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教学范例

核医学教学

核医学教学范文1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2014级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28人,作为本次探讨比较影像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个大班,传统教学组有学生160人,比较影像学组有学生168人,两组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传统教学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法;比较影像教学组,需要教师在进行疾病特点讲解时,配合核医学影像特点进行说明,采用多种仪器(X线、螺旋CT、MRI以及超声仪等)扫描出来的影像,介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疾病表现和发病机制分析,并让学生了解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疗效评价方式、预后处理等。两组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所学习的内容,课堂时间以及任课教师均相同,且学生期末所面对的考题内容和评分标准均相同。

3.效果评价。

给比较影像教学组的学生发放教学效果评价表,待其填好后上交。统计两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满分为100,100≥x≥90优秀、89>x≥80为良好、79>x≥70为中等,69>x≥60为及格,60>x为不及格。

4.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收集到的两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比较影像教学组学生的评价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喜欢比较影像教学方式,认为其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将课堂理论和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理解,锻炼了自身的诊断思维模式,提高了对课堂讲授疾病的认知程度。

2.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比较影像教学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核医学教学范文2

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生命和疾病转化规律研究,进行疾病诊治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核医学影像设备仅为扫描机、γ相机,严重制约了核医学的发展。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PET)在我国的逐渐开展,核医学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诊断从单一解剖成像发展为解剖成像和功能成像的融合。2002年引进了首台PET/CT之后,我国的核医学进入了快速成长时期,至2012年大陆地区共有162台PET/CT(PET),498台SPECT,加之各种新型放射性标记探针的出现,使核医学发展进入了分子影像学的新阶段,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然而,在核医学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以国内已有的PET/CT为例,每台价值均在千万元以上,但利用率相差巨大。统计资料表明2008年PET/CT单机最高检查量是最低者的75倍,即使是同类医疗单位、同种机型、相似工作条件,检查例数也相差3倍以上。从年医疗收入这一量化指标来看,2009年所调查的599个进行核医学诊疗的科室中,占全院年医疗收入比例不足1%者达51.19%。这些数据提示,核医学大型设备的闲置情况严重,新的核医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在疾病诊治中的优势,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对核医学知识的认知度、接受度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反映出核医学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核医学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高等医学院校中的《核医学》课程教学、核医学专业人员及临床医生的核医学继续教育。目前《核医学》课程为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核医学》教材为主,而核医学继续教育多通过短期继教班培训的形式进行。然而,现阶段这两方面的核医学教育均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核医学教育中的各种不足:①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无法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②教师侧重于本专业知识讲授,而相关专业知识欠缺;③学科内容广泛、信息量巨大,但学时数严重不足等。其次,对于核医学专业人员和临床医生,由于时间和工作的关系,已很难再接受较为系统的核医学教育,对最新的发展成果知之甚少,即使专业人员所接受的继续教育体系也较为支离凌乱,并对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不多,难以形成有效的知识更新。因此,如何加强核医学教育,使医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能够自觉应用有关的核医学知识,已成为提高核医学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

二、耗散结构理论与教育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由俄国物理化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IlyaPrigogine)在熵定律的基础上所提出,并因此荣获197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最初这一理论主要是表述和解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复杂现象,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后,耗散结构理论已成为一种复杂性科学,其理论核心与方法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谓耗散结构是指特定、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使内部因素突破一定阈值,进而产生涨落,导致系统内部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在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才能维持。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在于将宏观系统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按照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分为平衡态、衡态和远离平衡态。其中孤立系统由于不与外界环境发生交换作用,在经过较长的时间后,系统内部的紊乱程度(熵)增加,从而使系统处于无序和混沌、并失去活力的平衡态。当系统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但程度不高时,内部要素的变化较为缓和,相互间呈线性作用,则不会产生新的系统,即为衡态。只有当系统高度开放,并且持续与外界环境进行相互交换,不断引进负熵,使内部要素或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协同和相干,突破一定的阈值,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则临界点附近的系统内部微小的扰动或偏离(涨落),可能被放大,形成巨涨落,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宏观上的突变,导致原有无序结构被打破,产生有序的、富有活力的新结构。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复杂视野下的教育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和归纳出有效的对策,指导教育决策,进行各项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复杂性科学的一种,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高等教育管理和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也被用于指导医学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三、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为综合程度和复杂性极高的医学学科,其内容涉及核物理学、核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并且正如前述,近十年来核医学学科发展迅速,专业知识更新加快,这对核医学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耗散结构的角度分析,核医学是核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应用,一方面学科范围具有完整性,另一方面其发展过程又是核技术与医学各学科不断交融的结果。十多年来,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和药学的进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发出许多重要的靶向药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后作为分子探针用于核医学显像,产生了核医学分子影像学。另一方面,现阶段核医学发展也来源于临床各学科对疾病规律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认识程度变得更为真实和清晰,促进了核医学的技术进步。这要求核医学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吸收和消化这些发展成果,因此,核医学教育本质是一种开放系统,需从外界持续引起负熵,使之达到远离平衡态,才能构成新的、稳定有序的教育结构。具体而言,系统内部的所有成员不仅要求其掌握核医学技术的基本原理,也必须及时了解核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新成果,不仅要求熟悉核医学的有关知识,也必须及时掌握相关临床学科对疾病认识过程中的新观点。近年来《核医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更新加快,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加强,但核医学教育的矛盾依然存在,技术应用不足的困境未得到根本改善。2012年中华核医学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与2009年比较,由于PET/CT数目的增加(2010年为133台),检查病例总数提高了98.42%,但主要局限在肿瘤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77.4%,2010年为74.3%)和健康体检(2012年占总数的16.3%,2010年为18.1%)方面,在心血管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0.6%,2010年为0.9%)、神经系统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3.1%,2010年为3.7%)及其他显像(2012年占总数的2.6%,2010年为3.0%)方面应用较少,SPECT的应用情况类似,而现代核医学影像几乎涵盖人体所有器官系统,这表明大型设备利用的局限性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当前核医学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仍然处于衡态,各要素之间为缓和的线性作用,未能实现有效的涨落突破,从而不能形成新的、有序的教育结构,反映到核医学学科这一更大的系统上,其构成未出现明显的改变和调整。

