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开启创新思维之门,多给予他们肯定,并在实践教学中帮助他们在突破性思维中找到可实施之路。同时在平时课程中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多动脑、多总结、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使他们能多维度思考问题,多方位表达创新性思维。

(七)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培养学习迁移能力为课程核心

传统教学常以教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判学习好坏的标准,但事实上课程知识只是专业领域的冰山一角,即使学生对课程所有知识都铭记于心也完全不足以撼动知识的广阔田地。且专业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果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以此拓宽知识路径,那下一门专业课程又会陷入重新来过的尴尬局面,从长远来看课程时效性同样得不到提高。因此,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迁移能力为重要目标,使得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怎样灵活运用知识、怎样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即使学生遇到全新的课程知识,全新的专业内容,也会易于理解,举一反三。

四、结语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7

1.1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以人为本”的理念

环境设计往往根据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来进行,现今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大多关注环境的设计形式,而忽略了重要的人本理念。由于建筑形式的局限性或地域划分的局限性,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设计迫于客观条件,很难真正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环境规划。在环境的设计上以满足居住人群的基本要求为基础,忽视了空间设计的人性化需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十分单一,在环境的规划上过分地追求形式感,即与建筑物的外观样式,颜色相符合,与地块划分相吻合,却缺少本质上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设计。某些小区由于赶工期,对于建筑周围的规划设计也草草了事,并没有从居民的长期居住出发。就设计师本身来说也缺乏合理化的创新性思维,缺少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背景来进行环境的规划设计。

1.2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独特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开发商不仅要关注地域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楼盘建成后,相应的环境规划以及怎样与相关配套设施相结合,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的精品居住区。现在小区设计的多样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伴随着新兴楼盘的拔地而起,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也为人们所关注,这就要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同时也要满足精神生活,必须具备新的适应性和独特性,为居住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空间。

1.3居住区环境设计缺少环保理念

在大多数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中,环保这一理念虽被人所熟知,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高档的居住区在处理垃圾回收这一问题上,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但大多数的居住区在环境设计的初期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凭借垃圾箱不能够真正实现垃圾的合理回收。因此,在整个居住区中设计出具有环保特色的景观,提供给人们环保信号,在享受环境带来的舒适与惬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2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2.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2.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2.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2.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2.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3结语

环境科技论文范文8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将人的生存空间环境营造的更好,其本质就是将空间的物质形象艺术化。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更得注重学生的实践积累。当然,专业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老师传授得到,但设计的风格和个性形成以及设计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却很难通过书本和课堂传授,而是需要学生经过实践的浸润和磨练才能建立起来。根据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现状,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需几年的实践历练才能成为成熟的设计师。而这个社会实践的过程就是学生将专业知识、文化艺术基础素养逐步转化成独立的设计思想和审美观。其实如果学校教学课堂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节约设计人才培养的时间,也有利于培养出更为优秀、更有创造力的设计师。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是需要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培养实践型的学生。

二、环境艺术专业制图课的特征

设计的专业性是把设计思维和概念转化为现实、具体的物质形象的过程。因此设计从业人员需要把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在了解物质材料与成形工艺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如制图等表达设计意图,最终形成实体参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基础制图课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更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因为制图不仅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画图能力以及对环境艺术的理解能力,更需要学生把自己对环境艺术的审美观念具象化。制图不仅是创作的过程,更是学习成果呈现的过程。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制图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实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三、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制图课的实践性教学模式

制图课程反映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而设计思想需要传承和延续,师生之间必须经过具体的时间与项目的磨合才能得到真谛。要想贯注这一教学理念,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教学体制与学位评估条件。国外包豪斯和赖特设计学校已经实现了设计课程的实践性。他们实行的是对大学本科设计教育的补充的“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因为工作室既具有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即将设计图变为实体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一个教学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室可以共同参与将设计图变为实体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物体,并从实践中找出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从而得到提高。这不仅仅能将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化,同时也能让学生与社会真正接触,可以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不会与社会需求脱轨;而且这样的工作室可以将教学实践与盈利相结合,能最大程度把教学成果作用于社会。同时,在制图教学中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有效对学生加以社会实践的引导,让制图的设计一室更好地反映现实,服务于社会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核心优势在于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依据岗位点开发课程标准与体系,打破专业壁垒与界限,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了教学的实践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有技术、有思想、有个性的多维度人才。“项目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将学校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强化了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继而可以扩宽就业渠道,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找到行业需求点,也能让学生提早体会规范、专业的行业管理模式,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高的创造力和项目执行力,更具备较高的行业素质。

四、“项目工作制”实践型教学模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