四、从耗散结构理论

寻找改善核医学教育的对策耗散结构理论认为要实现系统突破,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导致有序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其含义为:①系统须具有高度的开放性;②只有当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通过涨落突破进入新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不是各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相互耦合形成整体效应,造成协同和放大,进而发生突变,达到新的有序结构;④开放系统的突变是形成新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临界点附近的涨落一旦超越特定阈值,系统就可能出现宏观上的有序结构。核医学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包括医学生、核医学专业人员以及临床医生)、教材和教学模式均为系统内部要素,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定期组织教师培训

作为核医学教学中的主体之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临床知识,对核医学和各主要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如计算机、网络、影像医学以及临床内、外科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授课,不要仅局限于核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应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

(二)针对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在本科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从未或极少接触核医学知识,因此,应着重加强核医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在课程安排上,《核医学》教学可考虑在《影像诊断学》课程之后,与《内科学》和《外科学》等临床学科同时开课;在讲授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临床知识和医学影像知识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疾病定义、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作用及优势。对于核医学继续教育,则应形成定期、有序和有效的继续教育模式,持续引入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围绕这一教学中心,可邀请核医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和专家讲授,并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教学衔接,同时,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三)充分发挥辅助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核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核医学》本科教材的出版周期通常为4年,相对于学科的快速发展则显得较为滞后,且《核医学》教材更侧重于基础性、通识性和专业性,最新进展的内容不足。为弥补这种欠缺,可通过编撰辅助教材加以补充,辅助教材应侧重于核医学的新进展、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性、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和优势。这种辅助教材除可以作为本科教学的补充外,也可以用于继续教育。

(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核医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学分制;综合性大学;医学专业;教学管理

1学分制下的管理机制

实行校—院(含教学医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医院科教科)—专业负责人—专业导师五级管理制度,从实行学分制开始就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各级管理部门职责清楚,责权利明确;从学校教学计划的宏观管理,到学院教学计划的分解,再到专业对教学计划的调整,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课,最后到学生选课、教学任务书的下达等所有管理都按规章制度有序运行。

1.1学校的管理机制

学分制下的管理主要是学校教务处的职能,每学期第六周开始,教务处根据全校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达各专业下学期教学任务,说明选课基本原则,统筹全校排课方法,保证在学生预选和正选课程时的准确无误。

1.2学院(含教学医院)的职能

学院或教学医院都配备有主管教学或临床教学的副院长,其主要职能是为各系或教研室配备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保证教师的质量和数量,这样才能对学分制实施保障。同时对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特别是基础与临床衔接与交叉课程进行协调,确保教学计划正常实施。

1.3教学管理办公室(医院科教科)的管理体系

医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按照医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期所开设课程进行教学计划分解,同时与各临床教学医院科教科充分沟通,将临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合理安排。

1.4专业负责人与专业导师的作用

专业负责人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开课学期、学时学分要求。在教学计划分解过程中,对课程师资的配备、选修课程的选择以及开设课程的微调,起到协调和指导作用。专业导师指导一、二年级学生树立全面学习观,根据学生的兴趣、志向、自身条件,以及专业的要求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选课指导意见,满足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同时,向学生提供有关选课规定、程序、毕业条件等咨询信息。

2综合大学平台下医学专业学分制管理机制

2.1通识课程模块选课管理

综合性大学通识课程为各专业打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二是基本知识能力类课程,如大学英语(日语、德语等)、计算机基础与计算机语言类,必需的文化知识既是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又是提高未来合格劳动者素质的前提,培养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2];三是心理健康、身体类素质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如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与规划等,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以迎接未来的挑战,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为未来职业进行规划的良好能力。学校根据各专业人数的分布,此类课程各专业错开学期开设,以避免由于人数过多造成开设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大学英语根据学生程度不同,按A班和B班不同层次选读,以满足学生学分制下的个性化需求。网络技术课程除计算机基础之外,还提供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VF、VB、Java、Office高级操作五种选择,学生任选一种计算机语言进行修读,期末不合格可以选择另外一种语言重修,而不局限于以往所修的那一种门语言,充分体现了学分制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课程考察的变通性的特点[3],满足了学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2.2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与跨学科选修课程的管理

依托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学校对全校学生开设了8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公选课与6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程,旨在努力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责任担当、协作沟通等职业素养,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艺术类、文史类、体育类、生命医学类、理工类、经济管理类和教育心理类七大学科门类中,至少选择三大学科门类课程作为跨学科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同时,学校经常邀请各行各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校江汉大讲坛进行讲座,学生任意参加聆听8次便可作为公选课1个学分认定。各专业和专业方向都有本专业的选修课模块,江汉大学医学院所有专业都可将部分专业课程作为其它专业的跨学科选修课程,医学专业学生除本专业之外的其它学科都可以选修。临床医学专业采用2.5+2.5培养模式,即前2.5年在学校本部完成通识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后2.5年进入各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见习实习,所以该专业学生原则上指导他们在前2.5年选修完成以上两类课程的学习,避免由于不在本部上课导致的必修课的漏选。这一举措的实施,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学生高潜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3专业课程选课管理

为各专业和专业方向学生制定了不同的专业模块课程,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模块,规定了每个模块学生必须完成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实行2.5+2.5分段式培养模式,涉及到不同班级学生后2.5年分散在8所不同的教学医院,学分制下的选课系统无法保证学生在不同医院之间相互选课,故后2.5年课程采用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方式,将部分临床选修课程如核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等医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按照限选课程的学年制的方式批选,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掌握专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课程知识,以满足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3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

3.1理论课程的考试管理从

2013年起,江汉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采用试卷库形式出题,临床课程的试卷制定采用将不同课程的出题工作分派到不同教学医院,同一门课程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达到同质化的目的。学期结束后,每门课程进行试卷的难易度、信度、效度的分析,对8所教学医院的课程考核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使各家教学医院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学分制下当学生学期所修课程不及格,即无法达到相应学分者,下一学年第一周予以一次补考,如仍不合格即转入下学期重修相应课程,学生可在不同年级当中的相同课程中选择学时和学分相同的课程进行重修,直到完成相应学分,达到毕业要求,最终才能获取毕业资格。

3.2实践环节的考核管理

实习实践环节是医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地位突出,而实践教学最主要的形式是大四大五年级去相应的医院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要严格遵守实习实践管理规定,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学习病例书写规范,在实习期满后由所在医院科教科根据实习生表现给出实习成绩,计入到毕业学分的计算中[5]。医学专业实习成绩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级制计,学生达到合格以上才能获得该环节相应的学分。在实习阶段,常常会出现有学生基础课程不合格而需要重修的情况,而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较多,实习时间长,造成重修与实习时间的冲突。这种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可采用免听的方式,重修的学生可以利用实习之余的时间进行自学,或见缝插针利用片断时间听课,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采用单独辅导的方式,以保证学生达到学业要求。

3.3绩点制

绩点制是学分制下体现学生综合成绩高低的一项制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能力与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之一。它关注的是学生不仅仅拿到某门课程的及格学分,而且要取得规定的平均绩点,才能获取学位证书,并且在毕业后的出国、考研等领域,更关注学生是否获取了更高的绩点。总平均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课程的总平均成绩的优劣。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凡多选修的任选课、辅修课程、第二学位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军训、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均给予相应的附加绩点。如果学生为了提高成绩,选择原来虽已及格但绩点不高的课程进行重修,以便在毕业后出国、考取研究生、公务员考试加分时,允许学生多次重修同一门课程,取绩点最高的成绩作为学生最终成绩。它是学生评先和获取奖学金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李轶.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以新乡医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20

[2]冯志平,杨永丰,贾芳等.综合大学学分制平台下医学课程规划构想[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4):48

[3]涂师平.学分制下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254

[4]许莉娜.加强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高校考试管理工作效能的建议[J].南方论刊,2014(3):73

核医学教学范文4

【关键词】整合医学;肺结节;全程管理;教学模式;多学科;改革

整合医学教育目的是打破学科界限、强化学科联系,促进学生掌握整体学习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1-2]。整合医学加强了学科间的融合,势必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趋势[3-6]。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与体检的大规模实施,肺结节的检出率骤升,及时准确识别肺结节的良恶性至关重要[7-9]。因此在肺结节教学工作中需全面构建肺结节全程管理知识体系,突破思维局限,打破专科界限,促进学生将各专科知识有机结合,综合分析,培养综合利用医学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我科在肺结节全程管理教学中基于整合医学的理念,构建肺结节全程管理体系、整合多学科队伍建设、改革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合医学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做一综述。

1信息时代从整合医学角度下构建肺结节全程管理体系

随着为进一步培养医生综合诊治能力、满足肺结节患者临床需求、落实国家对癌症早诊早治与健康管理各方面的强烈要求,构建肺结节全程管理模式,开启肺结节横向、纵向以及全方位的多学科、跨区域的协作诊治体系,是革命性创新手段,也是时代的需求[10]。基于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与各种智能移动终端逐渐推广普及,将人工智能影像早筛技术、4D呼吸介入(经气道、经胸、经肺血管、经食道)微创技术、多学科(MDT)或远程专家会诊意见全面整合,把患者繁多冗长的动态医疗就诊信息数据化管理,进行大数据分析,是肺结节全程管理的整合模式。学生通过学习“肺结节全程管理”为中心的全面知识体系,掌握各学科关于肺结节的最新前沿知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将极大的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最佳个体化诊治意见,实现肺结节早诊早治与精准诊治。在我科的实际工作中,肺结节全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包含了以下两大方面。

1.1平台建设。1.1.1在国家或地区卫健委等类似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固定的肺结节管理工作室。工作室内整合肺结节登记管理平台、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多学科会诊平台、远程会诊平台、肺结节报告平台以及肺结节医患沟通平台;1.1.2建立医院内肺结节多学科合作平台:把涉及肺结节诊治医教研相关的所有科室,从体检中心入口开始,包括放射科、胸外科、肿瘤科、检验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分子中心、分子遗传、免疫研究室、信息中心12个科室在内全部整合建立临床、科研、教学MDT团队;1.1.3与国际、国内肺结节诊治机构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1.2人员配置。1.2.1医生团队。科内组建一支涵盖呼吸介入体系核心技术的肺结节管理专职团队人员;院内组建一支多学科诊疗、管理、研究和教学培训的专家团队;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合作团队;1.2.2医工合作。与大数据公司合作开发肺结节全程管理数据库,为肺结节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信息化的支撑,同时构建远程会诊平台;1.2.3医企合作。与人工智能公司合作,整合大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分析,辅助临床决策。

2整合医学角度下构建肺结节全程管理教学师资队伍建立

成熟的肺结节管理系统后,在进行肺结节整合教学前,对师资队伍组合方面进行改革也非常必要。构建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主导的师资队伍,全面整合肺结节全程管理的信息科、体检中心、放射科、胸外科、肿瘤科、检验科、核医学科、病理科、分子中心、分子遗传、免疫研究室多学科师资团队。团队内教师的临床与研究方向需包含肺结节,在职称以及工作年限、学术造诣上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调整教学工作的时间[11],确保能够指导学生学习到肺结节相关多学科的前沿知识进展,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到肺结节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各学科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掌握肺结节多学科知识内在的联系,充分理解其整体性、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3整合医学角度下开展肺结节管理的教学与实践模式

建立优质的多学科师资团队后对学员进行肺结节全程管理的教学培养,开展整合医学角度下肺结节管理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3.1以病例为导向,从接诊肺结节患者开始思考。整合教学中强调临床病例为导向(casebasedlearning,CBL)或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12-15]。因此学生首先跟随带教老师一起参与肺结节门诊、肺结节MDT会诊,对接诊的肺结节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归纳,提出诊断鉴别诊断意见与下一步治疗措施;

3.2开展多媒体整合教学模式。主导科室PCCM科带教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如:PPT、动画、视频、手术演示等)对肺结节的流行病学资料、病因、发病机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治措施(PCCM科、胸外科、肿瘤科等)、预后、随访、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跟踪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解答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疑问;

3.3采用典型病例加深印象,提高学生综合诊治水平。PCCM科带教老师收集多种有典型肺结节教学病例,在电脑阅片系统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学习,让学生从整合医学多学科的角度理解肺结节全程管理各阶段性的知识,锻炼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提高对肺结节的综合诊治水平;

3.4定期召开学习交流会,提高学习效果。PCCM科针对肺结节教学内容,定期开展学生学习交流会,对临床工作中病例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应进行最新文献查阅学习、跟踪诊治进展、预后等全程管理信息,最终从整体、全面的角度认识、学习及理解肺结节的相关知识内容;

3.5定期举办肺结节多学科交流会,全方位提升肺结节的知识。定期举办肺结节的MDT学术沙龙会,会上MDT师资团队对肺结节相关的前沿进展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学习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就如何发现临床问题,结合基础研究,展开科研,综合培养学生的临床与科研能力[16-17];

3.6举办师生交流会,换位学习。定期举办师生学习交流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会上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采用CBL的教学方式,自己对肺结节全程管理中多学科知识的理解[18]。从中可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

3.7鼓励参加国内学习交流,掌握肺结节全程管理知识发展动态。国内市内举办肺结节一系列学习班及专题讲座,多学科肺结节诊治进展,手把手培训及手术观摩,促进国内各区域的学术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诊治能力;

3.8协助肺结节多学科专家共同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建立患者互动,增加全程管理的效果。通过MDT专家团队、社会媒体,向患者开展一系列健康知识讲座,从患者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习掌握肺结节疾病诊治中患者的真正需求,如何建立与患者互动。

4总结与展望

核医学教学范文5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方法;PBL;TBL;CBL;MOOC

医学教育承载着培养时代医药卫生人才的重任,相比于其他专业,医学教育具备如下特点:学科体系复杂庞大,专业名词种类繁多,课程内容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知识点识记理解困难等,这些特点无疑给医学教学效果的提高带来了困难。而另一方面,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这又给医学生及医学教育工作者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1]。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网络、基于多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们各自特点鲜明、优劣并存,如何取长补短并将其综合实际应用于医学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探索传统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极大地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

一探索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

(一)传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苏州大学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教学的模式,适合医学部“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数量众多”的现状。虽然多媒体教学等硬件设施的不断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然而,大多数情况下,“教”却被简单的定义为“讲”,医学生们被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应试教育考试制度的压力使学生们成为背书的机器,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忽视了人文社会及行为准则,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据统计表明,苏大医学生们普遍反映,考前的死记硬背成为获得课程通过的主要途径,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十分欠缺,无法整合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及各门医学基础课程,这成为学习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领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医患矛盾等突出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临床实践技能、更准确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以及更好的人际沟通和团结协作能力[2],而这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本无法实现,医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变革迫在眉睫。

(二)TBL教学辅助传统教学的兼并模式

在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中,TBL(Team-basedleaning,基于团队的学习)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小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改班《组织胚胎学》和《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实践中,苏大人体组织与胚胎学系将TBL教学有机的融合进传统教学,取长补短,有效地改善了教学效果,教学反响优异。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首先其将固定的课程定为教学内容,并分成若干单元。在上课之前,学生们需要按照教师提供的提纲进行某单元的独立预习,并接受针对个人和针对团队的测验考核,通过考核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出现的问题和尚没有掌握的知识点。随后,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班教学,主要进行答疑辅导,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尤其是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统一解释,最终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单元内容结束后,设置紧密结合知识点的相关临床小型病例予以讨论,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本章节掌握的知识点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传统教学模式提倡“传输-接受”的过程,对于长期经历基础教育的大学新生们无疑是最适应和熟悉的一种教学模式,虽然不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但却最适合刚刚接触医学基础学科的学生的现状。众所周知,知识的掌握遵循不断重复的原则,学生基于提纲的自我预习使他们先对知识点进行识记,考核的过程对于知识点进行回忆,教师的讲授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点又一遍的理解,最后病例的讨论,更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的应用,真正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此兼并的教学模式灌输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3],侧重于课前预习和团队讨论,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小组教学模式贯穿于大班答疑课堂,能够更充分和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学生的团队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团结协作能力。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经历TBL教学模式的学生要优于其他教学模式[4]。然而,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教学经验尚不充足[5],学生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长期经受传统教育的学生很难适应这种新型模式;TBL教学模式对于课前的预习准备要求较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参考资料单一,重点难点不够突出,容易陷入想当然的误区等。

(三)PBL教学打造医学学科间的整合模式

随着学生们对于团队学习模式的熟悉,以及学习的学科逐渐转移到内科学、外科学等偏重临床疾病及基础的课程,PBL(Problem-basedlea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的优势便逐渐显现出来。在苏大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专业课《放射医学》以及《核医学》的教学实践中,有效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一般由8-10名学生和1名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提前给出一个基于疾病的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分析出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点,发现自己对知识点理解的薄弱和欠缺环节,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和补充欠缺的知识结构,并通过随后的学习相互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现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作为TBL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也就是将TBL教学方法中的小型病例讨论替换为PBL病例,病例的设计更趋向于综合性;另一种为单独开设辅助型PBL课程,与学科的TBL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相平行,相辅相成。这两种模式中PBL案例的设计更趋向于临床综合性的标准化典型病例,调动病例背后的基础知识、原理及机制为重点关注对象。增加PBL教学模式的优势为辅助知识点的理解、促进知识点之间的串联,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该教学模式的融合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构建学习者灵活又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6]。不仅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相互渗透的各个学科的知识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问题场景的设计涉及人文科学知识,将学生置入临床实际场景,有助于锻炼医患沟通技巧和传输职业道德思想;学生在课程中,能够真正做到个体化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掌握难懂的知识点;此外,评估体系更科学全面,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有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实施中也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弊端,如:需要配备大量的教师资源;教学案例的设计要源于临床却要高于临床,对教案的编写要求更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一,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两级分化更严重;更侧重于指导教师课堂外的反馈评估,需要占据教师大量的课后时间。有研究表明[7],虽然PBL学校在多个能力上对学生的培训更充分,然而PBL和非PBL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都存在着不足。

(四)CBL教学巩固医学教育的应用模式

经历了医学课程的全方位学习,学生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更趋向临床实际应用,由于CBL(Case-basedleaning,基于实例的教学)教学模式更侧重于疾病的实际解决方法,因此,更适用于学生们的临床实践、临床前培训等领域。实现模式更趋向于单独开设辅助型CBL课程,应用于辅助各个临床科室的见习和实习。相比于PBL的标准化病例,CBL的病例设计更趋向于真实化,关注的重点也转移至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治过程、预后处理、临床技能的传授等方面。在临床见习、实习以及临床课程(如内科、外科等)的学习中使用更为常见。CBL教学思路来源于PBL,先让学生讨论典型的病例或者接诊标准化病人,在这个过程中,若自己有不同的思路或看法,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叫停,对问题和思路进行补充,重点针对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案以及预后处理等方面,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自己的处理经验。该模式有利于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更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传授经验,有利于学生接受到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提升临床技能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此种教学方法易使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发言,思想上产生惰性,也会认为教师的看法就是真理,对教师的意见权威性不予质疑,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等。有研究表明[8],在国外运用PBL和CBL教学的高校,大部分老师和学生更倾向于CBL教学法,认为CBL教学法使重点更明确,缩短了对不相关问题的聚焦,提供了大量运用知识的机会等。

(五)MOOC教学开启医学教育的背景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大型网络开放式课程(MOOC)及相关平台迅猛发展,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与PBL课程需要占用大量教师资源相比较,MOOC能够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化,使相关领域内专家的授课及听课学生达到普及化和规模化。同时,应用互联网技术,学生的学习不受场地、时间及次数的限制,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的自由度。此外,课程评价体系也借助网络平台,学生的讨论以及与教师的互动更加的方便快捷,学习的效率和灵活度更高。然而,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如:学生产生“任务式”思维,抱着完成任务的想法去参与课程,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本质的能力;在线答疑占用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课外时间;在线考核不规范,考核成绩不能反映学生本人的综合能力等。如何扬长避短是MOOC教学应用中关键所在,在苏大《放射医学概论》开放性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医学各个学科中的知识点,尤其是重点和难点内容录制成视频,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有目的的自主多次学习,可将其广泛的渗透并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本课程视频内容也可以更加的机动灵活:如融入最新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启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拓展到模拟临床实际案例现场,再现知识点相关的临床真实场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网络、基于多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们各自特点鲜明、优劣并存,如何取长补短并将其综合实际应用于医学教育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医学教育应注重理论和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存的原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我们的初步实践证实混合式教学方法值得借鉴和推广,我们期待,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下,我国医学高等教育能不断发展,培养出医学精英层出不穷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宋彬,陈晰辉,裴轶飞,等.浅谈多种医学教学方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14-15.

[2]梁菊.模拟医学教育:医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5,24(3):266-268.

[3]艾文兵,胡兆华,简道林.T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在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88-90.

[4]王锦鸿,邹和群.PBL和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9):1563-1564.

[5]胡兆华,郑霞霞,方仙桃,等.TBL教学法的学生反馈意见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4,18(9):1143-1145.

[6]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15):72-74.

[7]温世浩.PBL和非PBL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06,4(2):93-96.

[8]SrinivasanM,夏颖,顾鸣敏.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的比较-基于两种教学法的转换在临床课程学习上的效果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7(5):88-91.

核医学教学范文6

关键词:流行音乐;教学;方法;意义

流行音乐不仅旋律优美,更简单易学,音乐内容大多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贴近,因此能够极大地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流行音乐能够得到迅速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流行音乐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艺术形式,开展流行音乐教学工作,对于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音乐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断探索流行音乐的教学方法,推动流行音乐的发展进步。

1流行音乐教学对音乐教育的意义

所谓“流行音乐”,就在是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将当下流行的因素融入音乐之中,使音乐富有时代特色,这也是流行音乐能够被大众喜欢和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流行音乐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音乐种类,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特色,对促进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流行音乐教学不仅能促进流行音乐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促进整个音乐艺术的进步和提高,对建设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大高校开展流行音乐教学课程,可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当前社会的流行文化,接触到当前的流行元素,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更加深层次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流行音乐教学还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通过流行音乐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美并且能够感受美,提高审美兴趣和审美品位,树立对美的正确理解观念,这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1]

1.2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精神文明。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大众文化,能够起到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推动大众文化传播,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的作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青花瓷》这首广为流传的流行歌曲中,不仅表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蕴含着生活哲理,对大众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1.3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具有一种无形的魅力,能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比如,在悲伤时,温馨舒缓的音乐能够给人以安慰,而激情励志的歌曲则能够给人以鼓励。作为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流行音乐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表达的内容是人的情感因素,同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人们的生活信念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开展流行音乐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心志,磨炼学生的品格,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心胸,从而使其变得更加坚强豁达,乐观开朗,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以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当遇到挫折时,不会自暴自弃,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2流行音乐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2.1明确开展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

开展流行音乐教学,首先要明确流行音乐教学的目的,这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并且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重要前提。高校开展流行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并且按照教学计划有序地开展教学工作,确保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流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音乐观念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同时收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以增强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能力。[2]

2.2创新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式

流行音乐的风格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其教学模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创新,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学更多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或者浅层次的模仿,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流行音乐进行创新,促进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说,传统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行音乐的发展。这与流行音乐的教学意义不符,因此必须创新传统的流行音乐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模式多样化发展,同时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被动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各抒己见,从而促进流行音乐的不断创新和不断进步。

2.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渠道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会对教学成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流行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流行音乐的魅力,如果教师与学生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渠道,那么教师就很难得到学生反馈的感悟成果,也就无法知晓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如何,课堂教学是否需要调整等问题。在这种对教学影响因素完全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开展教学工作,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交流和沟通,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让教师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课堂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和进步。

2.4开展流行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甚至有疑问也无法深入探索,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创新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改变这一情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求知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而主动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流行音乐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3结语

流行音乐教学不管是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还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抑或是对音乐艺术本身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孙璟雅.流行音乐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浅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196+198.

[2]王菲.探析高职音乐教育中流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环球市场,2017(13):110.

[3]王麒宇.浅谈高职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3):39-40.

核医学教学范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文明礼仪教育;融合;课程思政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瑰宝。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文明礼仪的传承。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是当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新方法,文明礼仪涵盖了社会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也包括道德素养和观念礼仪,是需要我们共同维护与遵守的道德礼节,也是维护日常社会关系,处理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文明礼仪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也是弘扬“八礼四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素质,促使他们遵守礼仪规范,知礼行礼。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礼仪状况不容乐观,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明礼仪教育涉及较少,未能很好地将其融 合 到日 常 教学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有待改进的问题。我国作为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邦,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依然应该注重文明礼仪的传承,加强思想政治理念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加增强凝聚力,更有利于维护大国形象,这就需要我们从个人形象的树立出发,从加强教育的角度着手。

一.提倡中职语文教学渗透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塑造,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情况并不乐观,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对文明礼仪的渗透式教育。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浓缩了传统知识、优秀文化、传统礼仪,是最适合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渗透的课堂。将中职语文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相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中职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需要学业、职业兼容,理论与实践并进,直接对接社会,学业完成后直接进入社会,参与求职与招聘。而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面试中不但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考察,还需要观察面试者的言谈举止,了解学生的态度、性格及考察其文明礼仪即综合素质。这就使得学生不仅需要注重课堂专业技能的学习,更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健全的意识形态,要学会举止得体、谈吐优雅,学会一定的社交礼仪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成为合格的应聘者。然而,凡此种种都涵盖在文明礼仪之中,因此,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文明礼仪教育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必修课,故中职语文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相融合意义非凡。

二.中职语文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相融合存在的问题

长期的调研发现:当今中职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并未重视文明礼仪教育,他们根本不明白文明礼仪对他们会起什么作用。不少学生家长也往往忽视文明礼仪的引导,甚至有部分家长本身就缺乏相应的礼仪与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负面影响。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文明礼仪,并学习这种礼仪,将其变为自己的礼仪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然而,现阶段的发展状况表明此目标并没得到较好的完成,还有待完善与改进。主要问题可概括为:

1. 中职语文教学对文明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但重视度依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导致大多数中职校的文明礼仪教育仍停留在形式主义状态,并不能落到实处,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文明礼仪的真正内涵,因此并不能将中职语文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充分融合,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教师依旧只是强调对句意的讲解,没有意识到应该加强文明礼仪的引导,更没有关注利用礼仪的教化,让学生逐渐将文明落到实处,而只一味强调知识讲解,忽略道德育人。

2.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文明礼仪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在语文教学与礼仪教育的融合中,往往会忽略礼仪的生活化。语文课,书本中所学习到的传统礼仪往往是传统的君臣之道、朋友之道以及父母、夫妻之道,其中不乏有优良的传统品质,但依然可能存在并不适用于先进社会的礼仪。面对这些不合理的礼制,应结合时代背景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改进,这就需要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礼仪引导的与时俱进,从而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发展需求。

3. 文明礼仪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贯彻力度不足

文明礼仪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课本的学习,更应该落实到生活中,落实到实践处,只有将文明礼仪付诸于实践,才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才能体现出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过程,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践行文明礼仪打好基础。然而,中职语文教学 并没能 很 好 地 落 实 这 一 要求,往往会忽略学生们具体的实践,最终使学生知礼却不用礼,无法实现知行合一,体现不出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

三.中职语文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相融合的有效途径

1.提高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

文明礼仪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前环境下,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更需要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的关注度。中职语文教学若要与文明礼仪教育实现更好的融合,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强化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得文明礼仪教育 不 再是 空 中楼阁,而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依据真真切切地与当代中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同时,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文明礼仪的内容进行提取,并展开教育。而并不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通过对学生们的礼仪教育,让他们真正做到知礼、用礼、行礼。

2.情境演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礼仪教育时,应该强调对传统的文明礼仪进行生活化、现代化的改进,同时带入日常生活中的情境环境,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情景演练,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礼仪。并通过适当生动的举例,向学生们展开形象化的教学,让他们明白文明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适当展开相关的教学讲座,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会践行礼仪,为进入社会和职场 做 好基 础 工作,让他们真正做到守礼。

3.依托实践教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将中职语文教学与文明礼仪教育进行融合,旨在通过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让学生们更加潜移默化的学会文明礼仪,了解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 该 强 调 实 践的 重 要性,如若条件允许,可适当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使他们自觉遵守文明礼仪,不断提高思想认知,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礼仪习惯,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状态,真正做到知礼守礼。

4.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语文教学课堂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授课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礼仪与修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亲身示范文明礼仪在实践中的应用,用谈吐与举止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地践行文明礼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文明礼仪,不断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服务意识、敬业意识,提高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及时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价值观的形成,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文明礼仪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倘若授课老师都不能很好地遵守良好的文明礼仪,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呢?

5.加强行为规范,完善引导策略

在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也能够真真切切的将文明礼仪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以此推动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自觉遵守文明礼仪,主动践行文明行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对文明礼仪教育的融入,对于礼仪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开辟了 礼仪 教 育 的新 渠道,而且也能一定程度上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内容。将二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不仅更有利于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中职学生的文明素质、礼仪素养,还能够为全社会输送更多 全 方 面发 展 的人才,促进国民礼仪意识与素养的提高。贯彻落实好文明礼仪教育,更关键在于能够加强社会对“八礼四仪”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大力促进社会主义 核心 价 值观 的 践行。除此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思政理念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 ]吴建辉.探究互联网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学\\r———小议\"互联网+四渗透\"与目标分层教学法的融合 [J]. 科学咨询,201 8(38):1 48-1 48.

[2]张仁美.谈与时俱进的中职语文教学与时代主旋律之融合———将“工匠精神”融会贯通于中职语文课堂[J].现代职业教育,201 8(23):88-89.

核医学教学范文8

1 物理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一些物理问题,发现、发生一些物理现象。因此,我们掌握一定的物理常识,理解一些物理现象,对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工厂或者是家中有时要移动一些较重的物体,但手头一些起重设备使用不方便、成本又太高,人手有限。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学到的物理知识,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因为滚动摩擦力要远远的小于滑动摩擦力,再辅以杠杆、撬棍等工具便可低成本顺利的达到目的。

2 物理学与相关专业密不可分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电工、数控、焊接、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与物理学密切相关。这些专业与电是分不开的,学生必须通过物理课学习掌握相关的电学知识。首先,学生要懂得安全用电常识,我国的照明电压是 220V,工业用电是 380V,36V 以下是安全电压。计算机工作电压是 220V,数控专业实习设备、数控机床工作电压是 380V,为了操作方便和安全用电,机床上照明灯工作电压是 36V 或 24V。大型的机械设备和外壳是金属的用电器为保证用电安全必须接地。另外,电子电工专业实习设备,电路安装都需要注意用电安全,功率匹配、不超载、不短路,还需要一些简单的物理计算。因此,物理学是很多专业的基础,是学好专业课的工具。

3 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物理课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不同,专业课特点、内容和学生培养方向也是不一样的。物理课教学必须摒弃复杂的计算,删除一些与专业课无关且难于理解的知识,根据相关专业的特点,确定物理教学计划,为专业学习做好服务性工作。例如:数控专业物理课教学要以电学为重点并辅以力学、运动学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了解力学的物体受力分析,杠杆、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将物理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习和工作中去。

4 物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学好物理学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观察、实验、理解、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物理学的模型理论,同样适用其它专业和学科。物理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各个专业大都互相融合,物理学的研究和发展为其它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指明了方向。

5 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